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套讲稿

上传人:雅*** 文档编号:657848 上传时间:2019-07-24 格式:DOC 页数:301 大小:9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套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0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套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01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套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文件以及教育部社政司 2005 年第 9 号文件精神而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作为其他三门思想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支撑,是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本课程主线索是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课题:上编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认识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状况、阶级关系,掌握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两大历史任务(革命和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教学难点: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2教学过程:提问,了解学生这方面的知识积累。上篇 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本篇的标题是风云变换的八十年,实际是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19年五四运动这段历史,近代史的具体内容在教材第一、二、三章作了详细的分析论述,综述是从指导思想、理论原则方面给同学们提供认识这段历史的线索,如果能把指导思想、理论原则、基本线索讲清楚了就比较完满的完成了本节课任务,为同学们学好以后几章打下基础。但是要掌握好综述的精神实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这么些年来。在近现代历史领域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评价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甚至是对立。当然这不是坏事情,有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但是一些错误的思潮逐渐形成了体系,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就大大增加了分辨理论是非和思潮是非的任务。因此,讲综述一定要有针对性,将历史的真实面貌和错误思潮作比较,从比较中让同学们认识历史真相。* 综述中讲了三个内容和三个问题:一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是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一个问题讲的是历史转折;*第二个问题是讲社会性质;*第三个问题讲历史任务。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为什么开宗明义要讲这个问题呢?目的是要把中国近代社会放在的纵向和横向的历史联系中去认识观察,纵向的是把近代中国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历史联系,就象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板书)不了解我们国家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不了解封建社会由盛3到衰的历史进程,就没办法理解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开始会发生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化的历史转折,而且封建社会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种种优点和缺点、精华和糟粕、成绩和问题无不十分强烈的影响着近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不了解封建社会,就很难深刻和透彻的了解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横向的联系就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因为正像胡锦涛所说的,学习和了解历史,不仅要有深远的历史眼光,而且还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如果不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不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不懂得殖民主义的本质和根源,不进行中国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个方面的历史的对比,同样很难理解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开始会发生从中国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历史转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掌握以下三个重点问题。(一)辉煌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及其对世界的影响1.