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针灸笔记.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29033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枢经针灸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灵枢经针灸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灵枢经针灸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骨筋脉肉皮 井荥输经合 肾肝心脾肺 耳目舌唇鼻经络是空隙,里面充满能量,针刺能改变能量的运行。人形体的病变引起卫气的失调才可以治疗。脉以胃气为本,从容和缓之气。首先要诊断,知病在哪里:骨,筋,脉,肉,皮。经络虚实,标本,根结,气街,下合穴,墓穴,背腧,四海等五脏病症状肝病:风邪酸味暴怒等使气处于过分拘紧状态,病位多在筋,表现为筋拘挛不舒展,疼痛多伴随发紧感,能曲不能伸,甚至能找到拘挛的肌肉。心病:火邪苦味兴奋等使气处于过分沸腾状态,病位多在脉,表现为脉满溢的膨胀疼痛,重则疼痛欲裂,甚至疼痛时能感觉到脉搏动或看到身体多处怒张的血管。脾病:湿邪甘味思虑等使气处于过分懈怠,病位多在肉,表现为肉的发酸沉重疼痛,肌肉痿,重则感觉皮下发木疼痛。肺病:燥邪辛味悲伤等使气血处于过分的消耗,病位多在皮,皮肤失去对气的固护,表现为内里的隐痛,重则内里空痛,不耐劳作。肾病:寒邪咸味恐惧等导致人体之气处于过分内敛,病位多在骨,表现为深层骨头痛,重则钻心痛,肢体能伸不能曲。天之五气:春气在筋通于肝,风气开泄,透皮肤达肌肉,使肌肉拘紧得锻炼而强壮;夏气在血脉通于心,火气适度高温使代谢加快,脉搏膨胀,血气溢满;长夏气在肉通于脾,湿气使人懈怠,肌肉松弛,膏脂不化;秋气在皮肤通于肺,燥气使皮肤干燥变厚,腠理密闭以保存内里水气;冬气在骨通于肾,寒气环境,气自然内收,使骨髓满溢而抗寒。地之五味:淡以养,过犹不及。酸入肝,使全身气脉拘紧,肌肉拘紧,强壮肌肉;苦入心,使气血动性增强,气血健旺;甘入脾,使肌肉松懈,气血懈怠,脂肪增多;辛入肺,使气血偏于向外运行,偏向皮肤,皮肤润泽;咸入肾,使气血凝滞,人体坚硬,使气内敛入骨。淡七情养五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病的反复加重日:肝病起于甲乙,死于庚辛;心病起于丙丁,死于壬癸;脾病起于戊己,死于甲乙;肺病起于庚辛,死于丙丁;肾病起于壬癸,死于戊己。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能够用三种独立的诊断方法判断病人当下气的状态,则为明医。冬病刺井,春病刺荥,夏病刺输,长夏病刺经,秋病刺合。除井穴其他都选缝隙间。气至有效,气调乃止。气至非患者的循经感传,而是脉的改变。补法只有得气才管用,泻法不得气也管用。 针前必须诊脉,看气的情况: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脉浮散无力,脉管内空虚,病偏于皮肤肌表,不可针四肢末梢,应选腋与膺。如脉象稍空,取肘膝关节附近穴位,脉象越实,越往四肢末梢取穴。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脉沉紧,病偏于骨髓内里,不可针靠近内里的穴位,应取四末。如脉象稍实,可取指关节附近穴位,脉象越虚越往肘膝关节附近取穴。针前切验:冲阳穴,足阳明经脉口。足背最高点动脉搏动处。实且疾足阳明病,虚而徐足太阴病。太冲穴,足厥阴脉口。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实且疾足厥阴病,虚而徐足少阳病。太溪穴,代替行间穴深层,足少阴脉口。实且疾足少阴病,虚而徐足太阳病。