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课后题.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556463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经济学课后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政府经济学课后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政府经济学课后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府经济学第一章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1.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什么? 帕累托最优: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这样一种境地,即任何重新改变资源配置的方式,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在其他人没有受损的情况下受益。换言之,经济运行达到最高效率时,一部分人要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部分人处境的恶化为代价。这一资源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或称为“帕累托有效” 条件:P3 (2)经济效率的实现条件 (自己看,不知道如何回答成文字) 2.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市场失灵是指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表现:公共产品的提供 垄断 外部效应 市场的不完全 信息不完全 优值品、劣值品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 分配问题 3.政府有哪些经济职能? 1)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 2)进行微观经济管理 3)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推动宏观经济增长 4)调节收入分配,增进社会公平 4.政府失灵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表现?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1) 公共政策失控2) 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3) 政府部门的扩张冲动4) 寻租行为 政府失灵的原因:1)导致公共政策失灵的原因有:(1) 公共决策程序和公共决策时限的限制。 (2) 信息的不完全。 (3) 公共决策往往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领导人强烈偏好的影响以及政治家或官员由于选举周期或任期限制带来的短期行为的影响。(4) 政府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后果往往不能准确预测。 (5) 政策执行上的偏差。 2)导致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的主要原因有:(1)对公共产品评价的困难。 (2)公共部门缺乏提高效率的动力。(3)监督信息不完备 5.在当代,应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放松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强化了市场竞争机制的调节功能。当然,西方国家放松对经济干预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干预,只是在干预范围、干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在当代,各国政府的政策既不完全是国家干预主义的,也不完全是经济自由主义的,而是而二者的折中。第二章 公共产品1.什么是公共产品?其与私人产品相比有哪些不同属性? 公共产品是指需要通过财政机制向社会提供,满足作为群体的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的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与私人产品相反的属性。 私人产品的属性为:可分割性、竞争性、排他性。公共产品的属性为: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非排他性2.何谓公共产品配置的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A公共产品配置的局部均衡分析:是对一种公共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效率状况的分析,而不考虑其他公共产品的供求状况,更不考虑私人产品的供求状况及资源配置状态。或者说,其是在假定其他公共产品及私人产品的供求及资源配置状态为既定的条件下,分析一种公共产品供求均衡的实现及其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 B公共产品配置的一般均衡分析:不仅考虑公共产品的供求状况及效率状态,而且考虑私人产品的供求状况和效率状态,即分析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资源配置如何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实现帕累托效率。3.何谓公共经济部门?其有哪些特征? A概念:公共部门又称公共经济部门,是相对私人部门即私人经济部门而言的概念。企业和家庭组成私人经济部门,而政府和提供公共产品与混合产品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非盈利组织组成公共部门。 B特征:与私人经济部门的依存性 考核标准的社会性 调节机制的计划性 行为目的的公共性4.如何划分公共经济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的边界? A所有权标准 所有单位都具有公办的性质,它们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它们的运作依赖于公共资产,它们的收入是公共收入,原则上要纳入政府预算,而其运作所需资金则由政府预算安排。 由于政府是这些单位的所有者,因此单位的活动都或多或少受到政府的控制,并在不同程度上执行着政府的方针政策。 B产品性质标准5.公共经济部门配置公共产品的效率如何实现? 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过程从大的方面讲,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指资源在政府公共经济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之间的配置。中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指在资源宏观配置比例已经确定的条件下,公共经济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对资源配置方向的选择和确定。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指公共经济部门和私人经济部门在资源配置结构已经确定的条件下,对具体的资源配置项目和方案的选择。6.为什么说林达尔均衡具有虚拟性? 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从公共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的大小,来承担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则公共产品的供给就会达到有效率的水平。这在西方财政理论中被称为“林达尔均衡”。 林达尔均衡的实现需要严格的条件,一般认为,以下两个条件是不可缺少的。