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代文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 623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考古学家在云南禄丰曾发现被认为是人类直接祖先的腊玛古猿的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距今有 800 万年。在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猿人化石是早期直立人的代表,距今有 170 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及其遗址,是最为典型和完整的人类学资料,是同时期世界上其它古人类化石及遗址都无法比拟的。距今 7000 年至 6000 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址。而距今约 5000 年的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代表。父系氏族公社带来了文明的曙光。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文化,被认为是夏代文化,它上承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下启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而安阳殷墟文化,又和二里岗早商文化一脉相承。这表明我国不仅是最早的人类发祥地之一,而且文化发展是上下相接,自成体系的。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4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历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既没有经过外敌入侵,又没有自行断裂,这是任何古代民族都无与伦比的。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方法和成果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和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撰写了 7 卷本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写到:“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 3 世纪到 13 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第 3 页,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年。)中国古代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不胜枚举。 (1)传统手工业早在西周就发明了铁的冶炼,春秋时铁器已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许多领域。冶铁手段先于欧洲 1200 多年。制瓷更是中国首创。从制作工艺原理看,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商代又发明了玻璃质釉,即釉陶,被称为原始瓷器。汉代原始瓷器已经成熟。因此我国有“瓷器之国”的美誉,以致英语中瓷器和中国是一个词汇(China)。我国还是最早饲养家蚕和发明缫丝、丝绸,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唯一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早在公元前 4 世纪,我国就以“丝国”闻名于世,这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之一。(2)农学中国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华文明的基础。从农作物的品种看,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稻粒、稻壳和稻杆等遗迹,说明我国水稻栽培有 7000 余年的历史。从农业生产工具看,夏、商、周三代以木、石、骨、蚌器为主,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用牛作为牵引动力。汉代出现了铁制犁铧而且装置了犁壁,增强了犁的破土、翻土能力。而欧洲在公元 11 世纪才有犁壁的出现。在耕作技术方面,战国时产生了“垄作法”,而西方直到近代才掌握这一技术。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中国更是举世无双。对农业经5济、农业技术兼收并包的百科全书式的四大农书,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大司农官修的农桑辑要、元代王祯的东鲁王氏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3)天文学天体天文学天体的运动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因而观测记录天象和制定历法就成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首先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天象的观测和记录方面,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日食记录出自我国的左传昭公 17 年“辰不集于房”。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太阳黑子记录出于我国的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 28 年“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而在欧洲,伽利略于 17 世纪初才用望远镜观察到了太阳黑子。世界最早的对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出自春秋,记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 611 年)秋有彗星出现。中国古代历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精密的历法。从春秋战国的四分历算起,历秦代颛顼历等直到太平天国的天历,我国历法有过 60 多种。