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上传人:H****r 文档编号:660840 上传时间:2019-07-28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22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ICS 93.020P 13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 37/T XXXXXXXXX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for geological hazard control engineering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37/T XXXXXXXXX目 录前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一般规定35 施工技术要求35.1 抗滑桩35.2 重力式挡土墙55.3 加筋土挡土墙75.4 扶壁式挡土墙95.5 锚杆式挡土墙105.6 格构护坡125.7 清方减载135.8 回填反压145.9 预应力锚索155.10 锚杆185.11 截(排)水沟205.12 排水井215.13 注浆加固225.14 锚喷护坡235.15 防崩(落)石槽(台)255.16 支撑墩(柱)265.17 防护网275.17.6.1基本要求295.17.6.2检验295.18 拦石坝(墙、堤)295.19 采空区(巷道)注浆充填315.20 干(浆)砌支撑325.21 地裂缝注浆335.22 地裂缝回填加固346 绿色施工技术要求346.1 资源节约356.2 环境保护356.3 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367 信息化施工要求377.2 工程施工管理377.3 工程安全管理387.4 工程验收管理38附录A(资料性附录)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提纲39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治理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40附录C(资料性附录 施工所需文件及资料情况42附录D(资料性附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报告提纲43附录E(资料性附录) 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44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主要起草单位: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大学、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山东省地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建勘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深基建设工程总公司、山东正元地质资源勘查有限责任公司、山东泰山资源勘查有限公司、山东岩土工程公司、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孟祥科、杨颖、韩景敏、张强勇、王庆兵、孔涛、彭玉明、刘兆成、罗艳艳、姜晓飞、谭现锋、郭丰佐、苏玉玺、李启伦、吴兆军、张世杰、高明波、李振峰、孟凡奇、薛翊国、张世娟、高焕毅、李洪亮、叶胜林、刘金莉、谢孔金、渠涛、刘波、庞成宝、孟祥玲、王国辉。5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所涉及工程治理施工技术措施的一般规定、施工技术要求、绿色施工技术要求、信息化施工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地面塌陷(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及地裂缝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GB/T 5223.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50330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JGJ 1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07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 120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土工合成材料 geosynthetics工程建设中应用的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复合材料、土工特种材料的总称。3.2土工织物 geotextile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按制造方法的不同分为织造土工织物和非织造(无纺)土工织物。3.3压实度 compactness碾压施工中,设计压实干密度与标准击实试验最大干密度的比值。3.4灌浆 grouting利用灌浆压力或浆液自重,经过钻孔将浆液压到岩石、砂砾石层、混凝土或土体裂隙、接缝或空洞内,以改善岩(土)体地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提高岩(土)体整体性的工程措施。3.5加筋土挡土墙 reinforced earth retaining wall利用土内拉筋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限制墙背填土侧胀,或以土工织物层层包裹土体以保持其稳定的由土和筋材建成的挡土墙。3.6砌体结构 masonry structure由块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构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是砖砌体、砌块砌体和石砌体结构的统称。3.7石笼 gabion为防止河岸或构筑物受水流冲刷或用于护坡而设置的装填石块的网状笼子。