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6441578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4%的小学生、29%的初中生、26%的高中生有厌学心理,高中生愿意上大学者100%,但愿意学习者不到10%;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考试焦虑、考场恐惧和认知变态现象;这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二)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包括: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谐,使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而是更深的内心创伤。据有关资料统计:10%的小学生、28%的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缺乏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三)情感类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33%的小学生、41%的初中生、68%的高中生情绪波动性大,42%的小学生、51%的中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在生活适应性方面:相当一部分因娇生惯养致使其依赖性强、不会劳动、不会自理,缺乏自立意识和生存能力;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依赖心理当前,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日益成为在校生的主体。他们有的在“糖水”里长大,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溺爱、娇宠,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缺少独立意识,什么事情都要依赖家长。2自负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总想事事占先抢头,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认识不到“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受到委屈,往往意志脆弱,承受力差,痛苦不能自拔,甚至走上绝路。3自私狭隘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4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心理一旦形成并得到发展,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日益显著的消极影响,特别是中学生尚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5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中学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老师和家长倾诉。6、孤僻心理: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7焦虑异常心理:焦虑心理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这种焦虑反应是带有普遍性的正常的适应性反应。然而,焦虑的程度过于严重时就变成了惧怕,人的主观感觉就变得紧张不安,易产生不愉快预感。8、恐惧心理:是指对某种特定对象或境遇产生了强烈、非理性的害怕。而实际上这类引起害怕的对象或境遇,一般并不导致危险或威胁。对某一特定事物或现象的特殊害怕,是中学生最为普遍的恐惧心理。9易怒心理:所谓易怒就是指容易冲动、急躁,爱发脾气,喜怒无常,报复性强,常有干危险、愚蠢事的冲动,事后冷静下来又后悔。现实生活中,有些中小学生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别人看来不以为然,而他却犯颜动怒,火冒三丈。10、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11嫉妒心理: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12.猜疑强迫心理: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13、厌学心理: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四、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一)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个性心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家庭中的生活是否和谐,对自己孩子能否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能否有效的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家庭因素的影响:1 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于发生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 常要求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学生对待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带来消极的影响。3家庭的溺爱。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家中两代人只有一个孩子,两代人对孩子的溺爱,尤其是隔代人的溺爱,往往会造成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性。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4家庭分裂的创伤。完满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以上这些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灵扭曲,他们在这样的家庭中会出现自私、对他人施暴、喜怒无常、性格孤僻、情绪烦躁、忧郁等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在家常感到很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初中占51%,高中占45%;“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初中占58%,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上家庭破裂,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越来越多,是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卖淫嫖娼、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调查中显示:“受到过骚扰”的初中占68%,高中占37%;羡慕那些不用学习,而自由自在的人”初中占38%,高中占22%。(三)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缺憾与不足,势必会影响他们健康品格的形成。1学校教育的误区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2教师的不健康心理的影响初中213名同学中“有想不通的问题,首先想到与老师聊聊的”只占35%;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却占45%;不希望老师多做家访的占65%。高中150名同学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8%和42%,64%。.3学校教育管理因素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五、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因此,我们应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采取以下对策。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2.上好心理健康教育。对全体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3.