针灸深浅,留针多少:足阳明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深不过二分,留不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如脉涩,气血运行滞涩,留针略长。如脉空虚,刺针略浅,留针略长。五输穴以本输第二原始的记载为准。十二经五输穴【阴经 井荥输经合】【阳经 井荥输(源)经合】手太阴 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足阳明 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足太阴 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手少阴 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灵枢未记载)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腕谷)、阳谷、小海足太阳膀胱经:至阴、足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足少阴 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足少阳 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足厥阴 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针刺的补泻手法:迎随呼吸,静补,动泻静补:一闭神,在穴位上用手扪循、切散、推按、弹怒、抓下等闭其神,针透皮才不疼。二透皮,在呼气快要结束时下针透皮不可深。三徐内,呼气时缓缓进针,一呼不到位二呼再徐进。四久留,针尖到达穴位深度不可松手,保持深度,手不离针,不能抖,静等气聚于针下。五疾出,留针到呼吸次数后,在吸气时迅速拔出,棉球按住针孔,使气安于经脉之中。病人知道针灸却不知道何时进针,人与环境都要静。动泻:一透皮,吸气时快速透皮不可深,不用闭神,可感觉疼,气动而不惊。二疾内,透皮后稍静,待吸气时轻块推到穴位深度,不惊气也不因过缓使气滞于针下。三转针,吸气时转针,呼气时松手,向一个方向转针,不可来回转,有滞针感,力不可大,病人能忍受的酸胀为宜。四徐出,捻转到呼吸次数后,呼气时回转针柄,同时摇动针柄使滞住的针松懈,捻转摇晃同时慢慢将针拔出,待呼气结束同时拔出,针孔可擦不可按压,使气有条理动,不可过而脱气。针刺补泻的注意事项:1,病人的呼吸一定要自然,身体放松,不能要求病人配合针刺而刻意的呼吸,自然才能同步,针刺是顺应自然。2,针刺过程医生一定要“属意病者”。医生要严肃的正视患者,使其精神内敛,不玩手机或其他分神行为,还可以随时观察患者情况。3,针刺的补法不是增加患者的营养物质,而是像打补丁一样将气聚于针下,使所补的经脉变实,同时也使其他的经脉变虚。针刺的泻法也不是抽出人体的营养物质,而是像梳理河道一样,使所泻的经脉气血疏导到其他经脉,如此所泻的经脉变虚,同时也使其他经脉变实。如病人整体脉象虚弱此时气血经不起过大的调动,补法要浅刺而久留针,泻法要轻轻的转动针并适当久留。如果脉象极度虚弱则不宜针刺。4,对于很多需要久留针的病人,行补法时先如法进针,留足呼吸数后医者手放下针,留针一段时间后可将针提到表层,再缓缓深入,再留一会儿,如此反复几次后如法出针。行泻法时如法进针,转针后,医手放开,留针一段时间后再转针,如此操作几次后如法出针。5,针刺补泻的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需要熟练的操作不要有任何遗漏。不要以现在人的眼光评价古人的智慧。哪疼针哪取穴:在疼痛所在经络上取。筋疼取分肉间,筋起止点,两筋交汇处,无伤骨。肉疼取大分小分,肌肉丰满,两筋分开处,无伤筋骨。骨痛取大分小分,两骨缝隙间长针直刺至骨,无伤其他。新病,不虚,不用明补泻,可以入一傍四处。引神至针处得气。一般经脉实,近处感觉胀痛,虚则远端感传明显。上工守神,守人之气血有余、不足,守病机。脉诊-脉象病机:太过用泻,不及用补。春脉弦:肝脉弦,细较沉。