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20053 上传时间:2020-03-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2、景观生态特征:空间异质性、地域性、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相互影响。3、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统一的单元,之间的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原始、轻度人为活动干扰景观;经营景观:人工自然、人工经营景观;人工景观。5、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功能、结构和变化,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6、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类型:聚集、共轭、平行、线状格局。7、Forman:斑块散布的景观,网格状、指状、棋盘状。以一种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占绝对的优势,而另一种或多种分散在其外(绿洲、稀树草原);在景观中以相互交叉的廊道的优势(牧场林网,高速公路网)。8、尺度: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以粒度和幅度(研究对象在空间或空间上持续的范围或长度)表达。总面积决定空间幅度。9、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10、尺度推绎: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11、尺度上推:将小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大尺度上的过程。尺度下推:将大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小尺度上的过程。12、大尺度:大空间范围或时间幅度,小比例尺,低分辨率。1:100万。小尺度:高分辨率,大比例尺,1:1万。13、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14、干扰与胁迫的差异:干扰直接改变生态系统结构,胁迫改变其功能。15、干扰的类型:来源分自然、人为;功能分内部、外部;形成机制分物理、化学、生物;局部、跨边界干扰。16、干扰的特性:多重性,尺度性,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不协调,尺度上的广泛性。17、扰动: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干扰:系统中一些发生的不可预知的突发事件,自身无法复原到原有的面貌。18、干扰的性质:具有多重性,对生态系统影响表现为多方面,具有较大的相对性,具有明显的尺度性,干扰可以看作是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再调节,干扰经常是不协调的,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 19、常见的干扰现象: 1)火干扰,提高生物生产力,影响物种的结构和多样性。2)放牧,放牧对于那些放牧历史较短的草原来说是一种严重干扰,而对于已有较长放牧历史的草原,放牧已经不再成为干扰。适度的放牧可以使草场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促进草地景观物质和养分的良性循环。3)土壤物理干扰,土地的翻耕和平整等。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养分状况;地表粗糙度增加,有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地表粗糙度增加还可以减少物种的丰富度。4)土壤施肥,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更有利于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物种丰富度的急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淡水水体富营养化。5)践踏,对大多数物种,具有负面的影响。为外来物种的侵入提供有利场所。保持较高的物种丰富度。6)外来物种入侵,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干扰类型,往往是由于人类活动或其它一些自然过程而有目的或无意识地将一种物种带到一个新的地方。7)人类干扰,人类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系统来说是一种干扰。20、景观异质性对干扰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会增强或减弱干扰在空间上的扩散与传播。21、干扰与景观异质性的关系:干扰的类型和尺度,景观中各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各种景观元素的性质和对干扰的传播活动,相邻斑块的相似程度。22、干扰与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均趋于下降。 23、斑块的定义:依赖于尺度的、与周围环境(基质)在性质上或者外观上不同,表现出较明显边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实体。24、人为引进斑块: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将植物引入某些地区而形成的局部生态系统。在斑块内,物种动态和斑块周转速率主要取决于人类的管理活动。25、边缘效应: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因为斑块中心部分在气象条件、物种组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与其边缘部分不同。26、内部种:集中分布在斑块中心部分的物种,要较稳定的环境条件。边缘种:物种适应多变的或阳光充足的环境条件,分布在边缘部分。27、廊道: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功能:生境、传输通道、过滤和阻抑作用、源和汇的作用。28、线状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结构。道路、铁路、堤坝、 沟渠、动力线(传输线)、树篱等,狭窄河流或河岸廊道。特点:狭长条带;以边缘环境为主,内部环境很少;由边缘物种占优势。没有一个物种是完全局限于线状廊道的,相邻基质的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物种和土壤对线状廊道的内部环境和物种影响较大。29、带状廊道含义: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带状结构。如:高速公路、宽林带、宽动力线等。特点:较宽条带;每边都有边缘效应,足可包含一个内部环境;特点:较宽条带;每边都有边缘效应,足可包含一个内部环境;除有边缘种外,内环境中还含有较丰富的内部种。30、河流廊道 含义:指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包括河漫滩、河岸和部分高地。