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4、成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服务室和悄悄话热线信箱,建立心理网络聊天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在教育中,能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兴味盎然、心情舒畅。教师无声的语言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6、兼顾对学生家长宣传和指导。使亲子关系和谐;顺其所思,与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用其所为,促其所成。7、心理拓展训练基本内容:个人及双人项目,沟通项目、破冰项目、团队协作项目基本过程:信赖关系的确立,目标设定、挑战压力、高峰体验、幽默与愉快、解决问题基本方法:从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干预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宗统计了近5年来所进行的6万多人次的热线咨询内容,对各类问题作了分析,其中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占42%,学习方面的问题占27%,余下的是“自我”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8页一、学习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干预(一)厌学厌学指学生厌恶学习或厌倦学业的情况,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严重者称厌学症。它通常表现为情绪上厌倦学习,态度上消极甚至对抗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在具体行为上通常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无所谓自己的学习成绩,无所谓家长、教师的批评,成绩不断下降。据初步调查,中学生厌学者约占343%。农村初中生有厌学行为的学生人数超过一半。初二是学生产生厌学行为的高危期,而厌学情绪加重主要在初二至初三阶段。聂金菊农村初中生厌学行为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2期,第114116页厌学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学习的动机。很多中小学生受知识经验、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只是在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学习,难以理解学习的真正动机和目的,更不能将自己的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发展真正联系起来,也没有什么理想和目标。二是缺少成功的体验。很多中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好,经常在学业上经历失败,从而缺少成功的体验,缺乏激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三是家庭环境不良。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有不当的教养方式,或者对孩子过于溺爱、放纵,听之任之,或者教育方法粗暴,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没有一个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往往会使学生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四是师生关系紧张。如果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如上课讲话、睡觉等,而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的态度过于简单粗暴,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不喜欢教师,不喜欢该教师所教学科,最终导致讨厌学习。五是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孩子们没有时间玩耍,长期睡眠不足,久而久之产生了害怕学习,继而厌恶学习的心理。有的学生很难达到教师和家长的学习标准,因而产生厌学情绪。即使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会由于长期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而对学习有厌烦情绪。改变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明确学习目的,改变教育方法,培养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和乐观愉快的语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应在教法上经常改变,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第二,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如对于一个从未完成过作业的孩子,教师不妨让他先做几道容易的题,让他能轻而易举地完成,再逐渐提高作业的难度。发挥“最近发展区”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力达到目标,让其体验到成功。第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来缓解学习压力。学习是一项繁重、持久、艰苦的心理劳动,中小学生贪乐避苦和追求新奇游戏是一种本能式的心理倾向,所以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采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的方法。研究表明,心理干预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和较好的途径,学生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可以提高自我管理、控制能力,逐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缓解厌学情绪,减少厌学行为,进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要完全消除厌学心理还要辅以其他干预手段。傅安球、聂晶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2年第1期,第2223页(二)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指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学,害怕学习,害怕学校和教师或相关情境,伴有恐怖心理和身心症状,故又称恐学症学校恐怖症患者有三个特征。一是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他们在双休日则轻松愉快,怡然自得。如果勉强去上学,看到学校大门、自己的教室就会感到紧张恐惧。二是害怕见教师,在学校没有几个好朋友。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儿童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其焦虑马上缓解。三是还会表现出一些躯体症状,如心神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头痛,头晕,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腹部不适、发热等。学校恐怖症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从家庭方面来说,家长普遍对子女有较高的期望和严格的学习要求,子女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溺爱、娇惯的教育方式使儿童形成强烈的依赖感,不愿去上学吃苦;同时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关系紧张,也可使儿童缺乏对环境的安全感,造成退缩、拒学。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和教师为了“应试教育”的需要,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也容易导致学校恐怖症的发生。