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马克思基本原理作业答案第一次作业(名词解释)题目说明:(10.0 分)1.1、物质2、辩证矛盾3、社会存在4、马克思主义5、科学发展观6、社会基本矛盾7、哲学基本问题8、矛盾分析方法9、认识运动总规律10、民主11、垄断12、资本13、价值规律14、资本积累15、资本的有机构成参考答案: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2、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既相互对立、排斥、反对,又相互联结、统一、贯通的趋势与属性。3、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包含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们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思想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5、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尊重规律,理性发展;坚持联系,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永恒发展;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6、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7、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对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队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8、矛盾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就是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9、认识运动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之内容都比较地进入高一级的阶段,这就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10、民主:是一种管理国家的形式,其本质就是体现民意至上,即代表社会的主流意志的公意,又体现社会大多数的众意。11、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产生垄断,这是是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12、资本:资本就是能够产生价值增殖的价值。13、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整个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14、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是把所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或者贮存起来,而是将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即扩大再生产。这种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15、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决定价值构成的变化,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就会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第二次作业(简答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有哪些主要特征?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们不断发展创新而形成思想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理论。它的主要特征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2、辨证法的否定和形而上学否定的根本分歧是什么?答:辩证的否定观强调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联系与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而形而上学否定观则把否定看成是外在的否定,是彻底的否定和全盘的抛弃。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答:党的群众观点:相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学习的观点;一切对人民负责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什么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答: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是把所得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或者贮存起来,而是将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即扩大再生产。这种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导致资本家不断追逐剩余价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引起资本排斥劳动力的现象,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就会相对减少,必然导致大量劳动力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5、什么是度?掌握事物的度有什么重要意义?答: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了质与量的对立统一。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1)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2)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坚持适度原则。6、什么是货币?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什么?答:货币是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答:(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概括为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9、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基本面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主要性质,生产方式推动社会的变革发展。10、机械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答:尽管它们都坚持反映论,但机械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简单的复制和机械地模写过程,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则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既从根本上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又克服了形而上学反映论的机械性、直观性、狭隘性,克服了人们在认识上的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内在本质,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方式有哪些?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第一,国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第二,国家与私人共同投资的共有或合营企业。第三,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第四,国家运用宏观和微观的手段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发展。12、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是什么?答: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动摇。13、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和运行机制是什么?答: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调整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文化的创造活动。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选择实践的方案,作用实践的对象,评价实践的结果,反馈实践的过程。14、承认相对静止的社会意义是什么?答: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平稳安定;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是渐进道路;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途径是妥协意识。15、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应该坚持什么标准?答:辩证分析法,必然趋势与偶然机遇相统一,历史分析法,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相统一,阶级分析法,时代潮流与阶级立场相统一。16、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第三次作业(判断正误)7、能否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错误)6、阶级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普遍的矛盾。(错)4、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自然地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错)1、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5、事物的假象就是人对事物产生的错觉。(错)3、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真实的规律与本质。(错)2、剩余价值就是凝集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错)第四次作业(论述问题)1、结合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它是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辩证的统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其重要意义是:第一: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第二: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各种腐败现象,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点,是否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第三: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2、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无产阶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有哪些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答: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不动摇。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第一,新生事物的成长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长期、艰巨的过程。切忌犯盲目冒进的左”倾错误。第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切忌简单、机械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不要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第三,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不的单一的纯粹的过程,它会受到国际关系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对外,充分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去,自我封闭与保守地搞社会主义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3、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其次,两者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而个性只能与共性相联结而存在,相比较而显现。脱离共性的个性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第二,两者是相互贯通的。共性与个性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针基础。这不仅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出发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基础。