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比较阅读训练.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30244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比较阅读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诗歌比较阅读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诗歌比较阅读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10分)忆江南 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忆江南 刘禹锡春去也, 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浥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注释杭州灵隐寺多桂树,传说“此月中种也”,中秋之夜,寺中有桂子坠落。洛城,即洛阳。创作词时刘与白都在洛阳。浥,沾湿。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词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后以“山寺寻桂”“枕上看潮”两幅场景抒情表意。B“寻桂”一句实中有虚,“看潮”一句静中有动,两句皆景中有人,情趣盎然。C刘词中独坐之愁人,与风中柳枝、带露兰草形成意境隽永的图画,构思新巧。D两首词同一词调,且都是回忆江南春色之作,但具体内容与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用两个词概括白居易词中表达的对杭州的感情: 、 。(2分)刘禹锡词中“弱柳从风凝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5分) (3分) D(白词 写的是秋天景色,刘词并非“回忆”) (2分)喜爱(或“赞美”)(1分)、眷恋(或“怀念”)(1分)(两个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只给1分) (5分)运用拟人手法(或“比喻”、“想象”)(1分),描写了柔弱的柳条随风轻摇,恍如一位女子正挥手举袖与春天作别;碧绿的兰草沾满露珠,好似少女在惜别之际泪洒罗巾。(两句诗解说各1分)表达了惜春、伤春(1分)的孤寂、哀愁情怀(1分)。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柳枝词 (宋 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注释】罟()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临圻(q):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这两首诗都以 为题材,诗人都借 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 ,后者 。(2分)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2分)送别 杨柳(2分)(2分)明快;低沉。(意思对即可)(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北到江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唐诗)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送 蜀 客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答案:暮春 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答案: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四、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临 高 台 (萧衍)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临 高 台 (沈约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注】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与萧衍同属“竟陵八友”。(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B. 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C. 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D. 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E. 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3分)(3)萧衍诗的前两句是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明。(3分)12(1)AE(选对一项得2分)(2)答案示例: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相思,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专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3分,意思对即可)(3)答案示例一:萧诗前两句连用两个“高”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答案示例二:萧诗首句用夸张手法写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然望不到尽头,极言高台之高。(3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