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有害气体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doc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6451749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毒有害气体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有毒有害气体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有毒有害气体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毒有害气体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四、应急施救,以人为本硫化氢危害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硫化氢和溶于水和乙醇,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导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硫化氢是许多工业生产中的副产物。目前,有70多种职业有机会接触硫化氢,这些职业包括采矿、石油开采与提炼、皮革制造、橡胶合成、煤气制取、人造纤维、造纸、染料、印染、制糖、食品加工等。此外,有机物腐败场地也有硫化氢产生,因此,清理垃圾、阴沟、粪池、菜窖时,也会接触硫化氢。一、硫化氢的理化特性硫化氢:Hydrogensulfide,分子式H2S,为无色、有“臭皮蛋”气味的有毒气体,分子量34.08,熔点:-82.9,沸点:-61.8,相对密度(空气1):1.19,饱和蒸汽压:2026.5kpa(25.5),临界温度:100.4,临界压力:9.01Mpa,爆炸下限:4.3%,爆炸上限:45.5%,引燃温度:260,最小点火能:0.077mj,最大爆炸压力:0.49Mpa,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硫化氢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至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迅速引着回燃。另外,它易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类和石油溶剂以及原油中。二、硫化氢的毒害特点硫化氢是强烈的神经毒物,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吸入,而且经人体的黏膜吸收比皮肤吸收造成的中毒来的更快。硫化氢对黏膜的局部刺激作用是由接触湿润黏膜后分解形成的硫化钠以及本身的酸性所引起。由于人的中枢神经对缺氧最敏感,因而首先受到损害的就是人的中枢神经。人若吸入硫化氢70-150毫克/立方米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流泪、眼痛、畏光、视物模糊和流涕、咳嗽、咽喉灼热,吸入2-5分钟后嗅觉疲劳,不再闻到臭气,变得麻木;若吸入300-650毫克/立方米,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吸入760毫克/立方米/15-60分钟,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肺炎,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晕倒、乏力、意识模糊等症状;如吸入1000毫克/立方米/数秒内,很快出现急性中毒,突然昏迷,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发生闪电型死亡,高浓度接触眼结膜会发生水肿和角膜溃疡。而低浓度长期接触,会引起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二、硫化氢的毒害特点硫化氢队粘膜的局部刺激作用系由接触湿润粘膜后分解形成的硫化钠以及本身的酸性所引起。对机体的全身作用为硫化氢与机体的细胞色素氧化酶及这类酶中的二硫键(s-s)作用后,影响细胞色素氧化过程,阻断细胞内呼吸,导致全身性缺氧,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因而首先受到损害。硫化氢作用于血红蛋白,产生硫化血红蛋白自而引起化学窒息,是主要的发病机理。急性中毒早期,实验观察脑组织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得到抑制,谷胱甘肽含量增高。三、立足预防,严格监控认识硫化氢的特点,严防硫化氢的危害,加强硫化氢的安全监控管理,刻不容缓,责无旁贷。1、按规章制度安全监督在我们施工作业过程中,有些井含有硫化氢,我们对这些井都有登记。有些井含硫浓度高,有些浓度低,但无论浓度高低都是一种威胁我们生命的有毒气体,所以我们要按照中油集团公司和吉林油田公司的有毒有害气体的预防管理和含硫的控制措施的规定和要求,认真监督检测,并且要在使用硫化氢检测仪的过程中要认真负责,相关部门要亲临现场进行监督指导,避免发生毒害事故。三、立足预防,严格监控2、加强基础管理针对我厂几年来修井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含硫化氢井,各基层站队要建立安全生产组织网络,明确责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管理制度到岗,安全责任到人,监督措施到点,考核落实到位。制度、措施和应急预案要层层分解落实,并且要环环相扣。三、立足预防,严格监控3、落实培训教育控制作业现场作业队伍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安全责任心。要及时的组织有毒有害气体的培训,必须掌握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相关安全知识。熟悉作业场所、工作岗位的特点和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等。在施工含硫井现场,要求队干部跟班,大队领导到位,管理部门监督。