其中四分历比欧洲采用此类历法早 167 年。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取回归年数值为 365.2425 日,与现今公历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仅差 26 秒,但比公历早 300多年。(4)数学 数的概念和数之间的关系,物体形状的概念与形状之间的关系,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有许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在记数方法方面,我国最早采用了十进位制。而欧洲人是在公元 10 世纪以后。在几何学方面,平面几何中最重要的勾股定理原理早在西周初就被发现了,这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格拉斯早 500 年。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八位,这一计算遥遥领先于世界 1000 多年,西方数学家将其命名为“祖率”。(5)医学 6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中医学理论和药物学方面留下了宝贵遗产。皇帝内经是最早全面阐述中医学的名著,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中医学主要流派伤寒学派的创始人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医的诊断、治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战国名医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在药物学方面,成书于 12 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共记载药物 365 种,为西方药物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唐代国家药典新修本草比欧洲纽伦堡药典早 800 多年。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记载药物 1892 种,绘图 1100 余幅,附方剂 11096 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学分类方法。该书于 1596 年刻版印刷后,屡经再版,并且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等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6)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传入西方后,起了开世界近代文明先河的伟大作用。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根据近年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公元前中国就掌握了造纸技术,公元 6 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越南、日本,公元 751 年传至中亚、西亚,12 世纪传入欧洲,16 世纪在欧洲流行。美国学者德克卜克在中国物品西传考一文中写到:“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德克卜克:中国物品西传考第 358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年)我国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公元 7 世纪,活字印刷术发明于 11 世纪中叶,13世纪传入欧洲,1415 世纪已经流行于欧洲,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印刷术的发明及商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写字的状况,而且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391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年)火药:产生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到唐朝末年已经用于军事,宋代用火炮、火箭作战更为普遍。火药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经蒙古人、阿拉伯人辗转于 172 世纪末、13 世纪初传入欧洲。使“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枪弹射穿了骑士的盔甲,贵族的统治跟身披盔甲的贵族骑兵队同归于尽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20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年)早在战国时候,古人就发明了天然磁石吸铁和指示南北的现象,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到宋代,沈括发现了磁偏角,北宋末年开始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在 1180 年左右,指南针从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516 世纪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没有指南针是难以设想的。马克思高度评价了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创造精神发展的前提和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第 6 页)3.对近代西方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1)传统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许多哲学家善于把劳动人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优秀成果抽象到哲学高度,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一是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二是体现了辩证思维;三是体现了民本思想;四是体现了爱国爱民的伦理道德学说。