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经济学导论PPT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6437327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75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大学经济学导论PPT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湖南大学经济学导论PPT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湖南大学经济学导论PPT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政府有意识 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 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 以达到目标 从西方国家战后的实践来看 宏观经济政策要达到的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项 1 充分就业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 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三类 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类失业是任何经济手段都无法消除的自然失业 它不仅难以避免 而且也是经济所必需的 因而充分就业目标不包括这类失业的消除 充分就业目标的真实含义 只是指非自愿失业的消除 可见 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失业率为零 而是指维持一定水平的失业率 这个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或正常失业率 失业率 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与人口的比率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 局部性失业 如怀孕和工作上的变更等而失去工作 包括由于季节性因素造成的失业 2 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是指一般价格水平 即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也就是说 它既不是指单个商品价格水平的稳定 也不是指物价总水平的固定不变 而是指物价总水平不出现剧烈的 大幅度地上涨 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因此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物价稳定与价格总水平的温和上涨并不矛盾 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 而是维持一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的经济状态 价格指数表示在给定的时段里 一组商品的平均价格如何变化的一种指数 在计算平均数时 不同商品的价格一般要根据其经济重要性作加权处理 例如在计算消费者价格指数时 加权的依据就是每种商品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份额 常见的价格指数有 消费物价指数CPI 生产物价指数PPI 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deflator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率 1980 2009 通货膨胀率 现期物价水平 基期物价水平 基期物价水平 3 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一般以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 就某一个国家来说 经济增长的目标应该是实现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符的适度增长率 4 国际收支平衡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 又无国际收支盈余的状态 从长期看 无论是国际收支赤字还是盈余都对一国经济有不利影响 会限制和影响其他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长期的国际收支盈余是以减少国内消费与投资 从而不利于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国际收支赤字要由外汇储备或借款来偿还 外汇储备与借款都是有限的 长期国际收支赤字会导致国内通货膨胀 在国际收支平衡中 贸易收支的平衡更为重要 国际收支净额 净出口 净资本流出 四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 也就是说 要同时实现是有困难的 例如 要保持充分就业 就必须加速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加速 便会导致物价上涨 要控制物价上涨 就要放慢经济增长 必然导致失业率上升 因此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存在着矛盾 国际收支平衡与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这些国内经济目标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因此 如何确定重点政策目标和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协调各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 就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 菲利普斯曲线 高通货膨胀率 低失业率 低通货膨胀率 高失业率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适应 经济增长加速 就业增加 不适应 经济增长减速 对劳动需求相对下降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充分就业 国民收入增加 进口增加 对外贸易逆差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经济政策目标的选择 注意各目标之间的协调 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选择一定时期内的主要目标 二 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1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 这是凯恩斯主义特别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的内容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 2 供给管理 供给管理是指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工具 供给管理的内容包括收入政策 人力政策 指数化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等方面 3 对外经济管理 主要包括对外贸易政策 汇率政策 对外投资政策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等 三 凯恩斯主义的 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 DemandManagement 主要内容 当总需求 总供给时 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当总需求总供给时 总需求过度 导致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认为 当私人经济不能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时 有必要依赖政府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政府对总需求的调节表现为 当总需求不足时 设法提高总需求水平 当总需求过度时 设法降低总需求的水平 相机决策 方法需求管理通过 相机决策 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得以实施 相机决策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 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 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逆经济风向行事 原则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逆经济风向行事 即 当经济萧条时 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ExpansionaryFiscalPolicy 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ExpansionaryMonetaryPolicy 刺激总需求 当通货膨胀时 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 TightFiscalPolicy 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TightMonetaryPolicy 