现场要备有气体检测仪、鼓风机、有效的防毒面具,组织现场人员进行应急处置预案的演练,提高操作人员能够正确处理意外事故的应急能力。四、应急施救以人为本防范硫化氢,重点是落实防中毒伤亡、防火、防爆措施;特别是要落实切实有效的应急处置预案,在遇到意外事故或者灾情时,应迅速实施有毒有害气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迅速组织现场人员撤离,采取应对措施,放置事态扩大和扩散。1、迅速实施保护抢救(1)首先要将浸湿的毛巾等织物捂住口鼻,迅速撤离毒害污染区域至上风处,并且进行隔离、洗漱、检查。(2)不要盲目aname=baidusnap0/a奔跑/B,大声呼叫,防止毒气吸入和烟气呛入。要借用敲打声响、挥动光、色等物达到求救的目的。(3)如遇到眼内有异物感时,应立即翻起眼皮,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立刻就医;如感到呼吸不畅时,在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的空旷处后,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四、应急施救以人为本气温低时注意保暖,密切观察呼吸和意识状态;如呼吸困难,应马上给予输氧;如面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同时施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心肺复苏,注意切勿用口对口呼吸的方法,以防交错中毒,并立即给养,保持呼吸道通畅,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及时合理的采用对症、支持等综合疗法;中、重度中毒有条件时,可应用高压氧治疗。注意防治脑水肿和肺水肿,实施急救措施。(4)消防抢救人员必须做好自我保护和呼应互救,穿戴全身防火、防毒等的服装,如: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或氧气呼吸器,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佩戴化学防护手套等,确保施救抢险人员和现场的安全。四、应急施救以人为本2、立即组织应急排险(1)迅速找到并切断、封堵气源、火源等危险源,防止蔓延、扩散。如一时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容许熄灭正在燃烧或泄漏的硫化氢气体。遇到容器或者管道的,应喷水降温,冷却,降低容器、管道内的压力和温度。(2)站在上风处,采用喷射雾状水进行污染区域的稀释、溶解和冲洗,阻止硫化氢气体的蔓延、扩散。并选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等灭火器进行灭火。四、应急施救以人为本(3)发生事故或者危险源位于学校、医院、政府机关、博物馆、重要部门以及娱乐场所或者居民住宅区等人员稠密附近的,必须立即采取喷射“水墙”等来设置屏障,以防火灾、爆炸、毒气灾害。(4)周围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化学物品,必须迅速分隔、转移。(5)谨慎动用电气装置、电气线路,严禁使用易产生火花的电气设备和工具等。四、应急施救以人为本3、加强现场监护处理(1)抓紧时间进行修复、检验,及时封堵、修复损坏的泄露处。进入容器、管道等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域时,必须落实监护。(2)采取合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排风,加速硫化氢毒气的排散,控制和降低空气中硫化氢气体浓度和含量。(3)控制现场,安全、妥善处理废液、废气和残余物。(4)严禁其他人员进入现场内。撤离现场的施救人员,必须进行淋浴、更衣、换洗服装和检查。(5)禁止现场吸烟、进食和饮水。四、应急施救以人为本4、落实亡羊补牢措施(1)加强有效措施,严格防范事故的次灾害和重复发生。(2)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堵漏建制,确保安全生产。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一、一氧化碳危害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一氧化碳是工业生产中分布最广的一种有害气体,当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时均可产生。生产中接触一氧化碳的作业有:炼铁、炼钢、炼焦;采矿的爆破作用;机械制造工业中的铸造、锻造车间;化学工业用一氧化碳为原料制造光气、甲醇、甲酸、甲醛、丙酮、合成氨等;耐火材料、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等工业使用窑炉、煤气发生炉和煤气炉等。二、一氧化碳的理化特性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密度0.967g/L,?冰点为-207,沸点-190。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但易溶于氨水。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CO经呼吸道吸入。吸入的CO通过肺泡进入血液,立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空气中CO分压越高,HbCO浓度也越高。吸收后的CO绝大部分以不变的形式由呼吸道排出。在正常大气压下,CO半排出期为128409分钟,平均为320分钟。停止接触后,如提高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可缩短CO的半排出期。二、一氧化碳的理化特性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而进入血液循环。由于它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约300倍,阻碍了氧的释放,造成组织持续性缺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甚至出现短暂昏厥。