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传入欧洲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推波助澜,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借以鞭挞旧欧洲的巨杖”。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认为在实证哲学方面,欧洲人实不如中国人。中国人的伦理更丰满,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伏尔泰认为中国儒学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中国人是在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孔教否认灵魂不死”;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称赞儒学“只需用理性便可治平天下”。(2)文学艺术8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古代流传久远的文学巨匠代不乏人,脍炙人口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在文学方面:有如:左传、史记般文辞优美的历史散文,还有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诗词曲赋。有左丘明、司马迁那样传“史家之绝唱”的敢于秉笔直书的智者,有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等豪迈奔放的留下传世之作的诗人。关汉卿更是以窦娥冤位列世界悲剧名著之林而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在小说方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成为传世精品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在艺术方面:既有各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艺术,又有工笔、写意、写实等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代兵马俑可见东方雕塑的写实主义先例。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以其本身的特异性为世界文化的大观园增色添彩。如: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独步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古代的山水、花鸟画,足以同希腊雕刻和德国音乐媲美;中国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受到高度评价,成为世界性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二.以其特有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技巧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1718 世纪中国戏剧在欧洲流传,使欧洲艺术家从我国古典戏剧中吸收表现手法及舞台要素,大大丰富了其艺术创作(二)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自公元前 5 世纪的战国时代到 1840 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9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农民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和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收取的地租也主要用于自己享用,而不是作为商品用于交换。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社会虽然也有规模较大的官营工商业,但它主要是为满足统治阶级奢侈和消费无度享乐的需要,并为其聚敛钱财服务的。中国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商人不仅没有像欧洲封建社会中的城市市民那样成为对抗封建生产关系的独立力量,反而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风险更小的地租剥削。而地主除对农民收取高额地租外,也常常兼营商业或放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社会生产成果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地主奢侈消费和皇室挥霍、政府开支、军费支出等方面。农民生活贫困,没有能力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失去生产的积极性。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代王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隋、唐以后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官僚阶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流动性。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维护了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宗法制度在封建社会前、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0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学本是孔子倡导的民间私学,自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三纲五常 sn gng w chng三纲五常的中文解释【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出自】: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示例】: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之理?