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doc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6499929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原期末考试题库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的是( B )A.封建主义经济的发展 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2.当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是从它的( A )。A.阶级属性讲 B.研究的对象讲 C.研究的主要内容讲 D.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是( C )A.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发表 B.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基本内核,即他的( C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他的( B )A.唯心主义 B.辩证法 C.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6.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与时俱进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共产主义 C.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与时俱进9.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B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义 C.无产阶级专政 D.大同世界1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彻底的( B )A.历史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实践性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B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自然辩证法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 ABD )。A.经济社会根源 B.思想渊源 C.客观精神的原因 D 实践基础.3.马克思最伟大的两大发现是( AC )。A.唯物史观 B.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 D.辩证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主要包括( ACD )。A.德国古典哲学 B.中国儒家思想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5.对于大学生来说,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就要做到:( BCD )。A.用科学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具体客观而非机械的一知半解的和断章取义的对待马克思主义B.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C.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D.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完全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这样的天才人物。( )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年代已经过去,对现在的社会问题已经没有指导意义。 ( )4.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 5.早期无产阶级的斗争是盲目的,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6.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 )7.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费尔巴哈的辩证法思想。( )8.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 9. 19世纪40-60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 10.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指南。( ) 四、连线题 1.请把下列理论和它们的代表人物连线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A、圣西门 德国古典哲学 B、费尔巴哈 空想社会主义 C、亚当斯密A. B C A B. C A B C. C B C D. A B C 2.请把下列人物和他们所属派别连线B 马克思 A、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B、旧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 C、辩证唯物主义A. B C A B. C A B C. C B C D. A B C五、材料分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巴黎公社失败以后,马克思把主要精力用在写作资本论的第二、三卷上。但是,长期的穷困、劳累和疾病,损害了他的健康。到1883年初,马克思的病情加重,恩格斯每天都来看望他,请医生为他看病,可是病情仍不见好转。3月14日下午,马克思在书桌前的安乐椅上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里。恩格斯失去了亲密的战友,独力担负起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重任。他还花费极大的精力整理马克思的遗稿,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因为原稿除个别地方比较详细清楚以外,几乎都是用缩写字和速写符号写成的。中间留下了无数的空白。恩格斯必须首先辨认和抄写手稿,然后在各种原稿本中选择最成熟的一种,并把所有的空白都填补起来,而且要写得和马克思的手笔一样。恩格斯怀着对亡友的思念,夜以继日地整理这些遗稿。后来,由于健康状况恶化,恩格斯已经不能坐着写字,医生禁止他晚上看书。他就请了一位秘书做记录,自己口述马克思的原稿。为了整理出一份“完全符合作者本意”的原稿,恩格斯一丝不苟地推敲每一个字,并且增补了许多新材料来说明马克思的每一个论点。1885年,资本论第二卷的整理工作终于完成了。整理第三卷的工作更加艰巨,差不多又用了10年时间。资本论的作者是马克思,最后完成者却是恩格斯。这两位亲密无间的朋友都为这部不朽的著作倾注了心血。这部书就是这两位伟人非凡的革命友谊的见证。除此以外,恩格斯还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恩格斯热情地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在他的支持下,1889年7月,22个国家的近400名代表在巴黎举行会议,宣布成立“第二国际”。在大会上,由法、美等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代表提议,把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因为在1886年的这一天,美国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为争取8小时工作日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勇敢斗争精神。大会通过了这个决议。从此,每年“五一”成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节日。1895年,恩格斯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8月5日逝世了。根据遗嘱,他的骨灰盒被葬入大海。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奋斗了一生,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导师。他们相继去世后,工人运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到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活动在列宁的领导下,成了各国工人和他们的政党瞩目的中心。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出生在1870年,原姓乌里扬诺夫。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关心国家命运,反对沙皇专制统治。他的哥哥萨沙因为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未遂而被捕牺牲。列宁却走上了另一条革命道路,决心用武装推翻专制政权。在组织学生运动的时候,他曾被捕。警官问他:“你要造反吗?要知道,你前面是一堵墙!”列宁毫不示弱,反击说:“是一堵腐朽的墙,一推就倒的!” 后来,他又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小组,自学外文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自学了大学的课程,并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获得优异成绩。他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了一个掌握广博知识和革命理论的革命家,成为俄国工人阶级的领袖人物。1895年,他领导的各地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政府的注意,他曾经被捕流放在西伯利亚3年,直到1900年才期满。此后,他到了法国,办起了火星报,为成立工人阶级政党作理论准备。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比利时举行。在讨论党纲、党章的时候,会议发生激烈的争论。列宁认为:只有承认党纲并且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才能是党员。这样才能保证党的纯洁性和组织性。而另外一些人主张,只要参加罢工,不参加组织也可以宣布为党员。虽然后一种意见当时略占上风,但是在选举中央机关时,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多数,被称为“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它就是俄国共产党的前身。另一派人占少数,被称为“孟什维克”(意为少数)。从此,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节选自世界通史故事)(1)以上材料中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介绍,让我们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ABCD )A.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 从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看,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D.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BCD )A.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B.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是由列宁等以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C.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夺取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D.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2、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恩格斯在1895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材料4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1)材料1中的“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句话,其主要的背景包括( D )。工业革命开始爆发 工人阶级政党发展资本主义代议制趋向完善 巴黎公社政权昙花一现A BC D(2)结合上述材料,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应该是( ABCD )。A.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 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B. 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圣经和教条,一定要区别对待C.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D.只有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和胜利的法宝。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即是( B)A.唯物论 B.世界观 C.辩证法 D.