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doc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6500860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一课 天之道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背诵、默写全文5.主题思想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第二课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二、论证方法: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既来之,则安之 2.分崩离析 3.祸起萧墙 4.开柙出虎 5.季孙之忧 6.大动干戈 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五、重点字词1.过:动词,责备 2.与:语助词 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八、重点字词1.是: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 妒忌 3.止:例句 出处 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季氏将伐颛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只是、仅仅 4.见:例句 出处 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见识 5.过:例句 出处 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访问 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孟子的主张、地位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子散文的特点二、论证方法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修辞手法1.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比喻)四、表现方法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手法)五、文言常识(一)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勿”或“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不过 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6:鸡豚狗彘(zh)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字1.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2.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3.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5.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三)一词多义1.数 愿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草木皆兵 成语 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 (四)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5.【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五)特殊句式【判断句】 、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倒装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3 、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省略句】、何也省主语“此”。、弃甲曳兵而走 省主语“将士”。第四课 秋水一、 文学常识1.庄子的地位、主张、批判思想2.庄子文章的特点3.庄子一书的篇幅、内容及其作者4.本文体裁:寓言二、文章内容1.文章主旨2.本文论证特点:以小见大3.人的认识受到限制的条件三、论证方法1.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举例论证)2.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类比论证)3.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类比论证)四、修辞方法1.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反诘、比喻)4.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反诘、比喻)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排比、比喻)五、成语演化1.井底之蛙2.望洋兴叹3.洋洋自得(洋洋得意)4.贻笑大方5.大方之家六、文言常识1.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2.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3.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4.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5.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第五课 大同一、 文学常识1.五经名称2.“三礼”名称3.礼记成书年代、内容、地位、反映思想二、文章内容1.主旨理解2.“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三、论证方法全文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之间的对比四、成语演化1.夜不闭户2.大同世界第6课 以修身为本一、文学常识1.四书的名称2.大学的出处、作者、阐述思想3.小学包含的内容二、文章内容1.中心主旨理解2.大学培养人的根本为:品德三、文言词汇知识1.掌握明、虑、齐、格物、壹是等词的用法2.翻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7课 好学力行知耻一、 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2.中庸的出处、成书年代、作者、评价二、文章内容1.中庸之道中的“道”是指:准侧2.文章主旨第8课谏逐客书一、文学、文体常识1.古代“书”的定义、应用范围2.本文节选自什么作品3.文章最终使得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二、论证方法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类比论证)2.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举例论证)3.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类比论证)4.