减少总需求 逆经济风向行事 的原则 经济萧条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失业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 增加总需求 减少总需求 经济繁荣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通货膨胀 第二节财政政策一 财政政策的内容1 财政政策 FiscalPolicy 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 财政政策的工具 一 财政支出政策1 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G 例1 军需品和警察装备的购买 例2 公共工程支出 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设施 2 转移支付 TR 二 财政收入政策1 税收政策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 公债 税收 根据征税对象 财产税 所得税和货物税 财产税是对不动产 房地产 即土地和土地上的建筑物 等所征收的税 我国为12 所得税是指对个人和公司的收入征收的税 即可分为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货物税是指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货物征税 如营业税 消费税 根据纳税的方式 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是对财产和收入等直接征收的税 其税负通常是不能转嫁给别人的 它包括所得税 财产税和人头税等 间接税是指税负可以转嫁的税 如营业税 消费税和关税等 这些税种纳税人可以采取提高售价的形式把税负转嫁出去 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 累退税 比例税和累进税 累退税是税率随着征收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税 比例税是税率不随征收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的税 即按固定比例从收入中征税 多适用于流转税 我国为17 和财产税 累进税是税率随征收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增的税 如所得税 这三种税通过税率的高低及其变动来反映赋税负担轻重和税收总量的关系 因此税率的大小及其变动方向对经济活动如个人收入和消费会产生很大影响 公债 PublicDebts 或内债 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 1 运作 政府向本国居民 企业 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 债权人 公众 债务人 政府2 分类 按偿还期限划分 1 短期公债 3个月 6个月 1年 2 中期公债 1 5年 3 长期公债 5年以上 40年 永久3 公债哲学 公债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自己欠自己的债 不构成债务负担 2 政府政权稳定 所以债务偿还有保证 3 债务用于发展经济 使政府有能力偿还债务 公债哲学 公债无害论有人认为公债负担不仅加在于当代人身上 而且也加在后代的身上 是 爷爷花了孙子的钱 由于不能增加税收 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 最终导致通货膨胀 所以 公债是有害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 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 债务人是政府 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 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是长期存在的 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 所以 只要公债不用于战争和浪费 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 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公债增长速度 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 二 财政政策的运用 一 原则 逆经济风向行事1 经济萧条时期 AD不足 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松政策 增加G 减少T 从而AD增大 就业扩大2 经济繁荣时期 AD旺盛 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政策 增加T 减少G 从而AD下降 通货膨胀消失 二 具体运用 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1 经济萧条时期 采用松政策 1 增加政府支出 2 减少税收2 经济繁荣时期 采用紧政策 1 增加税收 2 减少政府支出 松政策 减税与扩大政府支出 PDI PDI 三 财政制度的 内在稳定器 在政府支出和税率保持不变的时候 财政制度本身会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因而被称之为 自动稳定器 或 内在稳定器 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政府收入和支出的自动变化来实现的 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自动变化 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表现为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项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变化 1 自动变动的税收 个人与公司所得税萧条 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 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 税率自动下降 政府税收自动下降 消费 投资 AD 2 政府转移支付 萧条 失业人数 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 TR C AD 3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萧条 农产品价格 政府收购 农场主收入 C I 繁荣 农产品价格 政府抛售 农产品价格 避免经济过热案例 美国 牛奶和牛奶制品行业很大 而且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十分重要 政府要制定牛奶的健康标准 并对牛奶及奶制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进行必要的干预 农业部的商品信贷公司是法律规定的购买多余奶制品以保持政府控制的保护价格 价格下限 的单位 它堆积了大量的黄油 奶酪以及无脂干牛奶 大约是每年消费量的10 目前的价格下限是每磅13美分 财政政策的效应乘数效应 EffectivenessofMultiplier 政府支出或税收所引起的总需求成倍增长或减少 政府支出乘数 指政府采购等支出每增加一美元所引起的GDP的增量 税收乘数 挤出效应 EffectivenessofCrowdingout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 主要原因 政府支出增加 物价上涨 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利率上升 私人投资 四 补偿性财政政策与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西方国家财政预算思想的发展 经历了平衡预算和职能财政两个阶段 平衡预算 传统财政没有调节经济的功能 其主要原则是 量入为出 节约开支和收支平衡 功能财政 职能财政 就是政府的预算目标不是追求财政收支平衡 而是追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实现充分就业的状态 凯恩斯主义认为 国家财政应当具有调节经济的功能 要使这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就必须放弃传统财政的旧信条 因为 要发挥财政调节经济的作用 在经济萧条时就必然出现财政赤字 在经济繁荣时就必然出现财政盈余 赤字财政政策 处之泰然 的表现凯恩斯的政策主张是针对经济萧条和失业提出来的 在经济萧条时 增加政府支出而不能增加甚至减少税收 政府必然出现财政赤字 财政赤字只能通过发行公债来加以弥补 具体操作 造成财政赤字后 政府委派财政部发行公债 卖给中央银行 央行支付货币给财政部 财政部用货币进行各项支出 刺激经济 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公债 调节经济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时会有的财政预算盈余或赤字 当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高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时 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小于实际预算盈余 若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则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大于实际预算盈余 它是作为衡量财政政策措施优劣的指标 