河流到高地的环境梯度比较明显。31、空间上的连接度 如果某一空间在延续途中未被其它边界所穿插、隔离,就认为该空间是完全相连的。基质是景观中连接最好的景观要素,并包围其它景观要素。但基质通常并不完全连接在一起,而是被分成几块地段。32、对景观总体动态的控制程度 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往往也控制景观中的流。基质中的优势种也是景观中的主要种。基质主要是通过产生未来景观来控制景观动态。33、基质孔隙度:包含在基质内的单位面积的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基质中所含斑块的密度。34、景观异质性:描述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来源自自然干扰、人为活动,空间、时间、功能、基质异质性。3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在景观功能上起主导作用。判别标准:相对面积,控制着景观中主要的流,50%;连同性,完全连续的,连接度较其他景观高;对景观的动态控制。36、基质孔隙度:包含在基质内的单位面积的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是景观基质中所含斑块的密度。37、空间异质性:由景观斑块的类型数,其所占比例、形状、空间布局及斑块的相邻状态所决定。38生态交错带: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由相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其强度所决定。特征:是一个生态应力带,具有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生境能量与物质交换最高。功能:通道或廊道,过滤与屏障,源,江,栖息地。类型:水陆交错带,干湿,农牧,森林边缘带,地表水与地球过渡带。39、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有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40、连接度: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测定指标。41、连通性:景观元素是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描述景观中各元素有利或不利于生物群体在不同斑块之间迁徙,竞食的程度。42、流的含义:如能流、物流、物种流,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动过程。遥感: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上的遥测仪器把对地球表面实施感应遥测和资源管理的监视(树木、草地、土壤、水、矿物、农家作物、鱼类和野生动物等的资源管理)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43、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44、 总的来说,景观有3种理解,即美学、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45、 生物多样性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6、 分析森林景观的异质性,从景观水平的年龄结构、类型结构和粒级结构三个方面进行。 47、 按照地面的高度和形态可将地貌类型划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48、 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森林类型,这些类型可分为两个系列,一是地境系列,二是时间系列。49、 Forman将景观结构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分散的斑块景观、网状景观、交错景观和棋盘状景观。50、 按照人为干扰状况可以将景观划分为5种类型,天然景观、管理景观、农业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景观。51、 在景观水平上,有三种动力使景观之间的流得以发生,它们分别是物理力、生物力和人力。52、 按强度可将促使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分为弱度、中度、强度和极度。53、一个地区的气温决定于纬度、陆地海洋的对比、海拔高度。54、按照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通常把林带的结构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55、生态系统健康的管理原则有,动态性原理、层级性原理、创造性原理、有限性原理、多样性原理,和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组分原理。56、按斑块的起源,可将斑块分为4类,即干扰斑块、剩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 57、关于景观要素间的流的有两个基本观点,半透膜观点、源区和汇区观点58、按照人为干扰状况可以将景观划分为5种类型,即天然景观、管理景观、农业景观、城郊景观和城市景观。59、全世界植被可分为森林、热带稀疏草原、草原、荒漠、冻原。 60、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分为4个层次,即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和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61、景观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物种的流动,靠的是五种媒介物分别是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和人。62、景观空间格局有规则式均匀格局、随机分布格局、聚集格局、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等5种形式。63、按形成机制可将干扰分为物理干扰、化学干扰、生物干扰。 64、土壤的发生过程可分为土体增加物质、土体失去物质、土体内物质的迁移、土体内物质的转变等4种形式。65、我国降水量的地理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而逐步递减。66、按照作用力强度可将干扰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弱度、中度、强度、极度。67、走廊有着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另一方面它又将景观另外某些不同部分连接起来。-1.景观理解: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2.