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

上传人:浪*** 文档编号:6532720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三篇篇一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向我们介绍了许多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其中,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单个的决策单位,即典型的厂商或家庭,并且以我们认为这些单位如何进行活动的假设,通过若干这类简单的假设,导出有趣的和有用的结论,而宏观经济学着重于国民总产出或国民总产品的决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同家庭和厂商的决策有关,微观经济学分析单个的决策,而宏观经济学分析涉及许多个体的这些决策的总量,由于微观经济学家和宏观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考察经济、因而可以预见,他们对经济如何运行会得出稍有不同的结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如此,同观经济学家通常得出结论说市场可以运行得很好,他们把价格看作是可以自由伸缩的,以便调整到使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然而,宏观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社会的最重要的价格变量经常表现出“粘性”,粘性价格是指不能经常调整到使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的价格,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则看到了高失业的时期,此时劳动的供给量明显地超过劳动的需求量,换句话说,它表明此时工资不能够迅速地调整到足以使劳动的供给量等于劳动的需求量,因此此时工资率表现为粘性的。直到最近,宏观经济学家们才对把他们的分析同微观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和结论协调起来表现出相对的兴趣,不过,关于宏观经济学思想的新趋势是试图使它同微观经济学假设相一致,也就是同认为厂商和家庭会沿着微观经济理论所建议的路线进行决策的思想相一致。使宏观经济学同微观经济学协调一致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而且宏观经济学在近20年中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关于经济事物如何运行的问题,宏观经济学中的不一致要比微观经济学明显,宏观经济学家以理论为基础来建立模型,而且使用经验数据来检验模型,在这方面,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的方法论是相同的,不过,微观经济学家研究单个的家庭和厂商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经济社会的所有家庭和所有厂商的总量行为。宏观经济学家用假设来解释总量行为、影响个体行为的相同的因素也影响总量行为,我们从微观经济学中得知,一个人的工资率会影响这个人的消费和他或她愿意供给的劳动量,如果我们把这一微同观经济学的假设应用到总量数据上,我们会认为经济社会中平均工资会影响总的消费和总的劳动供给。期望借助微观经济学来解释宏观经济事件的原因是十分简单的,宏观经济行为无非是单个的家庭和厂商作出的所有微观经济决策的加总,如果宏观经济总量如总产量或总就业量的变动反映了由单个的厂商和家庭作出的决策,那么,不具备影响后者的因素的知识就不可能理解前者。例如,考虑一下失业问题,这是许多宏观经济理论甚至是政策争论的中心问题,失业率是指没有得到就业的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要成为一个劳动力,一个人必须具有工作或正在积极地寻找工作,要理解失业,我们就需要理解劳动市场上家庭行为,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了许多个单个市场的情况,包括单个的家庭和厂商是如何运行的,劳动经济学研究了经济社会每一个可想象的团体的劳动力行为包括福利救济获得者,双职工家庭、管理者黑人青少年等。由微观经济学理论导出的原理被证明对于指导经济学家的研究和他们的研究创造可检验的命题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我们从这些研究中得到的有关微观经济行为的知识就成为宏观经济分析的逻辑出发点。在从基本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中推导宏观经济模型时,我们时常使用“代表性厂商或代表性家庭的方法”。这一段方法假设,经济可以被模型化为它似乎是由一个代表性的厂商和一个代表性的家庭所组成换句话说,假设平均的行为就像个体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总量数据的所有的方法包括上述方法,都忽略了个体差异并且不去回答那些只在微观经济学层次上才能回答的问题,如什么决定收入在个体之间的分配。虽然以此来处理总量数据明显存在某些损失,但也有一些收获,以考察预期消费问题为例,许多特殊的因素影响家庭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消费,在这期间某些家庭可能会遇到困难时期,而另一些家庭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这类事件显然会影响一个特定的家庭在这一时期的消费量,但是他们很难在事前预期到,如果像这类不平常的事件发生在某一个家庭中,那么该家庭在一个既定时期的消费的很大一部分就不能够得到解释。然而,在宏观经济学中事情变得容易一些,当我们把各个家庭加点时,许多不平常的事件实际上被“抵消掉”,某些家庭具有有利的事件而某些家庭具有不利的事件,当我们把各个家庭加时,有利的事件趋于抵消掉不利的事件,有时这一点被表述为“大数保险”当我们在处理总量数据时,我们可以忽略个体的特性。一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是一个方程组,方程受到经验数据的检验,用来解释整个经济或经济的某些部分的行为,当然建立有关整个美国经济的模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典型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包含了上百个像我们刚刚指述过的方程,有些模型包括上千个方程,虽然自40年代末以来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广泛的工作已取得进展,但是关于哪一个模型最好的抓住了总量经济行为的特征,仍然不存在一致的看法,许多模型互相竞争以获得支持,而某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模型没有一个是可行的,已经出现了某些进步,但是宏观经济学中分歧的范围在将来无疑会继续存在。