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63764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观测到小行星xxES。这颗小行星被国际天文学界列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之一。郑州日报发表小行星又来“骚扰”地球?科学家称重视勿慌张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下列小题。1. 该小行星最可能来自A. 火星和木星之间 B. 地月系 C. 河外星系 D. 土星和木星之间2. xxES四周没有气体聚焦,其原因是xxESA. 温度高 B. 自转速度快 C. 距太阳较远 D. 质量和体积过小【答案】1. A 2. D【解析】【分析】小行星带是太阳系内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小行星具有行星的一般特点,但体积和质量较小,又与八大行星存在一定的差异。【1题详解】由材料可知,中科院旧金山天文台观测到的小行星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根据太阳系的结构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类地行星和巨行星轨道之间,即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A对、D错。小行星带属于太阳系,不属于地月系,B错。不属于河外星系,C错。【2题详解】该小行星没有气体聚集是由于质量体积过小,吸引力小,其周围的气体都散逸到宇宙空间了,D对。气体是否存在与温度高低无关,A错。与自转速度无关,B错。与距离太阳距离无关,C错。【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小行星带及行星的基本特征,难度较小。xx5月9日傍晚时分,天空上演罕见的“凌日”奇景。某颗行星恰好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凌日。读图回答下列小题。3. 图中可能会形成凌日的行星是A. A B. D C. E D. G4. 与地球相比,由下表可知行星D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距太阳(地球1)质量(地球1)体积(地球1)表面平均温度自转周期地球1.001.001.0022 23 h56 min行星D1.520.110.1523 24 h37 minB. 行星D自转周期长,昼夜更替时间长C. 行星D体积质量小,行星上大气稀薄D. 行星D轨道的近、远日点距离差异大【答案】3. A 4. D【解析】【分析】该题主要从八大行星的位置和地球上大气的存在对地球大气温度的影响考虑。【3题详解】由于水星和金星轨道位于太阳与地球轨道之间所以地球上的人能看到的只有水星凌日和金星凌日由图示太阳系可知为水星为金星为地A项。 C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4题详解】由图示判断星为火星根据表中数据火星的质量和体积远远小于地球因此产生的引力小以至于不足以吸引周围大气层的稳定存在没有大气层的存在白天没有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气温比地球高;晚上没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温比地球上低因此温差比地球大。故选C项。【点睛】本题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和大气的保温作用。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作用的引力,而引力的大小是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的,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万有引力就越大,而地球的质量的大小,正好使我们地球的的大气不会逃逸到太空去,而被地球的万有引力牢牢的吸附在地球表面,构成我们人类能够生存的居住环境。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如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回答下列小题。5. 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A. 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 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C. 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 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以看出:70-80N,黑子数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变化;60-70N间,黑子数与降水量正负相关变化;变化的周期约11年;由此可知黑子数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周期大致吻合。选C正确。考点:主要考查太阳黑子周期及读图能力。据报道,科学家预计2023年太阳活动将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峰期。我们可以预见到那时将发生大量的太阳活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 如果20222023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A. xx年 B. xx年C. xx年 D. xx年7. 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A. 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B. 地球上各地地震频繁C. 无线电长波辐射受中断或衰减 D. 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答案】6. C 7. 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周期约11年,故如果20222023年是太阳活动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活动强烈时段约是xxxx年。【7题详解】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干扰地球的磁场,使得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据腾讯新闻xx1月26日消息,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据此回答下列小题。8. 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A. 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 缺乏足够的液态水C. 距日距离较远 D. 日温度两极化现象9. 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微生物的存在水资源充足光照、温度适宜 适宜的大气环境A. B. C. D. 【答案】8. C 9. B【解析】【8题详解】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据日距离较远,所以D正确。【9题详解】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水资源、光照、温度和大气,所以B正确。“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实现“一地两用”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经济价值。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0. 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是A. 塔里木盆地 B. 太湖平原C. 华北平原 D. 东北平原11. “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可能会A. 提升大气温度 B. 降低水体温度 C. 加快浮游植物生长 D. 增强地面辐射【答案】10. B 11. B【解析】【10题详解】“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我国最适合大范围建“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地区,应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水乡,湖泊面积广阔,D对。柴达木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湖泊面积少,A、B、C错。【11题详解】“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遮挡水面的太阳辐射,可能会降低水体温度,B对。地面温度低,减弱地面辐射,D错。会降低大气温度,A错。水温低,浮游植物生长减慢,C错。点睛:“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需要太阳能丰富,水域面积广的条件。“鱼光互补”式光伏电站遮挡水面的太阳辐射,可能会降低水体温度,减弱地面辐射。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2.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13. 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D.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答案】12. B 13. 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12题详解】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 题干中所说的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里,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故选:B【13题详解】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所在圈层在上地幔,与地壳的界面是莫霍界面,故A错;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故B错,D正确;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比海洋上大,故C错。