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冲击高分规范练 命题点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42555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冲击高分规范练 命题点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冲击高分规范练 命题点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冲击高分规范练 命题点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命题点4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真题重温练(A卷)1(2018江苏,28)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1)水草甲丁(2)丙和丁捕食和竞争(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大于(5)丁(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甲不摄食藻类,水草是第一营养级,甲是第二营养级,丁是第三、第四营养级,甲和丁未体现出食物联系,所以还可能有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甲丁。(2)图1中丙、丁都可以作为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丁捕食丙,且丙、丁都捕食乙,所以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图1中乙可以被丙和丁捕食,所以乙的能量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和丁之外,还可以传递给丙以及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根据图2可知,第一营养级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 900/25 000100%7.6%,但是因为第二营养级还包括甲,再加上传递至甲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7.6%。(5)由于生物富集作用,营养级级别越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农药越多,因此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污染物排放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2(2016江苏,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法,分别统计_的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光合放氧厌氧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答案(1)蛋白质(2)N、P(3)五点取样各种害虫(4)(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解析(1)S元素是蛋白质的标志元素。(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N、P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3)该稻田接近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通过好氧微生物分解,也可存在厌氧微生物以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藻类、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3(2017江苏,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演替。(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 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 类不同纲的生物:_。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解析(1)建立在已有部分物种的“矿区”基础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图示信息表明,昆虫一方面被杂食性鱼类捕食,另一方面又与杂食性鱼类共同争夺“水草”,故昆虫与杂食性鱼类存在着捕食与竞争关系。(3)叫声依赖声音传递信息,属于物理信息,沿岸边调查“卵块”密度,宜采用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法。(4)水草腐烂将给浮游生物类留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故可引发后者快速增殖。(5)图中杂食性鱼类若以水草为食则为初级消费者,若以昆虫为食,则为次级消费者,而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若所食浮游生物为植物,则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为初级消费者,若所食浮游生物为动物,则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为次级消费者;自然界中以蛙为食且又可被猛禽捕食的生物有多种,如蛇、肉食鱼、鼠等(注意所列举生物应为“不同纲”)。4(2014江苏,26)机场飞行跑道及场内小路旁多是大片草地,有多种动物栖息。下图是某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分别处于_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这种反应属于_反射。(3)工作人员根据生态系统中_信息传递的特点,释放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4)为了进一步驱鸟,某机场先铲除原有杂草,而后引种了虫和鸟都不爱吃的“驱鸟草”,机场内小鸟大为减少。以后“驱鸟草”逐渐被杂草“扼杀”,这种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属于_演替。(5)为了解机场内蜗牛密度,三个调查人员各自随机布设样方如下图所示(图中阴影带为水泥小路,其他处为草地),其中最合理的是_(填序号)。调查中某个样方内蜗牛分布示意图如下图,该样方的蜗牛数应计为_个。答案(1)第三、第四、第五(2)条件(3)行为 (4)次生(5)6或7解析(1)在该机场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小型猛禽在不同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同,如在“草昆虫小型猛禽”中处于第三营养级,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小型猛禽”中处于第四营养级,在“草昆虫杂食性小鸟蛇小型猛禽”中则处于第五营养级。(2)机场内的小鸟初遇稻草人十分惊恐,可能与受过人的惊吓或伤害有关,是通过后天学习或生活经验形成的条件反射。(3)用训练过的猎鹰来驱赶小鸟,利用的是生态系统中行为信息传递的特点。(4)由题中信息可知,在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中,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生物群落的演变过程属于次生演替。(5)调查蜗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不能只在草地处取样,故所示取样方法最合理。样方的计数原则是计数样方内部的个体数和相邻两条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在本样方内共有6只蜗牛,内左上7、内左下7、内右下7、内右上6,故本题答案填6或7都可以。5(2013江苏,26)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请回答下列问题:(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关系。(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的速率。(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填序号)。