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5 地壳的运动规律.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456502 上传时间:2020-02-2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地理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5 地壳的运动规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2019年高考地理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5 地壳的运动规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2019年高考地理 高频考点解密 专题05 地壳的运动规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密 05 地壳的运动规律 考点热度 考点 读高考设问知考向 预测 2018 天 津 卷 3 依据图 3 中信息判断 造成甲 乙 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 主要原因是 2018 年 北 京 卷 4 图 2 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 2018 年江苏卷 5 6 5 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6 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 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 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2017 天津卷 3 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2016 浙江卷 6 矿产调查发现 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 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2015 浙江卷 6 有人称丙处山峰为 飞来峰 其岩石可能是 地壳 内部物 质循环 过程 2015 天 津 卷 3 使 该 矿 物 从 上 地 幔 软 流 层 到 达 河 滩 泥 沙 中 的 地 质 作 用 依 次 应 为 2018 年全国卷 6 8 6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7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8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2018 年全国卷 6 7 6 贝加尔湖形成于 7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 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说明 地表形 态变化 的内 外力作 用 2018 年天津卷 4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 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1 热点预 测 地 质构造的 判断和河 流地貌对 人类活动 的影响是 高考重要 考点 题 型多以选 择题为主 通常以地 质图 地 形剖面图 或景观图 为载体 2 趋势分 析 以特 殊地貌景 观图 地 质构造剖 2018 年海南卷 14 15 14 导致该区域分异为 X 区和 Y 区的主要原因是 15 X 区和 Y 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2017 年全国卷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 坡 2016 年全国卷 7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 海岸线 2016 年全国卷 8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 并在贝壳堤 外堆积 由此 2016 年全国卷 9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 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2016 年全国卷 36 1 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 因 2016 浙 江 卷 5 对 河 谷 处 的 地 质 构 造 类 型 和 两 侧 地 壳 抬 升 幅 度 的 判 断 正 确 的 是 2016 天津卷 2 该地区 5000 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反映了 2016 北京卷 4 平顶海山 2015 年 全 国 卷 10 1975 2004 年 该 剖 面 近 岸 海 域 海 底 侵 蚀 淤 积 的 变 化 趋 势 是 2015 年全国卷 11 推测 1992 1997 年期间 2015 浙江卷 5 图中甲 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 正确的是 面图为载 体 考查 地貌在内 外力作用 下的形成 过程是高 考命题的 趋势 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 1 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 分别表示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 1 地壳物质循环是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 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 期间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 有冷却凝固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作用等 2 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3 主要岩石类型 岩浆岩 沉积岩和变 质岩及其相互转化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 突破识图关键 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 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 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 框一般为岩浆岩 2 尝试代入验证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 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 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 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 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 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 而有的则没有 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 而有的图中则示意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为岩浆 2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应结合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 板块构造理论的主要内容 岩石圈与板块 板块内部与边缘 2 生长边界 海岭 断层 与消亡边界 海沟 造山带 3 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 大褶皱山系 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 如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安第斯山脉 日本群岛 马来群岛 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澳大利亚 南亚 阿拉伯半岛 印度群岛 斯里兰卡岛 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格陵兰岛 西印度群岛 