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doc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6443831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当前食品安全形势及工作重点今年3月,“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党和政府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政方针中。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人们的精神风貌、价值观积极向上,人心普遍思富、思安、思稳、思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情绪,这种情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狭隘极端、迷茫失落等消极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应准确、有效地把握当前的社会心态,正视存在的问题,通过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类问题,缓解社会焦虑情绪,培育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一、为什么要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毋庸置疑现在日子变好了但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仍然滞后,民生改善仍待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也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观念差异和冲突,各种心理行为障碍及疾病,社会结构矛盾及问题等诸多的不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去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任理轩署名文章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对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性做了比较详尽的阐述,1、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个人的心态决定其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心态健康就能正确认识自我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辩证看待成败得失,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敬业乐群的精神状态。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就更容易干出成绩,实现发展。反之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误解他人,就可能在成败得失之间陷人苦恼,在困难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低,就容易丧失发展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健康心态对于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2、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心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社会存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人作为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其心态如何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健康的社会心态使人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自觉投身到事业和生活中,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人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健康的国民心态则使人意志消沉、精力分散、行为偏激、无法积极主动地干事创业,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滞作用。而且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3、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当今时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日趋增多的交往、交流、合作中,每一位国民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国家形象大使的角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整体国民的形象国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常会被放大和上升到国家层面在经意不经意间影响国家形象。国民的言行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心态是否健康。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和国家形象使我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二、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1、社会心态整体上趋于成熟自信、开放包容,人们的行为倾向更加理性和平、务实进取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心态正在逐渐形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文化软实力逐渐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心态相应发生了很多可喜变化。人们对国内国际一些重大事件的看法比以往更加平和冷静。当前中国经济增长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事件无疑是值得中国人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大事。但是,国人对这一事实的反应却比较平淡不再简单地抱以沾沾自喜的态度,而是学会了更加理性地审视与对待,更加长远地思考未来的挑战与问题,反映了人们国民心态的日益成熟;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能更加客观认识和理性对待;对各种新鲜事物能持更加开放包客的态度;对个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困难能更审慎地分析并积极寻求对策。如:当自身的正当利益受到侵害时,更多人倾向于协商解决和诉诸法律对社会上个别人报复社会自残轻生的行为,绝大多数人都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乐观坚强,积极向上。这说明当前社会心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相适应,人民群众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促进社会进步,倡导新风正气成为社会心态主流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人们参与社会舆论的范围更广方式更多热情更高,社会舆情比以往更加活跃,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国家大事。高度评价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积极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言献策,充分肯定党和政府办大事喜事,解急事难事的重大成果并积极参与,共襄盛举共度时艰。