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精选及翻译练习.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632618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精选及翻译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世说新语精选及翻译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世说新语精选及翻译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一、荀巨伯探友原文:荀巨伯(汉朝人)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勿无辜受害!”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师而还。一郡获全。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匈奴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了。不要无辜受伤。”巨伯回答道:“我远道而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让我)败坏信义而求活命,这怎能是我荀巨伯所做的事吗?”贼兵已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已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生了重病,我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性命。”胡兵相互商量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家!”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全。 说明:患难见真情!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我们交朋友,应当选择那些在患难时能够挺身而出的人。本文中的荀巨伯就是这样的人。二、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三、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孩们一起玩耍。路边的李树上结了许多李子,压弯了树枝。那些小孩都争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别人问他,他回答道:“李树长在道路旁边,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将李子取下来,的确如此。 四、望梅止渴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魏武帝曹操率部远行军,找不到取水的路,全军都很口渴。于是便传令说:“前面有大片的梅树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渴。”士兵听了这番话,口水都流出来了。利用这个办法得以赶到前面的水源。五、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翻译: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六、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七、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u ji )。 翻译:孔融十岁时,跟着父亲去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官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英俊的青年人才和声望贤明的人,还有李元礼的亲戚这些人才能被放进去。孔融到门口,对看门的任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然后孔融就进去了,坐到了李元礼面前.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 “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徒关系(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这样来说我和你是世交。”李元礼和其他宾客没有一个不感到惊奇的。过了一会儿,太中大夫陈韪到了,有人把孔融说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侯杰出的人,长大后不一定杰出.”孔融说:“我猜您小时侯肯定很聪明.陈韪十分地羞愧尴尬。”八、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云:“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数:数说;数落。肆言极骂:肆意攻击、极力谩骂。 面壁:脸对着墙。 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蓝田侯王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九、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翻译: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第五单元文言文练习卷姓名 得分 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雪骤,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可拟( )。”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 )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太傅( )雪骤( )柳絮( )无奕( )在不( )二、解释文中括号后的加点字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A、元方时年七岁 ( )B、雪寒日内集( )故时有物外之趣( ) 能张目对日( ) C、未若柳絮因风起( )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四、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6、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友人惭,下车引之 五、填空:世说新语是 朝宋人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咏雪中用了两个比喻句:一个是 ,一个是 。相比之下,更好的是 ,理由是 。六、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3、待君久不至,已去。例题一: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参考答案:用“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而用“撒盐”喻好。用“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另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夏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例题二:元方是个有怎样性格特点的小孩?他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说说你的看法。参考答案: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