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学之间的差异:景观是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的,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维持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之一;生态系统生态学是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同质性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而生态系统研究则强调垂直格局,即能量、水分、养分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与分配。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的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能量、养分和物种在景观斑块间的交换。生态系统生态学仅研究分散的岛状系统。一个单元的生态系统在景观水平上可以视为一个相当宽度的斑块或是一条狭窄的廊道,或是背景基质。景观生态学除研究自然系统外,还更多地考虑经营管理状态下的系统,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是其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在景观生态学中,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才能得到合理的研究。景观生态学重视地貌过程、干扰以及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着重研究地貌过程和干扰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3.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拓扑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拓扑作用;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问推移发生的变化;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和影响机制,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4.干扰与景观异质性:景观异质性与干扰的生态效应间存在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景观异质性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干扰的结果。每一次干扰都会使原来的景观单元发生某中程度的变化,在复杂多样、规模不一的干扰作用下,异质性的景观逐渐形成。5.干扰对景观异质性的影响:干扰对景观的影响决定于干扰的性质。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但在极强干扰下,将会导致更高或更低的景观异质性。干扰对景观的影响在较大程度上还与景观的性质有关。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受到的影响较大,而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6.干扰的生态学意义:(1)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一方面,干扰对景观的影响决定于干扰的性质。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但在极强干扰下,将会导致更低的景观异质性。另一方面,干扰对景观的影响在较大程度上还与景观的性质有关。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受到的影响较大,而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7.干扰与景观破碎化:A、一些规模较小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B、大规模的干扰可能导致景观的均质化,而不是进一步的破碎化;但也可能导致更强的破碎化。8.残存斑块起源:基质受到大面积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的影响,在其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或其片断,其成因机制与干扰斑块相同。特点: 基质受干扰,而斑块未受到干扰。与干扰斑块在外部形式上似乎有一种反正对应关系。9.干扰斑块 起源:自然干扰和人类干扰。一般由短期局部性干扰形成;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主要是由人类干扰引起的;有时,长期自然干扰也能够形成干扰斑块。特点:基质未受干扰,而斑块受到干扰。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通常是恢复最快的斑块类型。10.环境资源斑块 起源:根本原因是景观内环境资源分布的空间异质性。特点:由于资源的分布相对持久,所以斑块也相对持久而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而且斑块的周转率相当低,能长期地存在于与基质相异的环境中。11.斑块形状的生态效应:自然过程造成的斑块常表现出不同的复杂形状,紧密型形状在单位面积中的边缘比例小,有利于保蓄能量,养分和生物;松散型形状边界蜿蜒多曲折,易促进斑块内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能量、物质和生物方面的交换。斑块的功能:栖息地、源、汇。12.基质的判定:相对面积上的优势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它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如果某种景观要素占景观面积的50%以上,那么它很可能就是基质。在景观功能执行过程中,面积最大的景观要素类型往往控制着景观中的流。面积指标虽然可以作为基质的判别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连通性,某一空间在延续途中未被其他边界所穿插、隔离,并认为该空间是完全连续的,基质的连接度较其他景观高。对景观的动态抑制,考虑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13.生态交错带特征:一个生态应力带,具有边缘效应,阻碍物种分布,生境能量与物质交换高。14.廊道的功能:通道或廊道,过滤与屏障,源,汇,栖息地。15.破碎度指数生态意义:测度景观斑块多样性的指标,用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来表示,景观内斑块数目若增多,则单个或某些斑块的面积相对减少,因而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不规则化。16.破碎化过程:是降低生物生物多样性重要过程之一,降低了森林和草场面积,破碎化、荒漠化增加;植被破碎化形成不同的布局;破碎化过程取决于人类的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受到破碎化速率的影响;使斑块对外部干扰表现的更加最弱;对生物物种和生态过程有负面影响;破碎化是一个连续的、逐步发生的过程;动态过程,认为和自然恢复。17.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少,斑块形状趋于不规则,内部生境面积缩小,廊道被截断以及斑块彼此隔离。