鸟土壤质地光照水体肥力稻田杂草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2)浮游动物(3)竞争(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5)解析(1)生物实验中(特别是需要统计数据的实验)通过设置重复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2)浮游动物捕食浮游植物,当杂食性鱼摄食了浮游动物后,可使浮游植物较好地生长繁殖;(3)水稻与浮游植物为竞争关系。(4)稻田中放养鱼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该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其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5)本小题的两个关键词是“影响最大”和“不定因素”,五个选项综合比较,最符合的是鸟。6(2012江苏,26)江苏某小型天然湖泊原有少量鱼类,后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养殖前后生态调查的数据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生物类群、物种数和生物量调查结果2007年(养殖前)2010年(养殖后)水生高等植物物种数135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56020浮游藻类物种数1120生物量(干重g/m3)210鱼类物种数158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30750虾、贝等小型动物物种数258生物量(湿重kg/1 000 m2)5513(1)改为人工鱼塘后,该湖泊生物群落的_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3)从表中可以推测,与2007年相比,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_。(4)虾、贝等小型动物能摄食鱼饵料。如果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可以推测在相同饲养条件下2010年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植食性鱼类的总量将会_。(5)若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除停止养鱼外,还需要恢复水生高等植物,以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水生高等植物的直接作用是_、_。答案(1)食物链(2)捕食者(植食性鱼类)增加竞争者(浮游藻类)大量繁殖(3)投饵输入大量能量 (4)减少增加(5)吸收营养物质竞争光照解析紧扣“投饵养殖植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两类鱼均无滤食浮游生物的能力”这一解题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1)该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后,从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有的生物类群种数增加,有的减少,这是由于捕食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的,即湖泊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发生了显著变化。(2)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水生高等植物明显减少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鱼类的生物量由30增加到750,其中包括水生高等植物的捕食者植食性鱼类,且增加的鱼类均不捕食浮游藻类,增加了水生高等植物的被捕食压力;二是两种鱼类不捕食浮游藻类,降低了浮游藻类的被捕食压力,导致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水生高等植物的竞争压力。(3)分析表格调查结果的数据可知,2010年湖水中生物体内总能量增加,是因为投入饵料输入大量能量,使得养殖的鱼类的生物量明显增加。(4)若肉食性鱼类只摄食虾、贝等小型动物,则其营养级级别越高,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散失越多,故推测在同样条件下肉食性鱼类的总量将减少,而植食性鱼类会因食物更丰富而总量增加。(5)人工鱼塘由于饵料的投放等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恢复水生高等植物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也能起到与藻类竞争阳光,从而起到抑制藻类繁殖的作用。模拟对位练(B卷)1(2018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某生物研究小组观察到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项目休息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进食其他活动物种A20%15%与B争夺食物55%吃植物种子10%物种B20%25%与A争夺食物45%吃植物种子10%物种C75%15%吃物种A10%物种D75%20%吃物种C5%(1)碳元素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主要是从_开始的,碳在该表中生物之间传递的形式是_。上表所示物种的粪便可以用于水稻的生产,其主要原因是_。(2)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设计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_。(3)根据表中信息,写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_。(4)物种C与物种D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能够_。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的原因是_。(5)经调查,第一年物种A种群数量为N0,如果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1.6,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答案(1)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动物的粪便能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无机物(或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3)(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 (5)2.56N0解析(1)碳循环是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开始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动物的粪便能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无机物(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因此题表所示物种的粪便可以用于水稻的生产。(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表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3)根据题表,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4)物种C与物种D能根据对方的行为信息特征作出反应,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所以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5)由于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1.6,所以该种群是以“J”型增长曲线增长的,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1.62N0,即2.56N0。2(2018扬、通、泰、徐、淮、宿、连七市高三调研)云杉林是我国西南林区的主要地带性森林植被之一,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某地云杉林采伐迹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为:采伐迹地杂草群落小叶树种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林。