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50道材料分析题.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614727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50道材料分析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马哲50道材料分析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马哲50道材料分析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辨析题材料1 恩格斯指出:“自然研究家相信,他们只有不理睬哲学或羞辱哲学,才能从哲学中解放出来。但是,因为他们离开思维便不能前进,而且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而这些范畴是他们从所谓有教养者的那种受制于早已过时的哲学残渣的一般意识中盲目地取来的,或者是从大学必修的哲学课中听到的一点儿东西中取来的,或者从各种各样的哲学著作中缺乏批判的和杂乱无章的读物中取来的,正因为这样,他们同样做了哲学的奴隶”。 材料2 爱因斯坦认为:“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地哲学思想。” 请根据材料,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 (1)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是何种观点? (2)分析爱因斯坦在哲学与科学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点。 参考答案: (1)在哲学与科学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观点:一是否认哲学对科学的方法论意义,因此要取消哲学;二是夸大哲学的作用,把哲学看成是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东西。恩格斯的这段话批判的这是第一种观点。 (2)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正确揭示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给科学发展以根本方法论的影响。哲学是对世界以及任何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具有普遍方法论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往往运用哲学所提供的一般概念和范畴,按照某种一般方法论进行分析和推演;哲学能够从总体上确定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能够为科学家提供创造性的空间。 同时他也强调,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时政知识和基础;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哲学从具体科学中不断吸取养料,才能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和原理。2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参考答案: 这一段话表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要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重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它的基本原理是为实践所证明的活生生的科学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不断接受实践考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依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3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美籍哲学家卡尔纳普指出:“我将把所有那样的一些命题叫做形而上学的,即这些命题宣称表述了某种在全部经验至上或之外的东西的知识,例如,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因此,关于世界本原的本体论的命题,有关认识来源的命题,伦理学中关于道德价值与道德准则的命题,它们或者是无意义的,或者是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因此都是“形而上学”的命题,应该加以排斥。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哲学的党性问题。 参考答案: 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倾向,是指任何哲学家、哲学派别无不分别隶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或阵营。 哲学的党性原则,是与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的。 在哲学史上,有许多哲学家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声称自己的哲学史“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最新哲学”。比如题中的卡尔纳普,把哲学基本问题看作是不可解决的、无认识意义的“假问题”,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以此来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但是事实上仍然是以“拒斥形而上学”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世界观,来表现自己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看法。从根本上讲他们是无法“超越”或“脱离” 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的。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结果,“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结合材料,从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缺陷方面阐述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参考答案: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它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实践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实践去理解,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的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贯穿于全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离开了实践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许以哲学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以实践为基础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5.材料1叔本华强调:“一切的一切,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仅仅是为主体而存在。主体就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的一贯的、经常性的前提条件,凡是存在着的东西,都是对于主体的存在” 材料2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作为宇宙万物的内在核心和灵魂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运动发展,它首先作为纯粹理念而进行着辩证的逻辑演进,继而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最终在人类精神中扬弃自然而回到自身。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中观点的异同及各自特征。参考答案: 材料中的两种观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不同的是材料1中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中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作为惟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6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上述材料,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能够中国化的历史前提。 参考答案: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世界性哲学”。它可以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他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原因。中国工人阶级的兴起和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根本的前提。 第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和理论途径。 7一部哲学史,并不是各种哲学体系简单更替的历史,而是包括转折和变革的历史。仅仅从19世纪40年代德国说,就出现过两次变革:一是费尔巴哈倡导的哲学变革;二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变革。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针对的不是某一种哲学体系,而是以往的整个旧哲学。马克思既不是回到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也不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加以简单综合,而是创建了一种具有不同内容和功能的新的哲学体系,从而在人类哲学史上真正引起了伟大的变革。