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鲁迅的金钱观以及成因.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586630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探鲁迅的金钱观以及成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探鲁迅的金钱观以及成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探鲁迅的金钱观以及成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探鲁迅的金钱观以及成因摘要:对于文人讳言的“金钱”,鲁迅有怎样的态度呢?本文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节记载从计较与慷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方面概括了鲁迅的经济观。并从幼年生活经历、生计压力、崇侠之气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经济观的原因。虽然鲁迅重视“金钱”,其经济观也是现实的,但他对待朋友、青年的慷慨又验证了“鲁迅精神”。关键词:鲁迅;金钱;慷慨;生计;侠义1. 引言提及鲁迅,我们会记起1940年毛泽东对他的评论“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是最正确的、最勇敢的、最坚决的、最忠实的、最热诚的”,我们印象中鲁迅是“精神界的战士”、“五四启蒙者”、是“学者鲁迅”、“作家鲁迅”,其言语冷峻犀利,其思想深刻敏锐,其文是匕首、投枪。然而,关于鲁迅的经济情况,“鲁研界”一直少有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仿佛涉及金钱,就会有损鲁迅的形象和地位。其实不然,和金钱密不可分的鲁迅才更近于一个真实的鲁迅。假如鲁迅鲁迅对金钱不屑一顾,假如他不是“斤斤计较”、想方设法保持经济上的自主与独立,也许他早被黑暗和世俗生活的琐碎扼杀。正如陈明远先生说的那样,“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2. 鲁迅的金钱观2.1 重视金钱中国的文化人,或出于高雅或出于隐私,往往耻于言钱,鲁迅则不然,他对金钱很重视,这种重视首先表现在他不讳言金钱的重要性。“钱是要紧的。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觉得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以上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演讲娜拉走后会怎样,我们不仅从中看出了鲁迅先生最金钱的重视,更能看出鲁迅认为金钱是自由的基础这一观点。鲁迅还坦言,“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人格独立;没有人格独立,就没有思想独立”,基本上,鲁迅是五四那代人中第一个大大方方、坦坦荡荡阐明金钱重要性的人。鲁迅很重视自己的经济收入,也从不隐瞒这一点。他曾对他的朋友章廷谦说:“无论什么,总和经济有关,居今之世,手头略有余裕,便或出或处,自由得多,而此种款项,则需豫先积下耳。”“我想赠你一句话:专管自己吃饭,不要对人发感慨,并且积下几个钱来。”由此观之,鲁迅认为多积攒些钱才有了行动自由的资本。鲁迅还曾对他的日本友人说:“我为了反抗政府,确实贮了一些钱,以备万一,使我即使被迫害,什么都不能做了,还能有饭吃。”“许多人毫无准备,一受压迫,大都不外屈服。”鲁迅认为所有的抗争、不屈需要先有经济保障。以上种种,说明鲁迅看重金钱,不仅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自保意识,也是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更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他不像一般人那样遮遮掩掩不敢谈钱,他不仅自己重视钱,还能公开表示,这是很难得的。重视金钱,还体现在他的精打细算上。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鲁迅几乎记载了他的每笔收入支出,他记账本子就有日记收入、书帐以及家用帐等等。例如从1912年5月鲁迅抵达北京,到1936年10月鲁迅在上海病逝,在24年又5个月的漫长岁月里,仅书账,就有25篇。