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六科联赛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33403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六科联赛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六科联赛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六科联赛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六科联赛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世界上最“贵重的詹姆斯韦柏望远镜将在xx发射。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一面的日地连线上(如图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題1. 按天体的运动特征,该塑远镜类似于A. 恒星 B. 卫星 C. 行星 D. 星云2. 有关望远镜运行位置环境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天空呈现蓝色 B. 太阳辐射强度比地球大气上界小C. 常发生极光现象 D. 磁暴现象常威胁航天器安全【答案】1. C 2. B【解析】【1题详解】由“望远镜定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的日地连线上”且与地球相距150万千米可知,望远镜位于太阳系中并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 类似于行星。故C正确、B错误。恒星和星云为气态天体,故A、D错误。【2题详解】相对于地球,望远镜距离太阳更远而且周边没有大气层,因此太阳射强度比地球大气上界小,故B正确。“天空呈现蔚益色是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造成的;“磁暴” 是因太阳色球层中激烈能量爆发而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而产生的;“极光”是高能带电粒子轰击高层大气所致,三者都与大气层有关, 而望远镜周边无大气层,故A、C、D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难度适中,第一题考查字生对不同天体的认识,望远离地球150万公里在太阳系并且一直在地球背面,说明要跟着地球一起旋转。所以为行星,第二题要注意大气层的作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3. 读图,有关描述太阳活动与昼夜电离层电子浓度的高度分布特征,正确的是()A. 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高于夜间B. 电离层电子浓度,太阳活动强年要大于太阳活动弱年C. 白天,1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cm3以上D. 1002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增大4. 美国东部时间xx年9月7日13时40分,包括美国在内的地球朝向太阳的一面的所有地区,高频无线电通信几乎全部中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扰动B. 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太阳辐射増强C. 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D. 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引力加强【答案】3. C 4. A【解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白天,100千米处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在1011cm3以上,故C正确。电离层电子浓度最高值出现的高度,白天为200-300千米,夜间为300-400千米,白天低于夜间,故A错误。夜间,大约在280千米以下高度,太阳活动强年与太阳活动弱年,电离层电子浓度相当,故B错误。100200千米处,夜间高空电离层电子浓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故D错误。【4题详解】太阳耀斑爆发会引起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通信,甚至中断,故A正确。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但与无线信号中断无关,故B错误。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往往与地球各地年降水量变化周期有相关性,因此太阳黑子增多主要影响地球气候;地球磁场紊乱主要与太阳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有关,故C错误。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引力主要与太阳的质量和体积、日地距离等有关,而高频无线电通信几乎全部中断主要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故D错误。【点睛】第一小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二小题为基础题目,较简单。一架飞机从北半球15E某地起飞,沿水平方向以835千米/小时的速度低空匀速飞行,且飞行员看到太阳始终在正南方天空,保持静止不动(赤道上地球自转线速度为1670千米/小时)。据此回答下列各题。5. 此时飞机飞行的方向是()A. 自西向东 B. 自东向西 C. 自南向北 D. 自北向南6. 飞机航线所对应的地理纬度是()A. 赤道附近 B. 北纬30 C. 北纬60 D. 极点附近7. 以此速度均匀飞行8小时后,北京时间约为 ()A. 3时前后 B. 8时前后 C. 18时前后 D. 12时前后【答案】5. B 6. C 7. A【解析】【5题详解】如果飞行员看到太阳始终位于正南方天空,保持静止不动,说明飞机的飞行方向与太阳的视运动方向相同,与太阳同步,即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飞机为自东向西运动,故B正确。【6题详解】由上一小题分析可知,飞机和太阳同步,所以飞行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同,为15/小时, 又由于飞机在低空飞行,可以近似地认为飞机的飞行速度大约就是地球在该纬度上的自转线速度。由题目可知飞机的线速度是835km/h,南北纬60处线速度为赤道线速度的一半。故C正确。【7题详解】“飞机从北半球15E起飞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天空”说明15E的地方时为12:00。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比15E早7小时,因此飞机起飞时北京时间为19:00,8小时后为第二天3:00,故A正确。【点睛】“保持静止不动”,“某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等于赤道线速度当地纬度的余弦值”是第一、二小题解答的关键。在没有出现极昼的地区,只有正午太阳才会位于正南或正北方。长沙(28N)某中学学生在地理兴趣课上,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根据下表以及右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回答下列各题。8. 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和长沙昼夜长短情况为A. 昼渐短 B. 夜渐短C. 昼渐短 D. 夜新短9. 三次測量中,其中一次测量的当天,正值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冬至日 D. 秋分日【答案】8. C 9. D【解析】【8题详解】由表中数据可知:从第一次到第三次测量期间正午高度逐渐变小。长沙(28N)位于北回线以北,因此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长沙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故C正确。【9题详解】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依次为8N,0,8S。因此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且向南移动,为秋分日,故D正确。【点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 H=90-II,其中H为太阳高度,为当地纬度,为直射点纬度。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时,绝对值内取“+”,位于不同半球时,绝对值内取“”。左图为湖南某中学10月23日某时刻教室一隅的照片(该教室窗户朝南),右图为24节气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0. 