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冰岛 大西洋 S 形海岭上 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消亡边界 科迪勒拉山系 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 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4 解释地理现象 如山脉 裂谷 海洋 岛屿等地形的形成与分布 地震 火山 地热资源 矿 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018 年北京卷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 回答问题 图中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 甲处为花岗岩 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 A 错误 据图 可知 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 由此判断断层上覆岩层形成时间晚于断层 断层顶部的砂岩层被岩浆侵 入 因此花岗岩的形成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 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 B 错误 岩浆侵 入会提供高温条件 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 C 正确 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 蚀作用形成的 D 错误 故选 C 点睛 遇到判定岩层的新老关系或形成时间的早晚 判定的关键是分析岩层所属类型 如果是岩浆岩地层 则应先判定是侵入岩还是喷出岩 如果是侵入岩 则其与其它地层的关系是侵入与 被侵入的关系 则被侵入的地层应先于侵入地层存在 如果是喷出岩 则判断时应分析其起点和终点 该 喷出岩应晚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地层 如果是沉积岩地层 一般我们按照沉积规律 老的在下 新的在上 即先形成的在下 晚形成的在上 如果是变质岩地层 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 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 一般地 变质岩所需求的高 温 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 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考法一 结合地理景观和地壳物质循环图考查地壳物质循环 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8 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台湾东部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 岩峡谷 下面左图为太鲁阁峡谷景观图 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简图 读图回答 1 2 题 1 太鲁阁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变质作用 C 板块拉张 D 风力侵蚀 2 太鲁阁山体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 A B C D 答案 1 A 2 B 解析 1 太鲁阁峡谷位于台湾岛东部 是夏季风的迎风坡 降水量大 河流侵蚀能力强 图示峡谷呈 V 形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水侵蚀 A 对 湿润地区 风力侵蚀影响小 D 错 变质作用是岩石的形成原因 不是峡谷成因 B 错 板块拉张形成的是裂谷 崖壁陡峭 C 错 故选 A 2 太鲁阁山体岩石是大理岩 属于变质岩 根据箭头方向 右图中的 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 是侵 入岩 A 错 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是喷出岩 D 错 是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 C 错 是变质岩 B 对 故选 B 考法二 结合洋底岩石年龄分布考查板块分布及其影响 题型预测 选择题 读 某 大 洋 洋 底 岩 层 年 龄 分 布 图 回 答 1 2 题 1 甲板块可能位于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A B C D 2 关于乙处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B 图示边界类型会出现深海沟 C 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 D 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与此不一致 答案 1 D 2 C 解析 1 由图中乙地附近洋底岩层年龄大约为 0 7 百万年 向两侧逐渐增加 说明乙地位于板块的生 长边界 甲地位于该生长边界东侧 结合世界主要板块及其边界类型可知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印度洋 板块的西侧都有生长边界分布 而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西侧都为消亡边界 故选 D 2 结合上题分析 乙地处大洋底部的生长边界附近 且海底岩层年龄以乙为中心 呈对称分布 据此判 断图示海底可能形成海岭 故选 C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1 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形式 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活动只有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不能直接 塑造地表形态 2 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1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 其判断方法及相应关系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 形 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 相对位移 判断 方法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 不 易被侵蚀 常形成山 岭 构造 地貌 图示 大断层 常形成裂谷或陡崖 如东 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 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 如华山 庐 山 泰山 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 有时形成泉 湖泊 资源 石油 天然气 地下水 煤 铁 泉水出露 河谷发育 原因 岩层封闭 为储油 构造 底部低凹 易存水 背斜处煤 铁往往已 被侵蚀掉 岩层断裂 地下水出露 岩石破碎 易被侵蚀发育成河谷 工程建设 挖隧道 建大坝 不能建大坝 铁路等 实践 应用 原因 稳定 无地下水 相对好挖 地下岩层坚硬稳定 大坝易损 水库易渗漏 铁路易遭 破坏 易错警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 而地表形态是内 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 仅依据地表形态判 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2 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 找水 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 具体如图所示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 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 质构造 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 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 其位置越靠下 岩层越新 其位置越靠上 即越接近地 表 如图 1 中 岩层位置靠下 岩层较老 岩层位置靠上 岩层较新 2 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 因此保存复杂 高 