它消除了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盈余的影响 从而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对预算状况的影响 只有以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来制定财政政策 才能使财政政策为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服务 这就是说 只要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 即使有赤字 也必须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五 财政政策的局限性遇到以下因素 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一 政治因素影响大选 战争时期不能增税减支 二 时滞的影响 TimeLag 使政策收到相反效果1 认识时滞2 行动时滞3 影响时滞 三 利益集团阻挠 来自于挤出效应 四 居民预期如果他预期持续萧条 则刺激消费的政策无效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 货币政策的内容货币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 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 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 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总水平的经济政策 逆经济风向行事 的基本原则 当经济衰退时 中央银行应采取措施增加货币供给 刺激总需求 以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扩张性货币政策 相反 在通货膨胀时期 中央银行应采取措施减少货币供给 抑制总需求 以控制物价上涨和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紧缩性货币政策 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货币供给量增加 债券价格上升 利息率下降 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货币供给量减少 债券价格下降 利息率上升 投资减少消费减少 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基本程序和过程是 首先 中央银行采取措施增加商业银行的储备金 商业银行储备金增加后 通过存款创造乘数的作用 引起活期存款多倍扩张 使货币供给增加 货币供给增加 导致银根松动 这不仅使人们易于获得贷款 而且引起利率下跌 这样便对投资产生刺激作用 引起投资需求增加 并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 使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增加 便可以消除经济衰退和失业 二 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 1 公开市场业务 OpenMarketOperation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2 再贴现政策 Rediscount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率 RediscountRate 或贴现条件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3 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 ReserveRatioPolicy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 4 其他货币政策手段 道义劝告等 P282 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两个因素 一是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越敏感 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好 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越不敏感 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差 二是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或利率对货币供给反应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越不敏感 h越小 即利率对货币供给变化的反应越敏感 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好 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反应越敏感 h越大 即利率对货币供给变化的反应越不敏感 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差 三 货币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 的原则 经济萧条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失业 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降低再贴现率降低法定准备率 增加总需求 经济繁荣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通货膨胀 紧缩性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率 减少总需求 国际新形式 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 21世纪初至少有三个金融开放举措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和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亚洲各国的货币 金融合作进一步加强 国际货币制度也将面临大的改革 金融业开放不仅使金融监管面临新课题 而且也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增加了新变数 外资银行的引入至少会对货币政策产生两方面冲击 一是传统的以贷款指导计划为手段的直接数量控制办法失效 而间接调控体系尚不完善 外资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如何尚难预料 二是国际资本流动更加容易 外资银行大多数是跨国经营的大型银行 其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调拨以套取利润 当中国出于紧缩经济的目的提高利率时很可能引起短期套利资本流入 反而扩大了货币供应量 假设十年后人民币可自由兑换 如何保持国内货币政策不受干扰 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经济萧条时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相配合 可以消除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经济繁荣时 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配合 可以更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 也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相配合的方式 四 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化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达到的目标主要是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 但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矛盾 而且这两个目标与其他目标如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 只调节财政收支总量和货币供给总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难解决这些矛盾 所以 后来有人提出了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简单地说 所谓宏观经济政策微观化就是有区别对待地实施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 财政政策的微观化财政支出政策的微观化 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的构成以促进部门结构的调整 使某些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部门优先增长 或使某些可以容纳更多非熟练工人就业的部门得到发展 以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失业与空位并存问题的解决 财政收入政策的微观化 通过调整税收结构 征税范围或税率 使税收政策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既能促进经济增长 又不致于降低经济效率 如仅对个别消费品或投资品增税或减税 而不是对所有个人或企业增税或减税 2 货币政策的微观化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局部地调整不同部门 不同市场或不同类型借贷的放款限额 信贷条件 