木曰曲直,人之气长期处于木的曲直状态,曲而不直,病在肝,筋。太过:实而强,有势有力。不及:不实而微,有势无力。夏脉钩(洪):心脉钩,钩珠滑过,脉下落时回卷感,较浮。火曰炎上,人之气长期处于火的炎上状态,火气向外,病在心,脉。太过:来盛去亦盛。不及:来不盛去反盛。长夏脉带(代):脾脉代,带、宽泛在中间,代、乍大乍小。土曰稼穑,人之气长期处于土的稼穑状态,保持混缓代,病在脾,肉。太过:如水之流。不及:如鸟之喙,有来无去。秋脉浮(毛):肺脉毛,浮取细,用力减。金曰从革,人之气长期处于金的从革状态,顶变后未从,病在肺,皮。太过:中央坚,两傍虚。不及:毛而微。冬脉营(石):肾脉石,浮取如壳,较深略有力,沉钩像。水曰润下,人之气长期处于水的润下状态,拘紧沉在下,病在肾,骨。太过:来如弹石,脉的最强搏动点,硬。不及:其去如数。春夏秋冬脉上下搏动,长夏太过脉如水流动过去,指前后都可以感觉到搏动,不及脉如鸟之喙,脉来能感觉到,脉去就感觉不到。搏动位置脉诊:脉的最强搏动点在脉管底部为冬春脉,木脉细弦,水脉略宽;在脉管上部为夏秋脉,火脉浮而宽洪大,金脉浮而短涩;在脉管中部为长夏脉,土脉混浊。尺肤诊:用手触摸从肘到手腕处的皮肤判断病情。简易法:用无名指横竖触摸尺脉位置的皮肤,对比判断尺肤脉的大小,滑涩,缓急。辅助脉诊,适合浮络病诊断。问诊-症状病机肝病取荥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眩,头晃不稳等。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忽然的疼痛、咳嗽等。心病取输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曰炎上,火发不上来的瘀滞象。以青春痘为例,根很深,里面瘀滞,木象,泻荥穴。面色红,鼓的高,火象,泻输穴。青春痘有脓,水液,土象,泻经穴。青春痘浮取一层,没根,痒,肺金象,泻合穴。青春痘表皮硬,寒凝水象,泻井穴。假设病人为木实病,要根据人五脏气血状态选择恰当治疗方法,选择一个荥穴,不是所有荥穴都针,或取筋上。也有可能荥穴无效,要考虑整体气机。脾病取经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似肿,昏沉头重如裹,呼噜呼噜的咳嗽,吃了不消化,腰酸背痛不愿动,腿沉,膝盖沉,慵懒象。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身发沉,腰如带重物,后脖子发沉,托不住脑袋,肩膀发沉臂不举,运化不开象。肺病取合穴: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气滞象,气不通。头痛压痛,咳嗽几下起就顺了,腰痛串气,腿疼痰堵着等。肾病取井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寒凝紧象,感觉冷,怕冷。脚冷手不冷,头骨痛或冷疼发紧,热敷减轻,腰疼冷发紧发板,腿疼局部冷,膝盖骨头疼,胃冷痛等。望诊-望色病机:静心望病人气,精明五色,明堂五色,收心望色。精明五色:木病青色,火病赤,土病黄,金病白,水病黑。名堂五色:五官者,五脏之阅也。鼻肺,目肝,口唇脾,舌心,耳肾。肺病,鼻翼动,印堂色变。肝病,眼白青,久则模糊。脾病,唇发黄。心病,舌红短,两颧红。肾病,脸上蒙黑气。脉诊,问诊,望诊同时指向一个共同的最严重的病机。凡是局部经络不通,可取相应的手经穴疏通经络。如人迎气口脉,卫气没有大问题,局部疼痛取所在经络的同侧手经穴。例如足太阳经上脉病取手太阳经,后溪穴,泻法。局部筋病取荥穴,如前谷。余则仿此。治疗方法骨病治疗:寒性病和骨相关的病。实病针井,略虚循经留针附近骨。局部特别寒冷,脉也是寒紧象算骨病。骨关节内部疼痛的比较深,不是关节表层痛。或疼痛部位比较深的骨头痛。单纯的骨痛,未影响关节,只表现骨痛。如病人正气不是很弱,针所在经络或同名经络的手经井穴。针至骨所,稍微转针,留针一呼。如果骨痹因身体逐渐衰弱导致,要以调整气血为主,治骨痹为辅。整体环境好才可以治其他。针刺治疗寒症后,让患者远离热。