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经济.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625171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经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经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点梳理经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商品经济的由来与发展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目的:直接进行商品交换。()产生的基本条件: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及其属性商品的二重属性: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三、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各种形式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的实体。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四、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通常是单位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三种最基本的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 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一、资本主义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化生产普遍化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私有制。 特征:资本剥削雇佣劳动;无偿占有剩余劳动,是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的共同特征,资本主义是历史上最隐蔽的剥削制度。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一方面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抽象劳动形成价值:一是创造了与劳动力价值相等的价值;二是创造了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即剩余价值。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据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而划分的。 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只有 才能生产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注意区分易混概念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四、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它表示剥削程度,资本家总是要想尽办法来提高剩余价值率。注意区分易混概念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年剩余价值率。五、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六、资本积累 含义: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实质: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来扩大无偿占有工人劳动的权力。 资本有机构成有机构成公式是 。( 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呈提高的趋势。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及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一般规律: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 资本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表现: 国家干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私人垄断资本总体利益; 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双重性: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范围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和资本主义的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反而创造了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深的条件。它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不能克服企业有组织有计划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不能解决失业和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三、资本的国际流动 含义:即一国资本走出国门输往国外。 根本原因:资本对更大利润和利息的追求。 经济后果:从输出国看:()垄断资本家可以获得巨大利益;()使本国投资幅度下降,国内经济停滞,失业加重。从输入国看:()推动了它们内部商品经济成分的发展;()沦为资源被掠夺,生产力发展严重受阻,广大群众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概念计划经济体制,或称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和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依靠市场手段对资源进行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二、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市场主体的自主性; 市场关系的平等性; 市场行为的竞争性; 市场发展的开放性; 市场运转的有序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宏观调控上,由于公有制为主体,因而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又有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现代企业制度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二、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三、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统治和管理公司的组织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机构组成。国有企业改革国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革的形式:股份制。改革的目标:适应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产业结构一、三次产业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劳动对象的加工程度)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这种分类方法成为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 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分。 优化产业结构()“三农”问题。邓小平提出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二、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以各产业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不同为标准来划分的。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 资本密集型产业。指在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成本与劳动成本相比所占比重较大,每个劳动者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金额较高的产业。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分布在基础工业和重加工业,一般被看作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技术密集型产业。指在生产过程中,对技术和智力要素依赖大大超过对其他生产要素依赖的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前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三、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四、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五、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六、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七、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八、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九、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十、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市场体系一、概念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二、市场体系中的各类市场: 商品市场; 金融市场; 劳动力市场; 房地产市场; 技术和信息市场; 期货市场。三、市场规则 市场进出规则; 市场竞争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 市场仲裁规则。收入分配一、国民收入的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初次分配:国民收入首先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分配。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其工具是国家财政及各种经济杠杆。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个人收入的分配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分配方式必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存在又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性,所以,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三、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四、个人收入调节 方式:有国家调节、集体调节和社会调节,还有个人的自我调节。其中,国家调节起主要作用。十八大报告指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社会保障制度: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微观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是自私自利的,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其从事经济活动时都会充分地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条件去谋求最大化的利益。 如果没有一个规则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他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时可能会侵犯他人利益。 每一行为主体在努力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总体利益最大的实现。需求和供给一、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价格; 偏好; 收入; 相关商品价格;(替代品、互补品) 预期;(买涨不买跌) 广告宣传; 利率。