又比如他在日记中是这样记载:“我的日记写的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例如:二月二日晴,得A信;B来。三月三日雨,收C校薪水X圆尤其是薪水,收到何年何月的几成几了,零零星星,总是记不清楚,必须有一笔账,以便检查”鲁迅对金钱收支的精打细算有时甚至到了“斤斤计较”的程度。为捍卫自己的经济权,鲁迅一再向北洋政府索取欠薪,并且以小科长职务告倒了部长章士钊。1928年,鲁迅发觉北新书局克扣他的版税,于是他不惜与老友翻脸,请来律师为自己追回被扣压的版税旧债。再次,对金钱的在意也体现在他的节俭上,即使在他经济相对宽裕的时候,鲁迅穿的也十分简谱,甚至是寒酸。鲁迅的一条棉裤穿了十几年,不肯换,家人无论怎么劝说也不换。孙伏园受周老太太的委托劝他换一条新的,但鲁迅依然不肯,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东西还能用,是不必花钱破费的。”鲁迅爱吸烟,却总舍不得吸好烟。他家里备有两种纸烟,一种价钱贵的,一种便宜的。贵的用来招待客人,便宜的,留着自己平日用。平时上街买东西回来,用来包东西的牛皮纸并不扔掉,而是折起来,用小细绳系一个活扣,准备着随时用来包装别的东西。其实,据陈明远计算,在当时那个年代,鲁迅几乎要算是“富翁”了,但的生活仍然是简朴的。2.2 慷慨解囊一方面鲁迅先生对金钱是重视甚至是“小气”的,另一方面却又是惊人的慷慨。他在帮助朋友和接济青年时更可谓竭尽心力、大度慷慨。鲁迅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凡是为中国大众工作的,倘我力所及,我的希望(并非为了个人)能够略有帮助。”青年作家叶紫,一次写信给鲁迅,说他“已经挨饿了”,请鲁迅帮助问问他投稿的稿酬如何。鲁迅回信说,“已放十五元在(内山)书店,请持附上之笺,前去一取为盼”。青年木刻家何白涛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即失业,他要回广东老家,但苦于没有路费,写信向鲁迅借钱。鲁迅回信说:“先生要我设法旅费,我是可以的,但我手头没有现钱。所以附上一函,请于十五日自己拿至内山书店,我当先期将款办好放在那里,托他们转交。”有个青年学生,叫许钦文,曾持着孙伏园的信,去找当时在教育部里任职的鲁迅先生,让他帮着找工作。但当时教育部不需要人手,鲁迅为没能帮到他而自责,就把自己身上仅有的20元钱给了他。还有一位青年学生,到了上海找到了鲁迅,鲁迅收留他,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后来还找了一位女朋友,两人心安理得地在鲁迅家坐食。再后来,还要求鲁迅一定要为他谋一出路。鲁迅去找郁达夫,让他为这青年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职业,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由鲁迅自己拿出,由郁达夫转交这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此外,像萧红、萧军、巴金等都受到过鲁迅的援助。任钧在有关鲁迅先生的片断回忆写道:“记得在饭馆碰头吃饭,总是鲁迅先生掏腰包;尽管吃的是一般的饭菜,用不了多少钱,但我们仍觉过意不去,建议作为聚餐,由大家分摊,可是鲁迅先生却不赞成,老是异常和蔼地笑着说:“不要那样来计较,我拿的稿费总比你们多一些啊。”黄新波也在不逝的回忆中提及:“鲁迅先生收入有限,家庭负担也不轻,却宁可自己节省,但用在资助进步文艺青年及印刷书刊画册等方面的开支,他是从来不吝啬的。”同时,鲁迅的捐款数额也非常可观。1917年秋,河北等地发生数十年罕见的特大水灾,波及一百余县,村庄田亩尽成泽国,难民数以百万。鲁迅接连三次向灾民捐款:9月27日,“捐顺直水灾银二元”;10月26日,“振直隶水灾十一元”;12月26日,“捐南开中学水灾振四元”。1929年,鲁迅捐款300元,为英年早逝的画家陶元庆买冢地。1931年,柔石遇难,身后留下三个幼小子女,鲁迅出资百元作为其遗孤教育费。1932年,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寄去了悲愤的吊辞,并和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李大钊遇害后,停灵6年不能入土,1933年,在进步力量的奔走呼呼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下终于出殡安葬,鲁迅为之捐款50元。1936年瞿秋白就义,鲁迅不顾自己大病垂危,出资200元从现代书局赎回瞿秋白的高尔基论文艺集等两部译作,编辑出版了其译文遗著海上述林。他在捐助左联、互济会时,也都拿出了大笔款项。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2年至1936年,鲁迅个人捐款达50多次,累计数额逾千元。