【点睛】本题考查了软流层的特点,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由塑性物质组成,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14.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面积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完成下列小题。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充分说明了陆地环境岩石圈A. 只受内力作用的影响 B. 组成物质发生着循环变化C. 和其他陆地圈层没有关系 D. 变化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答案】B【解析】【分析】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地球内部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详解】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充分说明了陆地环境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着循环变化,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岩浆岩,再受外力侵蚀、堆积等作用影响,B对;景观受内力、外力共同作用的影响,A错;岩石圈和其他陆地圈层有密切关系,C错;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D错。【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形成不同类型岩石。读“20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回答下面下列小题。15. 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16. 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A. 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B. 连续而又规则的圈层C. 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D. 主要成分是氮和氧【答案】15. D 16. C【解析】【15题详解】图片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为4个,有山峰,代表岩石圈。有流水,代表水圈。有植被,代表生物圈。有大气,代表大气圈。D对,A、B、C错。【16题详解】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C对。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在的生存环境的总称,A错。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B错。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D错。点睛:地球外部圈层有四个,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地理环境中的生物圈是最活跃且不独自占有空间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在的生存环境的总称。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7. 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A. 三角洲地貌 B. 长江大峡谷地貌C. 雅丹地貌 D. 冲积扇地貌18. 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A. 流水搬运作用 B. 流水堆积作用C. 风力搬运作用 D. 风力堆积作用19. 类似该堆积体的地貌多位于A. 内陆河流出山口 B. 三角洲平原边缘C. 狭长山谷底 D. 大江大河入海口【答案】17. D 18. B 19. A【解析】【分析】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导致水流速度放慢,搬运能力降低从而洪积扇或冲积扇。【17题详解】三角洲地貌是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地势起伏小,A错误;长江大峡谷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两侧较陡,与实验不符,B错误;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C错误;冲积扇地貌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形成扇形,与实验相符,D正确。【18题详解】搬运作用是通过一段较长距离将物质从一地运送到另一地,一般这个作用不形成明显的地貌,A、C错误;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B正确;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沙丘,或类似黄土高原的风积地貌,D错误。【19题详解】冲积扇地貌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受河流水量的限制,沉积物多在山前堆积,A正确。【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景观图根据地貌形态来判断具体的外力作用。20.下图为我国某湖泊表层水温7月9、10日的日变化状况。完成下题。若两日水温变化状况不同由天气引起,则A. 9日阴天,l0日晴天 B. 9日晴天,l0日阴天C. 9日阴天,l0日雨天 D. 9日晴天,l0日雨天【答案】A【解析】【详解】湖泊表层水温受天气影响大。图示9日湖泊表层水温日出0时前后达到30,中午前后达到最大32,温度日较差小。根据表层水温变化判断9日为阴天,白天由于大气削弱作用强,表层水温升高幅度不大,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温度下降慢,所以表层水温日较差较小,排除BD。10日表层水温在日出前后达到最低30,在17时前后达到最高36,日较差较大,推测天气晴好;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表层水温升温幅度大,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小,降温幅度大,温度日较差大,故A对C错。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小题。21.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A. 减弱了地面辐射B.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2.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答案】21. B 22. C【解析】【21题详解】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对。地膜覆盖不是大棚生产,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不改变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不能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22题详解】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给果实着色,B对。夏季地温高,不需要保持地温,A错。地膜覆盖不能降低地温,C错。地膜覆盖不能增加吸收太阳辐射,D错。xx11月15日,滁新高速安徽颍上段发生多点多车追尾,部分车辆起火,70多辆车不同程度受损。事故原因为早上突发团雾天气,能见度低于百米(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尤其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容易影响驾驶人视线,下图为昆明至贵阳公路某路段团雾发生时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下列小题。23. 推测该路段团雾多发的季节是A. 春夏 B. 夏秋 C. 秋冬 D. 冬春24. 下列关于该路段团雾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水汽充足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小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微粒多A. B. C. D. 【答案】23. C 24. B【解析】【分析】雾的形成与气温高低和空气中水汽含量及灰尘颗粒多少有密切关系。【23题详解】雾是空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小水滴,需要具有水汽充足、降温、静风等条件。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推测该路段团雾多发的季节是秋冬季,空气中水汽充足,气温呈降低趋势,C对。夏季气温高,不易成雾,A、B错。春季空气中水汽少,D错。【24题详解】该路段团雾多发,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对。水汽充足,降温时水汽易凝结成水滴,对。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错。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微粒多,凝结核充足,对。B对,A、C、D错。【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突出考查雾的形成原理,难度一般。25.下列四幅海陆风示意图,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故白天海洋升温较陆地慢,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夜晚海洋降温较陆地慢,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故选B项。