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域作业.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27296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地域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江苏地域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江苏地域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江苏开放大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学 号 201710000249 姓 名 李应霞课程代码 020110课程名称 江苏地域文化评阅教师 第 一 次任务共 四 次任务江苏开放大学第一单元 江苏文化总论考核题得 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江苏历史悠久,但江苏省的得名是在公元_1667_年。2、按地理特征,江苏文化可分为_苏南_文化、_苏中_文化和_苏北_文化三种类型。3纵贯江苏八个省辖市的京杭_大运河_把苏北、苏中、苏南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4得于水的滋润,江苏农业大部分地区以水稻为主,副业以淡水养殖为胜。5全国五大淡水湖,江苏得其二,其中_太湖_居第三位,_洪泽湖_居第四位。6清康熙至嘉靖年间,南京丝织业全国首屈一指,被称为“云锦之乡”。7宋代时,人们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_苏州 的繁荣程度。得 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吴文化是以春秋时期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特征,以目前太湖附近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中心地带的文化圈。是指明末清初南京的八个画家: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其中成就最高者位龚贤。3维扬文化取名于南北朝诗人庾信哀江南赋中名句“淮海维扬,三千余里”,明代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以扬州,秦州为中心地带。4徐淮文化也称“楚汉文化“,以项羽西楚王国和西汉王朝的巍巍雄风为地域文化的标志,主要指以今徐州,淮安,宿迁三市为中心的文化圈。得 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省树银杏树和省花茉莉花的象征意义。银杏为江苏的省树,茉莉花为江苏的省花。省树,省花不仅是江苏省的文化符号,也是江苏人的精神和品格的象征。银杏树是我国最古老珍贵的特有树种。银杏高耸挺拔的身姿,坚韧不拔的品格,刚毅顽强的精神,象征着江苏文化的悠久厚重,江苏人坚毅、智慧、包容的优秀品格,同时也是建康长寿的标志。茉莉花芳香纯正,清雅而幽远。茉莉花名与实相称,随迁而安,品格高洁,符合江苏人不张扬、朴实无华而又进取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操守。旋律优美的民歌茉莉花诞生于江苏,传唱世界,影响广泛。茉莉花已成为江苏乃至中国魅力的一个符号。2简述江苏南北文化的包容特征。江苏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促使本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征。一是价值多元化。江苏人在价值取向上不偏执,最突出表现是历史上江苏虽重儒学但并不轻商,工商同道,在儒学之外的商业等领域里获得成就的人同样可以获得社会的尊重。二是富于交融性。历史上,西晋之末用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和两宋之交靖康之变等社会动荡使北方文化大规模进入江苏,但江苏文化并没有受到冲击,相反是迅速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在文化大交流中形成新的文化中心,文化交融使江苏文化充满了活力。三是社会和谐。江苏的地理位置使江苏文化有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条件,使江苏文化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发展形态,不封闭,不排外。对待矛盾少有激烈的行为,而是柔性化解,求同存异。和睦相处成为江苏剧名的自觉追求。得 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试述江苏水文化的特征。水的灵动使江苏文化在发展中形成了智慧特征一是勤思。江苏人凡是爱动脑筋而不使蛮力,比如先秦时期的孙子兵法,处处体现着多想办法,多动脑筋的指导思想,与当时中原诸子的著作有着明显的不同风格。二是善思。江苏人眼界开阔,思维敏捷,不仅善于抓住机遇,而且在时机的等待上也善于从大处做好工作,准备之细,忍耐之坚,都是有口皆碑的,比如汉初风云人物张良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三是奇思。历史上,江苏出了许多富于奇思妙想的人物,他们的创新精神留下了丰富的人文财富。2试述明清时期江苏小说创作的巨大成就。清朝末年,著名小说作品大都处于江苏作家之手。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并称为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被人称为“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家群多为江苏人。吴趼人的言情小说恨海和哀情小说禽海石的刊行作为其诞生标志,此后数十年间“鸳鸯蝴蝶派”在中国文坛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鸳鸯蝴蝶派“作家中以苏州人为最多,扬州人其次,代表人物有周瘦鹃,包笑天,张恨水等。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被誉为“民国红楼梦”,他的另一部作品啼笑因缘将言情,社会,武侠熔于一炉,且展开了北京的风情画卷,让南方读者有别开生命之感。完成日期:2017 年 12月 8日得分:评阅时间:2017 年 月 日课程名称:江苏地域文化 第 一 次任务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