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常识篇 p12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6461725 上传时间:2020-02-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常识篇 p1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常识篇 p1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言文阅读—常识篇 p1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常识篇)文言文阅读技巧一、注意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揣摩文意。一篇课外文言文,在考场上,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明了其整篇的意思,几乎不可能,但如果把整篇文章肢解,就会断章取义,不利于正确答案的选择。如同解答现代文阅读题一样,要想答好题目,也要经过从泛读到精读的过程。由泛读到精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的过程。文言文阅读题如果从整体上把握了这段文言文的意思,虽然在答题时多少会出现一点小问题,但能够得高分是肯定的。第一遍泛读,不求掌握全部文意,或40%、50%,或60%、70%,只懂大概就可以了。可采取提取主要信息法,即通过速读,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他与主要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把握了上述信息,可以说基本上弄懂了文章的大意,在这个前提下再做题,也许仍会有小的偏差,但一般不会有大的失误。第二遍精读,大有技巧可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充分利用选项的注解作用,降低阅读难度。 对照选项阅读是精读的前提,每个题干下的选项都相当于给文言文语段加了注解,特别是如果题干中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那么四个选项中就有三个正确,这等于给了你大量的注解,毋庸置疑,这对于正确理解文意作用是相当大的。 2注意整体语言片段阅读,不能顾此失彼。 众所周知,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属句末标点,应用到文言文,一个句末标点才意味着一个最小完整语言片段的终结。而现实中,很多考生不是以此为最小阅读单位,而是死扣每句话每个生词的意思,结果顾此失彼,断章取义,造成整篇文意不能贯通的不良后果。因此,解答文言文阅读题,千万要注意句末标点的位置,只有到句末标点,才是一个最小的语意片断,据此连成段,连成篇,以此才能读懂全文。 3注意联系上下文,增强语境意识 许多考生解题时,往往只注重选项本身的比较,而不去对照原文,更不去看它的上下文,这显然是不上路子的表现。注重语境,根据上下文做出合理的推断,把问题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是整体把握文意的重要一环,不可等闲视之。文言实词有一词多义的特点,而且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往往有较大区别,因此,以现代汉语的解释去替代文言文的解释,答案往往是错误的。二、要把握住文言实词。要对考核的实词进行字形和字义的分析。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联系上下文,推导出词义,然后将选项中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倘若发现语言通顺合理,这说明解释的正确无异议。一般来说,从没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这是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三、要把握文言虚词。在备考时一定进行了大量的虚词练习,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该确定这个词在其他遇到过的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将这个意思套到试题中的句子进行验证,倘若也说的通,那就应该是正确的。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学生应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遇到个别疑难词句像“绊脚石”一样横在途中,我们就要联系上下文认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来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叙事和写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显旨,赞颂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旷达胸襟,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常用文言实词词义 1爱: 义项:喜爱,爱护;怜惜,同情;吝惜,舍不得。 2安: 义项:安稳,安定,安全;安逸,安乐;安心;安放,设置(后起意义);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怎么,哪里。 3、被: 义项:被子;覆盖;施及,加于之上;蒙受,遭受;介词,表示被动;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4、鄙: 义项:边疆,边远的地方;庸俗,浅陋;看不起,轻视;谦词,谦称自己。 5、病: 义项:病,生病;筋疲力尽;毛病,弊病;担心,忧虑。 6、乘 义项:驾车,驱马拉车;乘船;登,升;趁着,凭借;压服,欺压;追逐;计量,计算;计算的一种方法,即算术中的乘法;shng(剩)。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10乘车驾四马,所以“乘”有时作为“四”的代称。11顶着,冒着。 