A 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表达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的大小,不存在隐瞒或低估自己从公共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进而逃避自己应分担的成本的动机。B 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偏好,相互之间知道彼此从公共产品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收益,从而不存在隐瞒偏好的可能。 由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所以,“免费搭车”的心理带有普遍性,于是,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就会因为成本无法弥补而难以解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林达尔均衡是虚拟的均衡,而非现实的均衡,其是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尽管林达尔均衡是虚拟的,但它的现实意义是,它说明了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7.税收价格观有何现实意义? 遏制回避税收的行为,防止税收收入流失,可以采用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即传统思路,指的是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加大惩罚力度来遏制回避税收的行为。这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仅仅采用这一种思路,说明在理论认识上还明显受到税收强制性、无偿性特征的束缚。第二种思路,也就是新的思路,是指从政府义务的履行方面来寻找弱化回避税收动机的对策。 因此,在新时期有效防止税收收入流失应侧重这种思路,采用以下对策:第一,在思想上应充分认识税收形式的无偿与实质的有偿的辩证统一性,下决心把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付诸实施并真正落到实处。第二,应该把税收征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能将其仅视为税收部门内部的事务,整个公共经济部门都应予以协调配合。8.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公共财政,其具有什么特征?A概念: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而从事的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有内在联系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是财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B我国建立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1)财政自身发展的要求(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3)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C我国公共财政的特征 (1)由建设性财政转化过来的公共财政(2)与国有资产经营财政并存的公共财政(3)具有更强的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公共财政第三章 外部效应 1. 什么是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如何分类的? A外部效应:指的是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与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些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 B分类: (1)简单分类: 按照外部效应的承受者不同:对消费的外部效应和对生产的外部效应。 按照外部效应的发起者不同:生产活动的外部效应和消费活动的外部效应 按照外部效应的结果不同: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2)复合分类法 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 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 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 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 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 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 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 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2. 怎样理解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 外部正效应:指的是对交易双方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或者是指某些产品的社会效益大于其使用价值的现象。 外部负效应: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或者说是指某一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生产者私人成本的现象。3. 外部效应有什么后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什么样的外部效应,它的存在必然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也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可能在间接上破坏个体的某些创造性或积极性。4. 举例说明负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有何影响?(P54-P57)5. 举例说明正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效率有何影响?(P57-P59)6. 什么是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当某种物品或劳务的私人边际收益或成本经过调整,使用者的各种活动或决策考虑实际的社会边际收益或成本时,就实现了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外部效应的内在化过程,也就是外部效应得到矫正,资源配置从不具有效率到具有效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外部效应的内在化过程正是通过私人部门自身与政府部门共同完成的。 7. 如何评价组织一体化? 市场机制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织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带来的效率损失。组织安排纠正外部效应问题的基本要素包括:(1)需要克服的外部效应问题的规模是大还是小;(2)为克服外部效应问题而加入组织中的成员是否是自愿的;(3)组织的集体决定的决策规则如何8. 什么是科斯定理? 外部效应问题可以通过重新分配产权得到解决,这种论点被称为科斯定理。即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科斯定理具有下列三个条件: (1) 产权是明晰的。 (2) 产权是可以自由交易的。 (3) 交易成本应接近于零。 组织一体化的机制要求企业规模尽可能地大,这一点不仅难以做到,而且企业规模过大又将导致垄断等新的市场失灵。