利息率或规定各类从事放款业务的银行的法定准备率等 以增加资本的流动性 调剂资本的供给与需求 促进某些部门或某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又不致于影响整个物价税品水平的升降 第四节供给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 其中包括对劳动力 工资 价格 产量增长等的管理与调节 因此供给管理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收入政策 人力政策 指数化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等 一 收入政策有人认为现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收入增长过快所推动的 因而主张限制工资收入的增长 使其增长率不致于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具体措施有 工会和企业自愿达成限制工资增长的协议 政府直接管制 直至冻结工资和物价 以税收作为奖励或惩罚遵守或超过工资增长率界限的企业和个人 货币工资增长率可分为等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为非通货膨胀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和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为通货膨胀性的货币工资增长率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某种行政措施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地限制工资和价格的政策 它又称工资与物价控制政策 其目的是制止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准则是 假如货币工资增长率等于劳动生产率 则物价水平稳定不变 同时国民收入在劳动收入 工资 与非劳动收入 利润 等两者之间的分配份额保持不变 收入政策的主要类型有 1 工资 物价冻结 用法律手段 2 工资 物价指导线 运用经济方法或劝说与宣传的策略去指导工会与企业领导人执行 二 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按通货膨胀指数来调整有关变量的名义价格 以便使其实际值保持不变 指数化的范围很广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利率指数化 2 工资指数化 3 税收指数化三 人力政策有人认为现在的失业主要是结构性失业或摩擦性失业 因而主张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以减少失业 增加供给 人力政策就是要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善来减少失业 具体措施有 进行劳动力再培训 帮助劳动力迁移 提供劳动力市场更充分而准确的信息 发展能在一定投资水平上容纳较多劳动力的部门 劳动密集型部门 如发展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 了解 1 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2 理解需求管理的主要内容 3 理解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4 理解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5 理解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 特别是赤字财政 理论及其公债理论 6 理解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内容及其运用 7 理解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8 了解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十年回顾及其效果评析财政政策可由政府通过直接控制和调节来实现 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税收和政府支出 政府转移性支出和补贴等 若抑制总需求 可通过提高税率 增加财政收入 压缩财政支出 特别是基本建设支出等措施 立见成效 若刺激需求 则可通过减税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等手段较快实现政策目标 货币政策是由央行运用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或央行贷款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等各种调节工具 调节存款准备金和对商业银行贷款数量 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行为 若抑制总需求则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及再贴现比率 若刺激总需求则降低比率 商业银行则立即做出反映 相应调整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规模 影响社会需求 从而实现政策目标 从1998年至今 我国经历了经济衰退 通货紧缩阶段 也经历了局部经济过热 各种物价指数的全面上涨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 我国政府针对每一个阶段的特点 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宏观调控措施 无论是积极财政政策还是稳健财政政策 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较高的宏观调控水平 财政政策在弥补 市场失灵 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阶段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996年 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 软着陆 在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同时 国民经济也保持着 适度快长 的势头 实现了 高增长 低通货 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然而 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 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7年7月2日 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 改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泰株当日贬值20 由此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使得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 由于我国在亚洲的重要贸易伙伴马来西亚 新加坡 韩国 日本和香港地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较大 从而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贸出口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重创 与此同时 我国国内出现了消费需求增长速度减慢 物价水平持续走低 投资需求增长乏力等一系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现象 并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有企业业内部效率低下 亏损严重 竞争力较弱等问题进一步显露出来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国有企业开始了兼并 破产与重组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下岗人员 城镇失业率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隐患 在这种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之下 1998年8月第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增发100亿元长期国债 我国正式开始启动实施旨在扩大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 第一阶段 七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措施从1998年到2004年 我国共实行了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 这种积极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一种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一种反周期的宏观调控 是通过增发国债 增加政府支出 调整税收等手段 来达到扩大总需求 带动社会投资增加 刺激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目的 1 增发国债七年间 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亿元 这些筹集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发展教育 公检法设施投入 生态环境保护等 