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近义词】:清规戒律、三从四德【反义词】:大逆不道、离经叛道【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发 音 s n g ng w chng 英 文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as specified in the feudal ethical code出 处 : 论 语 为 政 “殷 因 于 夏 礼 , 所 损 益 可 知 也 ”何 晏 集 解 : “马 融 曰 :所 因 , 谓 三 纲 五 常 也 。 ”11“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 纲 、 五 常 这 两 个 词 , 来 源 于 西 汉 董 仲 舒 的 春 秋 繁 露 一 书 。 但 作 为 一种 道 德 原 则 、 规 范 的 内 容 , 它 渊 源 于 先 秦 时 代 的 孔 子 。 孔 子 曾 提 出 了 君 君 臣 臣 、父 父 子 子 和 仁 义 礼 智 等 伦 理 道 德 观 念 。 孟 子 进 而 提 出 “父 子 有 亲 , 君 臣 有 义 ,夫 妇 有 别 , 长 幼 有 序 , 朋 友 有 信 ”的 “五 伦 ”道 德 规 范 。 董 仲 舒 按 照 他 的 大 道“贵 阳 而 贱 阴 ”的 阳 尊 阴 卑 理 论 , 对 五 伦 观 念 作 了 进 一 步 的 发 挥 , 提 出 了 三 纲 原理 和 五 常 之 道 。 董 仲 舒 认 为 , 在 人 伦 关 系 中 , 君 臣 、 父 子 、 求 全 责 备 三 种 关 系 是最 主 要 的 , 而 这 三 种 关 系 存 在 着 天 定 的 、 永 恒 不 变 的 主 从 关 系 : 君 为 主 、 臣 为 从 ;父 为 主 , 子 为 从 ; 夫 为 主 , 妻 为 从 。 亦 即 所 谓 的 “君 为 臣 纲 , 父 为 子 纲 , 夫 为 妻纲 ”这 三 纲 。 三 纲 皆 取 于 阴 阳 之 道 。 具 体 地 说 , 君 、 父 、 夫 体 现 了 天 的 “阳 ”面 , 臣 、 子 、 妻 体 现 了 天 的 “阴 ”面 ; 阳 永 远 处 于 主 宰 、 尊 贵 的 地 位 , 阴 永 远 处于 服 从 、 卑 贱 的 地 位 。 董 仲 舒 以 此 确 立 了 君 权 、 父 权 、 夫 权 的 统 治 地 位 , 把 封建 等 级 制 度 、 政 治 秩 序 神 圣 化 为 宇 宙 的 根 本 法 则 。 董 仲 舒 又 认 为 , 仁 、 义 、 礼 、智 、 信 五 常 之 道 则 是 处 理 君 臣 、 父 子 、 夫 妻 、 上 下 尊 卑 关 系 的 基 本 法 则 , 治 国者 应 该 给 予 足 够 的 重 视 。 在 他 看 来 , 人 不 同 于 其 他 生 物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点 , 在 于 人类 具 有 与 生 俱 来 的 五 常 之 道 。 坚 持 五 常 之 道 , 就 能 维 持 社 会 的 稳 定 和 人 际 关 系 的和 谐 。 从 宋 代 朱 熹 开 始 , 三 纲 五 常 联 用 。 名 教 观 念 最 初 也 始 于 孔 子 。 孔 子 强 调 以 等 级 名 份 教 化 社 会 , 认 为 为 政 首 先 要“正 名 ”, 做 到 “君 君 、 臣 臣 、 父 父 、 子 子 ”。 董 仲 舒 倡 导 审 察 名 号 , 教 化 万 民 。西 汉 武 帝 时 , 把 符 合 统 治 利 益 的 政 治 观 念 、 道 德 规 范 等 立 为 名 分 , 定 为 名 目 ,号 为 名 节 , 制 为 功 名 , 用 它 对 百 姓 进 行 教 化 。 称 “以 名 为 教 ”。 其 内 容 主 要 就 是三 纲 五 常 。 但 “名 教 ”这 个 词 的 出 现 是 在 魏 晋 时 期 , 用 来 指 以 孔 子 的 “正 名 ”思 想 为 主 要 内 容 的 礼 教 。 魏 晋 时 期 围 绕 “名 教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展 开 了 论 辩 。王 弼 糅 ( 柔 ) 老 庄 思 想 于 儒 , 认 为 名 教 出 于 自 然 ; 嵇 康 ( 几 ) 提 出 了 “越 名 教而 任 自 然 ”的 思 想 ; 西 晋 郭 象 则 认 为 名 教 即 自 然 。 宋 明 以 后 , 名 教 被 称 作 “天12理 ”, 成 为 禁 锢 人 们 言 行 的 桎 梏 。 如 违 犯 伦 理 纲 常 , 即 被 视 为 “名 教 罪 人 ”。 三 纲 五 常 和 名 教 观 念 起 到 了 一 定 的 维 护 社 会 秩 序 、 规 范 人 际 关 系 的 作 用 。 示 例 : 可 是 像 我 这 样 出 身 名 门 , 幼 读 诗 书 , 对 圣 人 三 纲 五 常 之 教 , 不 敢 稍 忘 。( 姚 雪 垠 李 自 成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 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三从四德三 从 四 德 , 成 语 。【 拼 音 】 : s n cng s d【 解 释 】 : 封 建 礼 教 束 缚 妇 女 的 道 德 标 准 之 一 。【 出 处 】 : 仪 礼 丧 服 子 夏 传 : “妇 人 有 三 从 之 义 , 无 专 用 之 道 。 故未 嫁 从 父 , 既 嫁 从 夫 , 夫 死 从 子 。 ” 周 礼 天 官 九 嫔 : “九 嫔 掌 妇 学 之 法, 以 九 教 御 : 妇 德 、 妇 言 、 妇 容 、 妇 功 。 ”【 事 例 】 : 娶 了 个 宰 相 女 , 平 生 愿 足 , 托 赖 著 众 亲 故 。 元 王 实 甫 西厢 记 第 五 本 第 四 折 13【 英 文 解 释 】the three obediences obey her father before marriage, her husband when married, and her sons in widowhood and the four virtues (morality, proper speech, modest manner and diligent work) of women in ancient China;spiritual fetters of wifely submission and virtue imposed on women in feudal society ( 古 代 中 国 妇 女 应 有 的 品 德 。 