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威海中特答案完整版.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555775 上传时间:2020-02-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工大威海中特答案完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哈工大威海中特答案完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哈工大威海中特答案完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根据这两个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答: (一)增强机遇意识从世界上说:从全世界发展的形势来看,世界大战还打不起来,所以中国有可能利用这么一个和平的发展时期来进一步发展经济,来缩短我们和世界一些国家的差距。金融危机之后,整个经济世界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美国、欧盟、日本都非常明显。在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下,整个全球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今后一段时期围绕着市场、市场贸易、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一系列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就充满着机遇。就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可以看出,今后,我国从国际事务的被领导者就可能成为领导者之一,从国际规则的这种被动的接受者,可能就是规则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另外从国际舆论的挨打者,可能变成一种竞争者,从文化的这种被动接受者可能成为一种多元文化的创新者,所以说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上越来越大,应当说确实处在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崛起的一个上升时期,所以要特别把握住国际上的机遇。从国内上说:一方面看,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们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逐步的增加,经济结构调整也在加快,市场需求的潜力应该进一步的释放出来,加上劳动者素质的逐渐改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体制活力的增强,所以政府调控能够和处理复杂应变能力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所以我们说中央也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第一条就是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第二点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资本技术吸纳能力;第三点我们有体系完整的制造业,而且这些制造业能够配套,能够创新;第四点我们海外华人华侨有一个强大的网络,给中国提供了一个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第五点,大中华区经贸互通联系加强,也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我们要把握好国内和国外这两个大局,要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这么一个新的定位,要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态势,创造性的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所以再进一步创造中国新的优势。所以我们国家面临着这么一个机遇,同时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个机遇,所以我们要有一点机遇意识。(二)增强忧患意识从世界上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经济世界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有些国家又采取了一些保护主义措施,甚至一些长期奉行市场经济、开放的国家,甚至在某些时候也采取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而这种保护主义抬头应当说对全球贸易都会有些制约和影响,特别是我们注意到这几年气候变化以及能源的资源的安全、粮食安全,这些带有全球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各个国家之间在这些问题上的争论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说我们国家在进入全球化、融入全球化的开放中,面对着这么一种新的形势,可能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对此我们也应该增强忧患意识。从国内上说:今后更长时间,我们都需要着力解决的就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按照目前这种经济发展总量,这个速度继续保持这种高频率的增长,我觉得越来越困难。所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一些主要矛盾,也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的一些问题。我们经济发展还是有一些比较劣势,比如说资源产出率低,物资消耗大,比如说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再比如说过去是比较优势了,但是你从长远来看,长期使用廉价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在国际竞争力越来越没有优势。再一个国内的内需消费力比较低,对投资依赖过大,工业带动为主,服务业的比重一直上不去,这些东西都可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所以也要增强忧患意识,时刻反思目前及以后可能会有的问题,保证国家的稳步发展。第二讲:在我国,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不应该只是一种单向结合,而应是一种双向结合,既要强调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要强调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导向。当下,我们在这两个结合中,应该重点强调那一个方面,为什么?请就此谈谈你的理解。答:要强调市场经济的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经济这种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经济,是指主要通过竞争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1 、市场经济其有激励企业活力的功能。市场经济从物质利益上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使企业具有旺盛的活力。企业在经济利益推动下,根据市场商品价格变化的信号, 自动地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经营, 积极地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生产工艺, 努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经济效益, 在激烈的竞争中击败对手, 维护和扩大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从而使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市场经济通过供求变化价格涨落和竞争引起企业优胜劣汰, 从而把有限、不平衡的经济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优的环节上去,保证经济资源从低效率的企业、部门和地区流向效率高, 效益好的企业、部门和地区, 从整个社会来看, 减少经济资源浪费, 节省社会劳动, 对社会经济是很有利的。实现商品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 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3、市场经济具有推动生产社会化的功能。商品生产是与社会分工紧密相连的, 商品生产越发达,社会分工就越细, 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市场经济发展横向经济联系, 推动生产日益社会化。4、市场经济具有刺激生产发展的功能。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在市场上,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决定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分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企业以市场为轴心进行经济活动, 经济资源将随着市场供求变化价格涨落而自由流动, 合理地有效地配置和重新组合经济资源的存量和增量, 优化配置经济资源, 提高经济效益。也要强调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导向市场经济既有巨大的优势,也有其不能忽视的局限性。受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影响,市场经济存在三个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市场经济难以完全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这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与社会利益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差别性。在单纯市场机制调解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可能采取牺牲社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办法增进自身利益,而且必然偏好投资于盈利大、见效快的行业,一些非营利性而又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公用事业就难以得到相应发展。例如有些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排放污染物、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等。市场本身是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的。 第二,市场经济的运行带有盲目性和波动性。商品中包含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的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商品与货币、价值与价格、供给与需求等一系列矛盾。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的变化所导致的商品生产者从自身利益出发对生产的调整,必然造成供求波动,而供求波动又会造成新的价格波动。