3.8格宾 gabion technique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5%或10%铝锌稀土合金镀层钢丝(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由机械将双绞合编织成六边形网目的网片组合成的生态格网结构。3.9三维植被网 three-dimensional vegetation net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在坡面构建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技术。3.10间铺法 internal pave turf methods将草皮割成较小块状,铺装时各块草皮间间距适当留大些的施工方法。3.11条铺法 strips pave turf methods草皮在土壤中呈条状铺装的施工方法。3.12清方减载 landslide scaling通过清除边坡推力区的岩土体达到减少边坡推力,使拟加固的既有边坡工程满足预定功能的工程措施。4 一般规定4.1 施工前,工程技术人员应熟悉勘察设计文件和踏勘施工现场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参见附录A。4.2 施工前,应建立健全质量、环保、安全施工管理体系,做好技术和安全技术交底。4.3 施工前,应严格检查钢筋、水泥、砂石等原材料质量,并抽样送具备相应资质的实验室检测。4.4 在施工阶段,应根据工程项目的类型、规模和特点,保留施工前、中、后及关键工序的影像资料及记录文件,影像资料应能反映具体工序和质量检验要求。4.5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采用信息法施工。4.6 本标准所列工程措施为常用施工技术措施,实际工程中应根据情况选用或组合选用。4.7 本标准中各类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常用施工技术措施汇总如表1所示:表1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常用施工技术措施灾害类型施工技术措施崩塌柔性防护网、锚固、嵌补支撑、填充及灌浆、拦石墙、排水工程滑坡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清方减载与回填反压、碎石土回填、加筋挡土墙泥石流排导槽、拦挡坝、停淤场、沟道整治、坡面治理、植被工程、截排水地面塌陷灌注充填、回填、穿越和跨越、强夯不稳定斜坡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削坡、锚喷支护、护坡工程、格构锚固4.8 地质灾害治理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参见附录B。4.9 施工所需文件及资料情况参见附录C。4.10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5 施工技术要求5.1 抗滑桩 5.1.1 施工工艺流程定位放线锁口梁施工桩孔开挖地下水处理护壁钢筋笼制作安装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养护。5.1.2 施工前准备5.1.2.1 施工前应查明施工区范围内地下埋设物的位置状况,预测抗滑桩施工对其影响的可能性与后果。5.1.2.2 对滑带深度有争议的,应先进行探治结合桩施工,会同建设、监理、勘查、设计单位共同确定滑坡带深度,按程序变更设计,检验并修正施工技术参数,探治结合桩的数量不少于两个。5.1.2.3 应对清方后的岩体表面的活石和风化层进行清理,并做好坡体防护。5.1.2.4 水泥应按强度等级、品种,分批、分堆建库存放,不宜和其他化学药品及有挥发性物质混在一起。5.1.2.5 钢筋应按类型、直径分别挂牌存放,宜架空地面30 cm以上。5.1.2.6 开挖桩孔护壁模板数量、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5.1.3 施工5.1.3.1 锁口梁施工开挖前应浇注钢筋混凝土锁口梁,锁口梁宜高出地面不少于30 cm,宽度不宜小于40 cm。5.1.3.2 桩孔开挖5.1.3.2.1 开挖桩孔应按由两侧向中间的顺序施工,沿抗滑桩主轴线间隔12孔开挖,桩身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75 %时方可开挖邻桩。5.1.3.2.2 应采用分节开挖,每节高度宜为0.6 m2.0 m,不得在滑动面或土石层变化处分节。5.1.3.2.3 桩孔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校准其垂直度和净空尺寸。应严格控制成孔质量,孔位偏差不大于10 cm。5.1.3.2.4 勘查单位对人工挖孔进行现场地层检验,确定是否符合设计,使抗滑桩达到地质目标层。5.1.3.3 地下水处理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排除孔内积水。当地层富水性较差时,可采用孔内直接排水;当地层富水性好、水量很大时,宜采用桩孔外降排水。5.1.3.4 钢筋笼制作安装5.1.3.4.1 可孔外制作成型;或在孔外预制箍筋笼,在孔内吊放竖筋并安装。如进行孔内制作钢筋笼,应做好焊接时的通风排烟。5.1.3.4.2 抗滑桩钢筋焊接的接头宜采用双面搭接焊、对焊或冷挤压。接头应错开,不宜在同一平面上。焊接方法应按JGJ 107和JGJ 18执行。纵向受力竖筋不宜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方法应按设计和规范中规定的钢筋机械连接方法执行。5.1.3.4.3 钢筋笼的制作应考虑预应力锚索(杆)的施工,在锚索(杆)周围的钢筋笼应设置加强筋。5.1.3.5 混凝土灌注5.1.3.5.1 灌注前,应检查断面尺寸,清洗混凝土护壁。5.1.3.5.2 当采用干法灌注时,混凝土应通过串筒或导管注入桩孔,串筒或导管的下口与混凝土面的距离为1 m3 m。桩身混凝土,每连续灌注0.5 m0.7 m,应插入振动器振捣密实一次。5.1.3.5.3 当采用水下灌注时,灌注导管应位于桩孔中央,底部设置性能良好的隔水栓。导管直径宜为250 mm350 mm。导管使用前应进行试验,检查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隔水等性能。5.1.3.5.4 桩身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取样做混凝土试块。每根桩制取试块不少于2组。桩长20 m以上者不少于3组。5.1.3.6 混凝土养护浇注完毕应及时覆盖并浇水养护,养护期在7 d以上。