对不断涌现的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尊崇学习,对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纷纷予以谴责,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在各种热点焦点事件的社会舆论中,人们坚持真理,追求正义,体现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根据这些舆情动态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心态的主流积极健康,促进社会进步崇尚新风正气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I3人们对国家发展和个人生活现状比较满意对未来充满信心l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面前,我国政府沉着应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使民众的信心受到极大鼓舞。当前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感到满意,对国家及个人未来前景充满信心,爱国热情高涨民族自豪感强,社会情绪积极健康。城乡居民对于未来一两年政府管理经济事务的信心度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人们的社会支持感社会安全感社会成就感等也处于较好水平。这说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但由于党和政府应对有方,措施得力整个社会情绪基调仍处于乐观水平。4社会心态在多元多样多变中形成更多共识人们的价值观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建设,并形成更多共识。如对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共同期望,对改善民生保障公平遏制腐败的共同诉求,对承担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心愿,人们认为当前中国最应提倡的价值是公正诚信平等和谐等。调查还显示:人们认为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健康与家庭,认为金钱和权力重要的比例不高。这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和谐发展,价值观的选择更加积极健康,社会思想意识和社会心态出现了更多积极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多元,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具有世界意识,精神生活的全球化特征日渐明显,风险意识,环保意识诚信意识,平等意识,公共服务意识及对他国文化的宽容意识逐渐养成。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面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会更为普遍,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及因这种认同而生的民族文化的复兴也会日益昌盛。可以相信,在未来中华民族实现自己渴望已久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也定会更为自信而成熟。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联合编撰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重点课题2010年社会思想动态调查报告,概括了当前社会心态主要呈现的新特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民生问题成为社会心态中关注焦点问题。之所以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还比较突出其原因不仅在于我国的发展水平仍处在总体小康阶段,更重要的是社会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使得人们的生存机会和发展机会都呈现出不均等的情况:此外由于一些新出现的社会问题如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等,使得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成为社会心态中的一个基本方面。换言之,民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心态中受关注最多的方面。二是不同阶层和群体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呈现较大差异,社会感受呈现明显的分化状态。当前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利益格局出现了多样化,由此必然引起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的社会心态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和差异其重要表现就在于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也会相应不同。比如,以幸福感为例,它既是对生活条件和个人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于幸福感的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赚到钱才能获得幸福。人要获得幸福还要具备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身体健康,家庭温馨和婚姻美满。也就是说在对于幸福的决定因素的看法上,超过半数的人肯定了钱的重要性。再比如各收人层次的群体都关注房价问题而收入越高的人群对于交通拥堵状况越加关注低收人群体对就业难问题较为关注。可见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思想意识情绪心态舆论热点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别,非常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及其程度。认知呈现较大差异,社会感受呈现明显的分化状态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转型时期所出现的规范缺失二是标准多元化所导致的选择困境。由于开放性所带来的多样性往往就导致出现多种参照系或多重标准,从而形成一种相对化的情境。这一切都将会造成某种不确定性。当前人们置身于一个时代急剧变迁,社会飞速发展,文化价值多元的环境中,不确定性呈现多向蔓延,换言之,在一个较短时间段内事物将呈现多种不确定性状态由此带来了价值认同上的困难。三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社会心态发展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迅速广泛传播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网民群体日益壮大,互联网对社会思想动态的影响也随之增强。互联网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应予以充分肯定。应当看到,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是一种传播工具用得好可以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用不好就会成为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各种负面社会心态社会情绪的放大器和集散地。当前一些网民出于逆反心理,发泄心理,表现心理更倾向于传播负面的观点和情绪。一些网络推手,“网络水军”和个别商业公司出于不同目的刻意制造热点话题,极力炒作敏感话题,恶意传播不良信息,使社会思想动态更趋复杂。还有一些观点接近,感受相似的网民通过网络社区QQ群等形成相对封闭的群体,对信息的选择更加封闭,彼此的影响更加显著,负面思想观点,不良心态和不满情绪在其中很容易被迅速放大和走向极端化并通过互联网又迅速扩散弥漫,有时甚至产生“蝴蝶效应”诱发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三、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当前社会心态主流积极健康。