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 支持西部大开发等 我国还发行了一定量的特别国债 2 调整税收面对出口增幅趋缓的势头 为了刺激出口 我国从1998年起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 加大 免 抵 退 税政策的落实力度 为了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扩大外商投资 国家不断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 降低关税税率 并对一些特殊项目和设备实行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一系列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出口和外资引进 同时为了减轻企业负担 保证国内企业的发展 国家还清理整顿了各种不合理 不合法的收费项目 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免部分企业所得税 对高新技术产品给予多项税收优惠 3 调整支出结构我国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支出的合理化的步伐 1998年以来 我国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科教兴国战略增加了大量投入 在提高 三条保障线 水平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科技 农村救灾和扶贫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 4 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从实施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 我国的赤字水平就逐年上升 其中2004年突增至3198亿元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赤字财政在缓解我国政府负担 扩大投资 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把 双刃剑 随着我国财政赤字在GDP中的份额的提高 赤字政策注定只能是短期的 第一阶段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积极财政政策直接 有效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遏制了通货紧缩 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成功地跃上了十万亿元的新台阶 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建设国债和为支援西部地区发展而发行的特别国债 也有效地改变了我国基础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促进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 这七年间 我国政府安排用以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大量资金 使得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为37 7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阶段 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在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下 我国国民经济开始了较快的增长 2003年和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了135823亿元和159878亿元 比上年分别增长了10 和10 1 连续两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我国物价总水平在2002年出现小幅下降之后 2003年和2004年均有所上涨 其中2004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 9 这表明我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所出现的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但是2004年所出现的各种物价指数的全面上涨 同时又表明着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有明显增大的迹象 另外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大规模的国债发行量使得我国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负担率逐年增加 财政风险不断加剧 2003年底我国国债余额达到26635亿元 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22 8 面对这一情况 我国政府先后采取了对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发出预警信号 提高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 调减2004年国债发行规模等措施 2004年1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于2005年调整我国财政政策取向 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 第二阶段 2005年至今的稳健财政政策措施稳健财政政策实质上是一种中性财政政策 它介于扩张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之间 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认为 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是要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 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 宏观上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苗头继续扩大 又要防止通货紧缩的趋势重新出现 既要坚决控制投资需求膨胀 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 又要着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 着力协调 放眼长远 1 国债方面随着局部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压力的出现 我国以往大量发行国债以扩大需求 拉动投资 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应该 相应淡出 适当地缩小国债的发行规模和调整国债投资方向 成为了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必然要求 对于国债的缩减要控制在适当的比例之中 过多或过少地缩减都会对经济造成大的影响 在减少国债投资的同时 可以适当增加中央预算资金投入 2 税收方面随着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 我国原有的部分税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 从而加快税制改革显得十分必要 例如 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 这相对增加了企业投资成本 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从而就应该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 3 支出结构方面支出的重点向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 协调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 如提高农业支出的比重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扶持和支援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大对教育 科技 公共卫生 环保的投入等 4 赤字方面财政赤字方面要做到适当减少 要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2005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5年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 这相比上年预算减少198亿元 第二阶段 稳健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稳健财政政策实施两年多以来 社会各方面所反映的情况都显示着我国宏观调控的明显成效 体现出了我国经济的良好运行态势 2005年和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分别达到了183868亿元和209407亿元 相比国内生产总值较快的增长速度 我国的物价水平两年多来的增长就显得比较温和 没有产生通货膨胀压力 2005年和200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一年分别上涨1 8 和1 5 比2004年3 9 的上涨速度有了很大的回落 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也有所下降 