5.1.4 施工质量检验5.1.4.1 基本要求施工质量检测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 应对抗滑桩的桩位、断面尺寸、桩身倾斜度、桩底(顶)高程等进行检测;b) 挖孔过程中应进行地质编录和检验,提供地层结构柱状图;桩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及时进行孔底清理;c) 桩身质量完整性检测规定如下:1) 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 %,且不少于10根;2) 横断面面积大于2 的桩,以及对质量有怀疑的桩,应全部检测;3) 检测出有缺陷的桩数大于被检测桩数的30 %时,应进行全部检测;4) 对有缺陷的或有其它问题的桩身应钻芯取样检测,并做抗压、抗剪试验。5.1.4.2 检验抗滑桩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2所示。表2 抗滑桩质量检验要求序号类型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1材料混凝土材料符合规范规定查质量证明书及试验报告2混凝土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3钢筋原材料数量及规格符合规范规定、设计要求查质量证书4成孔嵌固段深度(mm)0,+100尺量,全部检查5孔深不小于设计要求尺量,全部检查6孔位(mm)100尺量,全部检查7桩孔垂直度(%)0.5吊垂线,查施工记录,全部检查8钢筋笼滑面(带)主筋接头率(%)25观察,全部检查9主筋间距及排距(mm)10尺量,全部检查10箍筋间距(mm)0,-20尺量,不同规格不少于3处11钢筋保护层厚度(mm)10尺量,查每桩不少于8处12多排受力钢筋位置(mm)5尺量,全部检查13骨架尺寸(mm)纵向100尺量,每桩骨架不少于30%径向514桩身桩位(mm)50+0.005H用仪器实测,全部检查15桩径(mm)不小于设计要求尺量,全部检查16桩身垂直度(%)0.5查灌注前记录,全部检查17桩顶高程(mm)50用仪器实测,全部检查18桩底高程(mm)50实测,查灌注前记录,全部检查5.2 重力式挡土墙5.2.1 施工工艺流程场地清理测量放线基础施工墙身施工回填墙背土(墙背反滤层施工)。5.2.2 施工前准备应清理挡土墙墙趾及施工需用场地,做好截、排水及防渗工作,并进行墙背填料的击实试验。5.2.3 材料及机具5.2.3.1 墙后回填土应选择容重小、内摩擦角大的填料,宜选用块石、砾石。5.2.3.2 墙后反滤层填料应选透水性较强的填料。5.2.3.3 墙体材料采用混凝土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应低于C20;采用石料时,应选择Mu30以上的条石或块石。5.2.3.4 应根据场地条件、填料的土质情况、搬运距离、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择施工机械。5.2.4 施工5.2.4.1 应将挡土墙基槽底表面风化、松软土石清除,基础坐落在稳定岩(土)中,会同勘查或设计部门确定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地基承载力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应报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变更。5.2.4.2 基槽不宜全段贯通式开挖,应由两端向中间分段开挖。5.2.4.3 基槽开挖不应破坏基底土的结构。5.2.4.4 砌石挡土墙基槽应随砌筑分层回填夯实至地表面,并将墙前地表面做成3 %的向外斜坡。5.2.4.5 砌石挡土墙应采用座浆法施工,砌筑砂浆应饱满,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5.2.4.6 砌石挡土墙墙身要分层错缝砌筑,不得砌成垂直通缝。5.2.4.7 墙身施工时应按照设计布置预埋管道、预埋件、泄水孔及沟槽等预埋构件。5.2.4.8 反滤层的粒径宜在0.5 mm50 mm之间,级配应符合要求,厚度不小于30 cm。5.2.4.9 施工分段位置宜设在伸缩缝及沉降缝处,各墙段的水平砌缝应基本一致。5.2.4.10 伸缩缝与沉降缝内两侧壁应竖直、平齐,无搭叠。5.2.4.11 当混凝土挡墙墙身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 %时,方可进行回填等工作,填土应分层夯实。5.2.4.12 墙背回填宜均匀摊铺平整,并设横坡,逐层填筑,逐层夯实,每层压实厚度不宜超过50 cm。5.2.4.13 在距墙背1.0 m以内,应采用小型压实机具碾压,不宜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5.2.4.14 挡土墙如需增设栏杆、检查梯或台阶等,应连接牢固,构件应及时涂防锈漆。5.2.5 施工质量检验5.2.5.1 基本要求施工质量检测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 地基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应超挖回填虚土;b) 石料规格、质量以及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c) 砌石应分层错缝;浆砌应座浆挤紧,嵌填饱满密实;干砌不应松动、叠砌和浮塞;d) 墙背填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e) 沉降缝、排水孔数量、位置、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f) 平面位置、顶面高程、断面尺寸、墙面坡度、表面平整度等应进行检测,应达到设计要求。5.2.5.2 检验重力式挡土墙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3所示。表3 重力式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1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复检报告2砂浆(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3泄水孔及反滤层符合设计要求测排水孔坡度,尺量,全部表3 重力式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续)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4墙背后填料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检验报告,每500m3一次5填料压实度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试验报告,每层不少于1处6断面尺寸(mm)0,50尺量,每缝段不少于三个断面7轴线位置(mm)30用仪器实测或尺量,每缝段不少于2处8泄水孔间距(mm)50尺量,每缝段不少于3处9顶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不少于3处10基底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11沉降缝位置(mm)50尺量,全部12沉降缝宽度(mm)0,+20尺量,每条缝不少于3处13墙面坡度%0.5用仪器实测或吊线锤尺量,每缝段测3处14表面平整度(mm)浆砌石30用直尺量,每缝段测3处混凝土105.3 加筋土挡土墙5.3.1 施工工艺流程场地清理预制构件基础施工安装面板铺设拉筋填土及碾压安装连接件防腐处理铺设反渗层安装顶层面板。