用“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类比论证)5.用“损民以益仇” 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对比论证)三、修辞方法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排比、对偶)四、文章内容1.中心论点2.文章结构层次3.作者国籍(原:蜀国;后:晋朝)五、特殊句式1.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判断句)2.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判断句)第9课 陈情表一、文学常识1.表的含义2.陈情表的评价正如苏轼所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二、文言常识1.古今异义至于 成立 不行 秀才 告诉 辛苦2.词类活用躬亲 日笃 闵凶 微贱 终余年3.文言句式判断句:非臣殒首不能上报省略句: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则告诉不许 谨拜表以闻三、文章内容1.中心主旨2.流传千古的原因3.文章主要特点:骈散相间四、成语演化1.零丁孤苦(孤苦伶仃、孤苦零丁)2.茕茕孑立 3.形影相吊4.日薄西山 5.气息奄奄(奄奄一息)6.人命危浅7.朝不虑夕(朝不保夕) 8.皇天后土五、典故1.死当结草第10课答李翊书一、文学常识1.作者别称、思想、反对文风2.作者的地位、评价二、论证方法1.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为文立言(类比论证)2.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盛宜言”的道理(类比论证)3.肖于器见用与不见用应有的态度(类比论证)4.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为文立言的根本在于道德修养(演绎论证)三、修辞手法1.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比喻、对偶)2.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比喻)四、文章内容1.中心主旨2.主要观点3.文中的“气”的含义五、文言常识(一)文字【通假字】1.蕲胜於人而取於人.(蕲祈)【古今字】1.有志于古者希矣.(希稀)【异体字】1.养其根而立矣其实.(竢俟)(二)辞汇【古今异义词】1.气之与言犹是也.(与,相对.犹,如同)2.其敢自言几于成乎 (几,接近)3.所以劝之.(劝,鼓励)【同形异构词语】1.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 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虽然,虽然这样)。2.然后识古书之正伪 / 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 然后肆焉。 (然,这样;后,之后)3.所以劝之.(所,结构助词,以,介词,介绍原因.二者结合,表示的原因。(三)语法 【句式】一判断句1.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主语:愈;谓语: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2.生所谓立言者,是也.(主语:生所谓立言者;谓语:是.是是指示代词)3.气,水也.(主语:气;谓语:水)4.言,浮物也.(主语:言;谓语:浮物)二被动句1.蕲胜於人而取於人,则固胜於人而可取於人矣 / 无诱於势利 / 其观於人 / 待用於人者.(取於人,诱於势利,观於人,用於人:动词+於+施事式)2.志乎古必遗乎今.(遗乎今:动词+乎+施事式)三宾语前置 1.惟陈言之务去.(陈言是去的宾语,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2.其用於人也奚取焉.(疑问代词奚是取 的宾语) 四倒装句 1.俨乎其若思.(主谓倒装)2.茫乎其若迷.(主谓倒装)3.戛戛乎其难哉.(主谓倒装)4.昭昭然黑白分矣 5.然后浩乎其沛然矣.(主谓倒装)五习惯格式1.而其问何下而恭也.(格式:何也,表示感叹,相当於(多麽啊)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 /生所谓立言者(格式:所谓,相当於说的)3.非三代两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格式:非不敢,相当於不是不敢,强调动作行为的条件,趋向)4.惟陈言之务去.(格式: 唯是,强调宾语)【词类活用】1.处心有道.(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处在)2.行己有方.使行3.吾诚乐而悲之.(乐,悲,都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乐,为悲) 【重要虚词】 1.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而,连词,第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相当於但是,第二个表示递进关系,相当於而且.其,指示代词,那.何,副词,相当於多麽.也,句末语气词,表示确认语气)2.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以,介词,介绍物件,相当於把,句中以其道这个介宾词组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挪到动词告前面作状语)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者.(抑,连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於可是.所,者,都是结构助词.所与谓组成所字词组,表示说的,者字与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组成者字词组,表示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於其宫室的人,所字词组,者字词组都是名词性短语,二者是定中关系) 4.生所谓立言者,是也.(所,者都是结构助词,所谓,立言者都是名词性词组,二者是定中关系.是,指示代词,这样.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5.生所为者与所期者.(所,者都是结构助词,它们和动词一起构成所字短语,表示动作的物件.所为者即做的事情,所期者即期待的事情)6.愈之所为.(所,结构助词,与动词为组成所字词组,所为即做的事情)7.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焉,疑问代词,哪里.且,选择连词,相当於或,还是)8.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虽,连词,虽然.然,指示代词,这样.为,介词,介绍物件,相当於对) 第11课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学常识1.欧阳修的主张、地位、作品2.文章出处3.本文的体裁二、文章内容1.中心论点2.主要论证方法:对比3.“满招损,谦得益”出自什么作品三、重点句子1.呜呼!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国家和朝代)兴盛衰亡 虽然 (由于)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原:动词,推究事物的本源,如“原君”3.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世人说晋王死的时候拿箭说梁王等三人是仇人,是我立他做王,订的盟约结果他们却背叛了梁。