同时社会心态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社会心态中的焦虑感特征突出l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态上的突出特征之一就表现为焦虑。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发愁买不起房子,大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甘愿接受“零工资”的试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而渐成一种普遍心态。另外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也加重了人民的焦虑感。面对这些事故社会整体防范风险的意识并不高,对于关系个人的风险的意识较强,而对关系到群体或社会的风险重视不够,对于突发的伤害性大的风险警惕性较高,而对缓释性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防范不足反过来又使得这些事故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民众的焦虑。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因为心中有担心,有牵挂,对未来缺乏信心和希望。当这些负面情绪充斥人们的内心和生活,势必难言幸福。换言之,焦虑和幸福感是成反比的,焦虑越多,则幸福感就越少。每个人的焦虑都不尽相同,但某个社会群体的集体焦虑却有着某种共性或相同的根源。以大学毕业生为例,若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屡屡碰壁势必会产生“就业焦虑”,找到了工作却发现自己只能得到社会财富大蛋糕中的很小的一块自然会产生“财富焦虑”,其他社会群体亦然,都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遭遇而生出各种各样的焦虑。这也焦虑那也焦虑最终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身份上的焦虑。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精神上无所依托,物质上缺乏保障,丧失了基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明白了社会群体性焦虑的“来龙去脉”,如何破解焦虑就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2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2007年,某杂志社一位记者要写一篇中国中产阶级调查,一个月时间采访了50位他认为属于中产阶层的人。但令他困惑的是,这些人几乎都不认同自己是中产阶层,而与之相反,许多人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甚至一些国家公务员也这样认为。近年来,其他机构的调查也都是类似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成为“弱势群体”,但是物价的上涨可以让人感觉“弱势”,动辄几百万元的房价使人倍感弱势,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可以让人们时刻担心被社会甩出。清华大学人又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认为,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弱势化”,也可称之“边缘化”现象,有其鲜明的特征。一是弱势化往往是以骤变的形式发生的,这当然会造成人们很大的不适应感。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变化的速度令人震惊。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正向方面看,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可谓成就斐然。但是这也是以巨变的形式发生的,往往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所有这些是以体制变革,城市规划,大型工程项目的形式出现的,造成一些群体地位的变化几乎是在一夜内发生的,人们当然难以适应。由于变化速度太快,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也常出现制度滞后的问题。二是经济社会方面的巨大反差造成了些人的弱势化感觉。马克思曾经讲过这样的道理,当大家都住在茅舍样小房子里的时候,谁也没有感到什么不满但是一旦在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所有小房子里的居住者就会感到不舒适,不满和被人轻视。也就是说,贫富反差造成了强烈的被弱势化的感觉。今天我们遇到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巨大变革的社会形势下,社会流动是难以避免的,在社会变化,变革之中有的人地位上升,有的人地位下降,这种现象难以避免。而且社会流动本身也确实给社会带来了活力。问题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流动是公平正义的呢?什么是合理的社会流动呢?三是弱势有普及化泛化的趋势。过去在企业当工人,感到“工人阶级”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企业转制以后工人的地位一落千丈。过去大学毕业生被称为“天之骄于”而今天他们中有些人拥挤在大城市就业竞争市场上,能找到两千元一个月的工作就很不容易了,这部分大学生也深感弱势。“弱势心态”的蔓延是现在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造成这种心态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在合法竞争中发生的弱势化”。比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名牌企业,也有的企业则败下阵来,甚至破产了。在市场竞争(或称为初次分配)中发生的弱势化现象却又难以避免。在这种竞争中只要竞争的规则或程序是合法合理的,由此产生的社会流动也就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另一种可称之为“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将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在外了。换言之在跑步比赛起跑点的时候就排斥了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显然这种“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合理的。如果仔细考察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就会发现问题具有普遍性的。比如机关事业单位的非正式工,很多讲课效果不错的“代课老师”等。如果再仔细分类的话,这里面有些弱势化是制度设计时就被排斥了的群体,有些是受到制度歧视的群体,也有些是被制度忽视甚至被制度遗忘了的群体。譬如在职业技术职称制度方面,我们更重视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职称,而对于普通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职称。表面上也建立了体制。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广大一线的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职称更是被忽视的。这种非竞争型的弱势化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3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2010年以来,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问题。各阶层各群体普遍对社会公平的诉求比较强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前的社会心态和社会情绪。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对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为什么不公平感似乎还强了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社会不公主要包括哪些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社会公正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把公平正义划分为“分配的公平正义”和“校正的公平正义”。