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概括分析”过关检测练习.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446152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概括分析”过关检测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概括分析”过关检测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用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概括分析”过关检测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概括分析”过关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少游李东阳之门,学问该博。第弘治六年进士,授兵部主事。言官庞泮等下狱,疏救之。诏修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役军九千人,计费百余万。抗疏极谏。清宁宫灾,陈八事,疏万余言。进员外郎、郎中,出理陕西马政,条目毕张。还,上厘弊五事,并劾抚臣不职。正德初,请厘正孔庙祀典,不果行。出为河南参政,廉公有威。驾幸宣府,驰疏谏。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讨平十八寨叛蛮阿勿、阿寺等。录功,荫一子,辞不受。世宗即位,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半道召为吏部右侍郎。会苏、松诸府旱潦相继,而江、淮北河水大溢,漂没田庐人畜无算。孟春仿汉魏相条奏八事,帝嘉纳焉。先是,“大礼”议起。孟春在云南闻之,上疏请法古之名。及孟春官吏部,则已尊本生父母为兴献帝、兴国太后,继又改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孟春三上疏乞从初诏,皆不省。其时詹事、翰林、给事、御史及六部诸司、大理、行人诸臣各具疏争,并留中不下,群情益汹汹。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帝命司礼中官谕退,众皆曰:“必得俞旨乃敢退。”自辰至午,凡再传谕,犹跪伏不起。帝怒不已,责孟春倡众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从轻夺俸一月。旋出为南京工部左侍郎。孟春屡疏引疾,至六年春始得请。久之,卒于家。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孟春所居有泉,用燕去来时盈涸得名,遂称燕泉先生云。(选自明史何孟春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B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C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D会朝方罢/孟春倡言于众曰/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此国朝故事也/于是俱跪伏左顺门/解析:选B解答此类断句题,需先比照各选项,找到不同之处,然后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判断正误。对比题目中四个选项,可以发现主要有两处不同。第一处,“宪宗朝百官哭文华门”,根据句意来看,“宪宗朝”是时间状语,“百官”应是“哭文华门”的主语,故“宪宗朝”与“百官”之间应断开,以此排除A、C两项。第二处,“争慈懿皇太后葬礼宪宗从之”,“宪宗从之”的意思是宪宗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葬礼宪宗从之”讲不通,由此可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B皇考,古代对已亡父祖的通称,也指对亡父的尊称,宋徽宗时开始禁止民间使用皇考的说法。C俞旨,表示同意的圣旨;旨即圣旨,是皇帝针对大臣奏事而下达的指示。D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屯田、土木、工程、水利、漕运等事务。解析:选D“漕运”由户部掌管。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孟春恪守礼法。“大礼”的讨论兴起,他请求皇帝效法古礼的名称,之后皇帝为亲生父母加封尊号,他多次上奏章请求遵从初诏。B何孟春为政有能。他管理陕西马政,各种规章制度全都得到了实施;他巡抚云南时,平定了十八寨的反叛蛮人,朝廷记录他的功劳。C何孟春直言敢谏。皇帝下诏令要修建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但此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何孟春因此上疏极力劝阻。D何孟春忠心为国。清宁宫遇灾,他上疏向世宗陈述八件事;苏、松等地旱灾和水灾相继出现,他又向世宗上奏了八条意见。解析:选D清宁宫遇灾不是世宗在位时发生的事。文中有“世宗即位,迁南京兵部右侍郎”的语句,而“清宁宫灾”在此句之前,据此可推断。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正德初,请厘正孔庙祀典,不果行。出为河南参政,廉公有威。译文: (2)帝怒不已,责孟春倡众逞忿,非大臣事君之道,法宜重治,姑从轻夺俸一月。译文: 参考答案:(1)正德初年,(何孟春)请求修正孔庙祭祀的典章,没有实行。出京任河南参政,廉洁奉公有声威。得分点:“厘正(修正)”“果行(实行)”“威(声威)”各1分,句意2分(2)皇帝愤怒不能抑制,斥责孟春倡导众臣发泄怨愤,不符合大臣侍奉君主的道义,依据法规应当从重惩治,暂且从轻处罚扣发一个月的俸禄。