煤 电 油 运方面的矛盾得到了缓解 另外 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和工业企业利润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达22 4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784亿元 比2005年增长31 但是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过快 经济结构不合理等一些的问题目前依然存在 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简要回顾1 两者常见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双 紧 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其积极效应是可强烈地抑制总需求 控制通货膨胀 消极效应是易造成经济萎缩 二是双 松 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其积极效应是可强烈地刺激投资 促进经济增长 消极效应是易产生财政赤字 信用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 三是 松紧 搭配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这是最常用的调节方式 如何搭配二者的 松紧 则取决于客观经济状况 2 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采取过不同的搭配方式 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1979一1988年 总体上实行 双松 配合 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 双松 到 双紧 又由 双紧 到 双松 的螺旋式循环 二是1989一1997年 总体上实行 双紧 配合 期间同样表现为 双紧 与 双松 的螺旋式循环 三是1998一2003年 总体上实行 双松 针对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等问题 政府启动积极财政政策 同时伴以稳健货币政策 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财政通过扩大举债规模和支出 增加投资 刺激消费 推进改革克服制约有效需求的体制和政策因素 促进经济增长 央行通过下调人民币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扩大公开市场操作 鼓励商业银行增加财政资金配套贷款 推行个人消费信贷 改善金融服务等刺激经济发展 四是2004年下半年以来 实行 双稳健 配合 针对2003年以来宏观经济的变化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为中性财政政策 与略微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针对部分行业增长过快 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等问题 在投资总量增速减缓的情况下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和优化 有保有压 区别对待 同时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 重点转向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 医疗卫生 教育 环保等方面 为抑制投资过热和货币流动性过剩 防止物价全面上涨 实施略微从紧的货币政策 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 加强信贷监管 作业2 了解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变迁过程 并分析凯恩斯理论对我国经济调控有哪些借鉴意义 案例1 美国经济大危机1929年 1933年美国出现了大萧条 其主要表现是 一是产量和物价大幅度下降 1929年中期 美国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 到同年秋季 局势已非常明显 无论是制造业 还是建设业 都在大幅度减少 从1929年到1934年 美国GDP是呈下降趋势的 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 5年期间下降了24 而消费价格指数在萧条期间也一直呈下降趋势 1933年的GPI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24 6 二是股市爆跌 在1929年9月到1932年6月期间 股市爆跌85 因此 人们几乎把大萧条与股市崩溃当作一回事 而实际上 在股市崩溃之前 经济下降始于1929年8月 并且持续到1933年 股市崩溃只是大萧条的一个重要表现 随后 证券市场终于走向下跌 经过9月份逐步下跌和10月初局部上升之后 到10月末 证券市场陷入了混乱 10月24日 即著名的 黑色星期四 那天 证券交易额达1300万股 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记录 三是奇高的失业率 大萧条带来大量失业 1929 1933年 GNP下降近于30 失业率从3 升至25 从1931年 1940年的10年间 失业率平均为18 8 其范围从1937年底的14 3 到1933年高达24 之间 现在国际上通常将12 的失业率作为临界线 因而大萧条时期持续10年之久接近20 的失业率确实称得上奇高的失业率 案例评析1 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凯恩斯认为 主要原因是总需求不足 是由于投资机会减少和投资需求的下降引起的 凯恩斯指出应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抗需求不足 货币政策不重要 财政政策是解决需求不足问题的重要手段 弗里德曼提出了不同意见 弗里德曼认为 对于大萧条美联储的政策负有重大责任 在大萧条时期 一些银行出现倒闭 非常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美联储本应及时干预 恢复公众的信心 但美联储偏偏默许了银行的倒闭 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行动 终于酿成金融系统近乎完全崩溃的局面 银行倒闭的最坏的结果导致货币供应量不足 因此一方面由于银行的大量倒闭 破坏了存款货币存量 另一方面 倒闭造成了部分存款人信心的动摇 导致更高的流通现金 存款比例的要求 尚若没有倒闭的银行 只能通过持有相对于存款来说增加的准备金 来减少挤兑的可能 流通现金 存款比率和准备金 存款比率的增加 降低了货币乘数 因而急剧地使货币存量减缩 由于大萧条的产生与美联储的政策直接相关 因此应运用货币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大萧条的问题 弗里德曼的上述解释后来成为大萧条的主流解释 2 在对大萧条做出了深入研究后 美国人充满自信地认为 大萧条再也不会发生了 因为历史可以帮助他们避免重蹈覆辙 后来美国确有很好地治理经济萧条的成功案例 这就是1987年10月19日 当天及以后出现世界范围的股市大跌 跌幅达15 20 美联储意识到可能出现大萧条的危险 公开而明确地宣布 将根据需要提供贷款 以防止金融崩溃 立即进行公开市场业务 当美联储开始着手实行扩张性性货币政策时 利率被急剧地压低了 美联储和其他主要中央银行的行动 被认为控制了可能的恐慌 并有效地防止了它影响产量 大萧条当然也就没有出现 1933年3月4日 正是美国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刻 富兰克林 罗斯福临危受命 而成为了美国第32任总统 在严峻的形势下 为了对付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 挽救濒于绝境中的美国经济 罗斯福大刀阔斧地开始了改革 实行了 新政 运动 罗斯福 新政 主要由两个 百日新政 构成 第一个 百日 是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 主要目的是在于复兴 所采取的措施是维持银行信用 实现美元贬值 维持农产品价格 规定协定价格以减少企业间的竞争等 第二个 百日 始于1935年5月 主要目的是改革 所采取的措施是兴建公共工程 以工代赈 以扩大就业来提高社会购买力 改革税制 使受益者范围广泛 罗斯福 新政 几乎襄括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金融业 农业 社会保障等等 首先 罗斯福 新政 是从整理金融入手 在第一个 百日 新政时期出台了不少金融立法 其次 从减少生产和提高价格入手进行了农业改革 再次 采取了复兴工业 刺激工业生产的一系列措施 实现了工业生产增长的目的 第四 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法规和政策 动用企业和财政的能力 保证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第五 采取财政扩张措施兴建一些公共工程 即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又为日后提供了有效供给 第六 实施了平均化的税收政策 对国民财富进行了再分配 罗斯福新政是有成效的 第二个百日新政结束后 失业人数比1933年初少了400万 至少提供了600多万个工作岗位 1935年农民的全部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上升到近70亿美元 1936年工商业界倒闭厂数目只有四年前的三分之一 联邦储备委员会所发表的工业生产调整指数 1932年是58 1936年上升到121 各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增加了30多亿美元 银行业早已渡过了难关 国民收入和公司利润增加了一半以上 道琼斯股票指数上升了80 罗斯福 新政 