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主要表现在: 第一,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 第二,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成为生气勃勃的科学体系。 第三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往的一切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8材料1 18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论精神中给物质下了一个定义性的说明:“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材料2 霍尔巴赫为了克服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者的物质概念的狭隘性,给物质下了一个更概括的哲学定义。他说:“物质一般地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我们归之于各种不同物质的那些特性,是以物质在我们内部所造成的不同的印象或变化为基础的。”“一切物质的共同特性是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或为某个物质的运动所引起的性质。” 材料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总结哲学和科学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回答: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中物质定义的局限性。 (2)分析列宁的物质定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 (1)材料1中,爱尔维修他看到了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认为自然中所存在的只是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个体,而不是物质本身,物质是对这些个体所固有的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但是爱尔维修没有看到物质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而仅仅局限于物质的一般特性,因此,这一定义仍是不科学的。 材料2中霍尔巴赫的这一物质定义,肯定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独立存在的,我们的感觉只是物质的反映。他试图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高度来把握物质概念,这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列宁正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角度为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霍尔巴赫在具体说明物质时,又把广延、可分性、不可入性、形状、可动性等看成物质的普遍的不变的特性,这表明他的物质观还没有摆脱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 (2)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还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与意识的对立便是相对的。 第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坚持把客观实在性作为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反对了形而上学,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它把人类的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第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定义的实践意义在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保证。 9 材料1 生命哲学代表人物之一,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变化存在,但不是变化的事物在变化中存在:变化无需载体;运动存在,但不是惰性的、不变的物质在运动,运动并不蕴涵着运动之物。”,“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事物不是存在,存在的只是活动。” 材料2 杜林认为,宇宙最初处于一种物质的自身等同状态,这种状态是“物质和机械力”的统一,没有时间,也没有变化。这种统一一旦停止,运动就开始了。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回答,在物质与运动关系问题上材料1与材料2 的错误倾向。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1)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物质也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们所认识。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本质上是不运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没有质变;一切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材料2中杜林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是一切运动和发展的实在基础。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认为运动是精神的特性。材料1中柏格森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10 在牛顿看来,“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这就是牛顿力学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要评述牛顿的时空观。 参考答案: 时空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首先,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和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都是不存在的。其次,时空同物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割裂开来,认为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于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就是这种形而上学时空观的典型代表。 11 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试分析马克思这段话反映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基于实践的需要带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和要求,持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践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构造的“蓝图”制定计划、方案等等。 (2)反映了实践具有目的性。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活动,目的性是这一活动的内在的必然的条件。只有目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无目的的活动。实践的目的性表明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实践的目的是在结果未出现前的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在进入实践过程以前和实践结果出现以前,目的即表现为实践的意图、计划和行动方案,又表现为对事件结果的预测。这是实践着的人所特有的,也是人的实践必须具有的。 12 有位心理学家为了完成一项试验,招募被试者,要求其每天抽取一定量的血液,并且连续坚持十天。作为补偿,心理学家将给予其大量丰盛的食物和营养品,同时支付丰厚的报酬。结果有一个应征者兴致勃勃地前来尝试,一开始他并没有感觉什么异样,唯一特殊的地方就是每次抽血都是让他将手臂伸至一个狭小的窗口,他本人则看不到整个抽血的过程,只觉得有针刺入皮肤的感觉。于是,一天、两天、三天尽管心理学家完全履行自己的承诺,被试者每天都不断地补充着营养,可也就是仅仅过了四天,他便再也坚持不住了,主动要求放弃报酬。实验不得不终止。当他离开的时候,其身体已经明显变的憔悴不堪,甚至连走路也不能自支,似乎真的像是大量失血后产生的贫血症状。直到这个时候,心理学家才笑着对他说:“我根本没抽你的血,相反每天都在给你注射葡萄糖。”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材料中“心理暗示”所反映的哲学原理。 参考答案: 上述材料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人的意识、心理过程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同时又积极地作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高层次的意识功能能够控制低层次的生物、化学、物理功能,正因此才会出现“心理暗示”现象。 13 2006年4月21日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时,国家主席胡锦涛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从唯物论的角度看 , 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在国家建设中就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 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才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 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没有民族精神 , 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 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4 伴随人类工业化的步伐,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日益严重。