这种波动既能够推动商品经济向前发展,但又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会带来破坏和浪费。如:三鹿奶粉事件充分表现出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为了利润不顾消费者利益,用三聚氰胺蒙混检测。造成大量婴幼儿长出肾结石的恶劣事故。众人盲目追求利润,将房价炒得奇高,造成经济表面上的繁华。当房价升到几十倍的时候,美国突然抽离资金,令房地产突然崩溃,连带着所有产业同时化为泡沫。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产品过剩与短缺以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市场经济特有的波动性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市场经济导致人们收入差别扩大,甚至会引起阶级分化。市场经济作为一个大竞技场,优胜者发财致富,失利者亏本破产。这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经济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市场经济能较好地解决经济效率问题,却不能自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如: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收入的悬殊、社会的积累和储蓄主要集中在少数高收入者手中等等贫富分化问题。此时国家就应该在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下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防止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对人民带来严重的影响。如对于局限性一:对那些非盈利性但又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公用事业给予国家补助;对那些盈利性但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如污染环境的则要求整改和罚款,如假冒伪劣等违反法律则应该依法处理。对于局限性二:当某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商品由于市场的盲目性和波动性导致了其价格变化对人民的生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时,这时国家也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这些商品的价格趋于稳定。对于局限性三:国家更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我们社会主义最终的目标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对于市场产生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国家应保证低收入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同时通过各种政策能够使高收入地区反哺低收入地区,从而逐渐减小两极分化。两者都应重点强调发展市场经济,既要强调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也要强调其社会主义导向。市场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上有着积极的优越性,其对资源的高效分配,对生产的刺激作用都能大大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强调市场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但是也不能忽略其局限性,所以也要强调市场的社会主义导向,通过宏观调控来防止市场失衡。第三讲: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高扬的光辉旗帜,请结合历史与现实简要谈谈你的真实理解或感受。答: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追求。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提出要依靠工人、农民实行社会革命。从1927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并付诸实践,进行了持续广泛的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尝试,坚定支持各阶层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提出了民主建国的政治主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底层和各阶层人民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动员,教育启发民众提高阶级觉悟和民主意识,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拥护和坚定支持,为实现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而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60多年里,始终真诚地为发展人民民主而不懈努力。195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自觉地把发展人民民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从总体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推动人民民主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确立了以人民民主为原则的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人民民主实践,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三、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历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使人民民主意识在中国人民中空前广泛的普及和深入,得到了有力可靠的政治保障,在中国社会具有了坚实巩固的经济基础,使人民民主政治原则转变为国家的基本制度,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充分实现,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着有效的作用。这种运行机制,既体现了人民权力的至上性,又保证了人民权力的统一性。第四讲:建设文化强国要有世界眼光,文化强国要在世界比较交流中显示出威力。现在我们跟出口商品比较的话,我们文化输出相对薄弱。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更少一些,影响力还很有限。作为一个大国,在输出商品的同时,要输出文化,更高层次的是输出价值观。一些西方国家影响我们的更重要的是价值观,一个美国大片席卷大地,捞走了几亿美金,同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价值观影响,这才是文化强国所要做的。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答: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和内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这种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提高这种文化软实力最终的目标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要有世界眼光。提高我们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走出去。建设文化强国要在世界比较交流中显示出威力。作为一个大国,在输出商品的同时,要输出文化,更高层次的是输出价值观。在这个方面我们任重道远。文化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不是坚船利炮,却拥有着比武力更深刻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的胜利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武力的胜利,在现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力量。文化不仅包含着精神性的层面,也包含着相应的物质形态。每一种特殊的文化复合体都蕴含着某种同时分享人类文明的民族性特征。坚持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是维持世界文化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时代正在不断进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也愈加紧密。文化开始影响经济并且开始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由此也诞生了一个名词:知识经济。人类社会已悄然走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资源。除此之外,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一些西方大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由此也诞生了另一个新的名词:文化侵略。以中国为例,西方国家以他们的文化为载体,向中国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世界观,企图以此将中国“和平演变”。值得庆幸的是如今我们在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其实这也正是对付西方和平演变的措施之一,但是事实表明这个政策仍需要继续下去。 文化作为一种活跃于国际交往中力量,也是政治文化一体化趋势的体现。以美国为例,美国是一个掌握有文化霸权的国家,也掌握了最大的话语权。为什么阿拉伯国家的自杀性报复行为是恐怖袭击而以色列和美国的一系列袭击就不算是恐怖主义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美国握有霸权文化带来的话语权。抓住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这一重大战略目标,必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增强文化建设本领,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当今世界,衡量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特别是其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国民素质、国家形象等。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我国文化资源丰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大国。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的规律,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关键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努力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能力。总结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应当有所作为,必须有所作为,也可以大有作为。