得分点:“逞(发泄)”“姑(暂且)”“夺(扣发)”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何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少年时代在李东阳门下求学,学问广博。考中弘治六年进士,授任兵部主事。言官庞泮等人入狱,孟春上疏营救他们。皇帝诏令修建万岁山毓秀亭、乾清宫西室,役使九千名士卒,合计花费一百多万。孟春上疏直言极力进谏。清宁宫遇灾,他上疏陈述八件事,奏疏有一万多字。晋升为员外郎、郎中,出京管理陕西马政,结果各种规章制度都得到了实施。回京后,呈上整治弊端的五件事,并且弹劾巡抚不称职。正德初年,(何孟春)请求修正孔庙祭祀的典章,没有实行。出京任河南参政,廉洁奉公有声威。圣驾临幸宣府,他急速上疏劝谏。不久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巡抚云南。征讨平定了十八寨反叛的蛮人阿勿、阿寺等。记录他的功劳,封赏他的一个儿子,他推辞不接受。世宗即位,他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半路上被召任吏部右侍郎。恰逢苏、松各府旱涝相继,而长江、淮北河水泛滥,淹没田地房屋人畜不计其数。孟春仿效汉朝的魏相分条上奏八件事,皇帝嘉许采纳了。在此之前,“大礼”的讨论兴起。何孟春在云南听到此事,上疏请求效法古礼的名称。等孟春到吏部任职,皇帝则已经尊称本生父母为兴献帝、兴国太后,继而又改称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孟春三次上疏请求遵从最初的诏书,皇帝都不醒悟。当时詹事、翰林、给事中、御史及六部各司、大理、行人众臣各自上疏争论,但奏章一并留在宫中不予批复,群臣情绪更加不安。正逢早朝刚刚结束,孟春在众臣中首先陈述意见说:“宪宗皇帝在位时,百官在文华门哭,争论慈懿皇太后下葬的礼节,宪宗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这是本朝的旧事。”于是都跪伏在左顺门。皇帝命司礼宦官告谕他们退下,群臣都说:“一定要得到表示同意的圣旨才敢退下。”从早上到中午,共两次传达谕旨,仍然跪伏不肯起来。皇帝愤怒不能抑制,斥责孟春倡导众臣发泄怨愤,不符合大臣侍奉君主的道义,依据法规应当从重惩治,暂且从轻处罚扣发一个月的俸禄。不久出京任南京工部左侍郎。孟春屡次上疏称病辞官,到六年春才获得批准。很久以后,死在家中。隆庆初年,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文简。何孟春居住的地方有一眼泉,以燕子去来之时丰盈干涸而得名,于是称他为燕泉先生。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赵光逢,字延吉。曾祖植,岭南节度使。祖存约,兴元府推官。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裔,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唐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诏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云: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光逢后三年不迁,时璨自内庭大拜,光逢始以左丞征入。)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唐摭言云:光逢膺大用,居重地十余岁,七表乞骸,守司空致仕。居二年,复征拜上相。)同光初,弟光胤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搢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节选自旧五代史赵光逢传,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B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C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D光裔/光启三年进士/擢第累迁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膳部郎中知制诰/季述废立/之后旅游江表以避患/岭南刘隐深礼之奏为副使/因家岭外解析:选B“擢第”意为“科举考试及第”,对应“光启三年进士”,意为赵光裔在光启三年进士及第,“光启三年进士擢第”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因而排除A、D。“季述废立”若单独断开,则主语为季述,其后“旅游江表”者亦为季述,与事实不符,故此处把“季述废立之后”当作时间状语,“季述废立之后”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制诰,官名,掌管起草皇帝诰命。唐朝时,以他官掌诏、敕、策、命者称为兼知制诰。B江表,长江以北地区,从中原看,其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C节度使,官名。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D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解析:选B“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光逢世出名门。他的曾祖父赵植,曾经担任岭南节度使;他的祖父赵存约,曾经做过兴元府推官;他的父亲赵隐,也曾官至右仆射。B赵光逢谨慎镇静。光化年间,南北司结党,赵光逢辞官到伊洛隐居,五六年断绝交往;弟弟赵光胤到家中拜访谈到政事,后来赵光逢在门上题字提醒。C赵光逢正直廉洁。赵光逢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被称作“玉界尺”;女道士在他家里寄放黄金,二十年后,金子原封没动。D赵光逢深谋远虑。赵光逢辞官后放柳璨及第,所以当柳璨受朝廷重用后,赵光逢便凭借柳璨得以回到朝廷担任要职。解析:选D赵光逢放柳璨及第不是为自己今后能回到朝廷做打算的。