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41 汉代儒学学案.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449927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41 汉代儒学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41 汉代儒学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六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41 汉代儒学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41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背景:“大一统”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定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3董仲舒的主张(1)倡导儒学、实践德政、实行教化、政策的“更化”。(2)君权神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文化“一统”与政治“一统”是一致的。4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微点拨“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二、太学的创建(b)1创建时间:汉武帝时期。2影响(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微点拨太学兴办,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国家掌握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也提高了儒学的影响力。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c)1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巩固。3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4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主题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史料一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论从史出新思想的载体。继承传统民本思想。追求财政充足,上下和谐,利国利民的治国理念。史料二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论从史出坚持民本思想。神化皇权,与传统民本理念相悖。对皇权也有一定制约。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论从史出反映了董仲舒“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其实质。史料四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论从史出天人感应,约束天下臣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约束皇权。1五大视角综合认识董仲舒新儒学体系(1)背景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诸侯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形成:他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3)内容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在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4)目的: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它为儒家思想跃居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5)特点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董仲舒新儒学VS先秦儒学项目先秦儒学董仲舒新儒学重点讨论现实问题讨论神学问题功能是对“真理”的追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特点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地位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主题二儒学官方化、法律化地位确立史料一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论从史出史料体现了有关汉武帝的治国之策;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在当时的地位;“举遗兴礼”“崇乡党之化”“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在当时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响。说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史料二论从史出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关键在于其神化君主权威,适应了统治者及时代的需要,又将读书与做官相结合,迎合了人心追求。1汉武帝尊儒的三大举措(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儒家垄断教育,“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在中央兴办太学,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开始在民间独尊。2儒学自汉代以后长盛不衰的因素(1)内因自身特点: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体系开放:能不断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适应时代: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调整。个人贡献:历代儒学的创新发展。(2)外因历代统治者的推崇。3法律儒学化地位的确定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1主干知识汉代官学教育的历史影响(201711月浙江选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答案A解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由此可见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A。2史料理解儒家官方地位确立(201610月浙江选考)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答案A解析太学是两汉时期官办中央最高学府,由此可排除B、D项,官立学校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由此可排除C项,故选A。3(2017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押题)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起研讨儒学经典。下列文献,不可能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A诗经 B春秋C礼记 D四书章句集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四书章句集注是由南宋朱熹编著。4董仲舒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这表明其主要的治国思想是()A以德治国 B天人合一C严刑峻法 D效法先王答案A解析“任德教而不任刑”表明董仲舒崇尚以德治国,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天人合一,故B项错误;董仲舒并未主张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效法先王,故D项错误。5(2017奉化学考满分练)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在这一政治体制中,皇帝被神圣化为天子,而天命的解释权则掌握在从知识精英中选任的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材料反映的是()A孟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政治思想C董仲舒的新儒学 D孔子的德治思想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的“皇帝被神圣化”“解释权则掌握在儒士型科层官僚手中”,可知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和儒家的独尊,故选C项。6(2017杭州学考测评交流)中国古代某学者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思想主张。该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C韩非 D董仲舒答案D解析董仲舒主张儒学独尊,通过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故D项正确。7(2017浙江绿色教育联盟学考押题)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 D韩非、董仲舒答案D解析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汉朝董仲舒进一步提出“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为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专制统治提供理论依据。8(2017余姚学考满分练)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D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