当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任何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增强硬实力,一条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硬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技术过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文化软实力不行,说明这个国家理想缺失、文化贫瘠、国民素质低下、人心涣散,对内很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对外很难树立正面形象,很难形成国际亲和力,很难掌握国际话语权。必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我国也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了不少代价,比如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能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正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发展战略、高昂的社会热情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离不开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以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挖掘其中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素,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多创作传播积极向上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影视戏剧作品,用美好的精神产品引领社会新风正气;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的平台和市场;全方位提升国民素质,努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民形象;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优秀的立场正确、视野开阔、善于创新、敢于负责、甘于奉献的文化领军人物脱颖而出提供广阔舞台;第五讲思考题: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评论和预测?答: 西方认知中国的几种论调解读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中国的各种议题频频见诸国外各类媒体。“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的兴起,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历来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刚刚诞生时,它们就迫不及待地对它进行围剿。二战刚刚结束,美国又发起了对苏冷战。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综合国力不断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取代前苏联,对西方构成了“严重挑战”,必须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期盼中国走向“崩溃”或“和平演变”。另一方面,美国为了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均势战略。为此,在亚太地区,美国企图让日本、中国、俄国及印度等国在均势中相互制衡,设法遏制中国、俄罗斯的崛起,以构建美国主导下的亚太地区均势,从而便利于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然而,无论从历史和文化传统,还是从现行的社会制度及对外政策来看,“中国威胁论”都是毫无根据的。反对战争、崇尚和平、追求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并成为其行为指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一贯推行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积极开展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坚持独立自主,充分尊重其他国家选择的发展道路;致力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消除世界热点地区的冲突;主张废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事实充分证明,中国不会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相反,它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崩溃论”1998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论调。该论调认为,中国以高投入、低产出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和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能源消耗基础上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步入死胡同,加之中国还面临许多阻碍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因素,如国企改革困难、环境污染、金融体制僵化等,中国终将成为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近来,随着中国房地产政策收紧、股市下挫、商品价格上涨,西方一些专家和媒体认为中国将结束长期高速增长势头,“中国崩溃论”再度浮出水面。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由于受到内外诸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中国经济崩溃论”明显夸大了中国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低估了中国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一方面反映了一些西方学者、媒体对中国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运行机制的不甚了解与偏见,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某些西方人士的别有用心,他们唱衰中国经济,损坏中国的国家形象,目的在于破坏中国的投资环境,打压中国经济,进而遏制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崩溃论”相反,中国经济成功度过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并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中国崩溃论”不攻自破。“中国责任论”由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在抗震救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加之中国GDP首超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西方国家把一些高帽子不断扣到中国的头上。概括起来,西方的“中国责任论”有三种含意:其一,认为中国虽然正在崛起,但还不是个充分负责任的国家。其二,把现存的一些全球性问题归咎于中国,要中国对此负责。国际金融危机后,他们要求中国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责任。其三,从宏观和战略角度要求中国维护现行国际体系。“中国责任论”的兴起,一方面是中国力量上升和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必然产物。 “中国责任论”意味着国际社会对中国未来国际角色及其构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的预期。但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社会对崛起中的中国猜疑与不信任的一种表现。西方语境下的“中国责任论”,其主旨并不是对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认同,而是对西方国家自身责任的推卸、对中国无端的责难以及对中国国际责任不切实际的定位。“中国责任论”与“中国威胁论”从表面上看无甚于系,但实际上密切相关,前者“捧杀”中国,后者“棒杀”中国,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中国威胁论”是对中国快速发展的恐惧、担忧,进而在舆论和政策方面遏制中国。而“中国责任论”表面上要求中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一个对等国家来参与国际机制、处理国际事务,但实质上不过是通过倡导双方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来确保中国不挑战西方主导的现存国际体系的一种战略。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高度负责任的国家。近年来,中国更是以务实的态度,努力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一方面,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对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及道义原则、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责任”,中国积极承担,义不容辞。例如,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顾全大局,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共享贸易自由化的成果,推动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增加人道主义援助;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扩散和恐怖主义;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但是,西方国家强加给中国的某些“国际责任”,既不合理,也超出了中国的责任范围,中国无须承担。结语: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势必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体系、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影响甚至冲击。对于西方对中国的消极言论,我们要正视这些论调,采取积极的对策。邓小平谈中国应对国际局势说过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为此,我们一要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二要努力构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更大的贡献;三要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需要发展,也需要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