9. 政府矫正外部效应的措施主要有几种? 征税或罚款、补贴、政府管制10. 补贴是如何解决外部效应问题的? 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的情况下,为了实际消费量的扩大和增加,政府既可以直接提供公共物品,也可以用补贴的方法来进行调节。政府对产生外部效益的主体进行补贴,降低其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其在一定价格下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补贴的突出特征是其数额与外部边际效益相等。必须指出,政府发放的补贴并非都是为了矫正外部效应。实际上,政府发放的许多财政补贴是建立在其他政策目标基础之上的。 第四章 公共选择 1. 一致同意规则的优缺点是什么? A概念:一致同意规则,要求在每人一票的前提下,任何一项集体行动的决策或方案必须经过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或没有任何人提出反对,任一投票人都拥有对方案或决策的否决权。由于这种规则的特性,据此作出的集体决策可以使每个投票人的偏好得到满足,同时不会有任何人受到损害B优点:所有参与者的权利都会在投票结果中得到平等的体现。 它可以有效避免“搭便车”行为C缺点:它非常复杂、耗时、昂贵。此项规则易引起冲突、威胁和恫吓。这一规则会鼓励人采取策略行为2. 简述多数投票规则的特点。 A概念:最常采用的规则是多数票规则,它要求一项议案或决策需经n/2以上投票人赞成才能通过或采用(n为投票者数目)。多数票规则本身又可以分为简单多数规则和比例多数规则。 B特点:(1)因为决策结果往往只体现多数人的利益,不同意的少数派的利益被忽略甚至被损害。(2)其决策结果具有强制性,它允许多数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少数人,从而使他们成为“倒霉的少数”。(3)这种规则的决策成本相对一致同意规则较低,但却容易造成投票悖论。(4)此规则难以避免集体决策中参与者之间的策略行为。3. 试述阿罗不可能定理。 KJ阿罗的出结论:“如果我们排除效用人际比较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个人偏好次序都有定义,那么把个人偏好综合成为表达社会偏好的最理想方法,要么是强加的,要么是独裁性的。”他是通过讨论社会选择的两个公理与五个条件是否吻合得出上述结论的。 A两个公理:公理1:连贯性(connectedness):对于所有的选择项X和Y,一定有XY或YX。公理2:传递性(transitivity):对于所有的选择项X、Y和Z,如果XY,YZ,则有XZ。 根据这两个公理,对于任何既定的个人偏好,社会选择规则必须产生出一种连贯的和可传递的社会偏好次序。 B五个条件 (1)理性假设:对任何一组既定的社会偏好而言,社会选择规则都必须能够产生一种完整的和可传递的社会秩序。(2)与选择方案无关的独立性假设:在一组可供选择的社会状态之间进行社会选择,只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选项的偏好排序,而与其他因素无关。由此,阿罗强调社会顺序应当源于个人的偏好排序。 (3)帕累托效率状态:如果社会中所有人都认为X比Y好,则社会选择顺序必须表明X优于Y。如果社会中至少有一个成员认为X比Y更理想,而所有其他社会成员认为X与Y之间无差异,则社会顺序必然显示为X比Y好。(4)定义域的非限制性假定:社会选择赖以产生的定义域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顺序。(5)非个人独裁假定:对于所有选项X和Y而言,不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个人I,如果I认为X比Y好,则社会将严格地认为X比Y好,而不考虑其他人的偏好。阿罗认为,任何投票规则都必须同时满足这两个公理和五个条件,才能把个人偏好顺序转换为社会偏好顺序,但事实上它们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4. 简述利益集团的成因。 A概念:有共同利益的个人通常会组成集团,通过对公共选择施加影响和压力以增进他们所认可的共同利益,这就是利益集团。 B成因:对利益集团的成因,杰弗利贝利在对他之前的研究进行归纳的基础上提供了三种解释: (1)传统观点:这种理论认为当社会变得更为复杂,集团需求更多、变化更大时,有共同利益的人或组织有走到一起增进他们的利益的趋势。 (2)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他认为集团的功能在于向其全体成员提供不可分割的、普遍的利益,因此任何个体都可以无偿分享其他个体努力所带来的集团利益的增加。由此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3)政治企业家理论:罗伯特索尔兹伯里的政治企业家模型,把利益集团的组织者看作政治企业家,同时增加了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几个因素。索尔兹伯里将集团提供给成员的利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物质利益,也就是利益集团能够提供的某种有形的、排他性的物品,一个人或企业如果没有加入该集团,即便是未来可能的成员,他也不会分享到这些物品。第二类利益是目的性利益,一种与意识形态或价值导向相关的无形报酬。第三类利益是参与利益,它与社会对参与实现目标或结果的工作过程给予的奖励有关。同时,他还认为大集团可以通过搭配不同利益的方式诱导集团成员采取行动,并不一定需要采取刺激性或强制性的手段。政治企业家不但可以从集体行为中获得物质利益,而且可以从中获得非物质利益(包括成就感,名声,荣誉等),这是政治企业家的动因所在。5. 官僚机构和官僚集团的特点是什么? A官僚结构: (1)概念:尼思坎南给官僚机构下定义,依靠定期的拨款与赠与,至少部分地靠财政支出来运行的非营利机构。(2)特点: 在官僚机构中,不存在竞争。这种竞争是指提供同种公共产品的竞争,即公共产品的规模、种类和水平由官僚机构单方决定。 非利润化。官僚机构不以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目标,对它们的要求是按时、足量地提供合格的公共物品 反应迟钝。公共服务通常不是以价格形式出售的,社会成员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不像市场价格那样敏感。B官僚集团的特点: 官僚实行任命制,只对任命他们的政治机构和政治家负责,而不直接对选民负责。选民只能间接通过社会舆论,组成利益集团,通过对政党和政府施加影响来影响官僚行为。这是一种软约束。 官僚行为具有相对独立性。官僚机构内部有一整套的晋升规则,资历和能力同时起作用,而且官僚一般是无过失终身任职,成为所谓“永远不下台的政府雇员”,因此其行为相对于易受选民和压力集团影响的政党和政治家来说是相对独立的。 官僚集团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政治家的纲领、政府的政策需要通过官僚才能实施,官僚还负责审议、评估各项议案,提供和分析各种信息,并直接影响政府决策。6. 简述公共选择理论为政府规模迅速增长作出的解释。 政府规模的快速增长一般被归因于福利国家的出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抬头。通过考察政治制度特征、政府预算决策过程中政治家和官僚行为,公共选择理论给出了三种解释: (1)利益集团促进政府规模增长 早在1959年,塔洛克对政府规模增长和多书票规则、利益集团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的研究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多数票规则下的利益集团必将导致更多的政府开支。 诺思与沃利斯在1982年把政府增长与利益集团活动直接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政府增长与私人部门中白领和管理阶层就业的增长是平行的。两者的增长是市场经济组织过程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较高交易成本的反映。这些集团对政府的需求不是简单地要求某种再分配,而是减轻他们在一个日益增长的专业化社会中所承受的交易成本。 (2)官僚体制和政府增长 官僚预算最大化的追求往往导致政府开支的过度增长。官僚个人效益的增加与预算增长的关系一般不直接体现在金钱方面,他们鼓动所在政府部门迅速膨胀的理由是这将增加他们晋升到一个更高职位的可能性,任何削减官僚所在部门预算、裁撤合并其所在部门的企图都将遭到他们的全力反对。 