由于宏观经济学处于经常变动的状态,我们不能提出某一个模型作为宏观经济模型,因此我们必须考虑某些理论和模型,在大多数理论中,强调市场的非出清状态,使本书具有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共同点。对于政府制定者来说,宏观经济学可以表明,为什么经济运行良好,以及什么能够改善经济的运行,联邦政府影响经济的一个基本的途径是通过其税收和支出决策来实现,这些税收和支出的数量以及组成部分都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政府关于税收和支出的决策被称作财政之策。税收和支出不是政府控制的唯一的变量,经济学家都同意,货币供给量对于供格总水平利率和汇率,失业率以及产量水平有重要的影响,争论在于货币政策如何准确地发生影响以及政策影响到底有多大。虽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美国政府用来控制美国经济的两个主要工具,但是也还存在其它的工具,收入政策是直接试图阻止厂商使价格或工资上升到以了特定的量以上,它们通常采取管制形式,即规定最高限量,价格或工资不准超过这个限量,工资和价格的功效是某些争论的关键点,尽管这类制在美国一般不受欢迎,因为据认为它们妨碍了价格体系作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者的功能。供给学派经济学的倡导者否定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来稳定总需求的观念,他们把着重点放在总供给和增加生产方面在实践上,供给学派政策的主要工具是大幅度削减个人所得税。在这一意义上,供给学派的政策是财政政策的一个特例,即降低税率,据认为这种削减将增加劳动供给和储蓄,并进而导致经济增长。以上便是我阅读经济原理这本书的心得。篇二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出生于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经济学原理初版于1998年,是难得的讲授经济学比较通俗易懂的教材,被美国300多所大学作为经济学教科书。拿这本书来回味经济学是不错的选择。在阅读过程中,也有点点思考。经济学教科书实际上也在渗透一定的认知观比如在讲到替代品时,书中说到“黄油和人造黄油很容易互相替代的”,实际上是对于影响健康的潜在因素的忽视。这种无差异性在生产用途层面是可以实现的。但实际食用天然黄油和人造黄油对人身体的长期结果,确实是差异非常大的。另外在说到劣等品时,将乘公共汽车列为低档物品也是对于环保主义者选择的忽视。这些认知观在讲授经济学原理的过程中,无形的渗透到人们的认知里,从而潜移默化地会形成人们刻板的认知。而这些认知有可能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可能是错误的。经济学模型所假设的条件非常苛刻经济学之所以做严格的假设,是因为只有把条件设置到足够苛刻,才能够用简单的数学模型对经济学原理加以描绘。但这样的描绘在实际中很难现实存在。比如对于生产可能性边界要做出如下假定。一是固定的资源。在一定时间上,可供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二是充分就业。在现有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得到了充分使用,不存在着资源闲置。三是生产技术的固定性。在考虑问题的时间范围之内,生产技术,即由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四是假设市场上只存在两种产品。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由生产可能性边界定义想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图形,它表明在生产要素和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的数量的各种组合。从这个经济学定义来看,假设条件还隐藏了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产品同质且同价特征。即认为经济体所生产的同种商品或提供的同种服务是无差异的,价格是恒定的。在同质且同价假定下,数量决定了价值总量。这样,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就转变为产量最大化目标。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定,可能是由于,经济学家在撰写经济学教材时,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还不足够丰富,商品供给满足不了整个市场的需求,因此,用产品产量最大化的目标来对生产的可能性进行描述,提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并认为生产者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边界选择生产。实际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定过于苛刻。如关于间业的问题,在当今信息和人工智能时代,间业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经济中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提供一种或两种产品。包括农民也是即种植果木树又种植粮食甚至于开展养殖活动(在北京还有开出租的)。又如,关于充分就业的假定。实际上,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付出辛勤劳动,也正是在挑战充分就业假定,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的挑战不可能,才不断创造更多的价值而实现致富的。再如关于资源约束的假定。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渔业养殖户对于海上渔业资源的过度攫取(公地危机),导致了海上公共资源的枯竭。而一个可喜的例子是,在之前读后感中介绍的德国企业发展过程中,德国小企业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不断开发出能够生产多种产品的生产线,从而提高同等资源配置条件下的技术效率,也即增加了产出能力。这个案例证明人们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来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篇三我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14年大二暑假,当时是从图书馆借的实体书,看两眼就没接着看。