世界上出现的一些灾害,与气候变化有关。为了使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最需要的是预防和控制。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人类自救的第一步。为此,我国制定了长期的能源战略,这一举措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产生积极作用。 运用联系的观点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忽视人与自然的客观联系,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引发灾害。 二、要重视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面对全球变暖,签署京都议定书,减排温室气体,提高预防控制能力。 三、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部分制约整体,影响整体功能发挥。中国作为全球中的一员,积极采取措施,将对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产生积极作用。 15 材料1 现代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最大容量,不是由围成木桶的最长木板或平均长度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须着重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 材料2 比尔盖茨没有付出过多的汗水去读完大学,却靠开发软件的灵感和辛勤开拓成就了微软事业。钱钟书先生在考清华大学时数学成绩不够理想,学校没有苛求,他也没有刻意去补这块短板,而是将自己的强项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请回答: (1)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木桶原理”。 (2)联系“木桶原理”,结合比尔盖茨、钱钟书的事例谈谈你的启发。 参考答案: (1)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与部分两个方面。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表现在:第一,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受整体制约,不能离开整体。第二,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木桶原理”正是体现了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2)“木桶原理”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强调当各项条件需要互补时,一定不要忽视了短板问题。但也不要无条件地信奉这一原理,而应针对具体问题思考一下短板是否非补不可,如果不顾具体情况和客观条件去刻意追求完美,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如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辛勤耕耘,将九十九分汗水挥洒到那一分灵感所及之处,应是每个追求成功的人需要认真思考和把握的。 16 苏轼当年在杭州任地方官的时候,西湖已多淤为葑田。东坡常到湖上环视,一直打量着如何疏浚西湖,使她再现美容。 最令他伤脑筋的是挖掘上来的淤泥无处可以堆放。一次,他忽然想到西湖南北30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如果把从葑田挖出的泥堆置湖中,堆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 同时他又想到“吴人种麦春辄芟除,不遗寸草。”挖掉葑田之后,召募农人来种麦,将种麦获得的利益储备用作修湖的资金。结果是筹集了资金,疏浚了西湖,又使南北行人解决了交通问题。苏轼既有为万民造福的心志,又有聪明的点子,才造就了这条后人即以苏公命名的苏堤。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苏堤的建造过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苏堤的建造过程体现了系统的整体观。系统是由事物内部互相联系的各个要素、部分所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整体观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把整体的功能和效益作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17 在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改革开放的新革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参考答案: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事物的存在本身都是一种特定的运动过程,作为过程而存在。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他物的历史。每一过程都要被另一过程所代替,前进发展是事物总过程的主导方向。具体过程是有始有终的,有限的、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无限的、永恒发展的世界。三大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说明世界是发展的,发展具有过程性。 18 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就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和我们的意志而起着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依据上述材料和有关知识回答: (1)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怎样才能从盲目必然性的奴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参考答案: (1)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说明了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人们在没有认识规律情况下,只能被动地受规律的摆布,即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 (2)人们要从盲目必然性的奴隶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才能认识规律。人们只有认识了规律,才能利用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去改造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谋福利。 19 材料1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我国自主研制的“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开始多人多天的太空实验。这是在经过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成功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壮举。在此之后,我国还会发射载人飞船,建设空间站;再向前发展,中国人探测月球甚至火星,也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材料2 “神州六号”是我国独立自主攻克大量技术难关研制的。科学家们历尽千辛万苦。做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它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这些技术涉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对于这些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并且对于丰富航天大系统工程的组织管理经验,更新研制、生产、测试等工作手段,解决航天技术人才断层问题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1)材料1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材料2中我国“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的哲学启示。 参考答案: (1)前四次无人飞船的试验和“神州五号”的成功是“神州六号”成功发射的前提和基础。“神州六号”是在前几次飞船实验基础上引起的质变。从“神州六号”到空间站,再到探测月球、火星等,是在新质基础上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使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实现了新突破,是在科学实验中获得的。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我国科学家力尽千辛万苦,做认了无数次实验最后才取得了成功。认识需要不断深化。“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认识的真理性需要实践来检验。我国对载人航天技术的研究,通过这次成功飞行,验证了是正确的。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我国航天发射技术的一个新突破,对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步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对相关重要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20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大部分地区得到贯彻落实,但有些地方农村教育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由于教育费用高昂,许多孩子被迫辍学;由于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一些学校举步维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在无声的鞭挞着有关部门。