布坎南、瓦格纳等人的研究得出官僚政治不仅导致预算的膨胀而且必然会造成持久性财政赤字的结论。连选连任是政治家的主要动机,为争取更多选票,他们总是向选民许诺增加就业、扩大福利,当选后就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来兑现自己的承诺。他们乐于将公众的钱花在能给他们的选民带来明显利益的项目上,但却不愿意向这些选民征税。政治家的这种行为必然带来伴随财政赤字的庞大政府开支。 (3) 财政幻觉假说 官僚体制增加政府规模的假说认定官僚体制可以就供应不同产出水平的真实成本欺骗立法机构,财政幻觉假说则认为立法机构可以就政府的真实规模欺骗选民。这种理论假设公民通过他们的纳税规模来度量政府规模。为增加公民们不愿意支付的政府规模,立法行政机构必须以这样一种方法增加公民的纳税负担:公民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缴纳更多的税款,如果税负能够用这样的方法加以伪装,公民们会有政府比它的实际规模要小的幻觉,政府增长就能超出纳税人偏好的水平。7. 试述政府失灵的表现及根源。 A政府失灵的表现: (1)没有代表性的政府。 有时政府提供的政策方案确实有利于多数选民利益,但是许多情况下多数未必战胜少数。很多投票者有限于信息成本不会认真地参与投票,这时公共选择过程极可能会被少数组织良好的特殊利益集团操纵,从而成为谋取小集团私利的手段。他们可以通过操纵投票程序、互投赞成票、收买选票来控制投票结果。 (2)政府目光短浅和行为短期化。 民选政府的政治家们每隔几年就要面临选举,连选连任几乎是他们所有人的目的。选举压力会导致政治决策上的目光短浅和短期行为。 (3)政府活动的低效率 导致政府活动效率低下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缺乏机制,二是缺乏利润动机,三是监督机制存在缺陷。一方面,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是一种垄断性行为,由于没有竞争对手,官僚机构可能过分投资,生产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公务员通过任命产生,缺乏工作压力,从而使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余地很小。政府机构及其官僚也没有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激励机制,官僚的目标并非利润最大化,而是预算、机构规模的最大化。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信息不对称也使得对官僚们的监督徒有虚名。 B政府失灵的根源: (1)“政治人”误区-内部化 传统理论倾向于认同超个人主义的政治家和官僚会为了公共利益而工作,政府失败只是偶然的操作失误并且可以由政府自身加以纠正。但是这中“政治人”假定是一种神话,不能指望一个“经济人”一旦成为政治家或官僚就回突然改变自己的偏好、行为动机,由关心个人利益变为关心公共利益。由这些人组成的政府自然会把个人利益带入到政府决策中,这种现象就被人们称为内部效应或内部性。 (2)公共利益的不确定 政府及其成员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但阿罗不可能定理已证明,面对社会成员的不同偏好,政府不可能计算出社会福利函数的最优解,任何为“公共利益”都不确定的情况下,“为公共利益服务”这一说法只是冠冕堂皇的借口和托词。 (3)中间投票人的决定作用 候选政治家的最佳策略就是提出一些尽可能模棱两可的竞选主张,普遍采取这种策略的结果就是,越是含糊不清的政策大杂烩,就越有可能成为公共选择的最终结果。 (4)不完整的信息 公共部门指定和实施决策时面临着与私人部门一样的问题-信息不完全。许多公共政策都是在这中情况下作出的,因此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5)不成功的政企博弈 政府的管制和干预必然增加企业成本,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必将与政策展开博弈。政府行动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企业能否看穿政府的意图来采取响应的政策。由于政策在决策和实施上存在着一定的时溜性,漏洞必然存在。另外,政府和企业之间常常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官僚们容易被直接或间接地拉拢腐蚀。 (6)政策执行中的障碍 理想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环境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涉及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从总体上导致政策失败,而政府对于各机构及其政策过程常常缺乏足够的控制。 政府失灵理论总结:它屏弃了仁慈万能的服务与基于公众利益的经济策划者这一概念,而把国家看作是糊涂的,不完善的、自发地服务于强大的游说集团的利益以及政客和官僚个人利益的机构。第五章 政府管制的理论基础1 垄断可分为几类?垄断为什么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A分类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规模经济造成的一种状况。一般而言,自然垄断是自由竞争的结果行为垄断:多存在于寡头垄断市场(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法定垄断:法定垄断是指由于国家权力或通过专门的法律规定而形成的垄断。 B(文字叙述见教材P101102) 2 什么是自然垄断? 沃特森认为,自然垄断是这样一种状况:单个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更有效率地向市场提供同样数量的产品。 夏基和鲍莫尔等著名学者则认为,自然垄断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成本函数的弱可加性。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是这样概括自然垄断的含义的:传统经济学理论意义上的自然垄断是指由于生产技术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从而最小有效规模要求只有一个企业生产。3 信息不对称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等,买卖双方所掌握的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不相同,即一方比另一方占有较多的相关信息,处于信息 优势地位,而另一方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4 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A利用市场机制,基本思路是在交易者之间加强信息沟通,如拥有信息优势的交易方能主动地将有关信息传递给缺乏信息的交易对方,或者处于信息劣势的交易方发现或诱使对方暴露有关信息。在一般产品市场上,许多拥有高质量产品的卖主往往通过广告、提供产品“三包”、建立信誉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B政府管制,政府有三种手段:运用公共权力,整治虚假广告,打击假冒伪劣,强制生产经营者落实产品担保承诺。制定行政法规,强制生产经营者向市场提供真实的,比较全面的信息。直接提供信息,如通过产品质量检查、市场调查等方式收集有关信息并公之于众,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市场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5 什么是逆向选择?什么是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简单说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双方中的一方比另一方知道的信息少,因而承担了较高成本的现象。