除了帮助别人,鲁迅先生对于买书也不吝惜。鲁迅一生买的书可以装备一个图书馆。但是他遇到买花钱昂贵的大部头书籍时也要踌躇一番。他写文学史时想买一部四部丛刊,但由于书价太贵,他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同夫人许广平商议后才买下了。还能列举出鲁迅很多这样为朋友、为青年、为救助别人而慷慨解囊的事例。一个人在意金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若自己的钱财全都死死攥在手中为自己所享用,那并不是值得称道的事,而能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救助于人,才是君子所为。这也是“鲁迅精神”的一直体现吧。3. 鲁迅金钱观的形成原因3.1 童年经历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且长远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个人的童年经验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决定因素。鲁迅在自己成名很久后,仍然以复杂的情感回味自己的童年。鲁迅出生在的周家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典型士大夫家族,祖父福清是钦点的翰林院庶吉士,其母亲的娘家,也是士大夫家族,鲁迅幼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周家大少爷。转折就是那场众所周知的周福清“科场案”,这使得鲁迅的生活一落千丈,变成了“破落户子弟”,被他人包括自己的亲戚讥笑为“乞食者”。为了营救祖父周福清,周家只能不断地变卖家产,殚精竭虑设法营救。据鲁迅晚年回忆说:“家里原有祖遗的四五十亩水田,但在父亲死掉之前,已经变卖完了。”卖完私田,接着便是变卖公田,也就是覆盆桥周氏各台门共同所有的公共土地。周作人的1899年农历11月9日的日记和鲁迅1911年3月7日在致许寿裳的信中曾提到周家变卖公田一事。卖田的原因是周家“家道渐落,子孙无业居多,式微景象触目皆是,然无致富之力,力谋济贫之术,无已,则计及我祖智公祭田,但求祖宗无亏,所有余产彼此分润,以济因乏。”祸不单行的是,鲁迅的父亲周凤仪因“科场案”而郁闷生病,为了给父亲治病,周家还得不断地向人家借钱和典当衣物、首饰等值钱的东西。鲁迅回忆说:“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一一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却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家庭经济的破产,缺钱的窘迫与凄凉,甚至还有当铺伙计那傲慢的面孔,让14岁的鲁迅铭记终生。那些因为没钱而经受了白眼、歧视和窘迫,让金钱的重要性深深地留在了鲁迅的记忆中。他曾愤然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命运给鲁迅一个宽裕的童年,然后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在让他从高门望族跌落下来,这使鲁迅比一般人更能体会金钱的重要性,更能了解若没有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尊严、人格将很难保全。当一个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又有什么余力投入到其他事业中呢?3.2 经济压力作为家族的长子长孙,鲁迅所肩负的家庭责任感似乎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兄弟。而实事上,他的于1909年从日本回国就业教书,也包含了养家糊口支撑其他人继续实现理想的考量。从在北大担任大学兼职讲师时起的鲁迅就戮力担起了应负的经济责任,当时他在北京买了房子,承担着其母、朱安、周作人一家等数个人的吃穿用度,当时家大业大的背后其实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买屋的债务和整个家庭运转的开支令鲁迅左右支绌,他的经济状况因此变得困窘,日记里亦不断有向齐寿山等人借钱的记载,而且有时数额很小方便向别人借,着实让人同情。后来他和许广平结了婚,有了孩子,生计压力也从未减轻过。鲁迅说:“负担亲族生活,实为大苦,我一生亦大半困于此事,以至头白,前年又生一孩子,责任更无了期矣。”他曾对许广平说过:“我有一个担挑,一边是老母,一边是稚子。”北京有母亲和原夫人朱安要全部负担;上海自生了海婴后,也雇了两个佣人,负担更重了。