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对小叶树种阶段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结果分别为增长型、增长型和衰退型,依据该结果,不能判断出在小叶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原因是_。(2)为了加快采伐迹地上云杉林的植被恢复,研究人员用_调查了云杉的种群密度,系统分析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致死原因,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并根据最直接因素_的数据预估下一代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3)该地区云杉林采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由此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_。在群落演替复生中,云杉定居阶段与杂草群落阶段相比,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_等生态功能增强,使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4)云杉是我国的珍贵树种,其木材为白色,纹理通直,材质坚实,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纸浆材料和家具材料,这体现了其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答案(1)年龄组成只能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映物种数目的变化(2)样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3)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信息传递(4)直接解析(1)对小叶树种阶段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不能判断出在小叶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原因是年龄组成只能反映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映物种数目的变化。(2)调查云杉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预估下一代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3)在云杉林采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由此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群落演替复生中,云杉定居阶段与杂草群落阶段相比,生物种类从少到多,即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增强,使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4)云杉木材为白色,纹理通直,材质坚实,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纸浆材料和家具材料,这体现了其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3土壤微生物是反映土壤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磷脂脂肪酸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且随细胞死亡而迅速降解,研究中常以磷脂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作为微生物种类和总量的标记。芒萁是某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常见的植物种类,科研人员开展芒萁对该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以未治理(0年)、治理13年和治理31年的马尾松林为调查对象,在每个林地设置2种处理措施,并在处理4个月后从每个处理样地中取土壤,测定土壤中磷脂脂肪酸总含量及不同类型微生物的磷脂脂肪酸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_演替。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可靠,取样时应_。(2)实验室利用测定磷脂脂肪酸总量反映土壤微生物活体的总量,其主要依据是_、_。(3)由图1可知,在不同植被恢复阶段,芒萁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影响表现为_。(4)根据图2、3结果分析,芒萁覆盖还会对土壤中_产生影响。答案(1)次生随机设置取样地且同一类型样地要重复取样(2)微生物细胞膜中磷脂含量比较稳定磷脂脂肪酸随细胞死亡会迅速分解(3)在植被恢复的初期芒萁对土壤微生物活体总量的影响较大,而随着生态系统逐渐成熟,芒萁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活体总量的影响减弱(4)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解析(1)受破坏植被的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可靠,取样时应随机设置取样地且同一类型样地要重复取样。(2)微生物细胞膜中磷脂含量比较稳定且磷脂脂肪酸随着细胞死亡会迅速分解,因此可以利用测定磷脂脂肪酸总量反映土壤微生物活体的总量。(3)由图1可知,在植被恢复的初期芒萁对土壤微生物活体总量的影响较大,而随着生态系统逐渐成熟,芒萁覆盖对土壤微生物活体总量的影响减弱。(4)图2、3分别反映的是芒萁覆盖对土壤中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活体数量的影响,结果说明芒萁覆盖会对土壤中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产生影响。4(2018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陕北对黄土区的生态修复常用3种方式: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退耕还草(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还林(人工种植沙棘等灌木)。经过7年恢复后的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样地编号起始群落类型经过7年修复后草木层群落类型植被总覆盖度生长型物种丰富度1沙棘达乌里胡枝子铁杆蒿80%乔木灌木0草本2.152紫花苜蓿铁杆蒿长芒草85%乔木灌木草本2.643达乌里胡枝子赖草达乌里胡枝子赖草50%乔木灌木草本3.19(1)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_,判断依据是_。(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从表中可以看出,7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_层。(3)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的原因是_,样地2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的原因是_。(4)后续研究发现: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16年,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_。3个样地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都趋于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答案(1)退耕封育7年修复后的植被总覆盖度最低(植被种类基本无变化)(2)适应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其他灌木不适应在该地区生长)草本(3)沙棘灌丛的灌木层减少了林下光照人工种植的紫花苜蓿阻碍了其他草本植物的入侵(4)加快群落演替进程(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5(2018南京三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图是某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简图,相关数值用有机物干物质量表示单位:t/(km2a)。