景观破碎化会对物种带来一系列影响,如引起外来物种的入侵、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影响物质循环、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种群遗传和变异、种群存活力等;改变生态系统中的一些列重要关系,捕食关系等,还会影响景观的稳定性,即景观的干扰阻抗和恢复能力。18.破碎化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破碎化对生物的影响取决于特殊种对破碎化的认知程度,普通种与特殊种相比,较少受影响,破碎化减少了特殊种的栖息地,对普通种有利。同一物种对不同的破碎化的认知不同,斑块边缘生境对某些物种是适宜的栖息地,而对一些斑块内部种却不是很理想。19.物种多样性与景观破碎化的关系:破碎化对生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特殊种对破碎化的认知程度,面积敏感型物种,对生境大小敏感。20.连接度与连通性的关系:连通性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连接度测定景观的功能特征;反映景观连接度与连通性指标不同;有较高的连通性,不一定有较高的连接度,连通性差的景观,景观连接度不一定较小。21.景观连接度特点:是一抽象的概念,连接度是相对的,具有相对的测定指标。微景观结构对水分养分的影响:不同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不同景观空间格局径流、侵蚀和元素的迁徙影响差异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的组合。22.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运动的目的,觅食;模式,连续、间隙运动;运动方式:巢域范围内的运动、取食和其他日常活动的范围。疏散运动:动物个体从其出生地向新的巢域的单向运动。迁徙运动,利用有利因素,避开不利运动(水平迁徙,垂直迁徙)。23.什么是景观生态建设:指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工程,以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农田、城市景观。24.城市热岛?强度如何表示 城市热量平衡特征表明城市往往有更多的热量,使城市在广阔的郊区和农村中成为一个热量较多的孤岛地区。以城市热岛中心位置的气温与同时间同高度近郊气温的差值表示,也可以同一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气温的前后对比。热岛环流:市中心温度较高的空气,因密度小而上升,郊区较冷的空气从四面八方沿地面流入市中心,填补原来热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从市区上升的热空气,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冷却扩散,最后从郊区上空又下沉到地面。25.什么是微景观结构对水分、养分的影响:指不同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不同景观空间格局径流、侵蚀和元素的迁移影响差异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的组合。26.森林景观在全球气候中的作用: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储存了大量的碳,维护大量的土壤碳储量;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森林改变低空气流,有防止风沙和减轻洪灾、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有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森林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所以森林保护着生物多样性资源;而且无论是在都市周边还是在远郊,森林都是价值极高的自然景观资源。 27.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建立在生物工艺、物理工艺及其它工艺基础上,使人类投入系统内较少的能量与物质,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获得较大的生产量、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是建设具有人工特征的景观来改造、治理以及协调生态环境。原理:共生原理,多重利用原理,循环再生原理,局部控制、整体调节,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类型:多层利用的桑基鱼塘系统,和谐共生的农林复合经营,综合利用的农、草、林立体景观设计。28、生态过渡带,并例举23个:是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交错带等。29、景观生态建设:指在景观及区域尺度上,在对景观格局与过程相互制约和控制机制以及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对景观再生产过程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景观规划设计,对景观结构实施积极和科学的调节、控制和建议,从而实现景观功能优化和景观可持续管理的一种生态环境建设途径。30、防护林结构直接影响防风效果,请简述气流遇到不同结构防护林时会产生哪些变化?通过设计3种防护林类型:缓坡(最矮的树在迎风面,最高的树在背风面);陡面(最高的树在迎风面,逐渐降低到背风面的最矮树);圆面(最高的树接近中心)。表明:3种形状的林带在一定距离内均可使风速降低50%70%;圆形剖面的林带,风速降低的程度较小,但防风距离较远(为30倍的树高,其它2种为25倍的树高);在缓坡和陡面形状的林带背面的风速有时可达到110%。31、试运用实例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以景观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成为景观,比如我们可以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森林景观、茶园、农田、河流、居住地等,这时森林景观是构成风景区的一个景观要素,但如果研究武夷山风景区的森林景观问题,这时森林即为景观,构成森林的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等是其景观要素,这种现象并非说明景观与景观要素可以任意互相调换地位,而是说明景观现象具有尺度效应。32、试简述景观多样性的意义及其普遍存在的原因。(1)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2)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3)只有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景观多样性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1)立地条件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2)由于干扰作用的结果。