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54018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II)注意事项:1全卷共2大题,42小题。满分共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标号。4答非选择题时,用圆珠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5所有题目必须在规定的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齐人”“鲁人”“楚人”的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请问是下列的哪一个制度造成了上述现象的出现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齐、鲁、楚是当时重要的诸侯国,“齐人”“鲁人”“楚人”与分封制有关。故答案为A项。宗法制是根据血缘亲疏确定家族地位享受相应政治权力的制度,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C、D项。2. 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 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 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答案】B【解析】祖先成为连接人间和神的中介,要获得神的帮助必须先祭拜祖先,说明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已经形成。3.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分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郡县制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C. 都属于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D.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答案】A【解析】根据分封制的相关内容可知,从长远来看,而且周朝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分封制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的,A项错误,符合设问。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分封制和郡县制都属于地方的行政制度,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西周统治,秦朝实行郡县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4. 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A. 禅让制B. 王位世袭制C. 分封制D. 科举制【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试题考查中国王位世袭制,难度很小,依据材料中“避免王权导致群里的纷争和混乱”“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和品德”说明该选官制度不利于才能和品德属于古代王位世袭制,故B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5.下列对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论述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该政治体制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 该政治体制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 该政治体制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 该政治体制适应了土地国有制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秦朝通过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确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答案为B项。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废除了血缘宗法制度,排除A项;该体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C项说法错误,排除;该体制确立后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6.高一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相符的是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xx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汉武帝:“我用三省分割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C. 唐太宗:“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D. 宋太祖:“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答案】A【解析】【详解】从秦朝开始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xx多年。A项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汉武帝时期形成中外朝制度,没有实行三省制,排除B项;明朝时期形成内阁,排除C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7.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指( )A. 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B. 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C. 封建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D. 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官员直接选拔制度,郡守和县令直接控制了诸侯的行政权,所以“封建”和“选举”分别指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答案选D。在古代不可能实行民主选举制度,排除AB两项;C项封建制度表述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中央行政官员任命的变化,这是历史的进步,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权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以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构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分封制度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比较容易。注意时期限定词“秦朝”,都属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分封制度属于西周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时期不符。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秦朝政治制度9.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 分封制、郡县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分封制、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汉和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根据基础知识我们知道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为行省制度。图一中有郡和国所以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图二中根据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可知是行省制。考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10.“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 削减节度使的实权B.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 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意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理地方,所以符合题意的选项是D;A是在削减武官的权力,不符合题意而排除;B项不符合是中央官员,不符合“分治大藩”;C也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11. 下列历代措施中,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有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唐玄宗设置节度使宋太祖派文臣任知州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诸侯分土变小,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唐代边境要地设置军镇,即节度使造成了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了专制主义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大小无关,故答案选,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监察制度变化【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新”。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12. 唐太宗曾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下列哪项制度符合他的这种思想A. 三省六部制 B. 世官制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意思是,选择官员,只要有才能的都可以,若没有才能,即使是有亲缘的人也不用,若有才能,即使跟他有仇也不会舍弃。体现李世明任人唯贤、不避仇怨、求才若渴的用人之道。为笼络天下人才,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扩大了统治基础。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3.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A. 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B. 促进各地区间的平衡发展C. 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D. 便于中央派遣官员到达各地控制地方【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秦汉以来,地理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这种安排无疑是自古以来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 惯例的体现。然而,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做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元行省制14.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中“蜀郡”、“丞相与诸卿”,可判断是秦朝;从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户部”可判断这是隋唐时期的的三省六部制;从中“阁臣”、“工部、户部”可知这是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据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内阁制15.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A. 三公九卿制B. 内阁制C. 二府三司制D. 一省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外朝制度属于汉代,三省六部制属于唐代,军机处属于清代,明朝的中枢机构应该是内阁,故空白处应该填写内阁制,故B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故A项错误;二府三司制属于宋代,故C项错误;一省制属于元朝,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古代中国中央机构的演变的史实,同时,根据题干的朝代限定“汉、唐、明、清”,学生可以对号入座,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6.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这说明军机处防止了大臣专权强化了君主专制强化了内阁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军机处的措施。从军机处导致“有庸臣”“不至有权臣”来看,是符合题意的。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是错误的;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没有扩大统治基础。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17.读“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A. 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B. 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C. 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D. 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根据上图可知魏晋南北朝和元朝两个时期的柱形要低于前后紧挨着的时代,故A项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的说法错误,排除。