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总复习全套讲义.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548985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数学总复习全套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全套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数学总复习全套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数学总复习全套讲义第1课时 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考点导读】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 理解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能使用文氏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4. 集合问题常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其中字母系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要复杂一些,综合性较强,往往渗透数形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基础练习】1.集合用列举法表示2.设集合,则3.已知集合,则集合_4.设全集,集合,则实数a的值为_8或2_【范例解析】例.已知为实数集,集合.若,或,求集合B.分析:先化简集合A,由可以得出与的关系;最后,由数形结合,利用数轴直观地解决问题.解:(1),或.又,可得.而或,或借助数轴可得或.【反馈演练】1设集合,则=_2设P,Q为两个非空实数集合,定义集合P+Q=,则P+Q中元素的个数是_8_个3设集合,.(1)若,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2)若,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3)若,求实数a的值.解:(1)由题意知:,.当时,得,解得当时,得,解得综上,(2)当时,得,解得;当时,得,解得综上,(3)由,则 第2课 命题及逻辑联结词【考点导读】1. 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意义;会分析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2. 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能用“或”,“且”,“非”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3. 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能用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叙述简单的数学内容理解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的意义;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基础练习】1.下列语句中:;你是高三的学生吗?;其中,不是命题的有_ 2.一般地若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则它的逆命题可表示为若q则p ,否命题可表示为 ,逆否命题可表示为;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否命题与逆命题互为逆否命题【范例解析】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1)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3) 设,若,则.分析:先将原命题改为“若p则q”,在写出其它三种命题.解:(1)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则其两组对边相等;真命题;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真命题;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则其两组对边至少一组不相等;真命题;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边至少一组不相等,则这个四边形不是平行四边形;真命题.(2)原命题:若一个四边形是菱形,则其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真命题;逆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则这个四边形是菱形;真命题;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不是菱形,则其对角线不垂直或不平分;真命题;逆否命题: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不垂直或不平分,则这个四边形不是菱形;真命题.(3)原命题:设,若,则;真命题;逆命题:设,若,则;假命题;否命题:设,若或,则;假命题;逆否命题:设,若,则或;真命题.点评:已知原命题写出其它的三种命题首先应把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找出其条件p和结论q,再根据四种命题的定义写出其它命题;对于含大前提的命题,在改写命题时大前提不要动;在写命题p的否定即时,要注意对p中的关键词的否定,如“且”的否定为“或”,“或”的否定为“且”,“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例2.写出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命题,并判断真假.(1)p:2是4的约数,q:2是6的约数;(2)p:矩形的对角线相等,q: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3)p:方程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q:方程的两实根的绝对值相等.分析:先写出三种形式命题,根据真值表判断真假.解:(1)p或q:2是4的约数或2是6的约数,真命题;p且q:2是4的约数且2是6的约数,真命题;非p:2不是4的约数,假命题.(2)p或q: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或互相平分,真命题;p且q: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真命题; 非p:矩形的对角线不相等,假命题.(3)p或q:方程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或绝对值相等,假命题;p且q:方程的两实根的符号相同且绝对值相等,假命题; 非p:方程的两实根的符号不同,真命题.点评:判断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真假,先要把结构弄清楚,确定命题构成的形式以及构成它们的命题p,q的真假然后根据真值表判断构成新命题的真假.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真假.(1)p:所有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都能被5整除;(2)p:每一个非负数的平方都是正数;(3)p:存在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大于180;(4)p:有的四边形没有外接圆;(5)p:某些梯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分析: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的否定是“” .解:(1):存在末位数字是0或5的整数,但它不能被5整除,假命题;(2):存在一个非负数的平方不是正数,真命题;(3):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内角和都不大于180,真命题;(4):所有四边形都有外接圆,假命题;(5):任一梯形的对角线都不互相平分,真命题.点评:一些常用正面叙述的词语及它的否定词语列表如下:正面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是都是否定词语不等于不大于不小于不是不都是正面词语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一个任意的所有的否定词语至少有两个一个也没有某个某些若,则【反馈演练】1命题“若,则”的逆否命题是_.2已知命题:,则. 3若命题m的否命题n,命题n的逆命题p,则p是m的_逆否命题_. 若,则4命题“若,则”的否命题为_5分别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1)设,若,则或;(2)设,若,则解:(1)逆命题:设,若或,则;真命题; 否命题:设,若,则且;真命题; 逆否命题:设,若且,则;真命题;(2)逆命题:设,若,则;假命题; 否命题:设,若或,则;假命题; 逆否命题:设,若,则或;真命题第3 课时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考点导读】1. 