5.3.2 施工前准备5.3.2.1 测量放线,拆除障碍物,平整预制构件场地和堆放构件场地。5.3.2.2 应做好截、排水及防渗工作。5.3.2.3 应做好墙背填料的击实试验。5.3.3 材料及机具5.3.3.1 墙后回填土应选择容重小、内摩擦角大的填料。5.3.3.2 墙身材料宜选用级配良好的砂砾石或碎石土。5.3.3.3 面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预制面板;面板的混凝土强度不宜低于C20。5.3.3.4 筋带应采用抗拉强度大、拉伸变形小和蠕变小,不易产生脆性破坏的材料;具有良好的柔性、韧性;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耐久性。5.3.3.5 拉筋与填料之间应具有足够的摩擦力。5.3.3.6 筋带材料与面板的连接应牢固可靠。5.3.3.7 应根据场地条件、填料的土质情况、搬运距离、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定施工机械。5.3.4 施工5.3.4.1 应会同勘查或设计部门确定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 不满足要求应报设计部门进行设计变更。5.3.4.2 基础开挖时,基槽平面尺寸宜大于基础外缘0.3 m。5.3.4.3 钢筋混凝土面板、帽石、栏杆及拉筋等墙体构件宜在工地预制。5.3.4.4 应沿长度方向设置变形缝和沉降缝,基础及胸墙变形缝应用弹性材料填充。5.3.4.5 面板应按设计规定的位置挂线,确定面板的垂直及水平位置,最下一层面板与基础联结处宜座浆施工。5.3.4.6 面板安装缝各层间沿纵向应错开,相邻上下层间垂直安装缝间距应不小于板长1/3。5.3.4.7 设有错台的加筋土挡土墙,应及时将错台表面封闭,宜采用浆砌块(片)石、铺砌混凝土预制块等方法。5.3.4.8 筋材与填土表面应保持密贴,当局部与填土不密贴时应铺砂垫平。5.3.4.9 筋材铺设的主方向应与墙面轴线方向垂直,筋材在加筋体中应均匀分布。5.3.4.10 筋材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受力方向缝接处的强度不宜低于材料设计的抗拉强度。对可能发生位移的部位应进行连接,或者相邻片搭接300 mm。5.3.4.11 拉筋与墙面板宜采用预埋钢拉环、钢板锚头、预留穿孔和连接销(栓、棒)等形式连接。5.3.4.12 钢带或钢筋混凝土带宜采用钢板锚头连接件;钢筋混凝土带、钢塑复合筋带、聚乙烯土工加筋带、聚丙烯土工加筋带宜采用预埋钢拉环连接件;土工格栅宜采用连接销(栓、棒)。5.3.4.13 面板与筋带间的连接钢材外露部分均应作防锈处理。土工带与钢拉环连接应作隔离处理:埋于土中的接头,应采用浸透沥青的玻璃丝布绕裹两层。5.3.4.14 应按顺序从后向前纵向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分层碾压。5.3.4.15 应根据拉筋间距、碾压机具和密实度要求,并通过试验确定填土分层厚度。5.3.4.16 填料摊铺、碾压应从筋带中部开始平行于墙面碾压,下一次碾压的轮迹应与上一次碾压轮迹重叠轮迹宽度的1/3。5.3.4.17 压实机械与筋材间土料厚度不宜少于300 mm。靠近墙面板1 m范围内,应使用小型机具夯实或人工夯实。5.3.4.18 对包裹式和石笼等加筋土挡土墙,一次墙面的施工高度不应超过填土碾压厚度的2倍。5.3.4.19 附近地下水中含有对加筋材料腐蚀的成分时,宜采用盲沟或其它排水管道将有害水体直接排出。5.3.4.20 檐石或帽石宜用与面板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预制或就地浇筑。5.3.5 施工质量检验5.3.5.1 基本要求施工质量检验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 地基应符合设计要求;b) 拉筋的长度、根数不得少于设计要求。拉筋与面板、拉筋与接筋连接部分应有施工隐蔽记录;c) 当拉筋带含有金属或使用钢拉筋时,应进行防腐防锈处理;d) 填料的性能、规格和压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e) 反滤层砾径大小、排水孔数量、位置、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f) 加筋土挡土墙的拉筋带长度、平面位置、顶面高程、墙面坡度、面板缝宽、墙面平整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5.3.5.2 检验加筋土挡土墙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4所示。表4 加筋土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值检查方法及频率1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复查报告2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3拉坏、筋带数量及安装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4拉筋带长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施工记录5墙背后填料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检验报告, 6分层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环刀法7平面位置(mm)5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8顶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9基底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 3处10墙面垂直度或坡度(%)0.5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11面板缝宽(mm)10用尺量,每缝段测5条12墙面平整度(mm)10用直尺量,每缝段测3处5.4 扶壁式挡土墙5.4.1 施工工艺流程场地清理基础施工墙体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及养护墙背填土。