7、诚 义项:真心,不虚伪;确实,的确;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 8、除 义项:台阶;清除,去掉;修治,修整;任命,授职;5扣除;6流逝,过去;7除了,除非。 9、从: 义项:跟随;追赶;使随从;顺从,听从;任凭,听凭;参与;由,自;堂房亲属;副,与“正”相对; 10zng,放纵,纵容; 11表示对象,相当于“向”;12从事,参与。 10、殆:义项:危险;近于;几乎;副词。大概,恐怕;通“怠”,懒惰。 11、道: 义项:路;途径,方法,措施;规律,道理;指道家,道教;主张,思想,学说;从,由;说,讲;do(后来写作“导”),引导;do(后来写作“导”),通;10量词。 12度: 义项:量长短的标准;限度,尺度;制度,法度;度量,气度;渡过,越过;量词,表示次数;du,量长短;du,揣度,推测;奔驰;思考,考虑。 13、盖:义项: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搭盖;车盖;器物的盖子;遮蔽,掩盖;胜过,超过;副词,大概,大约,表推测,推断;连词,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通“盍”,何不;11通“盍”,何。 14、故: 义项:事,事故;旧,与“新”相对;旧有的,原来的;故旧,老朋友;原因,缘故;故意;通“固”,本来;所以,因此;计谋,巧伪;死亡; 11衰退,衰老; 12特意;13仍然,仍旧;14必定。 15、顾: 义项:回头看;看;探望,拜访;关心,照顾;思念;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副词,反而,却;考虑,顾虑;岂,难道。 16、固: 义项: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坚持;固定,稳固;固执,顽固;鄙陋;本来;通“故”,所以,因此;使之坚固,巩固;坚定,坚决;当然,固然;11必定,一定;12岂,难道。 17、国: 义项:国家;周代诸侯国以汉以后侯王的封地;国都,京城;地域,乡土;国人。 18、过 义项:走过,经过;过,过去;胜过,超越;过分,太甚;错误,过失;访,探望;经历,过程;犯错误;加罪;次,遍。 19、疾 义项:病,疾病;痛苦,疾苦;缺点,毛病;厌恶,憎恨;妒忌;快,急速;急切地从事;生病,患病;痛心;大,强;11敏捷。 20、及 义项:赶上,追上;到,至;推及,涉及,牵扯;趁着;如,比得上;和,与;来得及;遭遇,遇到;等到,到了。 21、既 义项:尽,完了,终了;副词,已经;副词,既然,既然是;副词,后来,不久,常“既而”连用;完全,都,皆;通“即”,就,便;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 22、举 义项:举起,抬起;提出,举出;发动,兴起;推荐,推举;检举,揭发;举动,行动;攻下,占领;全,都,整个儿;拿,用;提拔,任用;11举行,实行;12完成,成功;13生育,养育;14应举;15挂起,升起;16科举,科举考试;17尽,完。 23、绝 义项:断,断绝;极,非常;超越,超过;高超,绝妙;横渡,横穿;截断,截取;穿过,经过;绝尽;绝命,死;草木枯萎而死;11断绝往来,绝交;12隔绝,隔断;13停止,止歇;14隔绝的,封闭的;15极远的;16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17绝对,完全;18绝句。 24、克 义项:能够,胜任;战胜,攻破;克制;约定或限定时间;通“刻”,刀刻,雕刻;通“刻”,苛刻,刻薄;完成;好胜;刻苦,勤奋。 25、期 义项:预定的时间,一年的期限;约定,约会;期望,要求;j,周年,月;时日,日期;及,到。 26、请 义项:请求;邀请;谒见,拜见;请示;求教;请允许我,请让我,希望,也可不译。 27、穷 义项:阻塞不通;走投无路;不得志,不显贵;生活困难;穷尽,完结;穷究,追究到底;寻求尽头。 28、去 义项:离开;过去的;除掉,去掉;距,距离;前往,到去;舍弃,放弃;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去世。 29、劝 义项:勉励,奖励;受到鼓励;劝说。 30、却 义项:后退;推辞,不接受;去,掉,多用在别的动词之后;副词,还,再,反而,表示轻微的转折;击退;回头。 31、如 义项:到去;像,如同;遵从,按照;应当,还不如;连词,假如,如果;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连词,于;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11顺,符合;12及,比得上;13比如,譬如;14如何:对待怎么办;15如何:1、怎样;2、怎么办,奈何;3、怎么,为什么。 32、若 义项:像,如,好像;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指示代词,此,这个;连词,假如,如果;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至,至于;奈,怎样;及,比得上;选择;顺从;11与,和;12副词,乃,才;用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的样子”。 33、善 义项:好,好的,善良的;认为是好的;友好,亲善,与交好;善于,擅长;容易;爱惜;应答之词,表示同意;副词,好好地;熟悉;赞许;11通“缮”,修补,整治;12轻易,随便地;13好事,好的行为。 34、胜 义项:胜利;胜过,超过;优美的;优美的山水或古迹;制服,战胜; shng,能承担,能承受;shng,尽,完。 35、使 义项:命令,派遣;使,让;使用,驱使;出使;使者;负 2 责某种政务的官员;放纵,放任;连词,假使,假若;使命。 36、是 义项:正确;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这样看来,由此看来;凡是,任何;认为正确;表示判断;用以提前宾语,用在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中。 37、适 义项:到去;女子出嫁;适合,适宜;满足;恰好;刚才,刚刚;适应,顺从;通“谪”,贬职,流放,调派;舒适,痛快。 38、书 义项:写;文字;书法,字体;书信;文书;书籍;特指尚书;记录;评书,评话。 39、孰 义项:熟,煮熟了的;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仔细,周详;疑问代词,何,谁,什么,怎么;用一比较,哪一个,哪一样。 40、属 义项:隶属,归属;官属,部属;亲属;类;zh,连接;zh,跟着; zh,委托,交付;zh,交给官吏治罪;zh,嘱托;zh,聚集;11zh,倾注;12zh,专注;13zh,通“瞩”,看;14zh,副词,适逢;15zh,适才,刚刚; 41、数 义项:数目,数量;几,几个;规律,法则;必然性;天命,命运;技艺,方术;c,密;sh,计算;sh,一一列举;sh,列举罪状加以责备;shu,屡次;11算术,数学;12权术,方略。 