33、试说明动物运动的方式及其一般性特征。动物有三种运动方式:巢区、散布和迁移。动物在景观中有如下特征:(1)动物回避对它不利的景观元素,许多动物生存要求一种以上的生境。比如:狐狸避开廊道、臭鼬躲开燕麦、白尾鹿生活在农牧交错带。(2)廊道有时是栅栏,有时是通道。比如:树篱是臭鼬的通道,大河是赤狐的障碍屏障能造成种群的基因差异。(3)巢区的形状通常是扁长形的,有时是线条状的。比如:赤狐巢区间一般存在障碍物(如:峡谷、小河流、沼泽等)。(4)景观中不寻常的特征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比如:沙漠中的绿洲,对沙漠动物比如狼就是水源。34、试分别论述气候、地貌、土壤与植被在景观形成中的意义。气候是景观分异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所有生命有机体所需要的维持生命的能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大气(气候)。另一方面,气候影响土壤过程。如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各种循环均会受到气候的控制。此外,从岩石风化到地形地貌形成过程,也要受到气候的影响。可见,在形成景观的各种因素中,气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貌是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组分之一。地貌在景观中的作用有多方面,主要表现在:地貌影响着立地所接收的太阳辐射、水、营养、污染物和其它物质的数量,从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环境;地貌条件影响到物质的流动和生物的移动;地貌条件可以影响到各种干扰发生的频率、强度和空间格局。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场所,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本身是独立的生态系统,内部有许多生物生存,并与周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土壤还是房屋、道路和其他设施建设的基础和原材料。植被子与气候、地形、土壤等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有什么样的气候、地形、土壤就有什么样的植被;另一方面,植被对气候、土壤和地形等也都存在影响,比如我们常说的森林小气候以及不同森林形成的不同的森林土壤等。35、突发性的生态学格局:一年中一次偶然事件的重要性可超过所有其余时间发生的全部事件的重要性总和。36、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征,它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的能力。换言之,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上与理论上所描述的相近,那么它们就是健康的,否则就是不健康的。37、漏斗效应:半岛可起到景观物种迁移通路的作用,因而可能是物种迁移的“漏 斗”或“聚集器”。人们可见到在半岛的顶端,动物路径密度高的现象,称之为漏斗效应。38、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景观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从景观空间结构上来说,景观是由若干个不同生态系统的镶嵌体,即它是生态系统的聚合。从景观功能上来说,不同生态系统存在着相互作用,包括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特种转移等生态过程;具有一定的气候与地貌特征;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39、简述当前出现的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2)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3)森林和其它天然植被减少;(4)土地退化;(5)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6)生物多样性降低。40、与农田毗邻的林带对农田存在多方面的影响,试分析林带如何影响农田的小气候:a、风速降低30%-40%;b、减弱湍流交换,降低农田蒸发,保持水分;c、保持积雪,防止沙尘暴;d、避免干热风(高温低湿且达到一定风力的天气现象;e、温度白天略增加,夜间略降低。42、简述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1)根据遥感影像(航、卫片)解译,结合地形图和其他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选取并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依据,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构建初步的分类体系。(2)详细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分类结果,逻辑序化分类体系。(3)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由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果。43、河岸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区,请简述河岸带具有哪些特点?河岸带的生态环境具有多种特点,主要有:水份多:一是邻近有开旷的水体,二是地下水浅,三是由坡的上部经常有水分经这里汇集。土壤肥力较高,大气空气湿度也较高。但是,有的季节洪水泛滥,河岸带常受淹没。河岸带的植被一般都具有需水量高,要求肥力强,并且能耐水淹的生态学特性。河岸带的动物种类多,大多数两栖动物生活在陆地上但在水中生殖,此外,河岸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十分紧密,人类的居住地多是依山傍水。44、什么是干扰?举几种常见的干扰现象: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45、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有哪些基本要点?答: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应该建立于单个物种的存在、缺失或某一状态为基础的标准上;系统健康评价应该能反映人们对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的认识;虽然作为最佳的评价健康度量应该是简单的,可以系列化、有可分辨的变化状态。然而生态系统健康并不是必须为一个单一的数值;系统健康评价的标准应该与在数量值上的变化相对应,即使给几十年,发生的数量改变也不应该出现间断;在考虑到最小数量的观察,系统健康的度量应该与观察的次数不具相关性。46、试论述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的平衡观点和非平衡观点。平衡观点是从Gauss的竞争排除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物种共存的基本机制,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将由一个种占优势。