5.4.2 施工前准备5.4.2.1 应清理挡土墙墙趾及施工需用场地,并合理布置堆料场地和预制构件场地。5.4.2.2 应做好截、排水及防渗工作。5.4.2.3 应做好混凝土配比及墙背填料的击实试验。5.4.3 材料及机具5.4.3.1 墙后回填土应选择容重小、内摩擦角大的填料。5.4.3.2 墙后反滤层填料应选透水性较强的填料。5.4.3.3 墙体材料采用混凝土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不应低于C30。5.4.3.4 应根据场地条件、填料的土质情况、搬运距离、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择施工机械。5.4.4 施工5.4.4.1 应将挡土墙基槽底表面风化、松软土石清除,基础坐落在稳定岩(土)中,会同勘查或设计部门确定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施工前,应在模板上涂刷隔离剂。5.4.4.2 底板钢筋绑扎时,应预埋高度不等的锚固钢筋,并与扶壁的竖向钢筋逐根对应焊接。焊接接头应设于内力较小处。5.4.4.3 混凝土应先浇底板(趾板和踵板),然后再浇立壁。5.4.4.4 浇筑长度以挡土墙的伸缩缝或沉降缝为一节段,宜在15 m左右。5.4.4.5 当墙身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 %时,方可进行回填等工作,填土应分层夯实。5.4.4.6 墙背回填宜均匀摊铺平整,并设横坡,逐层填筑,逐层夯实,每层压实厚度不宜超过50 cm。5.4.4.7 在距墙背及扶壁1.0 m以内,应采用小型压实机具碾压,不宜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5.4.5 施工质量检验5.4.5.1 基本要求施工质量检测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a) 地基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应超挖回填虚土;b) 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c) 墙背填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d) 沉降缝、排水孔数量、位置、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e) 平面位置、顶面高程、断面尺寸、墙面坡度、表面平整度等应进行检测,应达到设计要求。5.4.5.2 检验扶壁式挡土墙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5所示。表5 扶壁式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1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复查报告2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3墙背后填料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检验报告, 4分层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环刀法5平面位置(mm)5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6断面尺寸(mm)符合设计要求用尺量,每缝段测3个断面,每断面各2点7顶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8基底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9墙面坡度(%)0.5用仪器实测,每缝段测3处10沉降缝位置(mm)50尺量,全部11沉降缝宽度(mm)0,+10尺量,每条缝不少于3处12表面平整度(mm)10用直尺量,每缝段测3处5.5 锚杆式挡土墙5.5.1 施工工艺流程场地清理钻孔锚杆施工肋柱施工挡土板施工回填压实。5.5.2 施工前准备5.5.2.1 应清理挡土墙墙趾及施工需用场地,并将场地碾压平整。5.5.2.2 应做好截、排水及防渗工作。5.5.2.3 应做好砂浆配合比及混凝土的配合比、坍落度等试验。5.5.3 材料及机具5.5.3.1 杆体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及试验报告。5.5.3.2 水泥浆宜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砂宜用粒径小于2 mm的中细砂。5.5.3.3 应根据场地条件、填料的土质情况、搬运距离、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定施工机械。5.5.4 施工5.5.4.1 基槽开挖至设计高程后,应立即进行基底承载力检查;应会同勘查或设计部门确定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当承载力不足时,应按规定报设计单位进行变更设计。5.5.4.2 应根据设计要求定出孔位,作出标记。锚孔轴线应准确,孔口位置允许偏差-50 mm+50 mm,孔深允许偏差+50 mm,钻孔轴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应小于3 %孔长;相邻锚孔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5.5.4.3 锚杆与水平方向宜为1035夹角。5.5.4.4 锚杆锚固后,应做锚杆锚固力的确认试验,待水泥砂浆强度达75 %以上时,进行不少于3根的极限抗拔力试验。5.5.4.5 锚孔钻孔、锚杆放置、锚杆注浆各工序应连续完成,以一个孔为工作单元。不得在锚孔施工完毕、放置锚杆数天后再灌浆。5.5.4.6 注浆应符合设计要求,宜采用封闭式压力灌浆和二次压力灌浆。5.5.4.7 浆液硬化后不能充满锚固体时应进行补浆,注浆量不宜小于计算量,其充盈系数不小于1.1。5.5.4.8 肋柱施工分为预制拼装和现浇两种方式。肋柱安装前,基础的杯口应打扫干净,铺设一层沥青砂浆。5.5.4.9 两根拼接的肋柱,两端拼接处应用大于20 mm300 mm的预埋销钉连接或用预留榫接。