42、说 义项:陈述,解说;言论,主张,学说;文体的一种;shu,劝说,说服;yu,通“悦”,喜欢,高兴;解释,说明;告诉,诉说。 43、徒 义项:徒步,步行;步兵;党徒,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门徒,徒弟;徒众,众人;被罚服劳役的人;空;白白地;只,仅仅;刑名;11乃,竟。 44、亡 义项:逃亡;逃亡到国外;出外,不在;失去,丢失;灭亡,死亡;通“忘”,忘记;通“无”,没有;通“无”,不;逃跑的人;通“无”,无论。 45、王 义项:帝王;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大;wng,称王,统治天下;wng,封为王;通“旺”,旺盛 46、恶 义项:罪恶,不良行为;恶人,坏人;丑,丑陋;坏,不好;污秽;凶暴,凶险;w,耻辱;w,嫉妒;w,中伤,说人坏话;w,憎恶,讨厌,不喜欢;11w,疑问代词,哪里,怎么;12w,叹词,犹如“啊”、“唉”。 47、悉 义项:详尽;详尽地叙述,详尽地知道;尽,尽其全部;副词,都,全;知道,了解。 48、谢 义项:认错,道歉;推辞;辞别;感谢;告诉;衰亡,凋落;逊于,不如;拒绝。 49、信 义项:言语真实;讲信用;实在,的确;相信;信物;送信的人;音讯,消息;书信;副词,随意,随便;通“伸”,伸展;11信用。 50、修 义项:修饰,装饰;整治,治理;修理,修建;研究,学习;高,长;善,美好;著,撰写;修养。 51、许 义项:答应,允许;同意,赞同,赞许;表示约数;这样,常“如许”连用;处所,地方,常与“何”、“恶”等连用;句末语气词,表感叹;给予,奉献;许配;期望。 52、阳 义项: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阳光;温暖;明亮;表面上,假 装;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 53、要 义项:yo,腰;yo,半路拦截;yo,邀请;yo,求取,设法取得某人的信任和重用;yo,要挟,威胁;yo,约束;yo,相约,约定;yo,制止;yo,核实;11要领,关键;12重要,显要;13概括,总括;14简要;15需要,打算,想要;16索取;17终究。 54、宜 义项:合适,适宜;应该,应当;大概,也许;事情,事务;古代祭名;助词,无实义。 55、遗 义项:遗失;遗漏,忽略;遗失、遗漏的东西;抛弃;遗留;剩下;排泄大小便;wi,给予,赠送;wi,送。 贻 义项:赠给,送给;遗留。 56、易 义项:交换,互换;改变,变更;容易;轻视;书名;修治,整治;通“埸”,边界;漫延;平坦;安稳,和悦。 57、阴 义项: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阴天;没有阳光;阴影,树阴;暗中,暗地里;阴险;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时间,光阴;寒冷。 58、造 义项:到去;制造,作;成就;时代,时期。 59、知 义项:知道;知觉,感觉;见解,知识;了解;交好,相亲;知己,知心的人;主持;通“智”,聪明,智慧;交情。 60、致 义项:送达;献出,尽;传达,表达;招引,引来;取得,得到;到,达到;尽,极;意态,情趣;精密,细密;致使,使得;11用。 61、质 义项本质,实体;质地,底子;朴实,缺乏文采,与“文”相对;质问,问;评判,对质;人质;作人质;箭靶;目标;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11通“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12臣服,归顺;13资质,禀性; 62、治 义项:治理,管理;处理其它事情;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医治;惩处;部署,训练;对付,抵御;讲求,研究。 63、贼 义项:害;害人的人;杀害;杀人者;对敌人的蔑称;强盗;狠毒;祸患,祸害。 64、卒 义项:步兵;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死;终,完毕,结束;终于;通“猝”,突然,仓猝;差役,吏卒。 65、左 义项:左边;地理上以东为左;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注意: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虚左”表示对人的尊敬。】以右指亲近、赞助,以左指不亲近、不赞助;不正,邪僻;不合,违背;证据,证人。 66、坐 义项: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座位;因犯罪或错误;入罪,定罪;因为;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株连受罚;驻守;坐等;即将。 常用文言虚词一、之(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三、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四、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其人视端容寂,若 听茶声然(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五、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 “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六、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七、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八、然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谓为信然。(隆中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九、乃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入吴寻二陆。(周处)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表示“比”;4表被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