一些地方政府认为“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是不可避免地。”请运用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评析这种观点。 参考答案: 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一些地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体现了这一点。 二、主次矛盾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也会影响到主要矛盾的解决。 三、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只抓住经济建设中心而忽视教育工作是不对的。一些地方农村教育经费被挤占、挪用,导致学校举步维艰,许多孩子被迫辍学,必然会影响当地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地方政府必须改变错误的做法,保证农村学校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 21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由于这种射线具有不少奇妙的性质,因此,不少人都对它感兴趣。有一位医生叫哈勒爱德华,他就设法把它应用到医学方面,把它变成了向病魔作斗争的武器。一次,一位病人向他求医,他用X射线照射病人的患处,果然,没多久,病人就痊愈了。就这样,他用X射线治好了不少人的病。可是,到了1897年,他突然发现自己的一只好好的手臂上出现了一块溃疡。起初,他并没有在意,以为上点药就会好了。不料,没过多久,那块溃疡不仅没被治好,手臂上反而按二连三地又增加了几处溃疡。这一下子他着急了,于是用各种方法加以治疗,但无论怎样治,溃疡却一点也不见好。后来,溃疡面愈来愈大,甚至威胁到了他的生命。最后,在无法可医的情况下,他只好把有病的手臂截去了。 难道是X射线在捣鬼吗?这件事,给当时热心于 X射线研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通过研究,人们终于认识到,X射线不仅会破坏有病的细胞,从而消除疾病,对人类有益处,也能把健康的细胞也杀死,使人患病,给人类带来危害。所以,自此以后,凡是和X射线经常接触的人,都用铅板来挡住不可见的X射线,不让它照到自己身上,从而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请回答: (1)分析X射线性质的发现过程对我们的哲学启示。 (2)分析人们在解决X射线危害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 参考答案: (1)矛盾是指世界上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基本方面,对立的双方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同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促进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2)解决X射线危害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使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材料中,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铅板挡住射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X射线的有利一面。 22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买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官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即让进退。孟母曰:“真可居吾子矣。”遂居之。乃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结合材料分析“孟母三迁”包含的哲学原理。 参考答案: (1)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它能够加速或延缓甚至暂时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孟母”正是看到了外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才决定“三迁”的。 (2)一个人的成材,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样,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即内因是关键。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3)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它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23 材料1 几年前,我国北方棉区大面积棉铃虫成灾,造成重灾区棉花减产50%,有的几乎绝收。针对这一情况,我国专家研究并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是棉铃虫得到有效的控制材料2研究表明,被导入基因作物的具有长效杀虫作用的内毒素蛋白,在大规模的消灭害虫的同时,也使害虫的天敌的数量急剧减少;此外内毒素蛋白还对土壤和水中无脊动物产生危害。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上现存的天然基因正在不可避免的遭受“基因污染”请回答:(1)两段材料共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2)用上述观点谈谈我们应当如何运用基因技术? 参考答案: (1)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观点。 (2)由于任何事情都包含着既对立有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对基因技术要一分为二的看,既要看到它对人类的贡献,又要注意它潜在的危害。对基因技术加强管理,利用其利,防范其弊。 24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引进来”为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材料2 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都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仅为5左右。在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运用所学哲学常识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材料1“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正在发生质的飞跃”? (2)怎样解决材料2反映的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1)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从“引进来”为主,到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变。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发展时,必须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我国适时提出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发生质的飞跃。 (2)材料2反映了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做到: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认真加以消化和吸收,将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水平,形成自己的优势。 25 长江三峡工程是经过长期考察和论证才决定兴建的。其可行性方案充分考察了工程建成后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设计到施工、监理、移民等方面都作了科学预见,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847亿千瓦时,可为华中、华东地区及四川省、重庆市提供大量电力能源,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回答: (1)题中材料是怎样体现因果关系的? (2)题中材料怎样体现人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 (1)因果关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也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经过长期考查、论证,预测到工程建成后带来847亿千瓦时的发电量,能带动地区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是原因(先行、引起),决定建设三峡工程是结果。而建设三峡工程不是原因,工程建成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是结果。 (2)人有主观能动性,规律具有客观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新生客观规律又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长期考查和分析、综合、科学运算、论证,并预见到三峡工程建成后能带来相当可观(847亿千瓦时的发电量)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并且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万有引力、固定力学等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抽象思维。作出了科学预见,从而指导人们的行动。 