脱离中毒现场,吸入新鲜空气后即行好转,数小时后,症状多可消失。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外,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脉快,烦燥,步态不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时间不长。及时脱离有毒环境进行抢救,苏醒较快,12天内恢复,一般无明显并发症后遗症。重度中毒患者迅速进入昏迷,昏迷持续数小时或数夜。常见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正常或迟钝,四肢肌张力增高。牙关紧闭,强直性全身痉挛,并出现大小便失禁等。常并发中毒性脑病、心肌炎、吸入性肺炎、肺水肿等,严重者会因窒息死亡。三、一氧化碳的毒害特点进入血液的CO与血红蛋白及其它某些含铁蛋白质(如肌球蛋白、二价铁的细胞色素)形成可逆结合。它与血红蛋白具有很强亲和力,即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Hb的亲和力约大300倍,致使血携氧能力下降,同时HbCO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且HbCO的存在影响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阻碍了氧的释放,导致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敏感,因此首先受累。缺氧引起水肿、颅内压增高。同时,缺氧和脑水肿,造成脑血液循环障碍,而血管吻合支较少和血管结构不健全的苍白球可出现软化、坏死、或白质广泛性脱髓鞘病变,产生帕金森氏综合征和一系列精神症状。部分重症CO中毒患者,在昏迷苏醒后,经过2天至2月的假愈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障碍,称之为迟发性脑病。三、一氧化碳的毒害特点一氧化碳中毒是我国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职业中毒。CO也是许多国家引起意外生活性中毒中致死人数最多的毒物。急性CO中毒的发生与接触CO的浓度及时间有关。我国车间空气中CO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3。有资料证明,吸入空气中CO浓度为240mg/m3共3h,Hb中COHb可超过10%;CO浓度达292.5mg/m3时,可使人产生严重的头痛、眩晕等症状,COHb可增高至25%;CO浓度达到?117Omg/m3时,吸入超过6Omin可使人发生昏迷,COHb约高至60%。CO浓度达到11700mg/m3时,数分钟内可使人致死,COHb可增高至90%。三、一氧化碳的毒害特点长期接触一氧化碳可造成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症比较多见,记忆力减退、无力等,心血管系统也会受到损害。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应该做到:经常测定作业环境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维修煤气管道防止漏气;产生一氧化碳的生产过程要密封并有通风设施;在较危险的区域安装一氧化碳气体检测仪凡进入危险区工作时须戴防毒面具,操作后应立即离开,并适当休息;作业时最好多人同时工作,便于意外时自救、互救。?加强安全教育,普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急救知识,一旦发现中毒者应立即移到新鲜空气处,并注意保暖,尽快送医院抢救。四、一氧化碳的急救措施在生产场所中,应加强自然通风,防止输送管道和阀门漏气,有条件时,可用CO自动报警器。矿井放炮后,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必须通风2Omin后方可进入工作。进入CO浓度较高的环境内,须戴供氧式防毒面具进行操作。冬季取暖季节,应宣传普及预防知识,防止生活性CO中毒事故的发生。对急性CO中毒治愈的患者,出院时应提醒家属继续注意观察患者2个月,如出现迟发脑病有关症状,应及时复查和处理。四、一氧化碳的急救措施当发现或怀疑有人出现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采取下述措施:1、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将患者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2、确保呼吸道通畅,对神志不清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3、对有昏迷或抽搐者,可在头部置冰袋,以减轻脑水肿。4、观察病人变化,对轻度中毒者,经数小时的通风观察后即可恢复,对中、重度中毒者应尽快向急救中心呼救,在转送医院的途中,一定要严密监测中毒者的神志、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病情变化。5、在现场抢救病员时,抢救者个人必须配带有效的防护口罩或面具,以防自身不测。二氧化碳中毒二氧化碳治疗机理*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原油田公司*授课人:*二零*年*月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原油田公司*采油厂硫化氢气体的安全防范与应急措施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原油田公司*内容:一、一氧化碳危害的安全防范和应急措施二、一氧化碳的理化特性三、一氧化碳的毒害特点四、一氧化碳的急救措施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原油田公司*CO是无色、无臭的气体,高浓度时略带酸味,比重1.524,极易溶于水。高浓度CO可使机体发生缺氧而窒息。一旦吸入高浓度CO,部分人可先感头昏、心悸、迅速出现语妄、掠厥、昏迷,若不及时脱离现场抢救,可发生脑水肿、肺水肿,并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