唐宋时期三省六部制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排除B。从图中可知明朝废丞相,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8.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失败。”恩格斯在这里高度肯定的是 ( )A. 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B. 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C. 确立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知识的理解。根据材料的叙述,材料反映了氏族制度遭到打击,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从政治方面来看就是确定了权利的归属公民大会,C项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C选项。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19.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会议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克利斯提尼改革包括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是梭伦改革的措施,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是伯利克里时期的政策,排除含有或的A、B、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20.下列一组图片,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 )A. 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B. 维护了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C. 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 D. 促进了雅典思想文化的繁荣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图片的文字说明,雅典剧院、神庙等反映了雅典文化的发展,说明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ABC都无从体现。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点评:解答图片型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图片,明确图片反映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图片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21.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写下了“男人就是城邦”之句。根据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以下解释最确切的是A. 妇女地位低下,隶属于家庭,无权参政B. 全体男性共同分享城邦权力,承担社会义务C. 男人参军,保家卫国,确保城邦的安全D. 公民皆为男性,是城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力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男人就是城邦”既凸显了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实质特征有强调了男人在城邦政治的突出作用,即古希腊公民拥有参政权但公民皆为成年男性,同时男人也是城邦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答案选D,A C两项说法正确但没有凸显问题的实质,B项说法不够准确,应该是成年男性公民共同分享城邦权力,承担社会义务。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22.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C.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主要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D. 罗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的有关概念。首先要弄清楚罗马法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罗马法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推动罗马法发展的原因与脉络。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是典型公民法,A正确;万民法是成文法,B正确;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D项正确;而习惯法到成文法主要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公民法到万民法主要原因是罗马的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都是罗马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说法错误的是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成文法23.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A. 判处奥赫死刑B. 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C. 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D. 不予受理【答案】D【解析】古罗马法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因此本题选D选项。其它选项都是在受理案件之后才会出现的结果,故排除。点睛:解答本题要明确罗马法的实质,要清楚罗马法的适用范围是排除奴隶以外的群体,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工具,所以材料中涉及奴隶的案件,法律规定不会进行受理,因此选项可以直接确定。24.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A. 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B. 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C. 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D. 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标志着古罗马的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这就限制了贵族按照习惯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使得平民的利益受到一定的维护,故本题选D选项。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第一步成文法;B选项错误,债务奴隶制是雅典的一种制度;C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对习惯法进行了适当修整,并不是完全的汇编。25.下列人物中,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是A. 伯利克里B. 查士丁尼C. 荷马D. 梭伦【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选项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B项正确。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与题意不符,排除A。荷马是古希腊盲诗人,其古希腊长篇叙事代表作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与题意不符,排除C。梭伦是雅典政治家,引领雅典走上民主的道路,与题意不符,排除D。26.古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是A. 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都极力维护奴隶制度C. 都特别保护男子的政治权利D. 外邦人均无政治权利【答案】B【解析】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希腊和罗马当时都处于奴隶社会时期,他们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法律都是从维护奴隶主利益的,都是在维护奴隶制度,所以希腊民主制和罗马法共同的本质特点都是维护奴隶制,故本题选B。A中人人平等不符合事实;C和D说法绝对。27.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国王和议会权利在“光荣革命”前后的转变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成了议会的国王,这说明“光荣革命”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到议会的转移。28.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Britain is probably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这是因为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C. 工业资本家进入政权中心D. 垄断资本家控制了国家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被认为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推翻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排除B项;1832年垄断资产阶级尚未产生,排除D项。29.历史学家马克垚认为“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创新”主要指A. 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政体典范B.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C. 第一次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D. 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民主共和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B不属于其政治意义;C符合美国革命而不符合英国革命,英国革命不具有民族革命性质;D只符合美国,不符合英国英国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美国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政体典范,因此选A。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名师点睛】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项目美国英国国家元首名称总统国王产生方式选举世袭任期四年任期制终身制政府首脑总统首相内阁对总统负责对议会负责政体总统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权力中心总统议会30.美国总统选举是两党制激烈争夺的战场,下边漫画中的候选人是那个党派的A. 托利党B. 民主党C. 辉格党D. 共和党【答案】B【解析】【详解】“驴象之争”是美国两党斗争的代名词,驴代表民主党,象代表共和党。故答案为B项。托利党和辉格党是英国议会中早期资产阶级政党的雏形,排除A、C项;在美国两党制中,象代表共和党,排除D项。31.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A. 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 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C. 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联邦制。依据所学可知,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指中央集权,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指地方分权,而美国的联邦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A项表述不全面;B项材料并未体现;C项错误,不合史实。所以应选D。32. 孟德斯鸠认为,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下列哪一宪法(法律)的颁布首先批驳了孟德斯鸠这一观点A. 英国权利法案B. 美国1787年宪法C. 法国1875年宪法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权利法案建立君主立宪制,符合材料观点,故A排除。美国1787年宪法说明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建立共和制度是可能的,故B批驳了材料观点,故B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时间晚于美国1787年宪法,故C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间晚于美国1787年宪法,故D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33. 有人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形象比喻为“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意思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这种政体的核心是( )A. 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市民的整体素质 D. 革命的彻底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可以得出这种政体的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目的是为了防止专制的发生,实现民主政治,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考点: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代议制的扩展代议制的内容和特征34.