道德风险:一般是指交易双方达成一项合同或契约后,一方比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6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政府管制俘虏理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乔治施蒂格勒,他在1971年发表了经济管制论一文,使管制理论有了重大突破。他首先提出了一系列前提假设条件。第一,政府的基本资源是权力,各个利益集团通过说服政府使用其权力为本利益集团服务,以提高自己的福利;第二,规制者也是经济人,能理性地选择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动;第三,政府管制是适应利益集团实现收入最大化的产物。政府管制是特定利益集团的一种收益来源,一个利益集团可以通过说服政府实施有利于自己的管制政策而把社会上其他成员的福利转移到自己的利益集团中来。 在施蒂格勒之后,相继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些学者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l 产生管制的领域一般与市场失灵有关。l 政府管制者通常会被受管制企业所“俘虏”。 l 政府管制者被“俘虏”的原因。 l 尽管存在政府管制者被俘虏的问题,政府管制在经济上还是有效的。 l 管制易于使组织得更好的利益集团受益。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告诉我们,政府管制已经成为企业追求垄断利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像公共利益理论分析的那样为公共利益服务。尽管俘虏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管制政策有利于被管制产业的现象,但是,这一理论对于旨在保护消费者的产品安全管制或者旨在改善环境的某些管制,则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这说明,俘虏理论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第六章 政府管制行为1. 为什么说政府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 政府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这主要表现在:(1) 一般公共产品都是有形的,处于某种实物状态,而政府管制是无形的,只表现为法律制度、规则等,在政府管制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甚至具有相当的主观任意性。(2) 一般公共产品提供主体具有多元性,既可由政府提供,也可由私人赞助,还可通过特许投标制,由私人竞争性供应,但政府管制的供应权具有垄断性,只能由政府独家供应。(3) 一般公共产品能为消费者提供基本相同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地域专用性”,即在一国被认为是成功的政府管制,在另一国不一定合适。因此,任何国家都不能照搬他国的政府管制模式。同时,在微观层面上,一项政府管制对不同的利益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2. 经济性管制的领域与内容有哪些? 领域:自然垄断领域和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偏差)的领域。 内容:价格管制,质量管制,投资管制,进入和退出市场管制。3. 社会性管制的领域与内容是什么? 领域:卫生、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 与经济性管制不同的是,社会性管制是一种较新的政府管制,它不是以特定产业为研究对象,而是围绕如何达到一定社会目标,实行跨产业、全方位的管制,其中,外部性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社会性管制的基本理论。 内容: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对产品质量的管制,对卫生健康的管制,对工作场所安 全的管制。4. 结合实际,谈一谈中国放松经济性管制的趋势和政策思路。 A现状:(1)过度管制过度管制指的是政府管制的“越位”和“错位”,管了“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在某种意义上,政府的管制行为天然地具有自我膨胀、自我扩张和自我强化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内在扩张机制的作用下,政府极易产生扩张的冲动,导致不合理的政府行为。诚然,市场经济活动需要管制,但过度管制就会适得其反,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其中,政府在经济性管制方面的“越位”就是其主要表现。这里的“越位”是指本来完全可以由市场来组织和调节的资源配置,却由政府的管制行为替代了。 (2)管制不足 政府管制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社会性管制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的社会性管制缺位,指的就是当市场失灵时,本来应当由政府来行使管制职能的地方,出现了无人过问的空缺现象。当前,政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由于公共服务供给决策机制、供给的方式、供给的主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致使公共服务的供给表现出不足的现象 。 B中国放松经济性管制的趋势及政策思路(1)法律制度是政府管制的基本准则(2)政企分离是规范政府管制的前提(3)有效竞争是政府管制的政策取向(4)经济原理是政府制定管制价格的基础5. 请结合实际分析中国政府管制改革的政策思路。 A完善社会性管制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的有效性B设立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性管制机构,同时加强对管制者的管制C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重要作用第八章 财政政策1什么是财政平衡?如何理解财政平衡? A概念: 财政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也称预算平衡,是指国家预算的收入与支出在量上的对比关系,按我国的统计口径,是指当年的收支对比。因此,财政平衡不过是财政收支对比的一种理想状态,是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追求的目标。 B理解:首先,应树立相对平衡的观点。财政平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收支正好相等,在实际生活中,略有结余应属基本平衡,略有赤字也应视为基本平衡,两者都是财政平衡的表现形式,因而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 其次,应树立动态平衡观点,不拘泥于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平衡。动态平衡观要求考虑年度之间的联系和衔接,研究未来财政收支的发展趋势,研究经济周期对财政的影响及财政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以求得一个时期内在平衡。最后,应树立整体平衡观点。财政平衡或不平衡,通常指中央政府的预算执行结果。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具有产生盈利的能力,但它们也有花掉这些盈余的冲动,支出用于相对来说是非生产性的活动中,而没有用于抵消中央政府的赤字。从这层意义上说,财政平衡应是整体平衡而不是局部平衡。2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是什么? 一般说来,当社会总供求失调时,政府通过财政收支可对其进行调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即当C+I+G+XC+S+T+M时,政府通过财政收支调节有三种途径:(1)可直接削减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膨胀,从而使总供求达到平衡;(2)也可以用增加税收的办法,扩大供给,使总供求达到平衡;(3)还可以上述两种办法双管齐下,在缩小总需求的同时增加总供给,从而使总供需达到平衡。 