短刺:官针第七治骨痹法: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大原则,刺骨无伤其他组织。如果骨痹牵扯多个经脉,则需选取多个经脉的井穴。选半寸短针,透皮之前用指甲揉掐一下穴位,快速透皮,至骨,顺着经络方向前后摇动针柄,使针尖在骨上滑动,能听到响声。刚开始骨痛,休息一下或许就好了,但有些人着急,用刺激止痛药等误治,使气不能内敛以养骨,久之发为骨痹。只求一时舒服,病将越来越重,应改变观念。如骨节变形严重,脉象石脉且胃气很少,针刺髓海,久留针,饮食调养,待正气恢复,再行短刺。针骨空:凡是与寒症有关的特效。例如督脉脊椎棘突下穴位结空处,排寒。患者为偏寒性实病,有效。整脊:在骨节最大位做一个安全范围里的寸劲,不可过力。快速激发人体阳气,但是不可多次操作,脉弱者禁用。如果是小关节紊乱,脉很紧,效果无出其右。弹响:第一使患部周围组织处于放松状态,第二在患部关节处于打开状态的最大位,第三选择基点,在吸气即将结束,呼气开始时,这时全身肌肉处于放松状态,做一个小弧度的突然纠正,弹响。也可以让患者咳嗽一声时操作。例如病人平卧,放松,先捏脊及患部周围使其放松,捏起患部皮肤,提到最高,患者吸气结束时突然放手,弹响。筋病治疗:很多腰间盘突出是筋病。筋痹:实证疼痛,燔针劫刺。劫为结,火针刺筋结按压疼痛处。火针适用急性、实寒病变,最好在筋处于拉伸状态,火针直刺筋疙瘩快进快出,以知为数。虚者,关刺,久留针。筋出槽:第一让这条筋处于最大拉伸位,可以火针,也可以对这个筋结进行弹拨,弹拨后迅速让筋恢复不拉伸,然后再让这条筋处于最大拉伸位,弹拨,再迅速恢复不拉伸,反复几次即可。筋急:局部筋急,恢刺。整体虚局部筋实。一、可以通卫气,加速自己恢复。二、浮位得气,久留针。三、恢刺,也是最快的方法,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直刺两针,用手扶住,让患者活动几次,稍候出针。还有圆利针等效果也不错,但不如微针温柔。肉病治疗:调动卫气,化开湿气。上实下虚,左实右虚等。治法一:巨刺,痛在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局部治疗法,液的分布不均,上下、左右、前后等相倾,不在十二经脉上,对应点刺法。大部分整体问题已解决,只有局部问题还在。只有肉病巨刺才管用,其余无效。肉病特点,酸重,沉痛,久治不愈的劳损,或者骨节曲伸时弹响也是肉病,骨节内缺润滑。湿气刺法,先直刺,得气,行针,松半圈,提针到皮下,再针刺四个方向,行针,最后拔出。治法二:浮刺,两颗针延皮平刺。找到脂肪堆积处,直刺透皮,得气,平刺深入。第二颗针在旁边,直刺透皮,得气,平行第一颗针,平刺深入。可留针,一会再回针到皮下,再平刺深入,如此几次。也可以循经络在经穴处平刺两针。治法三:合谷刺,左右鸡足刺之。从前后左右方向刺入久留针。治法四:按摩,按摩者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没有一处紧张受力,反作用力传到大地。按摩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按是垂直按下,对筋骨脉病进行修复。摩是对肉皮病快速的揉动。另一方法找到按摩点揉一揉向上推到皮肤拉伸最远处,等一会,两三分钟,回到按摩点再揉一揉,再向下推到最远处,等两三分钟,回原处再向左,再向右,回原位揉一揉,松手。肉缓虚性病:内经称肉痿或肌肉痿,肉的堆积处的反面或对侧不适。脏腑病治疗:疾病由浅及深,首先是络脉病,络病不愈传于大经,经病不愈传于六腑,腑病不愈传于五脏。主要的矛盾在深入叫传遍。病在腑:表现为阳病,症状像火,整体为实证,人迎脉大。病在脏:表现为阴病,症状像水,整体为虚证,气口脉大。寸口脉一部脉异常,其他脉有力在腑,其他脉无力在脏。寸口脉候五脏六腑,左寸主心与小肠,左关主肝与胆,左尺主肾与膀胱,右寸主肺与大肠,右关主脾与胃,右尺主心包与三焦。例如左寸特实或特虚,而整体脉有力,人迎脉大于气口,则病在小肠。如左寸脉特殊,而整体脉虚弱,气口脉大于人迎,病在心。难经是通过整体脉中的相兼脉来判断所在脏腑,整体脉反应当下病机,相兼脉反应最根本的问题。