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会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2. 从集合的观点理解充要条件,有以下一些结论:若集合,则是的充分条件;若集合,则是的必要条件;若集合,则是的充要条件3. 会证明简单的充要条件的命题,进一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基础练习】1.若,则是的充分条件若,则是的必要条件若,则是的充要条件2.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填空.(1)已知,那么是的_充分不必要_条件(2)已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那么是的_充要_条件 (3)已知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是的_必要不充分_条件3.若,则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范例解析】例.用“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和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填空.(1)是的_条件;(2)是的_条件;(3)是的_条件;(4)是或的_条件.分析:从集合观点“小范围大范围”进行理解判断,注意特殊值的使用.解:(1)因为结合不等式性质易得,反之不成立,若,有,但不成立,所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2)因为的解集为,的解集为,故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3)当时,均不存在;当时,取,但,所以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原问题等价其逆否形式,即判断“且是的_条件”,故是或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点评: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实际上是判断“若p则q”和它的逆命题“若q则p”的真假,若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假,则p为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原命题为假,逆命题为真,则p为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若原命题为真,逆命题为真,则p为q的充要条件;若原命题,逆命题均为假,则p为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在判断时注意反例法的应用.在判断“若p则q”的真假困难时,则可以判断它的逆否命题“若q则p”的真假.【反馈演练】1设集合,则“”是“”的_必要不充分充分不必要条件2已知p:1x2,q:x(x3)0,则p是q的 条件3已知条件,条件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若,则,即;若,则解得综上所述,2012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二章 函数A映射特殊化函数具体化一般化概念图像表 示 方 法定义域 值域单调性 奇偶性基本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对数互 逆函数与方程应用问题【知识导读】【方法点拨】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高中函数以具体的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适当研究分段函数,含绝对值的函数和抽象函数;同时要对初中所学二次函数作深入理解1.活用“定义法”解题定义是一切法则与性质的基础,是解题的基本出发点利用定义,可直接判断所给的对应是否满足函数的条件,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等2.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当你所研究的问题较为抽象时,当你的思维陷入困境时,当你对杂乱无章的条件感到头绪混乱时,一个很好的建议:画个图像!利用图形的直观性,可迅速地破解问题,乃至最终解决问题3.强化“分类讨论思想”应用分类讨论是一种逻辑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它体现了化整为零、积零为整的思想与归类整理的方法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统一的,不遗漏、不重复,科学地划分,分清主次,不越级讨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不漏不重”4.掌握“函数与方程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它在整个高中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很高函数的思想包括运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去分析问题,转化问题和解决问题第1课 函数的概念【考点导读】1.在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2.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函数的三要素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基础练习】1设有函数组:,;,;,;,;,其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有_ y122xO122xyO122xOy2.设集合,从到有四种对应如图所示:122xOy其中能表示为到的函数关系的有_ 3.写出下列函数定义域:(1) 的定义域为_; (2) 的定义域为_;(3) 的定义域为_; (4) 的定义域为_且且4已知三个函数:(1); (2); (3)写出使各函数式有意义时,的约束条件: (1)_; (2)_; (3)_5.写出下列函数值域:(1) ,;值域是(2) ; 值域是(3) , 值域是【范例解析】例1.设有函数组:,;,;,;,其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有分析: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关键看函数的三要素是否相同解:在中,的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故不是同一函数;在中,的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故不是同一函数;是同一函数点评:两个函数当它们的三要素完全相同时,才能表示同一函数而当一个函数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时,它的值域也就确定,故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只需判断它的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否相同即可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 ;解:(1) 由题意得:解得且或且,故定义域为 由题意得:,解得,故定义域为例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2);(3)分析:运用配方法,逆求法,换元法等方法求函数值域(1) 解:,函数的值域为;(2) 解法一:由,则,故函数值域为解法二:由,则,故函数值域为(3)解:令,则,当时,故函数值域为点评:二次函数或二次函数型的函数求值域可用配方法;逆求法利用函数有界性求函数的值域;用换元法求函数的值域应注意新元的取值范围【反馈演练】1函数f(x)的定义域是_2函数的定义域为_3. 函数的值域为_4. 函数的值域为_5函数的定义域为_6.记函数f(x)=的定义域为A,g(x)=lg(xa1)(2ax)(a1) 的定义域为B(1) 求A;(2) 若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1)由20,得0,x0,得(xa1)(x2a)0a2a,B=(2a,a+1) BA, 2a1或a+11,即a或a2,而a1,a1或a2,故当BA时,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1)第2课 函数的表示方法【考点导读】1.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2.求解析式一般有四种情况:(1)根据某个实际问题须建立一种函数关系式;(2)给出函数特征,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3)换元法求解析式;(4)解方程组法求解析式【基础练习】1.设函数,则_;_2.设函数,,则_3_;第5题3.已知函数是一次函数,且,,则_15_ (0x2)4.设f(x),则ff()_5.如图所示的图象所表示的函数解析式为_【范例解析】例1.