如出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情况,财政收支调节可采取的措施:(1)扩大财政支出;(2)削减税收;(3)双管齐下。政府在通过财政支出对社会总需求进行调节时须考虑到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社会总需求的不同影响,这是由其支出乘数不同所决定的。在通过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进行调节时,必须考虑到税收乘数的作用,在运用双管齐下的方法进行调节时,须对税收乘数与支出乘数进行对比,以确定财政收支对总供求的影响程度。3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基本功能和主要类型是什么? A基本特征: (1)制度性和阶段性 (2)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 (3)目标、手段和效果的统一性 (4)调控的间接性 B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是指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有引导作用。 (2)协调功能:表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调节能力。 (3)控制功能: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制约与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 (4)稳定功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恒等于产出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C主要类型 (1)按照财政政策手段,财政政策可分为税收政策、公债政策、投资政策、补贴政策、公共支出政策、预算政策等。 (2)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它包括自动稳定的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3)按照财政政策作用的不同方面,即将财政政策本身的内容与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总量调节政策、结构调节政策。 4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是什么? A 财政政策目标:是指国家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所要实现的目的。国的财政政策目标主要应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决定。我国财政政策目标是多元的,相互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它们有层次之别,可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财政政策最终目标即总目标,财政政策中间目标即分目标,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前提条件。 B工具: 国家预算、税收、公债、财政投资、财政补贴、公共支出第九章货币政策1. 什么是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贷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的行为准则。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的行为准则,还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或监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行为的传递;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等。2. 简述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目标一般包括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就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实施货币政策,使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保持基本稳定。 充分就业:通常是指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在对外经济往来中全部货币收入和支出大体平衡或略有顺差或略有逆差。3. 论述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及局限。 A再贴现就是指商业银行将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到中央进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节再贴现利率和贴现条件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用持有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融资所作的政策规定。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再贴现率的确定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条件。 B效果:具有一定的“告示效果”,这对短期市场里常起到导向作用,并且,它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 C局限:具体体现在:(1)不能使中央银行有足够的主动权,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的行为。(2)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贴现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遏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借款的冲动。(3)对法定性准备率来说,贴现率比较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再贴现率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 4. 论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最终目标的实现所经过的各个环节和具体过程。在西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这两个学派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问题上有着重大的分歧,这决定了他们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上也有重大分歧。 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最初思路可以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收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变动,然后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5. 简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要符合三条标准:(1) 可控制。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能对该金融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能够准确地控制金融变量的变动状况及其变动趋势(2) 可测性。