虽然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并没有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国库每年亏空60 70亿美元 国债一再增加 从1932年的187亿美元 增加到1938年的347亿美元 失业的美国人数仍多达700多万 全国14 的人口只能靠救济过活 特别是从1937年下半年起 经济又走向衰退 10月29日爆发了 黑色的星期二 股票下跌比1929年股票市场大崩溃后最初几个月还要厉害 案例2 中国的通货紧缩人们把价格称为调节经济的 看不见的手 把政府对经济的调节称为 看得见的手 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包括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以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 通过对经济总量的调控来实现整体经济的稳定 尽管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也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但从总体上看 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仍然是利大于弊 而国家调节经济常常是 逆经济风向行事 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分析 当总供给带为既定 且实现了充分就业水平时 经济状况就取决于总需求 因此需求管理就是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 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缎带相等 从而达到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 年 月份 全国零售物价指数首次出现负增长 以后持续 个月保持这一趋势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到1999年7月 我国物价已经连续22个月下降 物价不振 商品积压严重 而且到2001年初这种现象还没完全消失 这在建国的历史中也没有出现过的 按经济学的解释 这是典型的通货紧缩 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的 是烫平经济周期 实现物价稳定 充分就业以及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一种难以克服的必然现象 繁荣与衰退的交替不可避免 经济政策目标不是消灭这种周期波动 而是使其波动的程度减小 这就是说 在经济繁荣时 政策应不使这种繁荣成为过热 以免引发通货膨胀加剧的压力 在经济衰退时 政策应尽快结束这种状况 以免使失业加剧 换言之 就是要减缓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 所谓通货紧缩 是同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 是减少货币发行量以提高购买力或减轻货币贬值 并引起物价普遍下降的过程 通货紧缩通常与经济周期中的萧条阶段相关联 当经济进入萧条阶段时 银行收缩银根 减少信贷 这就引起了通货紧缩 进而引起物价普遍下跌与生产衰退 一般来说 通货紧缩有两个特征 一个伴随 一是货币供应量的下降 二是物价持续下跌 再就是它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的出现 1 我国出现通货紧缩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债务方面的原因 年代中期 拨改贷 政策实行后 中国经济增长一直建立在企业对银行负债的基础上 当企业负债达到一定程度 面对 过剩 的市场形势 银行出于风险的意识 将自动收缩信贷 这时企业则因为盈利的大部分被银行利息所占有 利润率下降而出现预期投资意愿下降 二是投融资体制方面的原因 随着银行体制的改革 银行贷款越来越谨慎 出现了 惜贷 现象 同时非国有银行并没有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增长 而同步增长 使许多非国有经济得不到贷款 投资乏力 三是社会缺乏资产重组机制 通货紧缩是同供给过剩直接相关的 供给过剩又是同重复建设密不可分的 重复建设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 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本来可以通过企业关闭 资产重组及时加以解决 但在目前中国缺乏破产倒闭等 退出机制 的情形下 必然导致矛盾不断激化 2 治理通货紧缩同治理通货膨胀相比更加困难 治理通货膨胀 只要把紧货币闸门不怕物价降不下来 治理通货紧缩 在打开货币闸门后 并不会水到渠成 还需要改变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 以及踏踏实实地对结构和制度进行痛苦的调整 这些恰恰都是宏观政策最头痛的事 反通货紧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则应根据一国出现通货紧缩的原因不同 采取相应的对策 可以通过 需求剌激 促进经济增长 也可以通过 供给管理 促进经济增长 前者的主要主张是通过运用财政赤字手段支撑国家投资 扩大国内需求 后者主要是通过启动消费和民间投资 改革金融体制 发展中小企业 加快小城镇建设 以及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转换 城乡结构转换 地区结构转换来获得长远的发展空间 也就是主张从结构和制度入手 解决中国的经济紧缩问题 由于我国的通货紧缩不仅存在着总需求不足的因素 同时也存在着通货紧缩是一个货币问题 而货币发行是又是由人们主观来决定的 那么 在通货紧缩时 靠增加货币发行不是就可以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了么 面对通货紧的情况 我国的宏观决策部门确实在货币供应方面增大了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七次降低利率 这是一种侧面增加货币供应的方式 同时 极力要求商业银行增加贷款 让社会中流通更多的货币 促进商品销售 但这一切增加货币供应的政策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原因在哪里 对于通货紧缩来说 重要的并不是货币发行或货币供应量增加不增加 而在于货币的流通量是不是真实地增加 发行和供应是一回事 真实流通多少货币量又是另外一回事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增加货币发行 但它能不能变化成为流通货币量 还取决于相当多的因素 主要的是经济因素 如有没有好的货币资金使用项目等 人民银行是增加了货币发行 但由于市场的饱和程度较大 新的经济增长点没有形成 发行出来的货币到人民手中后 人们不去消费和投资 而是大量存入商业银行 货币发行是主观的 货币流通则是客观的 案例3 利率下调经济有时象过山车 一会迅速扩张极其繁荣 一会急剧收缩严重衰退 经济学家把经济中类似过山车的这种现象称为经济周期 经济学就是要寻找经济波动的原因 找出稳定之路 追求经济发展的稳定状态 经济周期是经济中扩张与衰退的交替 经济活动的最高点是经济极盛时期 也是经济向下的转折点 经济由此进入衰退 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 是经济的最低时期 但这个谷底也是经济向上的转折点 经济由此进入扩张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手段的运用中 由于我国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的调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从1996年5月1日开始 到2002年年2月 我国中央银行先后8次降低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一次下调准备金率 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996年5月1日前的10 98 降为现在的1 98 下降了近5倍 同期一年期贷款利率从12 06 降为4 54 下降了1 5倍左右 存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 下调到6 并开始收取利息税 1998年以后降息是针对经济增长减缓和通货紧缩的 1996年和1997年的降息是为了把1995年以前为抑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而提高的利率恢复到合理水平 案例评析 1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有关货币 资金运行的总体准则 货币政策包括 信贷政策 利率政策 储畜政策 投资政策 工资政策等等 从狭义上讲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内经济和金融形势 运用有关工具 对货币 信贷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整的有关行为准则 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西方货币政策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一个是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主张货币政策应以控制利率为主 一个是以费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数量论 主张以控制货币量为目标 提倡 单一规则 的货币政策 即排除利息率 信贷流量 自由准备金等因素 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为唯一因素支配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内容由流通中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构成的基础货币 