由多物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须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所组成。正是由于多物种在生态位上的千差万别,才使很多物种得以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另外,在看来是一致的生境中,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生境组成的,在每一个微生境中,对资源要求相同的种会互相排挤,但从总体来说,却是多种共生。非平衡观点并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竞争排斥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维持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竞争排斥原理在自然界中能否普遍发生,存在三个基本前提:确实两物种在同一时间中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要一直等到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物种所需的时间为止。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极端不稳定性,并有天然干扰存在,因此就达不到竞争排斥,另外竞争排斥原理是以闭合群落为基础的,而真实的群落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群落。正是由于这些干扰的作用,所以中等干扰假说特别强调干扰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的地位。干扰起的作用与竞争平衡正好相反,有下述三个特征:干扰可创造一种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挤所需的时间短,就可以防止竞争排斥发生;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竞争排斥的斑块,就可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47、按照人类干扰梯度可将景观分成哪些类型?人类干扰梯度的变化对景观结构中的斑块结构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为5种类型:天然或自然景观;管理景观;农田景观或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人类不同的干扰梯度对斑块结构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斑块类型: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加,环境资源斑块逐渐减少。当干扰水平达到管理景观时,干扰斑块占的比重最大,进一步则随着农田和城市的扩展而减少。残余斑块一般数目较小,当大部分地面为农田和城镇时,它的块数最多,但又进一步降低。引入斑块是人为引入的,在天然景观中不存在,当干扰达到管理景观时才出现,但以后则增加。可见,干扰斑块类型相对块数变化的趋势是:环境资源斑块和干扰斑块的优势地位逐步让位于引入斑块和残余斑块。斑块大小:在天然景观中,斑块大小的变化通常很大,斑块的平均大小面积也较大,随着人的定居,平均斑块大小和方差均趋降低,总的趋势是随着人为干扰的增加,较大的区域区将分为较小的区域。斑块形状:从斑块的规则性来说,天然景观中斑块最不规则,而随着人为干扰的加强,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尤其是城市景观中,斑块形状多呈多边形或直角形。从斑块的长宽比来看,中等干扰的斑块的长宽比最小,而天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的斑块长宽比均较大。斑块密度的影响:天然景观中,斑块密度中等,以后随着农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斑块密度将加大,这种趋势与斑块大小的变化趋势正相反。总之,一般来说,天然景观中,斑块面积大,形状无规则,数目较少,主要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分布和块状干扰而引起的。相反地,在城市景观中,则一般斑块较小、较窄、直角形、数目多,主要是由于种植和残余斑块引起的。48、试论述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各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或著作、事件)以及形成的景观生态学的几个重要流派。1)景观综合思想的萌芽:19世纪早期,近代地理学家洪堡德(Hombolt)最早把景观作为地理学术语;1885年,德国学者阿培尔与威默尔发表的历史景观学一书。(2)景观生态学学科思想的巩固:德国学者特罗尔(Troll)于1939年通过航空像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正式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20世纪30年代末,苏卡乔夫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概念。澳大利亚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土地调查。(3)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初创:20世纪60年代开始,景观生态学在欧洲真正发展起来,德国、荷兰、捷克成为三大研究中心。1971年,威斯特夫提出了依“自然度”划分的四个主要景观类型:自然景观、近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及农业景观。1972年成立了荷兰景观生态学会。在1981年组织了首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负责筹备国际景观生态学会。(4)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1982年10月,在捷克举行的第六届景观生态问题国际研讨会上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有关景观生态学的专著、文献等出版物大量涌现。具有代表性的有:景观生态学透视(首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论文集)、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景观生态学等。重要流派有:美国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研究;荷兰和德国的土地生态设计;东欧的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生态分类;前苏联的景观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的生态工程和生态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