方法论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A运动 B. 规律 C.联系和发展 D. 矛盾5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 )A. 对立统一规律 B. 质量互变规律 C. 否定之否定规律 D. 辩证思维方法7.发展的实质是(D)A.前进的运动 B.上升的运动 C.曲折上升的运动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矛盾的基本特性是( C )A. 斗争性 B.同一性 C.斗争性和同一性 D.普遍性和特殊性 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里的“常”指的是( C )A.矛盾 B.变化 C.规律 D.奥秘12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是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是说意识活动的( B )A. 创造性 B. 目的性和计划性 C. 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 )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 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明 ( D )A.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不是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C.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15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C )A .认识 B. 意识能动性 C. 实践 D. 主体选择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D )A.运动 B.静止 C.时间和空间 D.客观实在性18. 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9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 B )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0.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C )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二、多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AB )A.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B.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C.物质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问题D.决定事物变化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的问题2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C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3.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ABC )A.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试验 D.意识活动4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即( ABCD )A .条件性 B. 客观性 C. 普遍性 D.多样性5.人们可以用蜣螂清除牛粪、用水发电。用针灸治疗疾病。这表明(AC )A正确认识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客观联系为人类造福B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规律为人类造福C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D联系是人能随意创造的6.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 ACD ) A.磨擦生热,热胀冷缩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 C.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 D.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7.划分新生事物的标志是( CD )A.时间上后出现的事物 B.形式上现象上新奇的事物C.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D.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的事物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ABCD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与具体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BC ) A.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B. 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C.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D. 它给人们指出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10.下列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的是( ABCD )A. 就事论事 B. 因材施教 C. 对症下药 D. 量体裁衣11下列关于量变质变规律说法正确的有( CD )A. 量变仅指事物数量的变化 B. 凡是事物的变化都是质变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2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是 ( ABCD )A.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B.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C.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BC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1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BCD )A.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C.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 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5.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三、判断题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则不具有物质性。( ) 5、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6、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没有条件的。( ) 7、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8、质量互变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9、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的,是必然的,因此不存在曲折。() 10、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 1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变化并终将回到起点。 ( ) 13、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 1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 ) 15、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 ) 四、连线题1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运动-B物质的存在方式 静止-C 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空间-A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2将下列选项的对应关系依次联系的结果是(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A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 前途是光明,道路是曲折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材料分析题(不定项选择题)1.材料一: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人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材料三: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问题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根据材料分析:1、比较材料1和材料2,根据唯物辩证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CD )A、自然环境决定社会制度发展B、人类应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C、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D、人类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2、根据材料2和材料3,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有(ABCD )A、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B、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C、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D、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2.材料一:“猫吃老鼠”,历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常规。正如恩格斯讽刺的那样,似乎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其实,情况并不都是这样。偏偏有些地方的猫,不喜欢吃老鼠,而喜欢吃鸟类。 在南极圈里,有个叫马里恩的小岛。1945年,一艘探险船无意中带了几只老鼠在这个小岛靠岸。这些老鼠竟溜到了岛上,在那里扎下了根、传宗接代。三年后,岛上的老鼠成灾。应当地居民的求援,大陆当局送了五只好猫。想不到,这些猫很快繁殖成了一大群,小岛又成了猫的王国。可是这些猫却不吃老鼠,喜欢吃岛上的鸟类,每年被猫吃掉的鸟类达几十万只。为了保护鸟类,行政当局只好动员鸟类爱好者,拿起猎枪,四出打猫。材料二:更有趣的是,居然还有老鼠吃猫的事!非洲有一种老鼠,嘴边长着一层硬壳,它善于吃猫,本领相当高明:它散发出一阵阵浓烈的恶臭,猫嗅到以后,就象吃了麻醉药一样,全身酥软,动弹不得。这时候,老鼠就跳将过去,用锐利的牙齿咬断猫的喉管,把血吸尽;然后再把猫拖到洞里,慢慢吃掉。有时,甚至几只老鼠同时放出恶臭,使身强力壮的猫骤然醉倒,它们便合伙把猫吃掉。所以,在那里猫一见老鼠,就丧魂落魄地拼命逃走。