由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贴现率构成的基准利率 买卖政府债券为主要内容的公开市场业务三方面构成 存款准备金利率 指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和某些储蓄机构在负债中必须以库存现金或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持的准备金比率 再贴现率指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贷款的利率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改变基础货币 从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的一种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具体运用有以下几方面 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保持社会总供需的平衡 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 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通过利率调节国民经济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 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货币政策有三种类型 即均衡的货币政策 扩张的货币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当供大于求 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 就增加货币发行量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降低贴现率 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 当供给小于需求时 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即减少货币供应量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 提高贴现率 在公开市场上抛售政府债券 当供求基本平衡时 实行均的货币政策 即货币政策对总需求不产生扩大或紧缩的影响 2 降息 通常包括四部分 银行存款利率 银行贷款利率 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利率 降低再贷款利率是为了使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得到更多的再贷款 从而可以增加对企业放款 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的着眼点在于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 促使其努力为资金寻找出路 而不是吸收来存款就存到人民银行吃利差收入 近几年 我国八次下调了银行存 贷款利率 两次下调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开始收取利息税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下调银行存款利息率 居民存款利息收入当然有所减少 但是由于市场物价水平下跌幅度更大 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利率水平仍然不低 3 利率下调有如下功能 第一 刺激消费市场 家庭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数量和可以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 即投资倾向 利率下调 储畜报酬减少 可增加消费 当然人们消费的增加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这个条件是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比较大 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比较高 第二 刺激股票市场 降息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推动作用是十分直接和巨大的 使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有利于促进储蓄加快分流 推动资金流分配到资本市场上来 有利于证券市场结构的调整 深沪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35倍左右 即股票的长期投资收益在2 8 左右 高于降息后一年期的存款利2 25 即使考虑风险 大部分 绩优股 的长期投资价值也已经十分明显 这里需要一个条件 就是存在使银行储蓄能尽快转向股市的转换机制 即人们对股市预期比较乐观 股票市场比较规范 第三 促进企业利润增加 需要的条件是 企业提供的产品及劳务有市场 生产有销售的充分支持 使产品与劳务中的利润能实现 第四 有利于刺激企业的投资 因为利率下调有利于减轻企业支付利息的负担 有利于降低企业转产和资产重组的成本 使企业积极盘活资产存量 提高市场的有效供给能力 第五 有利于减轻银行负担 帮助银行理顺存贷款关系 第六 由于贷款利息下调幅度小于存款利率 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但也应看到 由于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 多年重复建设 大而全 小而全造成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 经济结构的矛盾更加突出 运行质量和效益不高 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加重 在这些背景下 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缩小 传导机制不畅 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 很难再现以往立竿见影的功效 因此 我们不应再仅仅依赖货币政策影响整个经济运行 案例 中国经济形势开始转好1997年末 由于国内一些因素的变化 再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催化 中国出现了市场疲软 经济活动放慢的病象 从1998年初开始更进入了通货紧缩 即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状态 需求不足 产品滞销与企业利润减少和紧缩开支之间互相影响 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衰退的经济措施 到2000年初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 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2000年实现了8 的GDP增长 目前 虽然经济界和经济学界对经济好转的性质和深度还有某些分歧 但是绝大多数人对于经济走势出现了重大转机这一点已经没有太大的分歧 而在推动经济转机的原因的问题上 经济学界存在着很不相同的认识 从而对今后的政策着力点有不同的想法 一种观点认为 促成经济根本性变化的基本原因 是政府在过去三年中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在这三年中 发行了3600亿元的国债 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和其他方面的投资 再配合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刺激消费的政策 增加了需求 拉动了增长率回升 今后仍然主要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支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 另一种观点 吴敬琏的观点 并不否认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扼制经济下滑中所起的作用 但是认为仅仅靠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的需求政策并不足以造成经济发展态势的根本转变 中国经济在2000年出现重大转机的原因 从政策层面说 不能仅仅归因为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体的扩张性的需求政策 而应归因为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双管齐下的 两手政策 2000年的重大转机 是 两手政策 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这是因为 第一 仅靠每年区区一千几百亿元的财政投资并不足以拉动总额每年高达3万亿元左右的投资需求 第二 财政政策除了有它的正面作用 还有它的局限性和负面效应 一是挤出效应 政府财政投资的实质 是借用民间的资金来投资 增加了政府用以投资的财源 会相应减少民间可以用于投资的资金 二是大部分的竞争性部门政府投资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 政府投资规模太大持续的时间太久 会造成全社会投资效率的下降 第三点更重要 这就是长期使用财政政策来支持经济增长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这是因为 债务是需要归还的 财政投资的主要范围是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