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 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 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 切穿的岩层 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图 1 中 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和 变质岩是在变 质作用下形成的 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 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 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 看岩层是否连续 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如图 2 中的乙 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 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 未侵蚀前常成山岭 如图 2 中乙 岩层 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 常成谷地或盆地 3 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核老翼新为背斜 核新翼老为向斜 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 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 如图 1 中 处 图 2 中甲处均为断层 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 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 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 褶皱 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 水平或垂直运动 如图 1 中的断层 岩层未发生弯曲 说 明经历了垂直运动 图 2 中的褶皱和断层 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 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 如图 1 中左侧岩层 I 的存在 图 2 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 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 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 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 形成了沉积岩 后来该地地壳上升 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2017 年天津卷 读下图 回答下题 1 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 岩浆岩 褶皱 B 沉积岩 褶皱 C 岩浆岩 断层 D 沉积岩 断层 答案 1 B 解析 1 读图可知 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应属于沉积岩 排除 A C 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 向倾斜 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 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 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 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 造为褶皱 B 正确 D 错误 故选 B 考法一 结合地质构造图 考查内力作用及其影响 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8 届山东省济南历城二中高三模拟考试一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 1 2 题 1 据图可推断乙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 浩瀚沙漠 B 冷湿沼泽 C 温暖浅海 D 长寒苔原 2 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于 A 背斜成山 B 向斜成山 C 块状山地 D 地堑 答案 1 C 2 C 解析 1 石灰岩属于海相沉积 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下形成的 根据图例 图中乙是石灰岩 形成时 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浅海 C 对 浩瀚沙漠 冷湿沼泽 长寒苔原环境下 不能沉积形成石灰岩 A B D 错 故选 C 2 图中山地的岩石与两侧岩层不同 有断层分布 相对两侧岩体上升 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块状山地 C 对 不能体现出背斜 向斜构造 A B 错 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下沉 D 错 故选 C 考法二 结合等高线与岩石分布判断地质构造及其形成过程 题型预测 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 单位 米 和部分 50 米高程沉积岩年龄 单位 距今百万年 分布图 读图 完成 1 2 题 1 M 处的构造地貌属 A 向斜谷 B 向斜山 C 背斜山 D 背斜谷 2 M 处构造地貌形成过程最有可能为 侵蚀作用 褶皱隆起 固结成岩作用 沉积作用 A B C D 答案 1 D 2 C 解析 1 根据图例等岩龄线知 M 处中心岩层老 两翼岩层新 为背斜构造 根据等高线数值可判断 M 处数值小于 4 600 米 其两侧相邻等高线数值为 4 700 米 可以判断为谷地地形 为 背斜谷 故选 D 2 M 处首先在沉积作用影响下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 然后在造山运动过程中褶皱隆起 形成山地 背斜顶 部受到张力作用 容易被侵蚀 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故选 C 考点三 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 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和固结成岩 其中以流水和风力的侵蚀 沉积作用的 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2 外力作用的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地貌 1 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的分析方法 区域 特点 主导外力 干旱 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 降水少 风力作用 湿润 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 地表径流大 流水作用 高山地区 气温低 冰川发育 冰川作用 沿海地区 海水运动 海浪作用 2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 地 区 特 点 典型地貌 河流上游 地形陡 落差大 流速快 以侵蚀作用为主 峡谷 瀑布等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中下游 地形平坦 流速减慢 以堆积作用为主 河漫滩 三角洲等流水堆积地 貌 风力作用 地 区 特 点 典型地貌 干旱 半干旱区 风力强 以侵蚀作用为主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 干旱区和半湿润区 风力减弱 以堆积作用为主 沙丘 黄土堆积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 3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 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 下蚀 测蚀 不同河段和流动不同时期 河流侵蚀方式不同 地貌也 不同 如下图 2 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分布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图示 