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答题技巧归纳.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555064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答题技巧归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说明文答题技巧归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说明文答题技巧归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精编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看题目 抓首括句和中心句2、文章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的修饰、限制成分。其次,抓住文段中的层次和段落,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另外,也有的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表递进关系的句子。3、概括介绍文段说明的内容、理清选文思路。 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信息要从文中去提取、归纳。 概括段意和提取信息大概有三种形式:概括类、定义类、表格类。4、给文章拟合适的标题或谈谈标题的好处作用。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以及对象的性质、功能、状态,有时还可以联系中心句和关键词,还可以结合文段的开头和结尾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在概括出说明的内容或中心。作为标题,一般都是点明说明对象,表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功用,有些标题还以形象的说法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5、判断说明文类型。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比如说明具体事物的,就是事物说明文,如绿色蝈蝈等;说明抽象事理的,就是事理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等。6、说明方法及作用:(1)举例子:通过举 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或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2)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即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4)列数字: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是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把 和 比较,突出强调了 的 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即:准确、科学、简明地揭示了 的本质特征。(7)列图表:直观形象、一目了然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点。(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的描绘,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即:对 进行描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9)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即:详细具体地揭示了 。(10)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 的例子,通俗易懂、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 的数据,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引用 ,有说服力的说明了 。引用神话传说、新文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引用 ,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说明文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给说明对象下定义:常用判断句“*是*”的句式、即A是(特征)B。7、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说明对象的?或这篇说明文的结构是怎样的?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8、找出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内容。找准说明对象:一、看题目;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一、看标题及标题中的限制、修饰成分;二、抓住段落层次,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加以整理。概括说明内容: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在概括。9、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10、文章中段与段之间能否互换(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是从内容和角度这两个方面思考,就能说出是否矛盾了。 原文采用由 到 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调换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顺序不一致,如果文章用了逻辑顺序,答题时不要笼统地说用了逻辑顺序,而是应该指出用了逻辑顺序中对哪一种。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文章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有何作用?11、某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从开头、中间、结尾三个方面分析12、某一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文章中间承上启下、引起下文;文章末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旨、首尾呼应、篇末点题。A、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总结上(全)文;C、承上启下(过渡)。(7)能否删去某段? 不能调换(删掉),原文采用由 到 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删掉)后不合逻辑。13、文章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本文使用了 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个空处应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个空处应填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说明文,又不能准确表达,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的语言表达)。一般来讲,事物说明文常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而事理说明文则常用逻辑顺序。14、画线句子有何作用?划线句子是一段文字的中心句概括说明了 语言简洁明快,在结构上总领全段。划线句子是过渡句画线句子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上承 ,下引 ,使文章结构严谨。画线句子是一种或几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部分这句话运用了 种说明方法,说明了 这一突出特点,说明过程(效果)生动、具体,增强了说服力,同时把复杂的内容说明得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划线句子是全文的说明目的划线句子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意图),倡导大家 。15、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主要是结合上下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下段说明的内容,如主要是引出下文,即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 呢?”如是承上启下,则要把上下语段的内容用一句话串联起来。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作用(好在哪里)?为什么?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的特点,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 的 特征(或事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17、加点的词语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不能,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的特点+二者的区别+“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18、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不能,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的特点,生动地说明了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若删去就没有这种效果,原来 的意思就变成了 的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了;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用了*一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19、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划线句体现了说明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特点,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事理)。20、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生动性)的词语并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如:请举例分析本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 ”一句体现了说明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特点,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事理)。21、“这些”“这种”等的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要注意有时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有时则需要对应该词的含义范围等,从上文筛选信息,进行整理概括。22、某个事例或名言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某事理?答案就是事理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23、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3)、结合表达方式谈模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附加:判断关联词语的作用或选用关联词(1)并列复句:各分句平等地排列在一起,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常用的关联词语:也(又、即) 又 、一方面 一方面 、不是 而是 等。例如:我们写对联不是装文雅,而是学知识。 对后进学生,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帮助。(2)承接复句:各分句间按时间顺序说出连续发生的动作或事件。常用的关联词语:又、便、于是等。例如:穿过一个干涸的砂石河,又爬上一面土坡,就看见了哪个村子。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3)选择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几件事情,表示要在这几件事情中选择一件。常用的关联词语:或者 或者 、是 还是 、不是 就是 、要么 要么 、宁可 也(决)不 、与其 不如 等。例如: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4)递进复句:后一分句比前一分句有进一层的意思。常用的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光) 而且(还、并) 。或只在后一分句用“而且”“并且”“更”等,有时还用“不但 反而 ”表示。含有反诘语气的递进关系,还常有“尚且 何况 ”来表示。例如:我们不但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还要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这本书我看过,而且看了不止一遍。 你们连新战士的枪法尚且那么准,何况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呢?(5)转折复句:在语义上,后一分句同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常用的关联词语:虽然(虽、尽管) 但是(可是、却) 。或只在后一分句用“但”“然而”“只是”“不过”“却”等。例如:文章虽短,内容却很丰富。 这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6)假设复句:前一分句提出假设,后一分句推论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如果(假如、要是) 那么(就) 、即使(即便、纵然、就算、就是、哪怕) 也 等。例如:如果不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我们就要犯机会主义错误。 纵有千难万险,也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7)条件复句: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推论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只要 就 、只有 才 、除非 才 、无论(不管、不论、任凭) 也(都、还) 等。例如:只有先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依靠群众。(8)因果复句:前一分句提出原因,后一分句说明结果。常用的关联词语:因为 所以 、由于 因此 、之所以 是因为 、既然 就(可见) 等。例如:由于革命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不可战胜的。 既然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9)目的复句:一个分句叙述事实或措施,另一分句说明目的。常用的关联词语:为了、为 起见、以便、用以、以免、免得等。例如:为了写好对联,必须认真学好对联格律。 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把有关知识学好,以便有一个好的基础。开放性试题答题技巧:(1)首先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关注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学话题,如“神舟”飞船发射、航天技术、禽流感、手足口病、甲流、地震、环境保护等,尽量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加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有利于做好此类考题。(2)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社会和自然,我们渗透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4)对文章总体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要求仔细分析,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调动生活积累,进行推测和想象。(5)要联系文章内涵,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要重视对文本的领会感悟,善于发现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思路,深入探究,广泛联想,大胆创新。但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合理恰当,不违背常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