马原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39084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原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原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复习提纲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或者说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5、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8、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合理内核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标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11、马克思一生的两大贡献: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1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力强大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1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14、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15、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6、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复习提纲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意识和物质、 精神和自然界,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代表,三个和尚、旗动风动心动)*主观唯心论:(代表观点: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客观唯心论:(代表观点:朱熹理在事先;黑格尔-“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宗教信仰) *二元论: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朴素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图示不可知论 可知论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世界的本原 2、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4、物质范畴的历史演进: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5、列宁对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 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7、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8、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9、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的属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第一,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10、静止: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某物相对于一定的参照物而言,没有发生位置移动,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1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种属性,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的一面,没有相对静止的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在相对静止中又有绝对运动的一面,没有运动的纯粹静止也是不存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世界的本原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客观唯心主义 12、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13、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体现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的内在统一性。14、社会的物质性: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6、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22、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原理相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主体选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23、联系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节都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 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着之中。(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最后, 联系具有多样性。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的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历史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25、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2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7、矛盾:矛盾的两种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塞翁失马)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形式有两种,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28、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例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9、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式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要作为大题来掌握(简答或论述)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需要与被满足的价值关系。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5、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先验论.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6、认识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应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的特点,是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志7、价值的特性第一,具有客观性第二,具有主体性。第三,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具有多维性。8、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9、价值评价的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性认识10、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11、在当代中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1、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12、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的统一起来。13、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4、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15、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划分标准: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4、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或者说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核心、主导地位)、道德、艺术、宗教、哲学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性质有两种基本情况:即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暂时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造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曲折。6、生产力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四、生产力中包含着科学技术。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8、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的生产关系。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0、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1、上层建筑包括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政治上层建筑12、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13、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第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b.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16、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17、社会形态的更替演进,还表现为历史的进步性与曲折性、顺序性与跨越性的统一。18、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社会革命的含义: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 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 国家政权问题。社会革命的标志: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社会革命的条件客观:经济、政治 主观: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和群众的发动程度等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5)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19、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20、个人分为: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2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交换价值 :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统一:作为商品必须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价值,缺一不可。对立: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彼此排斥、互相分离。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就不得不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消费者来说,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得不让渡商品的价值。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2)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价值量的决定:1、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5、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6、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7、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8、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自发波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9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10、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12、劳动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以上的价值,超过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13、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本质体现的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14、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为不变资本(C):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只发生价值转移和可变资本 (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能使价值增殖15、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公式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m=m/v100%或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准确地反映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又叫剥削率。16、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7、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8、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19、资本的周转速度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缩短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加快流动资本周转20、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21、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1)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22、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和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23、当剩余价值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P),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P m例子:某人投资100万,其中C为80万,V为20万,生产结束,获得剩余价值20万,该m和 P各为多少 ?m=m /v= 20/20=100%P= m /c+v20/100=20%24、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 : V25、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生产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6、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必经阶段)27、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 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3、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4、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5、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6、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列宁根据他所处时代的实践曾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进而发展到帝国主义,便具有五个基本特征:(l)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