洪积 冲积平原 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 或河流流出谷口 地势突然趋于平缓 河道变 得开阔 水流速度减慢 搬运 能力降低 洪积扇或冲积扇 连接形成洪积 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冲 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 降低 堆积物颗粒由粗变 细 河漫滩 平原 河流 中下游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水下堆 积体 河漫滩 河流改道 河 漫滩被废弃 连接形成河漫滩 平原 地势平坦 宽广 三角洲 平原 河口 地区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 河水流 速减慢 泥沙堆积 三角洲相 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 地势平坦 河网稠密 河道由分汊 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4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 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 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干旱 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 降水少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 搬运 沉积 作用 湿润 半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 地表径流量大 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 搬运 沉积作用 2 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 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 溶蚀作用 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 侵蚀 搬运作用 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 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 往往以侵蚀 搬运作用为 主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1 应用外力地貌判断风向的方法 2 应用外力地貌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 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 四个平坦面 T0 T 1 T 2 T 3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 T3 T0 T2 T1 洪水期河水 仅能淹没 T0 据此完成 1 3 题 1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 0 B T 1 C T 2 D T 3 2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T 3形成时期 B T 2形成时期 C T 1形成时期 D T 0形成时期 3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 抬升 答案 1 A 2 A 3 D 解析 1 据材料可知 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0 可判断只有 T0 会有河水经过 携带泥沙沉积 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 因此面积不会扩大 故选 A 2 据材料可知 砾石的平均砾径为 T3 T 0 T 2 T 1 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 因此 T3时期该断面流速 最大 故选 A 3 据材料可知 砾石的平均砾径为 T3 T 0 T 2 T 1 据图可知 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 T3 T 2 T 1 T 0 说明 T2和 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 流速降低 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 因此可推断该河段 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 D 点睛 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 一般来说 河流上 中游因坡降大 流速快 沉积物颗粒大 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 沉积物颗粒细小 河流中心流速大 岸边流速小 特别是凸岸 岸边的沉积物颗 粒较中心的小 在时间上 洪水期间因流速大 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 平水期流速小 沉积的物质颗粒细 小 结果 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 粗 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考法 结合景观垂直剖面图或景观图考查外力作用及其影响 题型预测 选择题 2018 届安徽省黄山市高三一模 拦 门 沙 是 位 于 河 口 区 的 泥 沙 堆 积 体 沙 坎 受 径 流 与 海 洋 共 同 作 用 形 成 下 图 为 我 国 华 南 某 河 口 区 拦 门 沙 甲 乙 两 时 期 位 置 变 动 示 意 图 据 此 完 成 1 3 题 1 与乙相比 甲时期河口区 A 来沙量少 B 径流量大 C 水位低 D 盐度高 2 由甲时期到乙时期 拦门沙 A 高度降低 B 向外海推移 C 外坡受侵蚀 D 体积增大 3 拦门沙产生的影响是 A 不利于泄沙排洪 B 阻碍鱼类泅游 C 增强航行安全 D 利于海水自净 答案 1 B 2 C 3 A 解析 1 径流量大 流速快的河流 携带泥沙的能力强 泥沙的颗粒大 与乙相比 河口区甲时期为 粗泥沙 而乙为细泥沙 说明甲时期河口径流量大 B 对 图示泥沙颗粒大小 不能说明来沙量少 水位 低 A C 错 泥沙颗粒不能体现盐度变化 D 错 故选 B 2 根据图示距外海的远近 由甲时期到乙时期 拦门沙距外海较远 向内陆推移 B 错 沙坎高度升高 A 错 外坡由细泥沙变为粗泥沙 说明海水作用强 外坡受侵蚀 C 对 体积减小 D 错 故选 C 3 拦门沙位于河口 阻挡河水流入海洋 不利于泄沙排洪 A 对 沙坎阻挡 不利于航行安全 C 错 对 海水自净 鱼类洄游影响不大 B D 错 故选 A 贵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 产蛋崖 下图 每隔数十年产蛋崖就会掉落出一些石蛋 石 蛋直径约 30 60 厘米 最重的达 300 余公斤 专家推测这些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 当时贵州还 是一片海洋 随着亿万年的地质运动 这些石蛋才暴然露于地表 据此完成 1 2 题 1 依据专家推测 这些石蛋的岩石类型和形成原因是 A 玄武岩 火山喷发后冷凝形成火山蛋 B 花岗岩 岩浆侵入经抬升后风化成球 C 沉积岩 碳酸钙经化学作用形成结核 D 沉积岩 恐龙蛋经地质作用形成化石 2 石蛋能从陡崖上脱落的主要原因是 A 岩石间风化差异 B 海水的强烈侵蚀 C 风力的搬运作用 D 冰川的缓慢堆积 答案 1 C 2 A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海深在 0 3km 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于陆壳性质 但厚度 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 有宽有窄 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 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 A 图 和活动型 B 图和 C 图 两大类 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 回答 3 4 题 3 下列大陆边缘属于上图中 A 类大陆边缘的是 A 我国东海岸 B 墨西哥西海岸 C 新西兰东海岸 D 菲律宾东海岸 4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 C 类大陆边缘成因可能是 洋壳与陆壳碰撞挤压 陆壳与陆壳碰撞挤压 洋壳与洋壳碰撞挤压 洋壳与洋壳张裂分离 A B C D 答案 3 A 4 C 