“分配的公平正义”涉及财富,荣誉,权利等的分配。就此而论,对条件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对待,对条件相同的人给予相同的对待,即可称得上公平正义。“校正的公平正义”,涉及对被侵害的财富荣誉权利等的补偿。一些当代学者则侧重从社会基本结构的角度来阐述公平正义,他们所理解的公平正义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各种资源利益和负担全面分配的公平正义二是社会利益冲突解决上的公平正义,即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利益冲突。综合古今思想家的观点现在人们关注的社会公正可以概括为分配公正,秩序公正和司法公正。j“不公平感”在人民群众中有增强的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i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社会不公看起来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比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导致城乡差异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条件形成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I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还没建立起来,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则仍然存在。体制的不健全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公平。同时由于不同地区领域行业改革推进的先后和力度不同因而享有的机会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就会导致利益分配的差异。有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原因。公平问题涉及领域众多,受到很多方面政策的制约。比如,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限制,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基本社会保障欠缺等。比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与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适应之处。另外,因为我们个体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我们应理性客观对待,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这种认识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不能把这种差距看作“不公平”。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不公,才是社会不公的表现,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4.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变化不容乐观近年来发生的。周老虎事件,曹操墓之争,三鹿“毒奶粉”事件,肯德基“秒杀门”,蒙牛“诽谤门”唐骏“学历门”张悟本及李一事件等多领域造假丑闻频出。据商务部的统计,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敢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几乎没什么成本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2010年,中科院社会心态蓝皮书课题组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市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三市总体的社会信任属“低度信任”水平。今年年初,嘹望)新闻周刊联合国内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等5个大中城市的民意调查数据也显示,被访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4.8%的被访者评价“好”48.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6.6%)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最为突出,无论在产品信用,商业信用,还是金融信用上,皆有种种恶劣的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的诚信缺失,既表现在领导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中,也体现在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思想作风上。具体体现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和政府行为上,一些党政机关还存在随意性,缺乏程序规范和严格的法治意识,以至发生诸多失信于民的现象。政治生活领域信用缺失另个更为明显的表现是工作中耍花架,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搞欺骗和弄虚作假。诸如“政绩工程”“升迁工程”和类似“数宇出官”和“官出数字”屡见不鲜。值得指出的是,政治生活领城的这种不诚信常与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如影随形。除此之外不诚信现象在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都有相应的表现特别是在职业生活领域,敬业精神与诚实劳动在相当部分人中失去以往的崇高价值;在个人生活领域,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己,急功近利,言而无信,还有各种形形色色的假机构,假警察,假工商等假公务人员。甚至假新闻,假婚姻,假文凭,假考,假招聘,假唱等等,这些不诚信社会现象的泛滥使得社会信用正面临严峻的危机考验。不诚信带给人民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接连发生的失信案例,民众一次次感觉通往诚信的大门越来越遥远,“诚信无用论”“讲信用吃亏”等消极的社会心态有所抬头。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诚实守信呢?毋容置疑这,个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国的诚信缺失与体制转轨有直接联系。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运行依靠权力维系,通过指令与计划建立经济秩序,配置资源,不存在竞争,搞损人利己,假冒伪劣的空间很小。市场经济关系要靠契约维系,而遵守契约离不开诚实守信。这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秩序,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改革不到位,体制不健全,因而弄虚作假,损人利己的空间和机会比较多,失信行为更容易发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法制体系的完善,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对于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原因,湖南省委宣传部文明办张志辉分析说,其一,社会结构的变迁是诫信缺失的根本原因。有人说现在社会上的诚信缺失是市场羟济带来的,其实不然,不能简单的这样理解,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主体的活动范围十分狭窄,自主权很小,因此失信行为没有表现出来,或者说没有充分表现出来。