尤其是对刚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更加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从个体来说,中小学生的个体特征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如果其心理素质不好,个性有缺陷,如性格内向、不合群、敏感、胆小等,就容易诱发学校恐怖症。对中小学生学校恐怖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第一,了解病因,进行严格的诊断,并使治疗措施具有针对性。一般认为,各类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和学习障碍以及恐惧心理不能视为学校恐怖症。余展飞、谢铜华、林香玲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和有效纠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因此,必须要进行详细的心理诊断,然后寻找诱发学校恐怖症的原因,制订干预措施,并使治疗措施具有针对性。第二,改变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关注中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中小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学校和学校生活。教师可有意让他们参加一定集体活动,让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提供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设法改善学校环境条件,如转学或调班;对于症状严重的中小学生可暂时休学一段时间。第三,使用一些专业方法,如系统脱敏法,开始时让学生在校的时间短些,然后慢慢延长在校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同学要多关心、鼓励他们。再如暴露疗法,对于害怕学校的学生,采取措施强制将其留在学校,随时间的延长,他们也会慢慢调整好心态。杨静学生学校恐怖症的调适,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4期,第1920页第四,严重的学校恐怖症患者可在专业人员的监督下,进行药物治疗。除了对学校恐怖症进行治疗外,其预防工作也非常重要。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成长中学会独立,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儿童,教师和家长要给予适当关注,根据儿童的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使儿童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喜欢学校,喜欢教师和同学。(三)考试焦虑症考试焦虑症的表现是冒汗、心悸、腹泻、尿频、抑郁、肌肉紧绷、口干舌燥等,这些症状往往是因考试压力而引起的,在考试前几天和考试时表现尤为明显,考试结束后逐渐减轻或不治自愈。如何来防止出现考试焦虑呢?第一,加强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适应考题变化的形式。一是要树立正确的考试态度,正确对待分数。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乐观地对待考试。二是要认真复习。我们要根据考试的要求,认真复习功课。因为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是减弱紧张程度,防止怯场的基本方法。三是要讲究考试方法。由易到难是掌握知识的规律,考试时也不能违背这一规律。拿到试卷后,最好先浏览考卷上的各种试题,由易到难,先做会做的。会做给我们带来成功的喜悦,以此来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就会使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有利于发挥出最佳的应考水平。第二,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考前睡眠不足、疾病发作和疲劳过度。大脑长时间工作会产生疲劳,使得对各种刺激产生的兴奋性大为降低,从而使人感到脑子昏沉沉,无法在应考时集中注意力。因此,注意休息,有劳有逸是防止紧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休息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安静休息,即闭目养神或睡眠;一种是活动休息,如散步、做操、打球等。另外,变换脑力劳动的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避免临考前加班加点,拼命复习,甚至临考前几分钟还在看书。这样长时间不休息,必然造成大脑劳累过度,以至考试时头昏脑涨,使知识暂时遗忘,临场思维混乱,造成考试失误。第三,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如腹式呼吸训练,取舒服坐姿,仰卧亦可,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复原,利用小腹的起伏进行呼吸,呼吸深而慢。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腹式呼吸可以使应激反应减弱,有助于人们的心情平静。还可听听音乐来调节,如梅花三弄、雨打芭蕉及约翰斯特劳斯的圆舞曲等。还有肌肉放松训练,先使某部分肌肉紧张,继而使之放松,如此往复,每当放松之后体会放松的感觉。以上是防止出现考试焦虑的硬件训练,除此之外还有软件训练,即面对考试保持平和心态。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考试也一样,在考试中没有考好是常见的事情。正确对待考试挫折,重要的是对考试挫折正确归因,寻找到考试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在学习过程中按照上述方法不断调节自己。另外,摆正考试在学习中的正确位置,积极调节考试焦虑情绪,也是有效减轻考试焦虑的重要途径。二、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干预(一)社交恐惧社交恐惧是以焦虑、恐惧、自闭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心理障碍。表现为:自我封闭,不敢交友,害怕社交;社交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并由此产生焦虑、孤独。社交恐惧有多种具体表现:与人见面时害怕,脸红;见人时感到表情不自然,表情异样、害怕;与他人对视时异常紧张,或不敢与他人对视;在他人面前走路时,怕自己姿势不好看而被嘲笑和轻视等。社交恐惧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往往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个行为印记有直接的关系。例如,一个中学生曾经有一次演讲的机会,他作了精心的准备,希望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可没想到,他上台时竟把原先背得滚瓜烂熟的演讲词忘得一干二净,这使他尴尬之极。自此之后他就不敢当众讲话了,甚至不能到人多的地方去。另外,社交恐惧与父母的不恰当教育有关。父母应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和谐交往的意识,学校也应开设必要的心理课程,同时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得到锻炼。解决中小学生的社交恐惧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培养开朗的性格。社交恐惧与中小学生的性格缺陷密不可分,这些学生往往胆小、怕羞、敏感,计较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性格内向被动,遇事容易紧张焦虑,生活圈子狭窄。因而,家长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跟同伴交往;教师也可多适当关注这些学生,鼓励其多参加集体活动,创造交流的机会,这样就能有力地避免学生的社交恐惧。第二,增加知识。有时由于中小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从而在跟人交往时往往不知道说什么,因跟大家没有共同语言而感到紧张,进而造成社交恐惧。因此,中小学生除了学好书本知识外,还可以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在社交场合就可以毫无困难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能帮助自己树立自信,克服羞怯。第三,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如果中小学生已经出现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可采用一些行为疗法,如系统脱敏法。