脉中兼急,病在肝胆,兼大病在心、小肠,兼缓病在脾胃,兼涩病在肺、大肠,兼沉病在肾、膀胱。难经的脉与内经脉像不一样,需要鉴别。腑病治疗:选六腑的下合穴,六腑实证可刺十二墓穴。脉结实无根,胀痛,游走痛针六腑墓穴;脉结实有根,固定疼痛针五脏墓穴。脏病治疗: 脏的本病,没有胃气针胃气的源头,源穴。也可配合针经脉。例如脉象是肝脉弦,气血弱,可以针肝经源穴,如同时还是太阴病,还可以补胃经,泻太阴。应该是先扎肝经源穴,再补胃经。五脏十二源:心之源穴大陵、肝之源穴太冲、脾之源穴太白、肺之源穴太渊、肾之源穴太溪,膏之源鸠尾,肓之源脖腴(即气海)。脏的某一个地方气血亏虚病,例如左寸脉空虚兼有整体脉火脉,如果左寸脉空虚没有整体脉火脉,这不是脏病。或左关脉空虚兼有整体脉肝脉,或左尺脉空虚兼有整体脉肾脉,右寸脉空虚兼有肺脉,右关脉空虚兼有土脉,右尺脉空虚兼有火脉。这时针背输穴。背输穴以灵枢经背输为准。只有五脏背输,没有六腑背输。是标准位置的扩展一片都算,不是一点。肺之输在三椎,心在五,膈在七,膈相当于右尺心包。肝在九,脾在十一,肾在十四。脊柱两侧三寸处是。艾灸背输穴:如左寸脉虚,明显小于关尺脉,前提必须是三阴病脉,病很久。放松观察五椎附近皮肤状态,找到不同,检验用食指从上向下缕,感觉有问题的地方是否与看到的在同一处,按压酸痛,艾灸此处三五壮,补法。调经是贯穿任何针灸治疗的始终。病在四海:气海,血海,水谷之海,髓海。比脏病还虚弱针四海。肺金脉特虚针气海;肝木脉特虚针血海;脾土脉特虚针水谷之海;肾水脉特虚针髓海。补法:肺虚针本,一般针源穴即可,特虚兼代象针气海。若肝脉沉弦细,胃气少,一般补太冲、调气血,特虚兼代象针血海。脾土脉特虚兼代象,补水谷之海。肾水脉,坚硬空壳,补髓海。泻法:虚中夹实,整体脉特虚弱,或现肺脉,只有右寸脉(肺)脉如豆大结实点,泻气海。整体脉虚只有左关脉如豆大结实点,泻血海。整体脉虚只有右关脉如豆大结实点,泻水谷之海。整体脉虚只有左尺脉或左寸脉如豆大结实点,泻髓海。一大片区域为海,针略深,宜补泻。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血海,冲脉者,十二经之海,筋聚于华佗夹脊,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实证一块硬,虚证一块软。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锁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胸部穴位宜平刺,安全。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宜平刺。下针后,脉即变。皮病治法:皮络病也是浮络病标本法:关脉浮位结实无根,针标;关脉结实有根,针本。当卫气比较虚,尺脉空或卫气运行滞涩,针局部不解决问题,用标本法。卫气周流不畅造成,没有实体问题,适合大部分软组织损伤后期,久治不愈。阳病针阳经,阴病针阴经。例如网球肘,如手太阳经上疼,病人脉象卫气充足,两关脉结实,有根,针本。如果只是浮位结实,针标。一般标在头面部,背输穴。本一般都在四肢末端。例如膝盖外侧疼,两关脉浮位结实,针两耳中。卫气如何选经:营卫气不通畅,原则上以病变所在经络为主。一般都是在关脉,关前或关后结实。大部分按照六经脉象针标本,小部分按病变所在经络上针标本。实体病变问题:详情参看官针局部的实体性问题,卫气运行比较通畅,或有不通畅。在根结治疗上加上官针。缪刺:经之分支为络,络之分支孙络,孙络之分支皮毛。病在皮毛与孙络都可用缪刺。脉象为一部脉浮空,有时是代,表有邪气。基本在井穴附近。例如肩膀疼,不能举,两寸脉浮,疼在手太阳小肠经上,取对侧手太阳经井穴,针尖抵上皮肤,轻轻捻转进针不过半圈,透皮即可,不要伤及肉与骨,起针为一次。根据患者气血程度选择针几次。针后避风。艾灸井穴附近皮肤也管用。半刺:快速浅入快出如挑状,无伤肉。适用于肺脉非皮络病,没有卫气,局部瘀堵。一种病在皮毛。另一种肺痰,因为皮肤局部受寒,造成局部津液不流通。可能是关节痹症不通等,脉象毛,卫气少。