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第三,它具有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际意义。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推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5、怎样正确地区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的经济波动?二者有哪些相同和差异之处?答: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主要源自内在传导和外部冲击。内在传导主要是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外部冲击是指外贸和国际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波动影响。经济危机(Economic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因此,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克服。而后者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到了一定的周期就会发生。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再实践”思想,对于实际工作有何重要的指导意义?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它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群众观点的基础上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是: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同党的群众路线的群众观是一致的。第二,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就是深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形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三,坚持不断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是认识无限曲折上升发展的过程。总之,实践-认识-实践和群众-领导-群众在根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7、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生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百多年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近七十年中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都反复证明,无产阶级事业只有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任何别的思想理论、别的政党都不能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解放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这就要求我们正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8、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对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有什么重要的理论意义?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科学的反映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根本特征。它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论基础。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即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实事求是也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为了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两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和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长期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次作业(材料分析)1、案例二十四节气与生产实践:1)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什么?答:这些谚语的形成从人的认识的角度说明了实践是认识产生的基本来源。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的长期实践与观察,日积月累才逐渐形成了这些谚语。2)你认为这些谚语符合科学规律吗?为什么?答:这些谚语只是经验的积累,还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谚语通常是通过感性认识的方式积累形成的,虽然有其实践的客观依据,但毕竟是直观的、表面的、生动的认识,它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才能是真正的科学。因此,这些谚语作为经验的积累,还不能称之为科学规律。2、案例一个巴掌扇出了阿拉伯之春”1)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阿拉伯之春”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此,任何政党、政治集团和政治人物的任何决策、管理行为都必须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凡是违背人民利益,必然会被人民所反对和抛弃。阿拉伯之春在突尼斯因为一个小贩的自杀而引发民众的抗议,事件爆发的真正原因就是当地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置百姓的利益于不顾,从而引起民众的不满和反对。2)通过这个事件,说明当前我们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答:这个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这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几千万党员的政党是一个警示,那就是必须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切实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真正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真正开展持续有效的群众路线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3、案例苏联解体已经15年了,在这期间很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让俄罗斯老百姓感到自豪,倒是苏联的一些成就至今在俄罗斯人心中仍引以为荣。近日,消息报刊登了全俄社会问题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列举了苏联时期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十件大事。1、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说明了什么?答:第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增强了综合国力;(2)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第二,苏联的建设也存在严重弊端,如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等。长期执行这一政策,会带来极大弊端。2、前苏联的解体与社会主义制度有必然联系吗?答:前苏联的解体与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前苏联解体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这是因为前苏联社会存在着四大矛盾: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的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中的劣势扩大;理论上的民族团结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霸权主义、扩张主义的推行;理论上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实践上的苏共领导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些矛盾,才导致了苏联解体。总结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7)必须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吸取苏联模式的教训,遵循从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以上经验,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正确的社会主义道路。4、案例对西方民主制度的透析1)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哪些是必须批判的?答:近代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别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和任命意志,也必然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总结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的执政党通常主导和独占国家权力,并为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谋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其他政党作为在野党或反对党,由于不能直接参与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往往对执政党采取对立的态度和做法,为反对而反对,使其执政效果受到很大的牵制和影响。在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所谓“跛脚总统”、“跛脚内阁”屡见不鲜。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依法长期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宪法明确赋予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两党制、多党制和议会制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实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选举方式实现政党轮流执政,以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有时为了选票也会考虑民众的意愿,但其本质是金钱政治,有钱人的游戏。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国人民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人民政协则按民族、界别、党派和人民团体,通过充分的民主协商推举产生委员。这种广泛的代表性,使我国的政治制度建构于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使中国特色民主具有西方民主不可比拟的真实性、包容性和广泛性。2)根据上述材料,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西方国家的民主体制?答:从本质上来说西方的民主体制就是政党体制。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政党以各种方式参与政治活动,就国内外重大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2、政党通过竞选成为控制议会的多数党并由此成为执政党,然后通过领导和掌握国家政权来贯彻实现党的政纲和政策,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意志变为国家意志。这是政党政治的核心;3、政党处理和协调与国家以及与其他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政党制度的优点:1、国会由不同政治观点的党派组成,国家机关的负责人必须获得国会的批准才能履职,也就是说国会拥有对国家机关的负责人任免的权力,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人事安排过程中的权钱交易;2、由于执政党与在野党在政治利益上的天然对立性,天然的结成了廉政监督机制,由此形成了对于公权力部门(政府)的执政监督,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公权力执行过程中的腐败滋生;3、由于执政党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因此执政党出台的政策、方针就必须关注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否则执政党的政治主张就无法实现,甚至在以后的选举中被人民用选票抛弃。政党制度的缺点:由于政党具有各自不同政治主张和利益,因此在政策、方针上常常是对立的,由此导致政党为了捍卫自身利益对反对党派进行打压,甚至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将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