已知二次函数的最小值等于4,且,求的解析式分析:给出函数特征,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解法一:设,则解得故所求的解析式为解法二:,抛物线有对称轴故可设将点代入解得故所求的解析式为解法三:设,由,知有两个根0,2,可设,将点代入解得故所求的解析式为点评:三种解法均是待定系数法,也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常用的三种形式:一般式,顶点式,零点式xyO1234102030405060例2例2.甲同学家到乙同学家的途中有一公园,甲从家到公园的距离与乙从家到公园的距离都是2km,甲10时出发前往乙家如图,表示甲从出发到乙家为止经过的路程y(km)与时间x(分)的关系试写出的函数解析式分析:理解题意,根据图像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解:当时,直线方程为,当时,直线方程为,点评:建立函数的解析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把题中文字语言描述的数学关系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要注意求出解析式后,一定要写出其定义域【反馈演练】1若,则( D ) 2已知,且,则m等于_3. 已知函数f(x)和g(x)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且f(x)x22x求函数g(x)的解析式解:设函数的图象上任意一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则点在函数的图象上第3课 函数的单调性【考点导读】1.理解函数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2.会运用单调性的定义判断或证明一些函数的增减性【基础练习】1.下列函数中: ; ; ; 其中,在区间(0,2)上是递增函数的序号有_2.函数的递增区间是_ R _3.函数的递减区间是_4.已知函数在定义域R上是单调减函数,且,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_5.已知下列命题: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则函数是上的增函数;定义在上的函数满足,则函数在上不是减函数;定义在上的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区间上也是增函数,则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定义在上的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在区间上也是增函数,则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有_【范例解析】例 . 求证:(1)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递增函数;(2)函数在区间和上都是单调递增函数分析:利用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注意符号的确定证明:(1)对于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因为,又,则,得,故,即,即所以,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2)对于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因为,又,则,得,故,即,即所以,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同理,对于区间,函数是单调增函数;所以,函数在区间和上都是单调增函数点评:利用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一般分三步骤:(1)在给定区间内任意取两值,;(2)作差,化成因式的乘积并判断符号;(3)给出结论例2.确定函数的单调性分析:作差后,符号的确定是关键解:由,得定义域为对于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则又,即所以,在区间上是增函数点评:运用有理化可以对含根号的式子进行符号的确定【反馈演练】1已知函数,则该函数在上单调递_减_,(填“增”“减”)值域为_2已知函数在上是减函数,在上是增函数,则_25_.3. 函数的单调递增区间为.4. 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5. 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设对于区间内的任意两个值,且,则,得,即第4课 函数的奇偶性【考点导读】1.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能利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2.定义域对奇偶性的影响: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为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不具备上述对称性的,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基础练习】1.给出4个函数:;其中奇函数的有_;偶函数的有_;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的有_2. 设函数为奇函数,则实数 1 3.下列函数中,在其定义域内既是奇函数又是减函数的是( A )A. B. C. D.【范例解析】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 (2); (3); (4);(5); (6)分析: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先看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利用定义判断解:(1)定义域为,关于原点对称;,所以为偶函数(2)定义域为,关于原点对称;,故为奇函数(3)定义域为,关于原点对称;,且,所以既为奇函数又为偶函数(4)定义域为,不关于原点对称;故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5)定义域为,关于原点对称;,则且,故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6)定义域为,关于原点对称;,又,故为奇函数点评: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应首先注意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其次,利用定义即或判断,注意定义的等价形式或例2. 已知定义在上的函数是奇函数,且当时,求函数的解析式,并指出它的单调区间分析:奇函数若在原点有定义,则 解:设,则,又是奇函数,当时,综上,的解析式为作出的图像,可得增区间为,减区间为,点评:(1)求解析式时的情况不能漏;(2)两个单调区间之间一般不用“”连接;(3)利用奇偶性求解析式一般是通过“”实现转化;(4)根据图像写单调区间 【反馈演练】1已知定义域为R的函数在区间上为减函数,且函数为偶函数,则( D )A B C D2. 在上定义的函数是偶函数,且,若在区间是减函数,则函数( B )A.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区间上是增函数B.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区间上是减函数C.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上是增函数D.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上是减函数3. 设,则使函数的定义域为R且为奇函数的所有的值为_1,3 _4设函数为奇函数,则_5若函数是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在上是减函数,且,则使得的x的取值范围是(2,2)6. 已知函数是奇函数又,,求a,b,c的值;解:由,得,得又,得,而,得,解得又,或1若,则,应舍去;若,则所以,综上,可知的值域为第5 课 函数的图像【考点导读】1.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特征,学会运用函数的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2.掌握画图像的基本方法:描点法和图像变换法【基础练习】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右平移1个单位1.根据下列各函数式的变换,在箭头上填写对应函数图像的变换:向右平移3个单位作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1) ;(2) 2.作出下列各个函数图像的示意图:(1); (2); (3)解:(1)将的图像向下平移1个单位,可得的图像图略;(2)将的图像向右平移2个单位,可得的图像图略;Oyx11(3)由,将的图像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的图像,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可得的图像如下图所示:3.作出下列各个函数图像的示意图:(1); (2); (3); (4)解:(1)作的图像关于y轴的对称图像,如图1所示;(2)作的图像关于x轴的对称图像,如图2所示;(3)作的图像及它关于y轴的对称图像,如图3所示;1Oyx图1(4)作的图像,并将x轴下方的部分翻折到x轴上方,如图4所示1Oyx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