此法分为三个阶段,即松弛训练阶段、想象训练阶段、实际训练阶段。实践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并且得到实验室生理心理学的验证。余展飞、谢铜华、林香玲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和有效纠治,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106页当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已经比较严重时,就有必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适量应用药物治疗。(二)嫉妒心理嫉妒指一个人对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具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怨恨情绪,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红眼病”。嫉妒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理性的嫉妒,另一种是非理性的嫉妒。理性的嫉妒可以转化为动力和智慧,可使人奋起,加倍努力;而非理性的嫉妒会转化为前进的阻力,刻意贬低别人,报复别人,攻击别人。历史上的周瑜因嫉妒诸葛亮处处胜过自己,最后导致口吐鲜血而身亡。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有嫉妒之心且程度较强,男女差异不明显。嫉妒中虽有理智的参与,但仍具有很强的内隐性,有时很难自我觉察。欧阳文珍嫉妒心理及其内隐性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4期,第446449页嫉妒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不仅后进生有,就是在学习成绩居于上游的所谓优等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中小学生嫉妒心理的表现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验息息相关,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嫉妒他人的学习成绩;二是嫉妒他人的外貌、服装;三是嫉妒他人的家庭条件。关于中小学生的嫉妒心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第一,树立自信心,正视自己的失败。很多学生存在嫉妒心理其实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只好用这种方式获得心理平衡,认为是别人抢夺了自己成功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失败,在失败中肯定自我价值,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中挖掘自我优势和潜力。拥有了自信,对待他人的成功就多了一份豁达宽容,也让自己获得了努力的空间。第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可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利用集体的力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体、外貌、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求自己事事比别人好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要学会悦纳自己。第三,教育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当学生有了嫉妒心理时,教育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就是像体验自己精神世界一样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学会这种移情的技术,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正视他人的成功。黄远春青少年嫉妒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第6264页(三)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中小学生身上一种不受欢迎但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中小学生之间因矛盾而互相辱骂、恶意中伤、打架斗殴,乃至伤害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攻击行为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及人格发展,同时也是其社会化成败的重要指标。男孩比女孩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并且这种性别差异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在攻击的方式上,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较喜欢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而女孩则喜欢采用言语形式的攻击,而且年龄较大的女孩更多地采用间接的攻击,但在直接的言语攻击方面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表明,儿童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因攻击行为的类型和儿童的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张文新等中小学生欺负问题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心理科学2000年第4期,第435439页中小学生的攻击行为,一是与大脑的协同功能、情绪的唤醒水平、性激素等生物因素有关,二是与家庭、学校、同伴、大众传媒等环境因素有关,三是与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控水平、人格特点、社交技能、自身经验等个体因素有关。第一,正确认识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原因,树立正确的态度。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等都对其攻击性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攻击行为是每个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出现的一种错误行为,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去理智地面对和从容地解决。第二,教给中小学生一些调节策略,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中小学生自身处理人际冲突能力的低下及适应不良也是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当培养中小学生人际冲突解决能力。如移情训练,即提高中小学生善于体察、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角色扮演法,即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被打者的心情,从而达到抑制自己攻击行为的目的。第三,创设适宜的环境。中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三、自我方面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干预(一)自卑心理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这种意识还能不断扩散到其他方面,并逐渐形成否定自我的倾向。如果这种意识长时间存在,就会逐渐形成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表现是把自卑心理表现得直观、明显,也是我们惯常看见的,而隐性表现是把自卑心理掩藏起来,表现出孤傲、桀骜不驯。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小学生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看,都处于依赖成人的地位,中学生也是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因此,外部世界对他们的评价和态度,对其心理造成很大影响。