5.5.4.10 当肋柱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时,锚杆与肋柱连接,应把锚杆钢筋弯入肋柱内。5.5.4.11 安装基础模板前,应检查地基高程及中心线位置,定出基础边线和基础底面、顶面高程,并按设计要求做好防水、排水设施。5.5.4.12 挡土板与肋柱的搭接长度不宜小于10 cm。同一根肋柱上相邻两跨挡土板搭接处的对缝宽度宜为1 cm2 cm,其缝隙宜按伸缩缝处理。5.5.4.13 采用预应力锚杆肋柱结构,锚杆的张拉与锁定按照GB 50330执行。5.5.4.14 不同种类的填料不得混杂填筑,每一水平层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5.5.4.15 填筑压实宽度不宜小于设计值,每层填筑压实应检验合格后,在其上继续填筑。5.5.4.16 墙背锚固段填料宜采用粗粒土或改性土等填料,墙背填土应满足设计压实度要求。5.5.5 施工质量检验5.5.5.1 基本要求施工质量检验应满足以下要求:a) 地基应满足设计要求,不得超挖回填虚土;b) 锚杆安装准确,符合设计要求;c) 立柱、挡土板应表面平整、密实,无蜂窝、麻面现象;d) 墙背土的回填应符合设计要求;e) 沉降缝、排水孔数量、位置、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f) 平面位置、顶面高程、墙面坡度、面板缝宽、墙面平整度、肋柱间距等应符合设计要求。5.5.5.2 检验锚杆挡土墙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6所示。表6 锚杆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1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复检报告2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3墙背后填料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试验报告、4分层压实系数符合设计要求环刀法5锚杆施工符合设计要求查隐蔽记录6肋柱间距(mm)20每道用钢尺丈量7平面位置(mm)50用仪器实测,每一缝段测3处8顶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一缝段测3处9基底面高程(mm)10用仪器实测,每一缝段测3处表6 锚杆挡土墙质量检验要求(续)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10墙面坡度(%)+0.5%H及+50mm用坡度尺或垂线量,每20m测不少于3处11面板缝宽(mm)10用尺量,每20m测不少于5处12墙面平整度(mm)15用直尺量,每20m测不少于3处5.6 格构护坡5.6.1 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修坡基槽开挖格构梁施工格构间回填(植草)养护。5.6.2 施工前准备材料进场前,应对各种原材料进行试验,合格后进场,材料进场后应进行抽检,其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5.6.3 材料及机具5.6.3.1 石料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5.6.3.2 砂浆、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5.6.3.3 应根据场地条件、填料的土质情况、搬运距离、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定施工机械。5.6.4 施工5.6.4.1 应按设计要求平整坡面,清除坡面危石、松土,填补坑凹等。5.6.4.2 基槽开挖后,将开挖的地层与设计对比,与设计不一致时,应进行设计变更。5.6.4.3 浆砌块石格构护坡坡面应平整、密实,无表层溜滑体和蠕滑体。5.6.4.4 现浇混凝土格构梁基槽内应铺设厚度不小于5 cm的混凝土垫层。5.6.4.5 浇注完毕的格构,养护期应在7 d以上。5.6.4.6 按照设计位置布设锚杆,按照GB 50330的要求施工锚杆。5.6.4.7 绑扎格构钢筋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将锚杆外露杆体与格构钢筋连接。5.6.4.8 预应力锚杆格构梁混凝土强度大于15MPa时(或浇注后至少进行7 d的养护),按照本标准5.9要求进行锚杆张拉。5.6.5 施工质量检验5.6.5.1 基本要求施工质量检测应满足以下要求:a) 砌石或钢筋混凝土格构的原材料和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与强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b) 砌石或钢筋混凝土格构的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5.6.5.2 检验格构护坡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7所示。表7 浆砌石(钢筋混凝土)格构护坡质量检验要求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1浆砌石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复验报告水泥砂浆强度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钢筋混凝土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2轴线位置(mm)浆砌石50用仪器实测,每20m不少于3点混凝土303断面尺寸(mm)浆砌石40用尺量,每20m不少于3处混凝土204坡度(%)0.5用铅垂线测量,每20m不少于3处5表面平整度(mm)浆砌石20用尺量,每20m不少于3处混凝土105.7 清方减载5.7.1 施工工艺流程5.7.1.1 测量放线土石方开挖土石方装运。5.7.1.2 坡面较缓、运距较远时,应采用运土法;坡面较陡、运距较近时,应采用挖推法;坡面较陡的基岩应采用爆破法。5.7.1.3 清方顺序要遵循由上至下的顺序开挖,不得先下后上。5.7.2 施工前准备5.7.2.1 应取得实测地形图、原有地下管线或构筑物竣工图、清方设计图以及工程地质等技术资料。5.7.2.2 应了解地下水赋存状况,以确定临时截(排)水措施。5.7.3 施工机具应根据场地条件、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定施工机具。5.7.4 施工5.7.4.1 边坡高度大于8 m时,开挖应采用分段开挖,不得一次开挖到底。根据岩土体实际情况,分段工作高度宜为3 m4 m。