指中央银行选择的金融控制变量具有较明确的定义,中央银行能迅速而准确地获得有关变量指标的数据资料,且便于进行定量分析。(3) 相关性。指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中央银行选择的中介目标,必须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就不能作为中介目标。6. 货币政策工具、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7. 试述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8. 为什么财政政策要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A传导过程差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措施一般是通过商业银行传导到企业和居民,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经济行为,进而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由此可见,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而财政政策措施一般是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财政政策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经济行为。财政政策对企业的作用过程也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的特点。 B政策调整时滞差异 货币政策: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或者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经济形势变化情况的确认时间是相近的。中央银行一般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确认形势,它可以随时调整货币政策。因此,货币政策的调整时滞比较短。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依法按财政年度进行。因此,它不像货币政策那样可以随时调整,政策调整的时间比较长。此外,由于财政政策的调整必须经过必要的法律程序,即经过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批准,这样,进一步延长了财政政策的调整时滞 C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差异 货币政策侧重于对总量的调节,而财政政策则侧重于对结构的调节。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基本上是以对货币量或货币流通的规模调节为中介目标的,诸如利率调节、存款准备金调节乃至计划手段的调节等,最终都将导致货币规模的变动,进而实现对需求的调节。因此,货币政策调节的侧重点在总量。各种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首先是通过对结构的调节来发挥其作用的。9.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形式有几种,各种组合形式的效果如何?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也就是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政策的不同组合。现在我们从松紧搭配出发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效应。 A“双紧”政策 即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是指旨在抑制社会需求的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等手段来限制支出、抑制社会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是指以紧缩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为目的的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等市场经济手段以及紧缩信贷计划等行政计划手段减少货币供给,进而达到其紧缩的目的。这种政策组合通常可以有效地制止和压缩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性作用。 B “松货币、紧财政”政策 即松的货币政策和紧的财政政策。松的货币政策是以扩大社会需求来实现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具有抑制需求的作用,所以它和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一般可起到既控制需求、又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两者也有个松紧搭配适度的问题,过松货币政策可能会在总量上抵消紧的财政政策对需求的抑制作用,进而产生通货膨胀;过紧财政政策可能会进一步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造成经济停滞。 C“紧货币、松财政”政策 即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具有刺激需求、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作用,而紧的货币政策则可以防止过高的通货膨胀。该政策组合既可以使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同时实现对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又可以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若松紧搭配不当,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例如,过松的财政政策有可能造成赤字累积,且造成社会总需求过于旺盛,进而在总量上抵消紧的货币政策的抑制需求作用。反之,货币政策过紧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良的阻碍作用。 D“双松”政策 即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减税和增加政府开支来扩大社会总需求,由于政府支出和税收一般都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对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松的货币政策在总量上会扩大货币供给,进而扩大社会需求总量,因而在方向上同财政政策是一致的。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采取这种政策组合可以起到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作用。但该组合往往会造成严重的通膨。第十章 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1如何正确理解收入分配的含义? 收入分配:指社会产品在一个社会内部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割和占有,即把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产品分归不同的社会集团和社会成员所有的行为和活动。 收入分配的内涵涉及四个问题: 分配什么:收入分配对象或分配客体的确定。 谁来分配:收入分配主体权力和资格的确定。 分配多少,即各分配主体面对“有限的产品世界”,各自应该占有或能够占有的份额和比率。这也是收入分配活动中的核心问题,它与“分配权力”相关。 如何分配:收入分配机制和分配方式的选择。 2. 决定和影响收入分配制度的因素有哪些? 