下图中图a示意我国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b示意图a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小题。26. 下列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气压高于地B. 地气压高于地C. 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地比地低D. 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地比地高27. 图a为某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不考虑盛行风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处可能为城区B. 乙处气温比甲处低C. 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至20千米处D. 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外【答案】26. A 27. C【解析】【26题详解】读图b,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乙地气压低,即近地面地比地气压高,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地比地高,B、C错。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所以高空地气压高于地,A对。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地比地低,D错。【27题详解】若图a为某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不考虑盛行风向,甲处气压高,气温低,可能为郊区,A错。乙处为城区,气温比甲处高,B错。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至20千米处,在城市环流外,C对。 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内,城市与工业区之间,D错。由于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空气流动困难,因此加强城市通风廊道规划和建设意义重大。图中示意城市通风系统,其中作用空间指需要改善风环境或降低污染的地区,补偿空间指产生新鲜空气或局地风系统的来源地区,通风廊道则是将空气由补偿空间引导至作用空间的连接通道。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28. 关于城市通风系统说法正确的是A. 补偿空间气温较高 B. 补偿空间高空气压高C. 作用空间降水概率大 D. 作用空间气压较高29. 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A. 减少风沙天气频率 B. 降低城市热岛效应C. 加快城郊热力环流 D.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30. 城市通风廊道应A. 远离主要道路 B. 靠近下风地带C. 限制汽车通行 D. 降低建筑密度【答案】28. C 29. B 30. D【解析】【28题详解】根据材料“补偿空间指产生新鲜空气或局地风系统的来源地区”读图补偿空间位于郊区,气温较低,故A错误;补偿空间气温较低,垂直方向气流下沉,所以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故B错误;读图作用空间气流上升,降水概率增加,故C正确;作用空间位于市区,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29题详解】图示城市的热空气上升,郊区来的冷空气顺着通风廊道进入,从而降低城市气温。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B对;加快城郊热力环流是方法,不是主要目的,C错;城市通风廊道对风沙天气频率和汽车尾气排放没有影响,A、D错,所以该题选B。【30题详解】为保证城市通风廊道的气流通畅,城市通风廊道应降低建筑密度,D对;可以利用主要道路做通风廊道,不限制汽车通行,A、D错;通风廊道靠近上风地带,便于气流进入,B错,所以该题选D。【点睛】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热岛效应,读图作用空间即为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补偿空间为城郊地区,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城市通风系统的建设目的是减少城区热岛效应,同时减轻环境污染。二.判断题(正确选正确,错误选错误,每题1分,共10分)31.天体系统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总星系、星系、太阳系、地月系【答案】错误【解析】【分析】天体系统的识记能力。【详解】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高到低的级别,依次为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把银河系表述成星系是不正确的。【点睛】考查天体系统的基本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32.强烈的太阳活动使得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答案】错误【解析】【分析】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详解】太阳活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不是长波通信,该题表述不正确。【点睛】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33.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主要能量来源,水能、风能、潮汐能都是转化的太阳辐射能【答案】错误【解析】【分析】总的来说地球上绝大部分能量来自太阳能,至于其他能量,有地热能、核能、潮汐能等并非来自太阳能。【详解】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水能和风能来自于太阳能,但潮汐能是天体引力产生的能源,该题表述不正确。【点睛】考查地球上的能量来源,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34.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答案】正确【解析】【分析】地球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详解】地球的各圈层包括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内部圈层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的外部圈层,各圈层并不是独立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该题表述正确。【点睛】考查地球圈层,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35.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若在大气层长期滯留,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正确【解析】【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大量的火山灰将大大增强大气的反射作用,使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被直接反射到宇宙中去,使得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为减少,从而影响地球生物生长。【详解】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所产生的火山灰若在大气层长期滞留,削弱光照,改变动植物生存环境,可能导致部分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该题表述正确。【点睛】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36.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答案】正确【解析】【分析】受现有技术的限制,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无法直接靠人力进行,大部分只能通过物理方法间接获得。【详解】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的认识大多是通过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获得的,如地震波,该题表述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探索,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37.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是大气的反射作用【答案】错误【解析】【分析】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详解】黎明和黄昏时分天空是明亮等是由于散射作用形成的,表述这反射作用是不正确的。【点睛】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38.雪后天晴气温更低,最主要是因为雪的融化需要吸热【答案】正确【解析】【分析】下雪时空中有云,会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雪后因为天晴,地面的积雪吸热融化,所以地面就会很冷。【详解】下雪时空中有云,会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所以下雪前不是很冷。雪后因为天晴,地面的积雪吸热融化,所以地面就会很冷,该题表述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热力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39.