5.7.4.2 边坡开挖应做成一定的坡度,不应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形成积水。5.7.4.3 人工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 开挖土方的操作人员之间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横向间距不小于2 m,纵向间距不宜小于3 m;b) 风化基岩宜采用手持式风镐碎岩进行开挖;c) 边坡开挖中如遇地下涌水,应先排水,后开挖。5.7.4.4 机械施工时,最大开挖高度和深度不应超过机械本身性能规定。当开挖深度超过最大挖深时,宜采取分层开挖。5.7.4.5 采用爆破法施工时,应符合以下规定:a) 宜采用导爆索进行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凿岩深度一般3 m4 m,由上至下一次成型。以机械浅孔台阶爆破为主,并对超、欠挖部分进行修整成型;b) 块石爆破采用岩体内浅孔爆破与块体表面聚能爆破相结合的方式。对块体厚度大于1.5 m又易于凿岩的块石,以块体内浅孔爆破为主;对厚度大于1.5 m、凿岩施工条件极差的块石,以表面聚能爆破为主;对厚度在1.5 m左右、宽厚比近似等于1的块石,可以两种方法并用。5.7.5 施工质量检验5.7.5.1 基本要求清方减载施工质量检验应满足以下要求:a) 位置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b) 开挖时,不应因施工影响后壁和两侧岩土体的稳定;c) 边坡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出现反坡、坑槽;d) 弃土、弃石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e) 应对清方范围、清方厚度、清方后边坡坡度和平整度进行检测检验,符合设计要求。5.7.5.2 检验清方减载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8所示。表8 清方减载质量检验要求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1清方体积(%)机械清方、机械削坡-2测量、计算,全部机械清方、预留人工削坡层-12减载范围(m)0.5测量,全部3平台平面位置(m)机械清方、机械削坡0.2用全站仪测量剖面图,对比施工前剖面数据,每长20m不少于3处。机械清方、预留人工削坡层0.14坡度(%)机械清方、机械削坡35高程(mm)机械清方、机械削坡100机械清方、预留人工削坡层505.8 回填反压5.8.1 施工工艺流程基底地坪清理土质检验分层铺土分层密实压实度检验。5.8.2 施工前准备5.8.2.1 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回填岩土体基本试验,如颗粒级配试验、含水量试验及压实度试验等。5.8.2.2 应对填方基底地坪进行清理,并做好对土方机械、车辆行走路线的加固、加宽等工作。5.8.2.3 应了解地表水及地下水赋存状况,确定排水、截水措施。5.8.2.4 应查明施工区范围内地下埋设物的位置状况,预测回填土体对其影响的可能性与后果。5.8.3 材料及机具5.8.3.1 材料宜采用碎石类土、砂性土和爆破石渣。碎石土碎石粒径宜小于8 cm,碎石含量30%80%。5.8.3.2 不得使用有污染的材料。反滤层材料宜选用无纺土工织物和机织土工织物,不宜采用编织土工织物。5.8.3.3 应根据场地条件、设计坡度、工程规模选定施工机具。5.8.4 回填反压施工5.8.4.1 应挖除基底上的树墩及主根,清除坑穴积水、淤泥和杂物等,并分层回填夯实。5.8.4.2 当坡比为1:101:5时,应清除基底上的草皮;当坡比陡于1:5时,应将基底挖成阶梯形,阶宽不小于1 m。5.8.4.3 填方每层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如无要求,可按照表9选用。5.8.4.4 采用机械填方时,应保证边缘部位的压实质量。填土后,如设计不要求边坡修整,宜将填方边缘宽填0.5 m;如设计要求边坡整平拍实,宽填可为0.2 m。5.8.4.5 在机械施工碾压不到的填土部位,应配合人工推土填充,用蛙式或柴油打夯机分层夯打密实。表9 填方每层的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压实机具每层铺土厚度(cm)每层压实遍数(遍)平碾203068羊足撵2035816振动平撵6015068蛙式柴油式打夯机202534人工打夯a不大于2034a人工打夯时,土块粒径不应大于5cm。5.8.5 施工质量检验5.8.5.1 基本要求回填反压施工质量检验应满足以下要求:a) 土石方填料的品种、质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b) 填筑时应分层压实,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c) 填筑表面应平整、顺直,利于排水,不得有坑槽;d) 对回填反压长度、底宽、高度、边坡坡度、压实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5.8.5.2 检验回填反压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10所示。表10 回填反压质量检验要求序号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1填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查试验报告2压实系数填土符合设计要求环刀法、灌砂法,查施工记录、土工试验报告,每压实层200m内至少1处,且送检数量不少于总数的10%填石查施工记录,全部3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尺量,每长20m量不少于3处4宽度符合设计要求尺量,每长20m量不少于3处5平面位置(m)0.5测量,全部6分层厚度(mm)50尺量,查施工记录7坡度不大于设计值用仪器实测,每长20m测3处,上、中、下各3点,且不少于3处8高程(mm)50用仪器实测,每长20m测3处,上、中、下各3点,且不少于3处5.9 预应力锚索5.9.1 施工工艺流程定位放线成孔锚索制作锚索运输、安装锚孔注浆张拉锁定。5.9.2 施工前准备5.9.2.1 应确定排水、截水措施及防腐措施。5.9.2.2 查明施工区内地下埋设物的位置状况,预测锚索施工对其影响的可能性与后果。5.9.3 材料及机具5.9.3.1 根据设计要求准备钢绞线、水泥、砂子,进行进场产品质量送检。5.9.3.2 应根据场地条件、设计要求、工程规模选定施工机械。