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课后习题.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596805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孟子两章课后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人教实验版孟子两章同步练习(答题时间:50分钟)(一)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阅读文章,填空。 (1)孟子用_、_、_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 )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 夫( )环而攻之池( )非不深也 兵革( )非不坚利也粟( )非不多也 委( )而去( )之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 寡助之至( ),亲戚( )畔之 3.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通_ 4.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应是( ) A. 水流通行的途径B. 王道;仁政 C. 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D. 用语言表示 5.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天下顺之”中的“之”词性不同的是( ) A. 太医以王命聚之。 B. 登轼而望之。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 愿陛下亲之信之。 6. 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 ) A. B. C. D. F. 7. 句中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 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 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D. 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8.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的成语。 (1)多助之至:_ (2)失道者寡助:_ 9. 辨析下列词语的不同用法: 10. 译句: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1.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如果君主做到了“得道”,将会有什么好处?(最好用原文) 12.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用文中肯定词语概括) (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 (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4)守城一方失利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3. 第四段的排比句是_ _14. “得道者”的意思是_;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15. 用自己的话分析为什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6.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17. 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18.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19.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简述理由。 (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曾益其所不能。(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 管夷吾举于士( ) 空乏其身 ( ) 行拂乱其所为( )( )( ) 征于色 ( ) 出则无敌国外患( )2. 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原句。3.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 本文第一段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有何共同点?用来证明什么道理? 5. 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6. 第二段的第一句在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是: 7.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中的“是人”指什么样的人,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概括。 8. 作者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这是针对 说的。意思是: 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 ”一点。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三)课外文言文段阅读: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注释:旷:王旷,王羲之之父。 笔说:论书法的书。 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 祝版:祭神的木板。 1. 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 今 而 用 之 使 待 成 人 恐 蔽 儿 幼 令 也。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恐不能秘之 ( ) (2)待尔成人,吾授也 ( ) (3)不盈期月 ( ) 3. 下面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七岁善书”中的“善”应选择的义项是 (只填序号)。善shn好,好的,善良的。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不遗匹夫。”友好,亲善。战国策秦策二:“齐、楚之交。”善于,擅长。史记孙膑传:“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爱惜。荀子强国:“日者王,时者霸。”应答之词。表示同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曰:。乃南征。”副词。好好地。左传昭公十三年:“子视之。” 4.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B.其夫呓语。 C.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5.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此子必蔽吾名! 6. 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原因:_ 认识:_【试题答案】(一)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1. (1)天时、地利、人和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 归顺;外城;围;发语词;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泛指粮食;放弃,离开;限制; 震慑;施行仁政,少;极点,内亲外戚 3. 畔 叛 4. B5. C 6. AB7. C 8. 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9. 之:助词,“的”;它,代城池;助词,“的”;代词,他;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以:介词,靠; 介词,用 城:内城;城墙 10. (1)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占有天时的条件。 (2)使人民定居下来,不是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溪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 (4)所以君子要么不打仗,打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1. 域民;固国;威天下;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12. (1)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 (2)必有得天时者矣(或得天时)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委而去之。 13. 域民不以兵革之利 14. 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15. 靠边界来限制人民的迁留,是客观上对人民的强制,留住人留不住民心,只有靠施仁政才能得百姓的拥戴,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自然也就安定。 16. 施仁道即施行仁政 结果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18. 以战争为喻来论述治国之道,告诉君主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9. 取信于民。没有矛盾。“取信于民”的目的也是收拢民心,达到“人和”之目的。(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 通“增”,增加通“横”,梗塞 奋起,指有所作为 犯过失担子 起,指被任用 从,在狱官 资财缺乏不顺 颠倒错乱 所行 征验敌对国家 2. 劳其筋骨 入则无法家拂士 3.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4. 这些人都历经苦难,方成大业。只有经受磨练,才能增长才干,成就大业。 5. 排比;气势恢弘,列举名贤,意在引出下文所要议论的问题。 6. 承上启下7. 像文中所举的六个人一样,经过种种磨难而有所作为的人。 8.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君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9. 生于忧患, 略(三)课外文言文段阅读: 1. 今 而 用 之/ 使 待 成 人 /恐 蔽 儿 幼 令 也。 2. (1)严守秘密;(2)传授,教授;(3)满,到。 3. 4. C 5. 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 6. 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 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