在沿海地区,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不同,在白天和晚上,海洋和陆地的近地面及高空风向不同,形成“海陆风”【答案】正确【解析】【分析】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较之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详解】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叫做“海风”;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由于风来自陆地,所以叫做“陆风”。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海陆风。【点睛】本题考查热力环游,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40.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高低差异,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答案】错误【解析】【分析】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详解】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引起大气水平运动是直接原因,该题表述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热力环游,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第卷(综合题 共30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太阳城”德州,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下图示意德州的全国首条接受阳光照射8小时就可以使用7天的长达10千米的太阳能路灯街道。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1)若在下列城市中推广太阳能路灯,自然条件最不适宜的是_。A银川 B拉萨 C成都 D呼和浩特(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征。(3)纬度大致相当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有什么差异,原因是什么?(4)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哪些?【答案】(1)C(2)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特别丰富。(或者从总体上看,年太阳总辐射量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3)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尘埃含量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4)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解析】(1)推广太阳能路灯,应在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的城市。选项中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云雾天气多,自然条件最不适宜的是成都,C对。银川、拉萨、呼和浩特的太阳辐射丰富,适宜。A、B、D错。(2)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丰富。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较弱。所以拉萨太阳年总辐射量大于重庆。 (3)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太阳能路灯之外,还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子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灶等。42.下图是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波,其判断依据是_。(2)界面名称:D_;F_(3)C层主要由_组成。G层叫_,可能与地球的_形成相关。【答案】 (1). 横 (2). 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3). 莫霍界面 (4). 古登堡界面 (5). 各类岩石 (6). 外核 (7). 磁场【解析】【分析】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者为横波,快者为纵波。并可根据两种地震波传播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推断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物质、状况的变化。【详解】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右图是地球内部根据左图作出的判读结果。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波速突然增大,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又根据在2 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锐减,横波完全消失,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F面以下为地球外核,可能与地球的磁场形成相关。【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难度不大,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43.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将图中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3)运用上述原理,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答案】(1)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2)(3)沙漠白天天气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寒潮造成的损失。【解析】【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地面辐射的热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部分热量返还地面,从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天空中有云或烟雾,可以更多地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逆辐射作用加强。【详解】(1)由于大气层中的水汽、尘埃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表示太阳辐射,表示大气;地表在吸收了太阳短波辐射后,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表示地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近地面大气增温后释放的长波辐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2)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得近地面大气层始终保持有一定的温度,因而具有保温作用;(3)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削弱和保温作用都较弱,因此温差大;(4)农民焚烧秸秆相当于增厚了云层,从而更多的吸收地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点睛】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难度一般,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后面的思考题。实验报告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异_同一水平面上的_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弯曲。(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请说出一个生活实例。_。【答案】(1)如图大气上升或下降气压差异(2)画图如下所示向下向上(3)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解析】【分析】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从而完成环流;根据热力环流判断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差异,画出等压线的变化。【详解】(1)依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可知其基本过程为: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完成热力环流。(2)火焰处,空气上升,故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两侧则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而等压面弯曲的基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3)孔明灯、热气球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加热;暖气片、电热油汀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升高房间温度。【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等压面的分布规律,难度一般,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