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在学校中得不到教师、同学的承认,就可能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二是学生个体因素。由于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经验太少,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经常感觉到受挫,因而会否定自己,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最终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三是学习成绩不好。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家长、学校都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习不好的学生常常在成绩好一些的同学面前油然而生一种“不如他人”的心理。对于中小学生的自卑心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第一,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同时应认识到人不是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我们要让中小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与人比较。第二,调整理想自我,让中小学生体验成功。理想自我的目标太高或根本不适合自己,则在实践中就会不可避免地经历失败,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建立。教师要帮助中小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不断体第三,掌握一些自我调节方法,让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如积极的自我暗示等,让学生完全地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中。还可以进行行为训练,如坐前面的位子以突出自己,学会微笑,正视别人等。第四,引导学生采用补偿法来完善自己。通过树立榜样,让学生认识到某一方面的缺陷还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如爱因斯坦三岁才会说话,华罗庚曾经数学不及格。引导学生理智地面对外在的缺陷,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寻求新的前进的动力。(二)抑郁抑郁以长时期持续性情绪低下为主要特点,对一切事物缺乏兴趣,缺乏自信,情绪压抑,全身无力,懒散少动,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思考困难。抑郁有“懒、呆、变、忧、虑”五大特征。懒,即突然变得疲乏无力,甚至连简单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作业等也懒于应付;呆,即动作减少,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难以集中注意力等;变,即性格明显改变,前后判若两人,自我感觉很差,精力、体力不如以前;忧,即忧郁悲观,意志消沉,心情压抑、沮丧,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虑,即多思多虑,焦虑不安,自责自卑等。中小学生抑郁的成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童年时非父母亲自抚养,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成员有自杀或暴力行为,孩子经历虐待,童年生活不愉快等情况下,中学生的抑郁得分高。对于中小学生抑郁的预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对中小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和家庭的支持作为个体应对压力的一种重要资源,对个体积极面对困难,克服心理障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和家长要给学生提供健康的情绪表达机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改变自己的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教师也要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以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第二,采取一些积极行为。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可以主动采取一些积极的行为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听音乐、读童话、培养业余爱好、结交几个知心朋友、确立一个切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等。第三,请专业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疗法、心理分析疗法、环境疗法等。马到成功。浅谈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其对策摘要: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八种表现状态,即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惧怕心理、唯我独尊心理、贪图享乐心理、厌学心理。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影响,更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应采取的教育对策是: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用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建立约束机制,加速“转轨”进程;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一、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有八种表现状态,即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惧怕心理、唯我独尊心理、贪图享乐心理、厌学心理。笔者曾对汕头市8所中学的600名初中生和400名高中生进行过综合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大致有以下八种表现形态。(一)自卑心理 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懒、萎摩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还有部分中学生并不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与短处,而是不能悦纳自己,自惭形秽,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自我喜欢、进而演绎成别人也看不起自己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心灵笼罩上永不消散的愁云,他们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二)逆反心理由于年龄的特点,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三)孤独心理一些中学生很少和别人交往,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他们人际关系疏远化和淡化,崇尚做“超人”和“怪人”。而他们内心却感到孤独、郁闷。据笔者调查,中学生的孤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境遇型的孤独。因为家庭迁移、升学、转学,一旦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由于适应能力较差,缺乏主动交往的能力和意向,便成为一名孤独者;(2)自我封闭型的孤独。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生活拮据,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便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个人天地里。也有的学生因为其父母是干部、大款,自己成绩较好,就居高临下,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不愿意袒露自己的心扉;(3)行为方式型的孤独。