三 从 是 未 嫁 从 父 、既 嫁 从 夫 、 夫 死 从 子 ,四 德 是 妇 德 、 妇 言 、 妇 容 、 妇 功 (妇 女 的 品 德 、 辞 令 、 仪态 、 女 工 ) 【 三 从 四 德 的 历 史 渊 源 】“三 从 四 德 ”是 为 适 应 父 权 制 家 庭 稳 定 、 维 护 父 权 -夫 权 家 庭 ( 族 ) 利 益 需要 , 根 据 “内 外 有 别 ”、 “男 尊 女 卑 ”的 原 则 , 由 儒 家 礼 教 对 妇 女 的 一 生 在 道 德 、行 为 、 修 养 的 进 行 的 规 范 要 求 。“三 从 ”一 词 最 早 见 于 周 、 汉 儒 家 经 典 仪 礼 丧 服 -子 夏 传 , 在 讨 论 出 嫁妇 女 为 夫 、 为 父 服 丧 年 限 ( 为 夫 三 年 , 为 父 一 年 ) 时 , 说 “妇 人 有 三 从 之义 , 无 专 用 之 道 , 故 未 嫁 从 父 , 既 嫁 从 夫 , 夫 死 从 子 ”。 引 申 为 作 为 女 儿 、妻 妇 和 母 亲 的 妇 女 应 对 男 性 服 从 。 但 妇 女 屈 从 由 来 已 久 , “女 ”字 在 商 代 甲 骨 文中 就 是 屈 身 下 跪 的 形 象 ; 周 易 中 有 主 张 妇 女 顺 从 专 一 、 恒 久 事 夫 的 卦 辞 , 后来 要 求 妇 女 殉 夫 守 节 , 限 制 寡 妇 改 嫁 等 。“四 德 ”一 词 见 于 周 礼 天 官 内 宰 , 内 宰 是 教 导 后 宫 妇 女 的 官 职 , 负 责逐 级 教 导 后 宫 妇 女 “阴 礼 ”、 “妇 职 , 其 中 较 高 职 位 的 九 嫔 掌 妇 学 之 法 , 以教 九 御 妇 德 妇 言 、 妇 容 、 妇 功 。 ”本 来 是 宫 廷 妇 女 教 育 门 类 , 后 来 与 “三 从 ”连称 , 成 为 对 妇 女 道 德 、 行 为 、 能 力 和 修 养 的 标 准 即 “三 从 四 德 ”。所 谓 的 “三 从 ”, 是 指 : 未 嫁 从 父 , 既 嫁 从 夫 , 夫 死 从 子 。 意 思 是 说 女 孩 子在 未 出 嫁 之 前 要 听 从 家 长 的 教 诲 , 不 要 胡 乱 地 反 驳 长 辈 的 训 导 , 因 为 长 辈 们 的 社会 见 识 丰 富 , 有 根 本 性 的 指 导 意 义 ; 出 嫁 之 后 要 礼 从 夫 君 , 与 丈 夫 一 同 持 家 执业 、 孝 敬 长 辈 、 教 育 幼 小 ; 如 果 夫 君 不 幸 先 己 而 去 , 就 要 坚 持 好 自 己 的 本 分 , 想办 法 扶 养 小 孩 长 大 成 人 , 并 尊 重 自 己 子 女 的 生 活 理 念 。 这 里 的 “从 ”并 不 是 表面 上 的 “跟 从 ”之 意 , 而 是 有 工 作 性 质 的 “从 事 ”之 本 质 。 ( 仪 礼 、 丧 服 、 子14夏 传 ) 所 谓 的 “四 德 ”, 是 指 : 德 、 容 、 言 、 工 , 就 是 说 做 女 子 的 , 第 一 要 紧 是 品德 ( 能 正 身 立 本 ) ; 然 后 是 相 貌 ( 指 出 入 要 端 庄 稳 重 持 礼 , 不 要 轻 浮 随 便 , ) 、 言语 ( 指 与 人 交 谈 要 会 随 意 附 义 , 能 理 解 别 人 所 言 , 并 知 道 自 己 该 言 与 不 该 言 的 语句 ) 和 治 家 之 道 ( 治 家 之 道 包 括 相 夫 教 子 、 尊 老 爱 幼 、 勤 俭 节 约 等 生 活 方 面 的 细节 ) 。 ( 周 礼 、 天 官 、 九 嫔 ) 【 三 从 四 德 的 具 体 内 容 】是 古 代 为 提 高 社 会 道 德 水 平 , 稳 定 社 会 及 家 庭 关 系 , 提 高 了 人 们 的 素 质 修 养。 三 从 是 “未 嫁 从 父 , 既 嫁 从 夫 , 夫 死 从 子 ”。 四 德 是 “妇 德 、 妇 言 、 妇 容 、 妇工 ”( 妇 女 的 品 德 、 辞 令 、 仪 态 、 女 工 ) 。按 男 女 内 外 有 别 位 置 和 分 工 “内 外 有 别 ”是 传 统 社 会 对 两 性 最 重 要 的 规 范 。 表 现 在 : ( 1) 位 置 和 分 工 是 以 “家 ( 户 ) 门 ”为 界 的 “男 外 女 内 ”男 人 在 外 面从 政 、 打 仗 、 服 役 、 种 地 、 打 猎 、 经 商 等 , 女 人 在 家 内 “主 中 馈 ( 主 持 饭 食 酒浆 等 家 务 ) ”、 务 蚕 织 , 生 儿 育 女 、 孝 敬 公 婆 等 。在 上 层 阶 级 , “外 ”事 是 指 主 持 、 参 与 政 事 军 事 ( 也 叫 “公 事 ”、 “大 事 ”) ,这 是 男 性 贵 族 官 僚 的 特 权 , 妇 女 不 许 涉 猎 , 违 反 了 就 是 “牝 鸡 司 晨 , 惟 家 之 索 ”( 母 鸡 打 鸣 , 是 家 国 的 不 祥 之 兆 ) 。在 下 层 , 农 耕 社 会 小 农 的 典 型 劳 动 分 工 就 是 男 耕 女 织 ( 如 牛 郎 织 女 的 传 说 )。 这 种 对 男 女 位 置 和 分 工 的 划 分 , 就 形 成 了 在 居 处 、 活 动 、 交 往 、 行 为 等 日 常生 活 中 的 内 外 障 隔 “男 主 外 , 女 主 内 ”, “男 女 授 受 不 亲 ”, “内 言 不 出 , 外言 不 入 ”等 “男 女 大 防 ”的 礼 教 。 ( 2) 家 庭 组 织 的 内 外 区 分 正 好 与 位 置 、 分 工 的 分 别 相 反 男 内 女 外 , 男 主 女 从等 ( 见 “婚 姻 家 庭 的 内 与 外 ”条 ) 。 婚 姻 、 家 庭 的 “内 ”与 “外 ” 家 庭 是 两 性 关 系 的 最 重 要 的 组 织 形 式 , 婚 姻 是 组 成 家 庭 的 手 段 和 过 程 。 婚 姻 家 庭 组 建 的 原 则 是 男 为 内 、 女 为 外 以 “利 内 ”为 目 的 , 就 是 要 利 于男 方 家 庭 的 传 宗 接 代 、 和 睦 兴 旺 。 女 方 的 亲 属 叫 “外 戚 ”, 又 说 生 个 闺 女 是 “外人 ”, 就 由 此 而 来 。 15婚 姻 家 庭 制 度 习 俗 是 男 主 、 女 从 实 行 男 婚 女 嫁 、 从 夫 居 的 一 夫 一 妻 多 妾制 。 其 做 法 是 男 子 成 年 后 娶 妻 生 子 ( 特 别 是 必 由 己 出 的 儿 子 ) 以 继 世 传 宗 ; 已 婚妇 女 必 须 住 在 夫 家 , 家 庭 亲 属 的 身 份 是 按 照 丈 夫 的 名 分 、 辈 分 决 定 的 。 夫 妇 人 数不 均 衡 , 规 定 上 层 男 子 除 了 一 名 正 ( 嫡 ) 妻 ( 俗 称 “大 老 婆 ”) 还 可 以 娶 若 干 个妾 , 如 : 周 代 礼 制 规 定 天 子 一 次 娶 12 女 , 诸 侯 9, 大 夫 以 下 递 减 。 秦 朝 开 始 规定 了 后 妃 的 等 级 人 数 , 后 代 有 三 宫 六 院 七 十 二 妃 的 定 制 , 但 历 代 帝 王 往 往 突 破 ,佳 丽 三 千 , 宫 嫔 多 以 万 计 。 