伴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活动空间也随之扩大,人们的交往对象交往范围由熟人社会相应转变为陌生人社会,使得原有的诚信机制受到了冲击。在现代社会中间,人们在享受无线通讯网络,广阔交往空间的同时,也必然承受到由此带来的诚信危机。其二,社会信用伦理制度不健全是诚信缺失的外在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主体间的往来主要是由政府来一手操纵的,无所谓信用问题,因此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契约关系,信用关系,在我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由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后信用伦理跟不上,这也是我们社会诚信缺失的一个外在原因。其三法制不健全是造成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法治是现代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在建立现代诚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在法治保障诚信规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仍然显得无力。也就是说法治的健全与完善与经济发展跟不上,不配套,立法不完善,对诚信的个人,企业等保护不够对不诚信的经济主体的处罚不严,没有使他们自己的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失信成本过低,肋长了那些假冒伪劣拖账赖账违法行为。5社会群体性不满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近期有关部门对网络舆论的专题调研发现,互联网热点话题比较容易集中在八个方面爆发,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涉“官“与涉“腐”以及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这侧面反映出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仇官仇富”心理,这种“双仇”的怨恨心理在网络上似乎成了一种主流民意。而近些年来,在群体性事件中,“非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大量参与,借机泄愤的案例也经常发生。为什么社会中会出现这种群体性不满的心理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容易产生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过低估价社会对自己回报的倾向。也就是说不少人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怀有不同程度的“怀才不遇”心态。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有本事的,另一方面觉得社会没有给予自己应有的机会或没有从社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一正一反加剧了心理的不平衡,不满感油然而生。同时,人们习惯进行横向比较,不乐意进行纵向比较。所谓横向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的人作比较,或者是和身边那些近几年生活条件看起来比自己好的人作比较。本来,自身的生活水平是提高的,但是一些人不愿意把自己的现在和自己的过去作纵向比较。看着自己周围不少原本条件和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人现在却发了财过得比自己好,于是,内心产生了一种似乎别人的所得是对自己的剥夺的感受,进而产生诸如“仇富仇官”的怨恨心理对于这种不满怨恨情绪产生的结构性根源,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成伯清认为主要是利益格局相对固定化,社会差异显明化,个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受到阻滞,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等等。现在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在社会成员作为合格和成熟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上却极不充分,个人的社会性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公共权力t的行使又缺乏明确的限制,从而不时造成“合法的伤害”。又由于“体制性迟钝”,对于民众的社会性伤痛不能有效及时地予以回应,久而久之,势必萌生怨恨。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认为,改革开放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目标实现后,便有“还没富的人会和先富的人”去比较,慢慢地由贫富差距引起的不满情绪开始蔓延,这是发展中引起的问题。6社会存在较普遍的浮躁心态浮躁似乎成了现代国人的一种通病,各种人群都深受影响。想参加选美,选秀,一夜成名想买彩票中奖,一夜暴富,想嫁个有钱人,省去20年的奋斗事实上浮躁并非中国的专利。无论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以及如今的世界霸主美国,包括中国的台湾都经历过浮躁。共通的一点是社会“浮躁病都是发作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阶段。浮躁心态为什么会在社会发展特定时期产生?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罗教讲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经济起飞的发动机已经发动,各种市场开始形成,社会为人们实现经济目标提供的机会不断增加。比说如,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民在当时的农村社会不可能有任何实现梦想的机会,农民所熟知的同伴中也没有任何实现梦想的成功案例令他们心动和眼红处在这样社会条件下的农民你想办法诱导他们浮躁起来都办不到。第二社会的法律制度和其他各种制度还很不完善。第三人们倾向于将金钱作为衡量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由于社会的规范和制度不够完善,甚至很多制度还来不及建立,此时人们在逐利本能的驱动下,不顾一切追求利益。其中一部分胆子大,敢作敢为的人率先突破传统观念和规章制度的束缚,或者通过有意利用某些制度空白的机会,甚至通过钻制度不完善的空子获得了意外的成功,成为众人羡慕的英雄。榜样的力量引起全社会的躁动和仿效,人们之间的情绪感染使得浮躁的社会氛围很快形四、如何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尽管社会心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应理性地看到,它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归根到底,社会心态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使人们缺乏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而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需要正视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改变失衡现象。1做好社会心态的监测,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政府应当监测民众心态,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在些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套基于公众社会心态调查的社会预警系统,比如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研究所自1947年以来开始监测民众心态。在大量收集数据的基础上,该机构能够预测国际动荡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成为政局和国际问题的“预警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二平认为,这种调查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四种功能(1)预警。