请据图分析下列问题:(1)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湿地中由浅水区至深水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2)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湿地中浮游动物可以作为_。(3)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两类食物链,一种是以死亡生物或有机碎屑为起点的腐生食物链,还有一种是通过生物间_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两者同时存在,各有侧重。植物直接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仅占浮游动物总能量的_%(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这说明_食物链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更重要。(4)小型鱼虾的能量只有1.2%传递给食鱼性鱼类,该数据不在10%20%这一范围,据图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由此可知,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否则容易导致湿地稳定性下降。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水平 (2)消费者和分解者(3)捕食13.35腐生(4)小型鱼虾中的能量流向还包括人类的捕捞活动自我调节能力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湿地中由浅水区至深水区生长着不同的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据图可知,湿地中浮游动物既能捕食植物,也能分解有机碎屑,可以作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和分解者。(3)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两类食物链,一种是以死亡生物或有机碎屑为起点的腐生食物链,另一种是通过生物间捕食关系形成的捕食食物链,两者同时存在,各有侧重。植物直接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占浮游动物总能量的比值2 198(2 19814 265)100%13.35%。浮游动物通过腐生食物链获得的能量远远多于通过捕食食物链获得的能量,说明腐生食物链在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的作用更重要。(4)据图可知,该生态系统中小型鱼虾的能量只有极少部分传递给食鱼性鱼类,最可能的原因是小型鱼虾中的大部分能量通过人类的捕捞活动流向了人类或其他生物。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否则容易导致湿地稳定性下降。6(2018盐城高三第三次调研)图1为小岛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有人向小岛引入一定数量的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跟踪调查该生态系统及其对照组的变化,发现沙氏变色蜥和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较大(见图2),而其他生物数量变化相对较小。请回答下列问题:(1)流经该小岛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如图3为能量流经网蜘蛛种群的示意图,若图中C表示网蜘蛛自身呼吸消耗量,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_和_。(2)卷尾鬣蜥处于第_营养级,其与沙氏变色蜥的种间关系是_。(3)引入卷尾鬣蜥后,沙氏变色蜥的主要活动范围从树基部向上转移,而网蜘蛛的织网位置略有下降,此现象表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发生改变。(4)引入卷尾鬣蜥后,网蜘蛛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结合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信息可以看出,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_能力。答案(1)柳仔树等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此两答案顺序可颠倒)(2)三、四、五捕食和竞争(3)(垂直)结构(4)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自我调节解析(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柳仔树等植物(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图3中B表示网蜘蛛粪便中所含能量,A表示网蜘蛛的同化量,如果C表示网蜘蛛呼吸消耗量,则D表示网蜘蛛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能量去向包括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2)根据题意可知,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结合图A可知,卷尾鬣蜥可处于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卷尾鬣蜥可以捕食沙氏变色蜥,同时两者都能捕食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因此两者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引入卷尾鬣蜥导致群落中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发生变化,说明生态因素的改变可以使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4)卷尾鬣蜥主要以沙氏变色蜥和较大的地面节肢动物为食,引入卷尾鬣蜥后,短时间内网蜘蛛数目会因为竞争者和捕食者的数量减少而增加,随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然后又减少并重新趋于相对稳定。小岛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7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蓝藻爆发,使水域生态遭到破坏。控制蓝藻疯长,同时“变废为宝”是减轻“绿色灾害”的有效途径。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从细胞结构分析,蓝藻属于_生物,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_和固氮作用,这在生物界中是十分独特的,对整个生物圈的_(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蓝藻与其他水生生物构成了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_。(3)下表为某湖泊不同营养状态的各种藻类种群组成情况。营养状态藻类种群组成铜绿微囊藻鱼腥藻斜生栅藻汉氏菱形藻薄甲藻小定鞭金藻重度富营养50%25%14%10%0.5%0.5%中度富营养5%40%42%12%0.5%0.5%轻度富营养0%25%60%14%0.5%0.5%贫营养0%0.5%10%11.5%10%68%据表分析,检测水中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是_,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答案(1)原核光合作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生物群落(3)铜绿微囊藻鱼腥藻和斜生栅藻解析(1)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很多蓝藻可以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固氮作用,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2)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3)分析表格可知,在重度富营养化时,铜绿微囊藻所占百分比最大,可作为重度富营养化的指示生物;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环境中,鱼腥藻和斜生栅藻所占比例最大,竞争最激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