下图是某区域岩层分布及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 5 7 题 5 Y 3岩层与 Y4岩层分布位置的最大高差约为 A 45 米 B 95 米 C 145 米 D 195 米 6 Y 3岩层所在地属于 A 背斜山 B 背斜谷 C 向斜谷 D 向斜山 7 从地形和岩层新老关系看 与 Y4岩层分布处最相似的是 A 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红砂岩地区 B 中国云南路南石林地区 C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D 智利比亚里卡火山地区 答案 5 C 6 B 7 D 点睛 本题组解答的关键是对 Y4岩层海拔高度的判定 两条等高线之间若有闭合中心 中心数值大小主 要考虑 大大小小 的原则 岩层埋藏深度表示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 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 读某地地形剖面及同一 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 完成 8 9 题 8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势高处为背斜 地势低处为向斜 B 地和 地是同一种构造地貌 C 地两侧的岩层较中间的新 D 地最容易找到地下水 9 地发生的地质作用为 A 内力作用下形成的褶曲凹陷 B 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谷地 C 向斜作用下形成的沟谷 D 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断裂下陷 答案 8 C 9 D 解析 8 地势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高处为山岭 地势低处为谷地 A 错 地岩层不连续 说明是断层构造 地是背斜构造 不是同一种构造地貌 B 错 地是背斜构造 两侧的岩层较中间的 新 C 对 地是背斜构造 最容易找到油气资源 D 错 故选 C 9 地岩层有错动位移 发生的地质作用为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断裂下陷岩块 故选 D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 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 深度大于 宽度的地貌景观 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 据此完成 10 11 题 10 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 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A V 形峡谷 U 形宽谷 盘状宽谷 B U 形宽谷 V 形峡谷 盘状宽谷 C 盘状宽谷 V 形峡谷 U 形宽谷 D 盘状宽谷 U 形宽谷 V 形峡谷 11 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A 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B 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 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D 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答案 10 D 11 D 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 蛇曲多分布在平坦地区 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边境 却能看到 S 型的蛇曲深深嵌入岩层之中 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 据此回答 12 14 题 12 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 A 地壳上升 地势低洼 河流堆积 B 断裂下陷 地势低洼 河流堆积 C 地壳上升 裂隙发育 河流侵蚀 D 断裂下陷 裂隙发育 河流侵蚀 13 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 风水宝地 的原因是 A 水流较缓 方便取水 土壤肥沃 B 三面环水 利于防御 交通便利 C 河谷地带 降水丰富 热量充足 D 地势较高 有利防洪 光照充足 14 村民在乙地打井取水饮用的主要原因是 A 距黄河近 水量丰富 B 离聚落近 取水方便 C 岩层过滤 水质较好 D 位置较高 不易被淹 答案 12 C 13 A 14 C 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 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在洪水期才被河水淹没 的河流滩地 下图为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漫滩河床纵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 15 17 题 15 容易形成河漫滩的河段是 A 山区河流落差较大的河段 B 流量季节变化大 崎岖峡谷河段 C 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河段 D 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势平坦河段 16 图中所示河段的流向为 A 自东向西 B 自西向东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 17 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 图中流水沉积作用最明显的位置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 15 D 16 B 17 C 16 根据图中指向标可知 河流北岸受到泥沙淤积 南岸受到流水侵蚀 材料显示该河流位于北半球 地 转偏向力向右 因此河流流向自西向东 故选 B 3 形成黄河冲积扇的泥沙物质来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 该区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夏 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黄土层深厚且土质疏松 容易被冲刷 在出山口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 进入农耕文 明时期 黄河流域人口激增 大规模毁林开荒 开垦草原 植被覆盖率降低 导致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加 剧 从而黄河冲积扇的形成速度加快 27 阅读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洪积扇是河流侵蚀沟床 沟坡 将大量的碎屑物质搬运到沟口或山坡低平地带 因流速减小 水流搬 运能力降低 而迅速堆积形成扇状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 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 除甲地洪积扇外 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 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 且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1 指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的主要特点 并说明原因 2 甲地洪积扇与其他洪积扇相比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说明原因 3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 试分析主要原因 4 贺兰山以东的宁夏平原在唐代就有 塞北江南 的美誉 当地更有 没有贺兰山 哪有宁夏川 之 说 指出贺兰山在宁夏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7 答案 1 特点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 原因 河流 沟谷众多 流水携带的碎屑物质沉积 2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3 砾石多 土层浅薄 土壤贫瘠 4 阻挡 削弱 冬季风 冷空气 阻挡沙尘侵袭 抬升夏季风 带来降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