大范围不流通是水饮,肉病。刮痧:适用病在浮络,脉浮,病在其他不适合。刮最严重处,使遍身漐漐,微似有汗。经脉病与络脉病:单纯钩脉病在经脉,代而钩病在络脉。代则乍甚乍间,只是代脉病不在络脉。经穴取穴,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络穴取穴,一定要找准络穴。经脉病:只是钩脉病在经脉,虚则补,实则泻,输穴。络脉病:脉象代而钩病在络脉,奇邪。络脉由【根、溜、注、入】到经脉。络脉都注于五输穴的经穴附近。经脉虚实:脉象滑或急为实,泻五输穴;脉缓或涩为虚,补五输穴。络脉虚实:通过尺肤诊的缓急寒热判断。尺肤急或热为实,泻络脉血或泻络穴;尺肤缓或寒为虚,补络穴。也有不相应者,细参之。有怒张血管需针刺放血。针刺放血注意事项:第一,并非所有的血络都需要放血。第二,放血不是越多越好。第三,泻血后必须调经。第四,对整体虚弱的病人,一次放血不能太多。络脉造成精神类疾病:鬼门十三针,一针后开始吓唬、谈判,让其自己回去,尽量不针到最后。祝由中的祝咒符禁也管用。浮络病:双手同一部脉同时出现代而钩病在浮络。如两寸或两关或两尺同时出现代而钩,病在哪条经就针哪条经的浮络。四肢末梢为浮络的根,头面为浮络的结。浮络病针根,血管怒张拐弯处针刺放血,再针入,使络脉入经脉,针络穴或天牖五部。头面部疾病针天牖五部。例如鼻炎遇刺激则犯病,如阳明络脉病针人迎,太阳经络脉病针天柱。尺肤诊诊络脉病。经络脉不同,络脉虚补络脉泻经脉,络脉实则泻络脉补经脉。经络脉一样治经脉,亦可加治络脉。放血不调经脉病会反复。假如太阳病或少阴病脉代而钩,太溪穴也呈现代而钩或只是代。阳明或太阴代而钩,冲阳脉也呈现代而钩或代脉。少阳或厥阴在太冲穴也会呈现代而钩或代脉。络穴一定要找准穴位,如果络脉实,会感觉穴位处比周围坚硬或高出一点。如果络脉虚,会感觉穴位附近比周围皮肤松弛或内陷。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如尺肤缓,络脉很虚,浅刺久留针或艾灸。不要绝气危生。放血,刺激气,等慎用,不可乱用附子、细辛等。总结串讲内经思维,体会疾病。经是带领我们体会宇宙的真谛,致虚极,守静笃。(感受就是真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是由无形和有形组成的共同体,无形为气,亦为天,有形为器,亦为地。无中生有,气为器之母,气决定了器,天生地。有形部分:筋脉肉皮骨。治疗有形用气解开有形。若刚得病,影响卫气运行,一是用经脉法,二是用卫气标本法。若进一步在阳病,有形用有形治法,无形调气血。若病重为阴病,针有形实体无效,必须调气,调六经,不治会引起多处问题,在哪条经就针哪条经。无形部分:看病位在哪,第一要知道病在,络,经,腑,脏,哪个位置。第二看胃气程度,知病之轻重。可以从望诊,脉诊等看出。人迎气口偏差越大,阴阳相倾越大,主观症状越重。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再分六经,再分五行(通过面色,脉象,症状综合确定),没有大差距按照阴阳五行,加上六经治。阴阳无大相倾,剩下小问题治疗局部。一部脉结实是胃气受阻。再看脉的缓急滑涩大小确定留针时间。如有一部脉浮,代而钩,则为浮络影响。不浮,看是否有血络,有则放血。经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守住的关键。病在络,是络与经的气血偏差。病在经,是经的表里的气血偏差。病在腑,是人迎气口一部脉与其他脉的偏差。病在腑选下合穴,墓穴。病在腑久治不愈,沿相克路线传变,为病在脏,表现出一个脏与他传变的那个脏的偏差。如左关脉结实,整体脉非常没劲,病人表现出肝和脾土之间的气血偏差。脏病针背输穴,可再加上源穴。如果没有一部脉结实,病人在阴病,从充满的三阴病象变成没有胃气非常虚弱的脏病之象。如一部脉虚补相应背部输穴。如果再虚就针四海。气街:胸中有一团气在某个地方堵着,上下如何刺,突然晕倒如何刺,临床少见。治病如解结,拔刺,雪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