约:名作动,订盟约其:命令副词四、论证方法1.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对比论证)2.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引用论证)3.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对比论证)第12课答司马谏议书一、文学常识1.王安石散文特征、主张、作品、评价(列宁)2.本文的体裁驳论文(议论文体角度)3.本文的体裁政论文(题材角度)4.文章选自资治通鉴二、文章内容1.中心主旨2.行文风格刚柔相济3.行文驳斥的五个主要观点4.全文驳论的角度驳斥论点5.作者驳斥司马光的理论原则名实要相符6.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三、论证方法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例证法)2.驳斥“征利”观点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演绎论证)四、反驳的类型1.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3.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五、修辞方法1.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反语)2.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n)人,不为拒谏。(排比)第13课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学常识1.蔡元培的著作2.本文的体裁演讲词(演讲稿、演说词)演讲词特征:首先,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其次,中心要突出;再次,演说词要富于感情。二、文章内容1.中心2.总体论证方法归纳论证、对比论证3.文中的观点、主张: 大学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第14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学常识1.鲁迅的作品 三部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散文诗集、十六部杂文集(仅仅记书中列举的三部)2.第一篇白话小说3.本文体裁驳论文4.本文体裁杂文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议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随想、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 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态度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采取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张直接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二、文章内容1.中心论点2.全文驳斥方法驳论点、驳论据3.对几类代表中国的脊梁的人的理解、举例4.文章的层次结构(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分为两层)三、修辞方法分析(比喻)1.脂粉喻指自欺欺人的伪装2.脊骨和脊梁喻指骨气和根本主张3.地底下喻指广大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四、论证方法归谬论证(与二点中的第2不矛盾)第15课容忍与自由一、 文学常识1.胡适的身份、贡献、主张、地位2.胡适的主要著作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4.影响胡适青年时期思想最深的人物英国博物学家、生物学家赫胥黎以及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二、文章内容1.文章中心论点及三个分论点2.能容忍我的无神论,能容忍我这个不信神也不信灵魂不灭的人,能容忍我在国内和国外自由发表我的无神论的思想。(排比修辞手法)3.我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归纳论证方法)四、词语释义1. 析言破律:曲解圣贤之言,破坏既定法制。乱名改作:扰乱名物概念,改变行为规范。左道:旁门邪道。2. 行伪而坚:行为虚伪却固执己见。言伪而辩:议论虚伪却巧言善辩。学非而博:学理错误却驳杂恣肆。顺非而泽:依从错误却文过饰非。第16课论读书(节选)一、文学常识1.林语堂的身份、作品、地位2.文章体裁小品文(特征:幽默闲适)3.语丝社得名原因语丝周刊4.语丝社作家创作文体语丝文体二、文章内容1.文章主旨2.毛孔骨节,皆不爽快比喻(修辞方法)3.文中作品大荒集:林语堂散文作品集之一,本文节选于此。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为“四书五经”中的一部科教考试用书马氏文通:我国第一步语法著作浮生六记:清代散文家沈复的自传体作品4.本文的论证方法综合运用归纳、演绎、举例等多种论证方式5.艺术手法引用大量的名人名言和名篇名作来说明观点议论、记叙、说明和抒情自然结合第17课咬文嚼字一、文学常识1.朱光潜的身份、作品2.文章体裁文艺专论(与答李翊书相同)二、文章内容1.“咬文嚼字”本义和文中意思 本义: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文中意思: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中心论点)2.主要例子、观点提炼一、二例子分析道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与思想感情关系密切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增减文字,意味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三、论证方法1.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类比论证、对比论证)2.文中阐述论点时主要的论证方法归纳论证3.心理学的套版反应运用文字要有创造精神(演绎论证)第18课生命的意义一、 文学常识1.作者主要成就2.著作及全部作品汇集二、文章内容1.文章主旨2.故生命的长短,不足以决定生命之价值。生命之价值,要看生命存在的意义如何,乃能决定。(归纳推理论证)第19课谈时间一、文学常识1.作者及其身份、成就、创作题材(理论批评)、参加社团2.作者主要著作3.本文体裁(散文小品)及其特征二、课文内容1.本文的论证方法演绎论证2.典故运用: 逝者如斯夫出自论语3.名言名句: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4.行文风格旁征博引的写作手法、典雅平和的语言风格5.文章主旨理解第20课论快乐一、文学常识1.钱钟书的作品2.本文的体裁(随笔)3.文章选自写在人生边上二、课文内容1.那时刻的灵魂,彷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比喻)2.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排比)3.词语解释飘瞥难留:很快飘逝,难以留下工愁善病:长于忧愁,不正常的状态。4.