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译文: (2)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挂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译文: 参考答案:(1)当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用旁门左道寻求进用的人很多。(得分点:“瞽者”“禁庭”“骤”“左道”各1分,句意1分)(2)赵光逢一贯谨慎镇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断绝交往,共五六年。(得分点:“素”“及”“挂冠”“屏绝”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赵光逢,字延吉。曾祖父赵植,是岭南节度使。祖父赵存约,是兴元府推官。父亲赵隐,是右仆射。赵光逢与弟弟赵光裔,都以文学德行知名。(旧唐书记载:赵光裔,光启三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迁任司勋郎中、弘文馆学士,改任膳部郎中、知制诰,刘季述废黜旧君改立新君之后,旅居游历江南以避祸患,岭南人刘隐以很高的礼遇接待他,奏明朝廷让他担任副使,于是定居岭外。)赵光逢年幼时爱读古书,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议事的人把他看作“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唐僖宗时,进士及第。过了一个月,任度支巡官,历任台省官职,在内外两制都有能干的名声,转任尚书左丞、翰林承旨。唐昭宗巡幸石门,赵光逢没有随行,唐昭宗派太监戴知权带诏书命他前往石门,他称病辞职。唐昭宗在华州,任赵光逢为御史中丞。当时有道士许岩士、盲人马道殷进出宫廷,很快当上卿相大官,因此用旁门左道寻求进用的人很多。赵光逢依靠法纪治理他们,都受到制裁,从此这类人都销声匿迹了。改任礼部侍郎、主管贡举。光化年间,王道渐衰,南北司结党,赵光逢一贯谨慎镇静,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断绝交往,共五六年。他的门人柳璨被举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唐摭言记载:光化二年,赵光逢放柳璨及第,赵光逢以后三年没有得到调任,当时柳璨因为在皇宫得到重用,赵光逢才以左丞的身份调入朝廷。)到梁朝时赵光逢任中书侍郎、平章事,多次转任至左仆射兼租庸使,上奏章请求退职,以太子太保身份退休。梁末帝爱惜他的才能,征召为司空、平章事。没过多久因病辞职,授司徒退休。(唐摭言记载:赵光逢接受大任,担任要职十多年,七次上表请求退休,最后以司空的身份退休。过了两年,朝廷又征召任命他为上相。)同光初年,他的弟弟赵光胤为平章事,时常到家中拜访,曾经谈到政事。有一天,赵光逢在门上题字道“请不要谈论中书省的事”,他就是这样清净寡欲,端正沉默。曾经有女道士寄放一镒黄金在他家里,碰上乱世,女道士死在他乡。二十年后,黄金无主,便交给河南尹张全义,请他转送给各宫观,黄金上的旧封条还在。他在两个朝代任官,四次退隐,遵行伦常,不暗中做坏事,士大夫都敬仰地把他当作名教主。天成初年,任太保,退休,封齐国公,死在洛阳。朝廷下诏追封他为太傅。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祖道隆,位侍中。父灵产,泰始中罢晋安太守。有隐遁之怀,于禹井山立馆,事道精笃。元徽中为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太祖验其言,擢迁光禄大夫。稚珪少学涉,有美誉。太守王僧虔见而重之,引为主簿。州举秀才。解褐宋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尚书殿中郎。太祖为骠骑,以稚珪有文翰,取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迁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父忧去官,与兄仲智还居父山舍。仲智妾李氏骄妒无礼,稚珪白太守王敬则杀之。服阕,为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本郡中正。永明七年,转骁骑将军,复领左丞。迁黄门郎,左丞如故。转太子中庶子、廷尉。江左相承用晋世张、杜律二十卷,世祖留心法令,数讯囚徒,诏狱官详正旧注。于是公卿八座参议,考正旧注。有轻重处,竟陵王子良下意,多使从轻。其中朝议不能断者,制旨平决。至九年,稚珪上表曰:“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转御史中丞,迁骠骑长史、辅国将军。建武初,迁冠军将军、平西长史、南郡太守。稚珪以虏连岁南侵,征役不息,百姓死伤,乃上表。帝不纳。徵侍中,不行,留本任。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与外兄张融情趣相得,又与琅邪王思远、庐江何点、点弟胤并款交。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永元元年,为都官尚书,迁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三年,稚珪疾,东昏屏除,以床舆走,因此疾甚,遂卒。年五十五。赠金紫光禄大夫。(节选自南齐书孔稚珪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元徽中/为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B元徽中/为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C元徽中/为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D元徽中/为太中大夫/颇解星文/好术数/太祖辅政/沈攸之起兵/灵产密白太祖曰/攸之兵众/虽强以天时冥数而观/无能为也/解析:选B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元徽年间,担任太中大夫。