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B. 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制和英国内阁最根本的区别:当时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英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明朝内阁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英国内阁则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机构,故D项正确;英国内阁制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 A错误;明朝最高权力在皇帝手中,而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错误;明朝的内阁长官称首辅,故C项错误。35.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的政治制度:“较少的血雨腥风,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好就怎么走,温和中带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的是A. 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B.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 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D. 法国的共和制【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革命的历程带有渐进和平式的发展特点,联系所学知识,英国在发动不流血的“光荣革命”后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确立后又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民主的完善过程,直至18世纪中期君主立宪制才完善起来,故B项与题意符合;根据所学,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统一后确立代议制,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后确立代议制,法国通过多次革命、政变后确立代议制,因此B、C、D与题干“较少的血雨腥风”“温和中带着刚健”不符,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和特点。英国在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完善过程中带有渐进性和和平发展特点,较少出现大的社会动荡,但带来的社会稳定却推动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36.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是指A. 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B. 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C. 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D. 监察权、考试权、行政权【答案】B【解析】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37.下面是近代法德两国政体的比较,表中数字处填的内容应分别是A. 世袭、君主、总统B. 世袭、首相、议会C. 选举、君主、议会D. 选举、首相、议会【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制中国家元首是总统,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是选举;德国君主立宪制中国家元首是皇帝,政府首脑是宰相,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38.1875年宪法的一项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意义在于A. 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巩固了共和制度B. 恢复了等级制度C. 只有平民才能当选法国的总统D. 消灭了法国的家族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来看,这一修正条文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巩固了法国的共和制度。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制度,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的“家族”是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是所有家族,排除D项。3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此规定表明A. 宰相对议会负责B. 国家行政权属于宰相C. 国家权力中心为议会D. 宰相对国家元首负责【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帝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宰相应当对国家元首即皇帝负责。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宰相应对议会负责,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行政权的归属,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C项。【点睛】1871 年宪法规定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宰相和内阁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关,但立法权的行使受行政权的干预。在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下,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40.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和军国主义色彩。下列说法不能证明上述观点的是A. 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B. 宪法授予皇帝极大的权力C. 宪法未赋予议会立法权D. 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答案】C【解析】【详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内阁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议会选举产生,内阁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和宰相控制了议会。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41.各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自典型的政治制度,然后“制无美恶,期于适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华阳国志:“周慎靓王五年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三十)一县仪城江州”既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置巴郡。材料二 元朝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四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织之。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手续选举之。”以上两段材料分别摘自17世纪末和18世纪后期欧美国家的历史文献(1)最初实行郡县制大约在什么时期,郡县制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2)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有什么意义。(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出自哪两国的什么政治文献?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确立对两国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4)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无美恶,期于适时”这句话的认识。【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3)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不同:材料二是君主立宪制;材料三是总统共和制。相同影响:有利于两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使英美两国发展成为世界性大国。(4)制度要适应当时社会的情况和时代需求(制度要随着时代变迁而革新)。(要紧扣制度与时代关系来认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材料中的“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置巴郡”来看,最初实行郡县制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联系所学可知,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来回答。(3)从材料信息来看,材料三是英国权利法案,材料四是美国1787年宪法。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确立对两国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两国政治经济和国家实力的影响来回答。(4)对“制无美恶,期于适时”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制度要随着时代变迁而革新来回答。42.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高一学生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结合大家收集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只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 唐朝中央机构图材料三 美国中央政府机构图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雅典政治制的成因。(2)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3)材料二、三中,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方式有何相似之处?其本质目的有何不同?(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5)如进行“东西方政治制度演变史”的课题研究,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尚不够充分,你还可以补充哪些论据?(东西方各举1例,所举史实必须与材料二、三性质类似)【答案】(1)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雅典:奴隶制城邦民主政治。雅典:古希腊海洋资源丰富,多山少平原,土地少而贫;工商业发达。(2)影响:秦朝: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雅典: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3)相似之处:权力分立,相互制衡。不同:中国:加强君主专制度。(或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美国:防止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制度。(或维护资产阶级利益)(4)政体: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影响: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5)东方:秦朝三公九卿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西方:英国:君主立宪制(或颁布权利法案),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1)根据材料信息和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奴隶制城邦民主政治。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雅典政治制的成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地理方面的海洋资源丰富、多山少平原、土地少而贫和生产活动方式方面的工商业发达等等来回答。(2)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秦朝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和雅典的民主政治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等方面来回答。(3)材料二是三省六部制,材料三是三权分立制,因此相似之处是权力分立、相互制衡。其本质目的的不同,联系所学可知,唐朝的分权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度,美国的分权是为了防止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制度。(4)联系所学可知,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分析得出。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德国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德国逐渐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来回答。(5)联系所学可知,属于东方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可以列举秦朝三公九卿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清朝设立军机处;属于西方确立民主政治的,可以列举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