二、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被用来衡量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在一般情况下,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动方向相反。类型:()需求完全无弹性,说明不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变化。()需求缺乏弹性,表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富有弹性,说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完全富有弹性,说明在既定的价格之下需求量可以任意变动。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收入弹性是指收入变动幅度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即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收入之间的变化率之比。根据收入弹性正负值的大小,可以将消费品分为:()正常品需求收入弹性为正,成为正常品。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都会相应上升。其中,需求量上升幅度大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奢侈品;需求量上升幅度小于收入增加幅度者,称为必需品。()劣等品需求收入弹性为负,称为劣等品。有些低档消费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反而减少。三、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产品成本; 商品的价格; 生产技术的变化; 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 政府的税收或补贴政策。供求法则一、需求法则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一物品的每一单位消费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是不同的,随着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该物品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需求数量与需求价格的反向变动消费者的需求价格与需求数量是反向变动的:市场价格越高,需求数量越少;市场价格越低,需求数量越多。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下降,称为需求法则。二、供给法则 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一般而言,随着产量的增加,总成本递减地增加,从而边际成本下降,也就是所说的规模效应。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为择一成本或替代性成本,是指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连续地投入生产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连续投入增至一定限度后,产量的增量将会逐渐递减,直至最后使产量绝对地减少。这就是边际收益(产量)递减规律。 供给数量与供给价格正向变动供给数量随着价格上升而增加,称为供给法则。三、市场均衡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法则和供给法则是同时作用于产品的两种相反的力量:产品价格越低,产品的需求数量越多,供给量越少;产品的价格越高,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少,供给量越多。 由于供求双方对产品价格反映的方向是相反的,导致市场产品不是供大于求就是供不应求。但是价值规律作用会促使市场趋于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理想的均衡状态下,市场上既无过剩也无短缺,刚好出清,所以,均衡价格也叫出清价。不同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宏观经济一、概念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特点是: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二、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市场失灵的原因: 公共产品; 垄断; 外部影响; 非对称信息。三、宏观调控的主体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四、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五、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 计划指导;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道德手段。总供给与总需求一、总供给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二、总需求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年)由社会可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支出所实际形成的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三、总供给与总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宏观经济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总需求过大,往往会引起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往往导致企业生产行为和居民消费购买行为的混乱。由于企业无法依据正常的信息进行生产和引发的居民的抢购行为,社会经济秩序难以稳定。因此,为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也必须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财政政策财政从本质上说,是国家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一、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它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二、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它是一级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三、财政政策的种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其通过减少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四、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 国家预算; 税收; 财政投资; 财政补贴; 国债。五、财政政策的主要效应(一)正面效应: 内在稳定器; 乘数效应; 奖抑效应; 货币效应。(二)负面效应: 挤出效应; 递减效应; 稀释效应; 依存效应。货币政策一、货币 概念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 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二、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机构主要有: 中央银行,即中国人民银行。 银行: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和证券公司等。三、货币政策 控制货币发行; 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再贴现率; 调整利率; 调整汇率。 其他措施:()贷款限额;()信贷收支计划;()现金收支计划;()特别存款;()“窗口指导”;()常备借贷便利。国内生产总值( ,简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注意: 必须按当期最终产品计算,中间产品不能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 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与 一、消费者物价指数( ),英文缩写为,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当的增幅时我们称为,就是通货膨胀;而当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二、生产者物价指数( ),英文缩写为,生产者物价指数的主要目的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根据价格传导规律, 对 有一定的影响。 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 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价格管制政策支持价格政策是政府为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的一种政策。限制价格政策是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对这些产品规定其最高价格的政策。限制价格就是冻结物价。财政赤字一国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开始之初,制订一个当年的财政预算方案。若实际执行结果收入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支出大于收入的经济现象,就叫作财政赤字。通常赤字增加,容易导致通胀。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 (财政支出财政收入) 。欧盟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 动用历年结余; 增加税收; 增发货币; 发行公债。基尼系数(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 年提出的,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最小等于“”。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 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表示比较平均;. 表示相对合理;.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 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恩格尔系数(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以上为贫困, 为温饱, 为小康, 为富裕,低于为最富裕。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附:常考的经济学家、著作与主要贡献 色诺芬经济论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认识到货物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本身固有的,一种是交换产生的。 威廉配第赋税论政府怎样征收和使用赋税,才能促进财富生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弗兰斯瓦魁奈经济表第一次分析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概括了重农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亚当斯密国富论缔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诞生,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已形成了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人口论”,人口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比率增加,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家剥削的本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对个别市场或商品分别从需求和供给进行研究,阐述了供给和需求决定均衡价格的理论体系,马歇尔也因此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奠基者。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有效需求理论体系和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以求减少失业,建立了宏观经济学体系,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帕累托帕累托法则,是指在任何大系统中,约的结果是由该系统中约的变量产生的。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