比较能知晓星象,喜好阴阳方术。太祖辅佐朝政,沈攸之起兵,灵产秘密地禀告太祖说:沈攸之的军队虽然强大,但按照天道气数来看,不能有什么作为。”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元徽中”是年号;“太中大夫”是官职;“解星文”“好术数”是动宾结构;“太祖”是开国帝王的庙号;“沈攸之”“灵产”“攸之”是人名;“曰”表人物对话,要停顿。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在文中指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东汉时改称“茂才”。与明清时期的“秀才”意思不同。B江左,古指江西。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六朝时江左为政治、经济中心。C策试,一般以政事、经义策问应考者,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观其文辞之高低,以便量才录用。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官员已故的祖先或妻室。解析:选BB项,江左,古指江东。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稚珪少年博学,擅长文辞。深受太守王僧虔器重,用他作主簿。因为有文采,被太祖任命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共同掌管各种公文的草拟。B孔稚珪孝顺长辈,性情严苛。与兄长返乡为父守孝期间,因兄长仲智的小妾李氏骄横嫉妒,不讲礼节,孔稚珪禀告太守王敬则,最终杀了她。C孔稚珪重视律法,培养人才。上表建议设置教授律学的助教,从严考核,一旦合格,立即提拔任用,来鼓励学子攻读律学,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D孔稚珪清俊风雅,气度疏阔。喜爱文学歌咏,能饮七八斗酒,与张融等交情深厚。宅院中野草丛生却毫不在意,常有青蛙的叫声也反以为乐。解析:选CC项,“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错误。原文为“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即“诏书答复说依从采纳孔稚珪的建议,但最终却没有施行”。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稚珪以虏连岁南侵,征役不息,百姓死伤,乃上表。译文: (2)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译文: 解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以”,介词,因为;“连岁”,连年;“征役不息”,征战不止;“乃”,连词,于是。第二句得分点:“乐”,喜欢;“世务”,世间俗务;“盛营”,建造了很多;“凭”,倚,靠。参考答案:(1)孔稚珪因为外族(北魏)连年来不断向南入侵,征战不止,百姓死伤很多,于是上表。(2)他不喜欢世间俗务,在宅院里建造了很多假山池塘,常常独自一人靠在小桌旁饮酒,而不管身边的杂事。参考译文孔稚珪,字德璋,是会稽山阴人。祖父名叫道隆,位居侍中。父亲名叫灵产,泰始年间被罢去晋安太守一职。(灵产)有隐逸遁世的情怀,在禹井山设立了馆舍,精心诚笃地信奉道教。元徽年间,担任太中大夫。比较能知晓星象,喜好阴阳方术。太祖辅佐朝政,沈攸之起兵,灵产秘密地禀告太祖说:“沈攸之的军队虽然强大,但按照天道气数来看,不能有什么作为。”太祖最终验证了他的话,提拔他为光禄大夫。孔稚珪年少时就广学博览,有美好的名声。太守王僧虔见过他后十分器重他,招揽他担任主簿。州里察举他为秀才。初任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任尚书殿中郎。齐太祖萧道成任骠骑将军时,认为孔稚珪有文采,让他担任记室参军,与江淹共同掌管各种公文的草拟。升任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因为要为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与兄长仲智返回居住在其父的山居中。仲智的小妾李氏性格骄横嫉妒,不讲礼节,孔稚珪禀告太守王敬则杀了她。守丧期满,担任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本郡中正。永明七年,改任骁骑将军,又兼任左丞。后升任黄门郎,仍旧兼任左丞。不久改任太子中庶子、廷尉。江南一带一直承用晋朝张斐、杜预所注的律法二十卷,齐世祖很留心于律法条令,好几次亲自审讯囚犯,诏命狱官对旧注详加考订。于是让八座公卿共同评议,考证旧注。对于同一罪名处罚有轻重不同的地方,竟陵王萧子良主张,大多数取用从轻发落的条款。其中如果有朝议不能决断的地方,则请皇上下旨决定。到永明九年,孔稚珪上表说:“国学要依照五经博士的惯例,设置教授律学的助教,国子生想要就读者,策试达到最高等第,立即提拔任用,使他们身居执法者的职位,以此来鼓励读书人攻读律学。”诏书答复说依从采纳孔稚珪的建议,但最终却没有施行。转任为御史中丞,迁骠骑长史、辅国将军。建武初年,又调任冠军将军、平西长史、南郡太守。孔稚珪因为外族(北魏)连年来不断向南入侵,征战不止,百姓死伤很多,于是上表。但是齐明帝没有采纳孔稚珪的意见。征聘他为侍中,不去就职,仍留任原职。孔稚珪风度气韵清静疏阔,爱好文学歌咏,能饮七八斗酒。与表兄张融情趣相投,又与琅邪人王思远、庐江人何点、何点的弟弟何胤都交情深厚。他不喜欢世间俗务,在宅院里建造了很多假山池塘,常常独自一人靠在小桌旁饮酒,而不管身边的杂事。庭院中野草丛生也不修剪,经常有青蛙的叫声,有人问他说:“你想做陈蕃吗?”孔稚珪笑着说:“我把这些青蛙的叫声当作是两部鼓吹乐,何必期望去仿效陈仲举。”(东昏侯)永元元年,为都官尚书,转迁为太子詹事,加散骑常侍。永元三年,孔稚珪得了病,东昏侯要斥退他,于是便用卧车载着让他走,因此加剧了病情,于是去世。享年五十五岁。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