第二次是17年夏天,打算开始看这本书,也没看下去。这次断断续续两个多月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2010年第六版原版。我觉得这回转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兴趣有了,二是关于读书的价值观念变了,变得真的喜欢读书了。这本书内容本身非常深入浅出,是一本很好的入门级别教科书,但是我给自己设置的进度有点紧,还要求自己找重点做笔记,所以越到后来读的越不轻松。越到后来我越会想象自己读完整本书后开始写读后感的这一刻,就像我每次跑步时跑一半就要幻想跑完休息的时候来激励自己。好像我只要认真做点什么事,都会把自己搞得很累。读这本书一方面纯粹是源于兴趣,由内心的原始好奇心“国家如何强大,百姓如何富足“开始读国富论,然后国富论激起我对整个经济学的兴趣,所以来读这本经济学的经典入门教科书。另一方面是由于年初开始感到对内的自我探索阶段可以告一段落,开始对外部世界产生好奇,经济政治历史什么都想了解些,再加上又想到新闻中很多经济时事,例如经济危机,贸易战等问题我都不能了解其本质而深感自己没有发言的能力。最后也是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做一点点准备。这本书一共分上下两部分,十三结,三十六章,900页,据说是经济系大一学生一年的课程设置。内容深入浅出,没有复杂的数学推理,讲究从常识上,直觉上帮助读者理解,我读书过程中感到和作者很投缘就是因为这一点。我认为学习中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数学逻辑推理上的理解,一种是直觉常识上的理解,如果能把所学内容转化到自己的直觉常识体系内,就可以不用死记硬背一劳永逸了。当年张无忌将太极拳法全忘掉后张三丰放心让他上场对敌说的也是这个事情,忘掉剑招,留下剑意。说的更通俗一点就是学习和应用的关系,读活书读死书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一个人读了毛选之后如果每次分析问题必提阶级斗争,革命,整风等等专有词汇,那我认为他读的还不到家,他应该忘掉这些专有词汇,应该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再将书中具体问题抽象拔高,应该尝试领会其高屋建瓴的大局观念,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纵横捭阖的大气自信这些共通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东西。聪明的人可能下意识的就在做这些事情,不聪明的人也要培养自己的意识去这样做,所以我不赞同说读书学习像是吃饭,一定会有营养留在你的身体里,你吃就好了。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效果天差地别,花费差不多的时间,我们为什么不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争取最多的好处呢。这本书前一部分讲微观,后一部分讲宏观,遵循的是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线。由于内容实在太多,并且已经是精简通俗版了,所以我这里就不像在国富论读后感里那样再分别列举所有我觉得有趣的点了。但是有两个图表很值得在这里列一下,一个是本书的简要目录,另一个是作者归纳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我粘贴在文末。那么我从书中究竟获得了怎样的好处呢?好处就是我更好的理解了这个社会的运行。举例来说我更深的体会到供给和需求这一对基本关系在经济学中的核心位置,比如包括劳动力工资,地租,资本等等各种生产力要素的回报,包括借贷利率,短期经济波动等等都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供给和需求弹性决定了税收负担分配;长远来看,供需弹性都会变大;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小麦产量增加,这对于农产主来说是好消息吗?禁毒一定会减少毒品相关犯罪吗?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小说为什么发行精装版和普通版两种?为什么有VIP票和普通票?录取偏向美女一定是歧视吗?税收对经济活动有怎样的影响?不同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其实就是政府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落脚的平衡点不同。环境污染可以通过市场途径治理吗?重复囚徒困境的最佳策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或许就是我们人生的最佳指导原则。边际递减效益,后发优势,所以我现在是不是在利用学习入门经济学的轻松来逃避科研压力,我是不是沉迷于另一种即时满足感。国际贸易对各个参与国家都有好处吗?为什么有贸易壁垒甚至贸易战?美国为什么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2008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及是如何恢复的。增加利率一定会促进储蓄吗?财政赤字有怎样不好的影响?一个国家的GDP由哪几部分拉动?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什么决定?一个国家不断变富强的主要动力在哪几方面?生活在一个GDP高水平低增速的国家/时代幸福还是生活在一个GDP低水平高增速的国家/时代幸福?新闻联播上说的国家要降准降息是要做什么?通货膨胀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影响很严重吗?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特性。上面这些点或者问题是我随便列的,有的很大,有的很小,这些问题我基本都可以做一定的回答,还有很多很多问题我也形成了一定的见解和看法,不至于像以前只懂得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对世界一无所知。如果一个民主体制内有投票权的选民不懂这些知识,那么从理性上来说,他其实并没有资格投票,这里不是在侮辱他的人格,只是说他以为的可能恰好与实际相反,因此他支持的政策其实会伤害他的利益。这本书我还会偶尔翻看,沿着这个方向接下来我准备接触金融领域,然后了解股票市场。其他方向毛选在读,接下来可能会接触一下资治通鉴。也打算再看看心理学管理学谈判领域的书。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还是那句话,非常渴望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探讨共同进步,这也是我写类似读后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