还有鲁迅的亲属,有困难和急需用处时,鲁迅也要管。如鲁迅三弟周建人的两个孩子上学的学费,是鲁迅支付的。有一年,鲁母提出要在家乡修坟,鲁迅身边一时无现款,就给北新老板写信,要他将桃色的云和小约翰两书纸板带来,“设法集一笔现款,只好藉此设法耳”。他还曾说“卖文为活,亦大不易”他除开始几年有“大学院”固定薪酬300元外,其他全靠辛苦写作和译作来取得。他在给友人信中说:“现在的生活,真像拉车一样,卖文为活,亦大不易”。鲁迅在一封信中又说:“我近来总是忙着看来稿、翻译、校对、见客,一天都被零碎事花去了。”另一封信他说:“别的琐事又多、会客、看稿子、绍介稿子,还得做些短文,真弄得一点闲工夫也没有,要到半夜里,才可以叹口气,睡觉。”他给友人写信诉苦说:“老实说罢,我实在很吃力,笔和舌,没有停时,想休息一下也做不到,恐怕要算是很苦的了。”而这一切不过是为生计所迫,鲁迅晚年身体不好,时常生病,但为了生计,他还得去写作和翻译。有多封书信谈到了这种状况:“近来因为生病,又为生活计,须译著卖钱,许多事情都顾不转了。”1930年初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谈道:“我近来做事多而进款少,另外弄来的钱,又即被各方面纷纷分散,今又正届阴历年关,所以很窘急。”又如他的老母在北京,他晚年想去看望,也是怯于财力不能成行:“欲归省,则三人往返川资,所需亦颇不少,今年遂徘徊而终于不动,未可知也。”“本欲往北京一行,勾留一二月,怯于旅费之巨,故且作罢。”哪怕是晚年时,鲁迅经常生病,医生和友人都劝他搬一好住处以利病情,或到外地疗养。但鲁迅为家中今后生计以及经济考虑,都不能成行:“我本想搬一空气较好之地,冀于病体有益,而近来离闸北较远之处,房价皆大涨,倒反只好停止了。”“(在苏联的作家萧三)力劝我游历,但我未允,因此后甚觉为难,而家眷(母衾)生计,亦不能不管也。”鲁迅亦是普通人,他有自己的责任需要承担,有一大家子的生计靠他维系,让他视金钱为粪土实在是强人所难。而一个人若连自己应承担的责任都无法践行,却妄言金钱轻如浮云,则就是可笑了。3.3 侠者之气鲁迅对朋友、对需要救助之人的慷慨则源于他的“侠气”。鲁迅从小就喜爱有关侠的小说,喜画各种绣像小说上的画像糊纸盔甲、兵器等,鲁迅曾在少年时候刻过一枚“戛剑生”的图章,意思是说,“戛”的一声拔出剑来,参加战斗,一种侠之凛然的气质呼之欲出。另外,鲁迅自小喜爱古侠小说,在其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中也专门介绍中国古之侠义小说,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金玉缘、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正续小五义全传等。这种与生俱来的侠之精神与气质,对于他的日后的个体人格思想及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晚年的创作故事新编中的非攻、铸剑就充满对“墨侠”的推许及对“黑衣无名侠士”行侠风仪的耽迷。4. 结语每一个伟人必然先是一个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计较在意,但伟人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能将自己重视的东西无私拿出惠及更多的人。鲁迅既如普通人一般为了生计斤斤计较,又能在自己步履维艰之时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一个真实的鲁迅应该是这样,既重视金钱又能用之有方,既坦荡世俗又有着古道热肠的侠义之气。参考文献1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 张杰、杨燕丽选编:鲁迅其人,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林贤治著:鲁迅的最后十年, 北京:东方出版中心, 20064 王乾坤著:鲁迅的生命哲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5 周光庆著: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人格,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6 李新宇:鲁迅人学思想论纲,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3期至第5期7 高旭东:重估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10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