26 材料1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2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荀子提出了什么主张? (2)运用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说明应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管仲和荀子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起来的主张。 (2)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 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经济资源,经济发展能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因此,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若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保护,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路子,则既丢“被子”,又丢“票子”。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7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心论题是什么? (2)请运用有关哲理谈谈对这一论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本材料的中心论题要正确处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首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无论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都是肯定自然的客观存在,并服从自然的属性和规律的结果,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务必尊重自然、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3)其次,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人类能够通过自己的正确行动,使自然界发生有利于人类的变化,使自然界为人类造福。 总之,人类应该把利用、改造自然和保护、顺应自然结合起来,学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28 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已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量猛增,竟超过当地草场合理载畜量的50,在草场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的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扒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请回答: (1)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绒山羊养殖超载现象。 (2)结合材料简要论述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国际市场的需求带来牧民增收的契机,牧民为了经济收益而超量养殖绒山羊,绒山羊破坏草原生态,最终恶化的草原环境又会影响牧民经济收益,乃至威胁到人的生存。这正说明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绒山羊超载现象还说明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牧民在养殖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一定要在草场的合理载蓄范围内。 (2)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治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9 英国哲学家洛克指出:“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导源于经验的。我们对于外界可感物的观察,或者对于我们自己知觉到、反省到的我们的心灵的内部活动的观察,就是供给我们的理智已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这两者乃是知识的源泉,从其中涌出我们所具有的或者能够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观念。”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洛克在认识论上的错误。 参考答案: 洛克认为感觉经验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在对感觉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从整体上看,这一学说具有感觉主义的特征,它不了解理性认识的意义,不了解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质的区别,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把经验绝对化,认为理性认识不可靠,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30 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参考答案: (1)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两个条件:一是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就是比喻这一点;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蜜蜂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正是比喻这一点。只有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要学蜜蜂。 (3)像蚂蚁的实验家只重视感性材料的收集,而忽视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像蜘蛛的推论家则忽视对感性材料的收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主观自生的。因此,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学蚂蚁和蜘蛛。 31 一鞋厂推销员甲到某国去推销鞋子,发现某国多数人不穿鞋,认为鞋子在此地不会有销路,就打道而回。另一鞋厂推销员乙也到这一国家发现同样情形,但他预测到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长依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结果该厂获利丰厚。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唯物论的知识回答: (1)甲乙两个推销员面对同样的实际,所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结论是什么? (2)他们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 (1)甲:“不会有销路”乙:“将大有销路” (2)原因在于:是否能从不断变化的情况出发;是否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不同 (3)不断加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要从事实的总和出发,反对从个别事实出发;要从多方面实际出发,反对从一个方面事实出发;要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使思想适应和科学预见变化的实际,反对静止地看问题。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 32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 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 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血的血型系统, 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参考答案: (1)通过给人输血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输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和大量受血者的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人死亡, 直至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 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 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 直至发现人血系统, 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33 当原子论被科学所证实之后,道尔顿断言:“物质是最终的、不可再分的单元”。整个19世纪,原子论占了绝对统治地位,包括牛顿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把原子看作是构成宇宙大厦的“最后之砖”,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最终的、最完整的绝对真理。但1987年电子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原子论观念。这时,电子的发现者汤姆生在1900年的元旦献词中又声称,“在已经基本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电子在不可分了。但随后基本粒子的大量发现,又宣告了这一预言的破产。 上述关于物质结构的不断认识过程在认识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每一次理论的提出都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的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