主题归纳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得出“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创见,指出这是人类文化又进一步的表现,并于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愚昧、自欺的嘲讽,耐人深思。第21课论读书一、文学常识1.马克思对培根的评价2.培根的国籍、身份3.本文体裁随笔二、论证方法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对比论证、比喻论证)2.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排比)2.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排比)第22课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一、 文学常识1.罗素的身份、主要著作2.文章的体裁论说文3.本文选自外国散文精选二、文章内容1.主要论证方法例证法2.行文风格使用第二人称大量使用也许、说不定等虚拟语3.避免愚蠢见识的方法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听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所持的种种看法,摆脱武断,提防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时刻提醒自己。第23课我的世界观一、文学常识1.本文的体裁2.作者的国籍二、文章内容1.思想深远而语言朴实2.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3.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第24课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学常识1.左传的体裁、作者、记叙时代2.左传在写人和叙事上的优点3.题目原来出处春秋二、课文内容1.人物形象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冷酷狡猾,奸诈虚伪。共叔段:贪婪狂妄,愚昧无知。姜氏:偏狭昏愦,以和情于政。颍考叔:聪慧机智。2.艺术手法描写战争详略得当 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衬托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更为鲜明生动。3.细节描写“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表现了姜氏乖戾偏狭。 颍考叔“食舍肉”既写出了其纯孝,更突出了其聪慧机敏“隧而相见”则表现了庄公与统治阶级宣扬的孝道的虚伪可笑。 4.衬托手法以共叙段的贪婪妄和愚昧无知,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和随心所欲,映衬庄公的精明和藏而不露蔡仲和公子吕为国除害的迫切心情,衬托出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高明颍考叔的“纯孝”反衬庄公的不孝与虚伪。三、文言常识1)亟请于武公(屡次)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不过:不超过,参:同“三”,国:国都) 3)姜氏欲之,焉辟害?(焉:怎能,辟=“避”) 4)蔓,难图也(蔓:蔓延,生长,图:图谋,谋划) 5)无庸,将自及(庸=用,自及:自己遭殃的意思) 6)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地道,名用如动词,挖地道) 7)爱其母,施及庄公(延续推及) (三)句子翻译1)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2)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人的统治,君王将对他怎么办? 3)不义不昵,厚将崩。 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即使扩大了土地,也会分崩离析。 第25课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的体裁、内容、整理者、记载年代2.战国策的文学价值二、人物形象1.冯谖“奇人奇计”,足智多谋,深思远虑,潇洒无稽,报效知己2.孟尝君有政治远见,也堪称慧眼识人,具有宽人责己,礼贤下士的品德。三、艺术手法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趣2.欲扬先抑,层层深入3.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4.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四、细节描写 1.“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 2.“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五、侧面描写 孟尝君及其手下人对冯谖态度的映衬,从不同侧面丰满了冯谖的形象。第26课垓下之围一、文学常识1.史记体裁、原名、内容、记述朝代、地位2.对史记的评价3.课文选自二、课文内容1.文中描写的三个场面及每个场面表现的主人公性格2.中心主旨理解3.成语演化: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四面楚歌三、文言常识(一)通假字1. 通假字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通“服”,佩服 2. 马童面之 面通“湎”,面向 3.逝:通“驰”(chi) ,奔驰的意思,乃根据司马迁陕西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奔驰,项羽坐骑骓马日行千里,为项羽称霸数年立下汗马功劳,乃是马中极品。 4.骓:通“追”意思速度极快,骓:愿意为毛色相间的青马,但本文中所包含的意思有两种,故通“追”,良马的速度快到极点。这也是陕西的方言所替代本文通假字的原因。(二)特殊句式倒装句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籍独不愧于心乎?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被动句 以故汉追及之。 然今卒困于此。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判断句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垓下之围 东渡乌江 介词后置 然今卒困于此 籍独不愧于心乎 宾语前置:我何渡为 定语后置摩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骑从”是中心词“壮士”的定语) 骑能属者百余人。(定语后置句,“能属”是中心词“骑”的定语)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追”是中心词“骑”的定语)第27课李将军列传一、课文内容1. 史记.列传:“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2.艺术手法(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3.表现李广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王勃)4.李广人物形象 其一,射技高超,打仗勇敢。其二,仁爱士卒,不贪钱财。其三,为人简易,号令不繁。5.典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