技术进步、主体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市场力量、制度环境3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指标有哪些? 标准差、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分组计算法、离散系数4.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有哪几种模式?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具体的收入再分配制度。 就整个西方国家来讲,其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大体分为三种模式:福利型、保险型和强制储蓄型。目前,这三种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势。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英国、瑞典为代表,多见于北欧和西欧国家。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保障政策是福利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个人不缴纳或低标准缴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贫困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 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德国、美国和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社会保障费用由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分担,以个人和企业缴费为主;以保证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待遇给付标准与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缴费相联系;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其基本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全部计入雇员的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雇员退休后的养老保险待遇完全取决于其个人账户的积累额。依据基金管理运营方式的不同,可将强制储蓄模式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新加坡为代表,其核心是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政府集中管理和运营资金;另一种是以智利为代表,其核心是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私营基金管理公司竞争运营5.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A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 从新中国诞生到50年代中期,我国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从而也存在多种分配方式。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直到1978年,生产资料所有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把按劳分配看成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唯一分配方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当时的“按劳分配”只有两种形式,即工资和工分。全民所有制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城镇集体企业,都实行工资制;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工分制。 B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近30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从1978年到1984年是第一个阶段,重点是农村分配制度的改革。 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是第二个阶段,重点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城镇居民分配制度的改革。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逐步建立和完善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阶段。 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应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收入分配理论方面进行了重大创新,主要表现在:首先,提出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即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其次,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如何贯彻这一原则的思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也就是说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两个不同的分配长层次上各有侧重。最后,进一步界定了政府和市场两种经济运行机制在收入分配制度安排上的职能,清晰地界定了市场与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不同职能。初次分配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再次分配注重发挥政府的收入调节功能。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理论1. 试述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也称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购买性支出:指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这类支出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政府一手付出货币,一手得到所需的商品和劳务。购买性支出包括社会消费性支出和公共投资性支出两大部分。转移性支出: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所有权转移出去而发生的支出。与购买性支出不同,转移性支出与商品和劳务交易行为没有发生直接联系,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目的而采取的资金转移措施2. 简述财政支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经济效益原则:指要通过财政支出使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的“效益”。 公平原则:指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劳务和补助所产生的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居民中的分配应达到的公平状态,能恰当地符合各个阶层居民的需要。 稳定原则:指财政支出应有助于防止经济波动过于剧烈3. 试用财政支出增长理论分析世界各国财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