官 僚 也 有 纳 妾 的 特 权 。 平 民 限 制 纳 妾 , 明 代 规 定 40岁 无 子 才 可 娶 妾 。 内 外 有 别 的 源 流 和 影 响 有 明 文 规 定 的 “内 外 有 别 ”始 于 西 周 。 周 灭 商 , 建 立 了 第 一 个 血 缘 贵 族 统 治的 包 括 嫡 长 子 继 承 制 、 分 封 制 等 的 制 度 文 明 , 史 称 “周 公 制 礼 ”。 权 位 和 分 配 和继 承 需 要 确 定 贵 族 男 子 本 位 的 婚 姻 、 家 庭 制 度 作 为 组 织 上 的 保 证 , 划 分 男 女 分 工位 置 以 排 除 妇 女 在 政 治 和 军 事 活 动 的 参 与 ( 而 在 商 朝 还 有 商 王 的 妻 妇 如 妇 好 等 率兵 作 战 、 主 持 祭 祀 和 农 政 大 事 的 记 录 ) , 叫 妇 女 退 回 家 庭 。 男 女 内 外 有 别 的 制 度习 俗 形 成 了 。 内 外 有 别 的 意 义 不 在 于 “分 ”与 “别 ”, 而 在 于 男 性 外 部 空 间 和 职 分 是 无 限的 、 开 放 的 、 重 要 的 和 有 发 展 潜 力 的 , 而 妇 女 的 内 部 空 间 是 有 限 的 、 封 闭 的 、 循环 的 和 被 贬 低 的 。 婚 姻 家 庭 也 是 内 ( 男 ) 本 外 ( 女 ) 末 、 男 主 女 从 。 “内 外 有 别”成 了 了 维 护 父 家 长 制 、 决 定 对 妇 女 的 “三 从 四 德 ”等 一 系 列 的 规 条 的 依 据 , 是几 千 年 男 尊 女 卑 的 基 础 并 得 以 延 续 的 根 源 。 三 从 四 德 定 义 、 源 流 “三 从 四 德 ”是 为 适 应 父 权 制 家 庭 稳 定 、 维 护 父 权 夫 权 家 庭 ( 族 ) 利 益 需要 , 根 据 “内 外 有 别 ”、 “男 尊 女 卑 ”的 原 则 , 由 儒 家 礼 教 对 妇 女 在 一 生 在 道 德 、行 为 、 修 养 的 进 行 的 规 范 要 求 。 “三 从 ”一 词 最 早 见 于 周 、 汉 儒 家 经 典 仪 礼 丧 服 -子 夏 传 , 在 讨 论 出 嫁妇 女 为 夫 、 为 父 服 丧 年 限 ( 为 夫 三 年 , 为 父 一 年 ) 时 , 说 “妇 人 有 三 从 之义 , 无 专 用 之 道 , 故 未 嫁 从 父 , 既 嫁 从 夫 , 夫 死 从 子 ”。 引 申 为 作 为 女 儿 、妻 妇 和 母 亲 的 妇 女 应 对 男 性 服 从 。 但 妇 女 屈 从 由 来 已 久 , “女 ”字 在 商 代 甲 骨 文中 就 是 屈 身 下 跪 的 形 象 ( 出 示 字 体 ) ; 周 易 中 有 主 张 妇 女 顺 从 专 一 、 恒 久 事夫 的 卦 辞 , 后 来 要 求 妇 女 殉 夫 守 节 , 限 制 寡 妇 改 嫁 等 。 16“四 德 ”一 词 见 于 周 礼 天 官 内 宰 , 内 宰 是 教 导 后 宫 妇 女 的 官 职 , 负 责 逐级 教 导 后 宫 妇 女 “阴 礼 ”、 “妇 职 , ”其 中 较 高 职 位 的 “九 嫔 掌 妇 学 之 法 , 以 教 九御 妇 德 妇 言 、 妇 容 、 妇 功 。 ”本 来 是 宫 廷 妇 女 教 育 门 类 , 后 来 与 “三 从 ”连 称 ,成 为 对 妇 女 道 德 、 行 为 、 能 力 和 修 养 的 标 准 即 “三 从 四 德 ”。 “三 从 ” “未 嫁 从 父 ” “三 从 ”道 德 从 丧 服 制 演 化 为 人 际 间 的 主 宰 服 从 关 系 , 与 汉 代 倡 导 的 “三纲 ”相 对 应 家 庭 中 的 “父 为 子 纲 ”、 “夫 为 妻 纲 ”, 推 广 到 性 别 关 系 上 就 是 “从 父 ”、 “从 夫 ”。 “从 ”有 多 重 含 义 听 从 、 随 从 、 服 从 、 跟 从 等 意 思 。 被 要 求 遵 从 “三从 ”道 德 的 妇 女 不 能 自 专 、 自 主 , 必 须 遵 父 命 、 夫 旨 、 子 意 行 事 , 做 到 为 女 孝, 为 妻 贤 , 为 母 良 。 “未 嫁 从 父 ”就 是 要 求 没 有 出 嫁 的 “在 室 女 ”听 从 父 家 长 的 话 , “不 违 父 命”就 是 “事 亲 孝 ”( “亲 ”按 照 孔 子 的 解 释 是 指 父 母 双 亲 , 但 又 说 “资 于 事 父 而孝 母 ”) ; 女 儿 孝 顺 , 除 了 日 常 生 活 照 顾 周 到 , 还 要 在 父 亲 遇 危 难 时 挺 身 而 出 , 像西 汉 文 帝 时 淳 于 缇 萦 说 服 文 帝 废 除 肉 刑 , 使 父 亲 免 于 罪 ; 东 汉 曹 娥 为 救 落 水 的 父亲 被 淹 死 ( 史 载 有 “曹 娥 碑 ”, 表 彰 曹 娥 孝 行 ) 。 在 终 身 婚 姻 大 事 要 听 从 “父 母之 命 ”也 是 “从 ”和 “孝 ”的 表 现 。 “既 嫁 从 夫 ” “既 嫁 从 夫 ”就 是 要 求 出 嫁 为 人 妻 的 妇 女 随 从 、 服 从 、 跟 从 丈 夫 。 “从 夫 ”从 女 子 出 嫁 就 开 始 了 , 迎 娶 的 仪 式 是 “男 帅 女 , 女 从 男 , 夫 妇 之 义 从 此 始 ”; 母亲 叮 嘱 女 儿 “无 违 夫 子 ”。 到 夫 家 , 按 照 丈 夫 的 辈 分 、 名 分 得 到 亲 属 称 谓 ( 如 子媳 、 娣 姒 、 婶 、 嫂 等 ) 。 妻 子 视 丈 夫 为 “天 ”, “天 命 不 可 逃 , 夫 命 不 可 违 ”, 必须 顺 从 、 敬 重 丈 夫 , 夫 唱 妇 随 。 像 汉 代 孟 光 对 丈 夫 梁 鸿 “举 案 ( WAN, 音 碗 ) 齐眉 ”, 被 赞 为 “相 敬 如 宾 ”。 妻 妇 还 需 代 丈 夫 行 孝 侍 奉 公 婆 日 常 生 活 , 还 要 为 丈 夫生 儿 育 女 ; “相 夫 教 子 ”从 宋 代 以 来 成 为 对 妇 女 最 重 要 的 职 责 。 “从 夫 ”还 有 对丈 夫 忠 诚 不 贰 , 保 持 贞 操 , 丈 夫 死 后 不 事 二 夫 , 甚 至 殉 夫 , 春 秋 时 期 息 国 国 君夫 人 息 夫 人 , 在 丈 夫 被 楚 国 俘 获 , 楚 王 逼 她 为 夫 人 , 她 以 死 相 拒 , 成 为 史 书 表 彰贞 节 的 模 范 。 历 代 官 方 表 彰 贞 节 烈 成 为 制 度 , 导 致 一 些 妇 女 自 残 生 命 , 甚 至 在 丈夫 将 要 病 死 和 战 死 前 , 妻 妾 们 提 前 殉 节 , 表 示 对 丈 夫 的 忠 诚 。 “夫 死 从 子 ” 17在 “三 从 ”中 , 唯 有 “夫 死 从 子 ”令 人 费 解 , 因 为 儒 家 伦 理 中 有 “尊 母 孝母 ”的 传 统 , 母 亲 对 儿 子 拥 有 相 当 的 权 力 。 但 礼 教 又 规 定 : “妇 人 , 从 人 者 也: 幼 从 父 兄 , 嫁 从 夫 , 夫 死 从 子 。 ”( 礼 记 郊 特 牲 ) 这 里 的 “从 ”就 是 “从其 教 令 ”, 也 就 是 凡 事 由 父 、 夫 、 子 做 主 的 意 思 。 对 于 死 去 丈 夫 的 寡 妇 来 说 , “从 子 ”就 是 “从 夫 ”的 延 伸 , 她 不 但 要 守 节 不 嫁 , 还 要 含 辛 茹 苦 地 抚 养 儿 子 长 大, 对 作 为 一 家 之 长 的 儿 子 遵 从 , 重 大 事 情 由 儿 子 做 主 。 春 秋 时 鲁 国 一 位 寡 妇 , 有九 个 儿 子 , 岁 末 祭 祀 完 毕 , 她 想 回 娘 家 探 望 , 根 据 “夫 死 从 子 ”的 礼 规 , 需 经儿 子 们 的 同 意 ; 召 集 儿 子 来 得 到 许 诺 后 , 她 又 嘱 咐 九 个 儿 媳 看 好 门 户 , 说 自 己 晚上 一 定 回 来 ; 结 果 她 回 家 天 还 没 有 黑 , 就 在 门 外 等 到 天 黑 下 来 , 被 鲁 国 大 夫 看 见, 表 扬 她 守 礼 。 孔 子 的 婶 母 敬 姜 也 是 模 范 寡 妇 , 事 事 依 礼 行 事 , 丈 夫 、 儿 子 前 后死 了 , 她 上 午 哭 丈 夫 , 傍 晚 哭 儿 子 , 被 孔 子 赞 扬 为 “知 礼 ”。 “四 德 ” “四 德 ”最 初 是 对 宫 廷 妇 女 的 四 种 必 备 的 修 养 德 行 ( 德 ) 、 言 辞 ( 言 )、 容 貌 ( 容 ) 、 技 艺 ( 功 ) 的 培 训 和 修 养 , 包 括 了 传 统 “妇 学 ”四 项 教 育 内 容 ,所 以 儒 家 称 作 “四 教 ”, 又 叫 “四 行 ”。 本 起 源 于 宫 廷 妇 女 教 育 , 属 于 “阴 礼 ”(妇 女 遵 守 的 礼 仪 ) 、 “阴 职 ”( 妇 女 担 负 的 职 责 ) , 不 久 扩 展 到 上 层 家 庭 对 承 担 妇女 角 色 的 修 养 。 女 孩 十 岁 , 就 在 家 里 接 受 女 师 教 育 教 给 “婉 娩 听 从 ”( 德 、言 、 容 , 柔 顺 听 话 ) , 执 麻 橐 ( 纺 搓 麻 线 , 古 代 衣 服 多 以 麻 、 葛 、 丝 为 原 料 ) ,治 丝 茧 、 织 布 制 衣 , 学 习 准 备 祭 祀 和 助 祭 的 一 系 列 工 作 ( 功 , 纺 织 、 缝 纫 、 备饭 食 酒 浆 等 ) 。 出 嫁 之 前 三 个 月 , 宗 族 请 女 师 对 女 子 培 训 , “教 以 妇 德 、 妇 言 、妇 容 、 妇 功 ”; 培 训 完 成 之 后 , 还 要 举 行 祭 祀 仪 式 , 以 成 “妇 顺 ”。 可 见 , “四 德”是 为 “三 从 ”道 德 服 务 的 。 “四 德 ”后 来 泛 化 为 对 所 有 妇 女 的 要 求 。 按 照 郑 玄的 解 释 是 : “妇 德 谓 贞 顺 , 妇 言 谓 辞 令 , 妇 容 谓 婉 娩 , 妇 功 谓 丝 橐 。 ”后 代 一 直不 断 在 做 出 新 的 解 释 。 “妇 德 ” “妇 德 ”是 女 教 妇 学 中 最 重 要 的 一 项 , 郑 玄 所 说 的 “贞 顺 ”是 妇 德 的 核 心 。“贞 ”是 坚 守 节 操 , 守 身 如 玉 , 对 丈 夫 忠 诚 不 贰 ; “顺 ”就 是 礼 记 中 说 的“婉 娩 听 从 ”, 对 公 婆 、 丈 夫 甚 至 对 家 族 所 有 人 谦 恭 有 礼 。 汉 代 女 教 家 班 昭 在 女 戒 具 体 指 出 : “妇 德 不 必 才 明 绝 异 ”( 意 思 是 不 必 具 备 特 异 才 能 , 这 是 明 代“女 子 无 才 便 是 德 ”流 行 语 的 最 初 依 据 ) , 做 到 “清 闲 贞 静 , 守 节 整 齐 , 行 己 有18耻 , 动 静 有 法 ”, 就 是 具 备 了 妇 德 。 班 昭 更 注 重 妇 女 品 行 的 修 养 , 到 了 清 末 , 以兰 鼎 元 女 学 为 代 表 的 女 教 书 中 , “妇 德 ”标 准 更 加 具 体 繁 细 , 对 妇 女 在 不 同情 境 、 不 同 角 色 中 都 有 详 细 的 规 范 : 身 为 妻 妇 , 事 夫 、 事 舅 姑 ( 公 婆 ) 要 恭 顺 柔和 , 身 为 正 妻 , 还 要 “去 妒 ”, 帮 丈 夫 纳 妾 ; 身 为 母 亲 , 要 会 “教 子 ”, 为 继 母要 “慈 爱 前 子 ”; 与 家 庭 成 员 相 处 , 要 “和 叔 妹 ( 小 叔 、 小 姑 ) ”、 “睦 娣 姒 ( 妯娌 ) ”。 家 境 贫 寒 要 能 “安 贫 ”, 富 贵 还 需 “恭 俭 ”。 还 要 “敬 身 ”、 “重 义 ”、 “守节 ”、 “复 仇 ”具 备 一 系 列 美 德 。 “妇 言 ” 礼 教 对 妇 女 的 言 辞 方 面 的 规 定 , 最 初 是 出 于 害 怕 “利 口 覆 家 邦 ”( 能 言 善 辩的 女 人 会 颠 覆 国 家 ) , 诗 经 大 雅 中 骂 周 幽 王 后 褒 姒 “妇 有 长 舌 , 唯 厉 之 阶 ”( 长 舌 妇 是 亡 国 祸 首 ) 。 然 而 言 语 ( 说 话 ) 也 是 一 种 必 备 的 修 养 和 技 巧 。 郑 玄 对“妇 言 ”的 解 释 是 “辞 令 ”, 也 就 是 善 于 应 对 , 说 话 得 体 的 意 思 。 班 昭 认 为 “妇言 ”不 必 伶 牙 俐 齿 、 能 言 善 辩 , 只 要 说 话 时 考 虑 言 辞 是 否 恰 当 , 不 恶 言 伤 人 , 不抢 话 、 不 多 言 , 不 使 人 讨 厌 就 行 了 。 大 家 族 最 恨 妇 女 之 间 言 辞 挑 拨 离 间 家 庭 成 员不 和 , 多 嘴 多 舌 、 说 话 喋 喋 不 休 的 妇 女 要 受 到 惩 罚 , 构 成 “七 出 ”之 一 条 。 蓝鼎 元 女 学 对 “妇 言 ”做 了 具 体 的 正 面 引 导 , 说 “妇 言 不 贵 多 , 而 贵 当 ( 恰 当) ”, 各 种 场 合 需 要 用 不 同 的 恰 如 其 分 的 言 辞 , 如 : 勉 励 丈 夫 、 教 训 孩 子 、 委 婉劝 谏 、 明 志 守 礼 、 表 现 贤 智 、 免 于 灾 祸 都 需 要 运 用 恰 当 的 言 辞 来 达 到 预 期 目的 。 所 以 , “妇 言 ”又 需 要 智 慧 和 知 识 修 养 。 “妇 容 ”儒 家 对 妇 女 的 容 貌 修 饰 有 特 殊 的 标 准 , 孔 子 主 张 重 德 轻 色 , 要 丈 夫 对 妻 子“贤 贤 易 色 ”, 就 是 看 中 妻 妇 的 品 德 代 替 重 视 美 色 ; 而 对 妇 女 容 仪 的 要 求 是 重 质 朴去 修 饰 , 而 “冶 容 ”近 乎 “诲 淫 ”( 刻 意 修 饰 打 扮 等 于 引 诱 男 人 性 情 之 欲 ) 。 郑玄 对 妇 容 的 解 释 是 “婉 娩 ”, 就 是 温 顺 柔 和 的 神 态 表 情 。 班 昭 认 为 妇 容 不 是 指 颜色 美 丽 , 而 是 日 常 生 活 中 做 到 “盥 浣 尘 秽 , 服 饰 鲜 洁 , 沐 浴 以 时 , 身 不 垢 辱 , 是为 妇 容 ”也 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