5.9.4 施工5.9.4.1 钻孔的孔深、孔径不应小于设计值,钻孔的倾角、方位角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误差值如下:a) 有效孔深的超深不宜大于20 cm;b) 机械式锚固段的超径不宜大于孔径的3%,最大不宜大于5 mm;c) 孔斜误差不宜大于1 %,凡有特殊要求时其孔斜误差不宜大于0.8 %;d) 孔口坐标误差不宜大于10 cm。5.9.4.2 钻孔过程中,遇岩层岩性变化,发生掉钻、坍孔、钻速变化、回水变色、失水、涌水等异常情况,应详细进行记录。5.9.4.3 钢绞线的加工长度应按照锚索对应孔号设计长度和实际孔深确定,外锚段长度宜大于1.2 m。钢绞线用无齿锯(砂轮锯)截断,不得使用电焊或氧炔焰切割。5.9.4.4 应在外锚段端头注上锚索编号。在平整场地上架设高约0.5 m、宽1.5 m的工作台架,将截好的钢绞线平顺放在架上,逐根检查,凡有损伤的钢绞线均应剔除。5.9.4.5 锚索制作所采用的隔离架、支撑环装置及绑扎方式均不应妨碍张拉与灌浆的施工操作,并应预留灌浆管、排气管道。5.9.4.6 锚索支架支点间距不宜大于2 m。5.9.4.7 在穿放锚索时,应对锚具螺纹妥善保护,严防损伤。5.9.4.8 锚孔注浆应采用单钻单灌,如发现严重串孔,应会同设计人员采取有效补救措施。5.9.4.9 一次注浆时,将一根钢管和胶皮管作为导管,一端与压浆泵相连,另一端与锚索束正中间预留的注浆管相连接。水泥浆注入时,应逐步把注浆管往外拔出,但管口应埋在水泥浆中。5.9.4.10 二次注浆材料宜选用水灰比0.450.50的纯水泥浆;注浆按JGJ 120执行。5.9.4.11 锚孔孔口应设有平整、牢固的承压垫座(锚墩)。5.9.4.12 垫座混凝土浇筑前应将坡面清理干净,对孔口套管、锚垫板、受力钢筋进行检查,浇筑时应使预埋套管与钻孔同轴对中,承压面与锚孔轴线应垂直,误差不宜大于0.5,垫座孔道中心线应与锚孔轴线重合。5.9.4.13 承压钢垫板底部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应充填密实,钢垫板应安装牢固。5.9.4.14 现浇混凝土锚墩应符合以下规定:a) 浇筑前,应先清除孔口周围及建基面上的碎石及泥土,然后绑扎钢筋、立模,并同时安装钢筋、定位管及固定锚垫板。锚垫板可作为外锚墩端面模板固定在定位管端部,锚垫板与定位管轴线垂直;b) 浇筑时应加强振捣,并进行养护,浇筑12 h后拆模。5.9.4.15 采用现浇混凝土锚墩的锚索张拉,在外锚墩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内锚固段水泥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 %时,进行张拉;采用预制混凝土锚墩或钢锚墩的锚索,当内锚固段砂浆和找平砂浆均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张拉。5.9.4.16 凡具备补偿张拉条件者,宜在部分预应力损失完成后进行补偿张拉;凡不具备补偿张拉条件者,宜改用超载安装。5.9.4.17 预应力锚束张拉结束后,预应力钢材切割后在锚具外的外露长度不宜小于20 mm。5.9.4.18 进行封孔灌浆后,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混凝土浇筑外锚墩,封闭锚头,对外锚墩进行保护和永久防锈、防腐处理。5.9.5 施工质量检验5.9.5.1 基本要求预应力锚索施工质量检验要求包括以下内容:a) 锚孔的孔位、孔径、孔深、孔斜度、方位角应符合设计要求;b) 锚索杆体质量、制作、防护(防腐等)与安放等应符合设计要求。砂浆、混凝土的配合比、强度和注浆管插入深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c) 张拉和锁定荷载应符合设计要求;d) 锚头墩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e) 预应力锚索长度、预应力吨位、锚头混凝土强度等符合设计要求;f) 承压垫座的几何尺寸、结构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5.9.5.2 检验预应力锚索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11所示。表 11预应力锚索质量检验要求序号类型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及频率1锚孔锚孔深度符合设计要求实测、全部2锚孔孔径符合设计要求尺量3锚孔孔位与高程(mm)100用仪器实测,全部4锚孔倾斜度(%)1用钻孔测斜仪测量,全部5锚孔方位角符合设计要求实测,全部6内锚段长度符合设计要求查施工记录7锚索与锚具钢绞线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8锚具、夹具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9钢绞线品种、级别、规格、数量符合设计要求查合格证,尺量,全部10锚索编束的规格、组合形式符合设计要求观察,尺量,全部11锚索长度(mm)30尺量,全部12自由段防腐处理符合设计要求锚索下入前观察,全部13对中支架、隔离架间距(mm)20观察,尺量,全部14灌浆管深入长度(mm)-100尺量,全部15钢垫板的品种、规格、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观察,查出厂质量证明书,尺量,全部16灌浆浆液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查质量合格证17砂浆强度等级在合格标准内查试验报告18灌浆量不小于理论计算量观察,查施工记录,全部19注浆压力符合设计要求观察,查施工记录,全部20张拉锁定锚索张拉锁定力符合设计要求检查预应力张拉施工记录、读压力表压力,业主代表和监理旁站,全部21分级张拉符合设计要求检查预应力张拉施工记录、读压力表压力,业主代表和监理旁站,全部22锚索伸长率(%)-510尺量,检查预应力张拉施工记录,全部23预应力损失(%)5复拉读数、应力传感器读数、观察,全部24锚索回缩量及夹片外露量符合设计要求尺量,全部5.10 锚杆5.10.1 施工工艺流程钻孔杆体制作锚杆运输安装注浆。5.10.2 施工前准备5.10.2.1 应对岩体表面进行松石和风化层清理。5.10.2.2 应确定排水、截水措施以及防腐措施。5.10.2.3 应查明施工区范围内地下埋设物的位置状况,预测锚杆施工对其影响的可能性与后果。5.10.3 材料与机具5.10.3.1 钢筋应符合GB/T 5223.3的要求。5.10.3.2 在同一部位的预应力工程施工中,宜采用同一品种、型号、规格和同一生产工艺制作的预应力锚杆钢筋。5.10.3.3 灌浆材料、造孔设备、灌浆设备、锚具、张拉机具参照本标准锚索施工的章节执行。5.10.4 施工5.10.4.1 钻孔按照5.9.4.1和5.9.4.2执行。5.10.4.2 沿锚杆杆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