现在很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到大总是以独处的方式生活、学习,难于了解别人,也难于让别人了解自己,因而感到孤独;(4)性格自傲型的孤独。有的学生自高自大、自命清高、自以为是、孤芳自赏,因而滋生孤独。(四)嫉妒心理在中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其显露的主要行为表现有:(1)对别人加以恶意中伤。他们或把抱怨指向别人,或想方设法攻击对方,或千方百计把跑在前面的人拉下来,以保持与自己“同步”,或甩在自己的后面;(2)以“我”为中心。这类学生常常把“我、我的”挂在嘴上,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经历,或产生与父母、师长对抗的行为。有的还会在老师面前状告那些胜于自己的同学。(3)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处。具有嫉妒心理的学生,一旦在学习或其他方面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而不能冷静地自我反思。例如,当自己想入团或当班干部的愿望一时不能达到,就会抱怨老师偏心眼。当自己的学习成绩不佳时便会责怪某老师讲课不生动,会散布“某同学的成绩好是死用功的结果”的言论,等等。在极端情况下,有些学生甚至会发生伤害、杀人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五)惧怕心理惧怕可以说是人类情绪之冠,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甚至会影响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进程。就中学生群体来说,存在着优生惧怕同学的竞争、中间生惧怕掉队、后进生感到前途无望等现象;就中学生个体来说,存在着惧怕数学或作文、惧怕父母的期望落空、惧怕记忆力突然衰退等现象。一旦惧怕惯了,往往就形成性格上过于胆怯和羞涩,从而产生心理障碍。他们可能处处疑心,事事戒备,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学习上,也常常会表现为随大流,缺乏闯劲和首创精神。(六)唯我独尊心理一些中学生只沉湎于自我实现和个人奋斗中,处处都得以自己为核心,遇到稍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雷霆、躺倒不干,或触犯到个人一点点利益就斤斤计较,对集体麻木不仁,对社会漠不关心。在处事中,只有别人关心他(她),他(她)却从不去关心别人,一旦个人欲望满足不了,就想方设法去损害别人和社会利益,以至于走上犯罪的道路。(七)贪图享乐心理现代的中学生,绝大部分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在家中享受“四星级”的服务。求享乐、图安逸、摆阔气、高消费的不良风气在学生中越来越严重。不少学生认为“享乐主义是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认为“艰苦奋斗是上一辈人的事情,与我们这一代人毫不相干。”他们在行为上的具体表现是:(1)不爱劳动,怕脏怕累,稍干一点体力活就要叫苦不迭;(2)好吃零食,零花钱多,消费高,整天嘴巴里都有东西吃;(3)衣着讲究,相互攀比,穿名牌服装的学生越来越多。(八)厌学心理一部分中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出现厌学心理劣势,并在其诱导下,心理矛盾重重。诸如渴望尊重与遭受歧视的矛盾;争强好胜与自卑心理的矛盾;要求上进与意志薄弱的矛盾;纪律约束与自由散漫的矛盾等等。如此矛盾重重的心理,加速了他们厌学心理向纵深发展,由厌学发展到逃学。笔者对汕头市一所中学初中二年级两个班的100名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有25的学生有厌学心理,有2的学生逃学。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影响,更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一)家庭原因(教育目标不适当、教育方法不正确、父母身教缺失、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结构裂变等)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偏重于智力开发,在中学阶段,家长一心指望孩子各科考高分,不顾子女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力能力,忘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许多家长不懂得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的言传身教,赏罚褒贬失当。在这种家庭环境里成长的人,必定心胸狭隘,人格发展不健全。此外,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出现了社会弱势群体,特别是许多农村家庭无能力供给子女读书,导致学生心理健康失衡。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国家庭的离婚率大幅度上升。现代社会影响家庭不稳定的因素很多,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国外的某些观念对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形成很大的冲击等导致离婚率的上升。而这种不良现象的牺牲品就是这些家庭的子女。这种离异家庭的学生在每个学校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而这些学生中很多会成为“问题少年”。(二)学校原因(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素质问题、学校科学管理问题)当前,由于不少中学还未很好地实行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有些学校只关心学生的文化考试成绩。学校领导和教师盯住高考和中考,不少中学的课业负担体现为“三超”,即:超大的学习量,大量的作业、频繁的考试、无休止的补课、大量的重复学习;超高的学习难度;超长的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夜以继日,使学生穷于应付,疲于奔命,根本没有休息,导致心理上的疲劳,情绪焦虑不安。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还有观念上的偏差,观念陈旧,方法简单,如把学习成绩不好,看作学生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不踏实、不刻苦,自控能力差、违犯纪律的学生,看作是故意捣乱等等。一些中学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方法上,学校方面也有许多不足,例如,学校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法,缺少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从而导致发生在学生中五花八门的事,在学校管理者的眼里很难被理解,直接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三)社会原因(不良风气、不良网络)社会上某些不正之风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扭曲了少数学生的心灵。如图实惠,就业挑好工作靠“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学生中产生极坏的影响,他们错误地认为“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由于长期缺乏动力,消极被动地学习,“厌学”心理就逐渐产生。有的学生甚至完全无心学习。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日益严重,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在增长学生的见识,启发他们的思维发展,提高他们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管理的不完善,非法的不良网站和不良网吧随处可见,一些肮脏的性、暴力等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东西充斥网络,而这些又得不到有效控制。可青少年的分辨能力、自控能力都还很差,这就自然产生了许多令人忧心忡忡的现象。据有关调查,不良网络、网吧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杀手”。我们从相关的媒体的报道中也可以经常看到因网络而引发的各种青少年犯罪、离家出走、失踪等问题的例子,而其中有的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可网络对我们的青少年的吸引力是无可抗拒的。再说,作为一个现代人离开电脑、离开网络是不可想象的。