根据材料分析:1、综合比较材料1与材料2,反映的哲学道理正确的有(ABC )A、矛盾具有普遍性B、矛盾具有特殊性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ABC )A、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来表现B、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表现普遍性的特殊性C、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界限是固定不变的三、材料: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为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1、材料中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C )A、注重量的积累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坚持适度原则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2、“度”这一哲学范畴是指( D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 必然性包含偶然性C、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A物质观 B联系观 C发展观 D实践观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3 实践活动的目的是(B)A改造主观世界 B改造客观世界 C改造内心世界 D改造精神世界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指出了(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D)A已有的理论相符合 B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C)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的基础是(A)A实践 B理论 C本质 D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指(B)A从实践到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从物质到精神10直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是(D)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B真理的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C真理是客观的,谬误是主观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1宋代诗人陆游在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实践的主体是(D)A绝对精神 B人的意识C人 D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1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15“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二、多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AB)A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唯物和唯心的关系 D真理和价值的关系2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表现为(ABCD)A真理和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 B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C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D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有(ABCD)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ABD)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两者是两个认识阶段,二者的区分是绝对的D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6.真理的特性有(ABCD)A客观性 B绝对性 C相对性 D无条件性7.价值的特性有(ABCD)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9. 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 (BC)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12.实践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A确定实践目的与实践方案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1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为(ABD)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C没有真理性的认识,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1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关系表现为(ACD)A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B改造世界是为了认识世界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三、判断题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又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3.实践依赖于认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4.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5.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6.有用就是真理。 7.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逻辑证明有时可以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8.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9.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10.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四、连线题认识的源泉 : 实践 认识的本质 :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起点 : 感觉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感觉 :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知觉 :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 :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五、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一)材料一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二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三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四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因知而进行。 1.上述材料关于认识论的概括,正确的是( ABD )A.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先验论C.材料三反映了荀子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D.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材料四说明孙中山的知行观,概括正确的是( ABCD )A.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B. 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C. 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不断反复的过程D. 孙中山的知行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材料分析题(二)材料一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摘自墨翟非命上 材料二 所有概念、学说、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 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三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四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1.材料一、二、三指出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A.材料一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B.材料二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C.材料三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D.材料一、二、三在检验真理的标准上都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2. 材料四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BD )A.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唯一客观的标准B.人类的实践最终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C.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D.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实践不能对某一时期的全部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需要深化和发展,因而也具有不确定性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产品的交换形式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3社会意识是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8.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 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 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 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 9.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 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 10.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 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D.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 11.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12.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 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 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15.“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A.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 B. 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 C.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D. 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 二、多项选择题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A. 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C. 唯物史观 D. 唯心史观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C劳动者 D劳动工具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它们A. 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 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D. 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表明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 5.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6.社会基本矛盾A. 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 B. 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C.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D. 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 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 B. 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C. 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D. 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8.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A. 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