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已整理).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543742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已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已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已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 曾国霞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列式计算时可以先分步列式在列综合算式,利用现实情境加强分步与综合之间的联系,同时强调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效的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平均分的认识(一)教学反思曾国霞1、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梨后,让他们给“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分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用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强调的。如“把15支粉笔、15根圆珠笔芯和15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分?” 学生有很多种分法。但是在这一环节时,学生没有完全展示出各种分法了,基本是5个5个的分,因为他们从结果来考虑的。接下来的环节分扑克牌的设计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学生们不知道总数的情况下,同学们就完全暴露出了多种分法,有一张一张的分,有2张2张的分等等。充分体现了分法多样化。 3、 注重从多角度让学生通过比较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这是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不要片面、单一地看问题。如课的开始,让学生分梨,学生都十分一致的进行了平均分,没有出现不是平均分的情况。每份分的不是同样多,就是没有平均分,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情况,这一设计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同时,也用不平均分来对比学习,对了解这一概念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没有充分体现这一点,当引出平均分之后,我没有好好利用分梨这一教学资源,就这样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可以再次回到开始,问问除了每份2只,还有其他的分法吗?其他的分法是平均分吗?这样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了。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 曾国霞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整百、整千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曾国霞这节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说算法,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书本中的第二种方法来计算,因为它简单。我也认为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简单,因此既然学生大都选择第二种,对于第一种就一带而过了,在练习时几乎就没提到这种方法了。在后来的口算作业中,像630+90= 这样的算式学生出现了612、6120这样的答案,究其原因是学生直接算3+9=12,百位是6,在12前面添个6就成了612了,有些学生甚至是觉得还有个位0每算,再在612后面添个0,就有了6120这个答案了。书本中的两种方法现在仔细想来应该算是一种方法,第二种是第一种的简化,省略了1+2后面隐含的意义,那么学生在初次学习计算方法时还是完整的说法对学生更有利。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类似于上面的错误就是因为省略了3+9后面隐含的意义,其实它是表示3个十加9个十,如果一开始就说完整,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至少会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