学生要上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阻止。校内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上网欲望,学生就往校外跑,导致学生逃学比例的增加。这其中的种种现象、种种矛盾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四)个人原因(生理原因、心理原因)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心理发展错综复杂,他们追求成人感、独立性意向、自尊心等心理目标。但这些心理目标与现实生活中的依赖性出现矛盾,他们要求权利却不愿尽义务,要求被爱而又不懂得爱别人。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产生“明于知人,黯于知己”、“严以责人,宽以律己”的偏向。一些学生难以正确地评价自己,过于自信、自负,在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虚荣心驱使下,故意表现得横蛮无理,甚至有意与教育者对抗,行为表现与教育者的意愿往往背道而驰。此外,中学生处在青春萌动期,容易出现早恋问题。这个时期,中学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最突出的是对异性的好奇心和神秘感。由于他们个性心理发展和认识能力还很不成熟,所以那些“纸条恋爱”、“狂热初恋”只不过是朦胧状态下的冲动性和盲目性的表现。凡是落入情网的学生,十有八九精神萎靡不振,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紧张、恐惧、羞涩;有的苦闷、自卑、惆怅、失望、孤独、悔恨、愤怒。青春期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期,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时期。我国历来在这方面的教育就相当薄弱。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更是少得可怜,即使有那么一点,也可能是从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得来的,零零落落,很不健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青春期有普遍提前的现象。他们的心理成长速度远远跟不上生理的成长步伐。我们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还没有提前跟上孩子的成长。社会上,仅有有关政府机构只有完成任务式的相关活动,根本没有形成一种社会意识。家庭中,有的粗心的父母根本不关心子女的这些问题,或者干脆没有意识到。学校里,我们现在仅有的一点青春期教育还从初中阶段才开始,而根据青少年的生理成长情况,应至少提前到小学五、六年级。到目前为止,学校也没有专门的课程来加以教育引导,以至学生在懵懂之中偏离了正常的航向。学生中各种各样的早恋(也说交往过密)、非正常交往等情况就应运而生,还导致学生的不良性倾向、性格忧郁、自闭等恶性结果。三、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对策如何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笔者不揣浅薄,提出以下教育对策:(一)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用素质教育的要求规范教师,为教师提供掌握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推进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从事中学教育的教师必备素养,应成为考核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条件和作为加强基础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广大中学教师十分有必要全面深入地学习教育心理学,并逐步自觉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可能喜欢学生的一切,但必须承认学生是有价值的人。学生由于知识不足,自我意识的脆弱,他们主要是通过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来获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的概念的,其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尊、自信都受成人的评价和态度影响。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他会深信自己无用。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教师是表率,其自身的心理健康与否也是影响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本人的心理障碍会导致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辅导的失败。所以,教师也有自觉地调适自身心理状态的任务。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所培养的“精神产品”高度负责,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横加干涉教育行为,影响学生。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自我排遣,或向亲朋好友倾诉,或去医院找心理医生咨询,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成长的“幼苗”。要知道稚嫩的幼苗是经不起“摧残”的,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都会使他们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二)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笔者认为,现阶段,中学可开设一个学年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若干标准,掌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也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联手形成的合力,便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三)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需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中学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中吸纳知识与技艺,不会有过重的负担。(四)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班集体关系的和谐、融洽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不少中学的教育仍以升学为目的,以考试诽榜为特征,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的特点,从客观上束缚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结果造成了同学之间情感淡漠,师生之间缺乏信任。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讨论、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日常交往群体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五)建立约束机制,加速“转轨”进程在素质教育中,应建立包括独立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在内的考核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体系,要用心理素质教育的指标引导、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建立教师评估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的监测保障机制。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督导,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和评估验收,加速中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中学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