通过了解公众社会态度监测社会形势变化,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2)建议。通过了解公众社会态度及反映的社会问题,为国家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建议和技术支持。(3)疏导。公众的一些不满情绪,只要能以恰当的方式宣泄就可以得到平息。公众社会态度调查本身就是一种关注和倾听可以成为宣泄不满情绪的恰当渠道(4)监督。公众社会态度调查可以补充官方正式沟通信息的不足,监督基层官员的行为。目前我国已有28个省(市)建立了自己的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还有一些科研机构也经常做些社会心态调查。通过这类机构,及时对社会舆情进行汇集和分析,准确把握社会心态,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前提。2不断完善制度和社会建设制度建设是培育社会心态长期性的,治本的策略。要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尽快完善民生保障,在社会多个层面上建立健全顺畅的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为民众提供平等的向上流动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扩大社会的中产阶级比例,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互信互助和相互理解,致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与融合,深入做好群众心理疏导工作,构建社会心态调节网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核心价值体系入眼,入口,入心,成为国民的行为准则和毕生追求。做好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社会热点问题3坚持正面引导,建立有效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心态问题的解决最终还要落到“心“上去,因此,建立一种良好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至关重要。政府针对社会结构变化导致部分社会群体归属感降低,企业改制,城市拆迁,贫富差距拉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失衡,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导致人们的心理负担过重等情况,要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潜在因素,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变“堵”“禁”为“疏”“导”宣泄和释放人们的消极情绪保持社会的稳定。同时可以以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为龙头,由综合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学校及其它的社会组织开设的心理治疗机构和咨询中心等组成,建立心理卫生整体网络。社会心态的疏导离不开具体的操作性指导,在这方面有许多纯技术性,技巧性的知识及方法应该教给社会成员,如怎样克服认知不协调而造成的焦虑,怎样更快更好地适应多变的情境,怎样克服习惯性思维方式带来的惰性如此等等。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免费的心理急救热线和在社区学校等场所举办一些免费的心理健康讲座等多种方式普及心理知识。社会心态是由国民的个人心态集合而成的。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修养,不断提高境界,在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努力消除那些不符合健康社会心态的观念和做法。我们在重视社会心态调节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个体自我心态调节。一是加强心理认知调节,确立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个体心理认知调节的核心原则是直面现实正视自我,合理预期,知足而乐以此转换思维方式和心态模式,避免走入心理“怪圈”和“象牙塔”。要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读立志之书,交阳光之友,做有德之人,树立奋发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矫正既有的成功观,财富观,通过营造自我“小环境“增强内在精神动力。培育奋发进取的社会心态需要着力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炫富斗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态。二是加强心理情感调节,确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同心理认知一样,心理情感同样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情感缺失,错位扭曲,容易导致感情用事,情感过激。情感疏导和调节的根本目标是理性平和克制自律其中最现实的方法是“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凡事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理性和科学,就是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和科学实践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不盲从外在权威和各种教条,强调尊重科学,自觉维护法律和制度的尊严,而不为迷信和习惯势力所左右。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不唯上,不唯书,善于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按科学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以客观冷静严谨的态度面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理性科学的心态相对立的是非理性,非科学的心态,即盲目轻信,主观臆断,意气用事。培育健康国民心态,迫切需要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深人思考和独立判断,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三是加强心理品性调节,确立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确立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就是打破封闭,走出自我,眼界宽广,胸怀博大,积极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平和看待成败得失,冷静对待他人的正面与负面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叫好惊叹,也有质疑诘难。如何对待这些声音,直接考验社会心态。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心态就是开放宽容保持静心,虚心和耐心,广泛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开放宽容不是丧失原则和立场,不是一味妥协和退让,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吸纳善意批评和合理建议,耐心纠正片面认识和模糊印象。对外坚持取长补短,促进互利共赢与世界各国一起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样适用于我们处理国内的各种关系。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等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经过不断实践,包容开放的乐观心态就会逐渐确立起来。第 20 页 共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