照片的拍摄时间是A. 18:00 B. 10:00 C. 14:00 D. 6:0011. 下列时段中,每天同一时刻板上的受光面积逐新增大的是A. 惊蛰到立夏 B. 小寒到大寒 C. 立冬到小寒 D. 小雪到大雪【答案】10. B 11. D【解析】【10题详解】由该教室窗户朝南可判断被照亮的为教室西侧墙壁,因此太阳位于东南方,处于上午,排除B、C。10月23日为秋分日前后,6:00为日出时刻。因此10:00最合适,故B正确。【11题详解】太阳高度角越小,同一时刻黑板上的受光面积越大,“小雪到大雪”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长沙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同一时刻黑板上的受光面积逐渐增大,故D正确。“惊蛰到立夏”、“小寒到大寒”,太阳直射点均向北移动,长沙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同一时刻黑板上的受光面积逐渐减小,故A、B错误。“立冬到小寒”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冬至后再向北移动,因此长沙正午太阳高度先越来越小,然后越来越大,同一时刻黑板上的受光面积先逐渐增大,然后逐渐减小,故C错误。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面积1060平方千米,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被称为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12.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 圈层 B. 圈层 C. 圈层 D. 圈层13. 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B. 图中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C. 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 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答案】12. B 13. B【解析】【12题详解】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图中依次为地壳、地幔、外地核、内地核, 故B正确。【13题详解】左右两图分别表示地球外部和内部圈层,这些圈层并非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各圈层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实现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故B正确,A、C错误 。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既有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也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故D错误。地质剖面图能示意局部地区岩层形成的时间顺序及地质构造。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4. 图中地下洞穴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 火山喷发 B. 风力侵蚀C. 流水溶蚀 D. 地层沉陷15. 图示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A. 岩浆岩1一石灰岩一砂岩一岩浆岩2B. 石灰岩一岩浆岩1岩浆岩2一砂岩C. 岩浆岩1一石灰岩一岩浆岩2砂岩D. 石灰岩一岩浆岩1一砂岩岩浆岩2【答案】14. C 15. D【解析】【14题详解】图中地下洞穴应是石灰岩形成的溶洞,主要原因可能是石灰岩被水溶蚀而成,故C正确。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岩浆岩;风力侵蚀不能在地下形成洞穴;地层沉陷不会形成洞穴,可能是洞穴坍塌。故A、B、D错误。【15题详解】沉积岩层下面的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将先形成的切断。图示岩石先是石灰岩形成,然后有火山喷发,形成岩浆岩1及火山锥,再有砂岩形成,最后是岩浆岩2形成。故D正确。【点睛】判断岩层相对年龄的步骤:沉积岩层下面的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将先形成的切断。16.某矿物形成于上地慢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可知,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 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B. 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C. 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D. 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答案】D【解析】【详解】“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表明先发生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发,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出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到达河滩位置,故D正确。河床像蛇一样弯弯曲曲,是一种以河水作用为主造就的地貌景观,被称为曲流地貌或蛇曲地貌。自由蛇曲也被称作迂回蛇曲;主要形成于宽广、开阔的地区(如图甲所示)。有些蛇曲沿崇山峻岭穿行流淌,这种类型的蛇曲叫做嵌入式蛇曲(如图乙所示)。通常情况下,乙是由甲演变面成的。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7. 关于图中甲蛇曲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河流侧蚀作用较弱 B. 河流下蚀作用较弱C. 水流迂回是受河谷的限制 D. 地壳以上升运动为主18. 由甲蛇曲向乙蛇曲演化的地质过程是( )A. 地壳缓慢抬升,水流加快,侧蚀加剧 B. 地壳缓慢抬升,伴随河流持续下蚀C. 地壳缓慢下沉,落差增大,下蚀增强 D. 地壳缓慢下沉,河流沿岸不断接受堆积【答案】17. B 18. B【解析】【17题详解】结合材料可知,甲蛇曲主要形成宽广开阔、相对落差小的地区。当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区,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表层河水将向凹处的河岸冲去,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现象,此时下蚀减弱而侧蚀加强,故B正确,A、C、D错误。【18题详解】“蛇曲”先通过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形成于平原地形,后遇到地壳持续抬升,河流下切,而河流的流动被束缚在早先形成的蛇曲中,因此能在保留原有“蛇曲”形态的同时一直下切到岩石中,形成嵌入式蛇曲。故B正确。【点睛】河流的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常是同时存在的,即河水对河床加深的同时,也在加宽河谷。但一般在上游以下蚀作用为主,侧向侵蚀微弱,所以常常形成陡峭的“V”形峡谷。而河流的中、下游则侧向侵蚀加强,下蚀作用减弱,所以河谷宽,河曲多。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地质地示意图。图中分别示意两种地质构造、分别示意两种地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9. 有关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没有关系B. 地貌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没有关系;褶皱形成后,背斜顶部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貌C. 褶皱形成后,在断裂作用下产生地质构造,并形成了断层陡坡,在陡坡坡下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了地貌D. 岩形成后,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地貌重压之下产生了地质构造20. 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地貌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其原因不可能是()A. 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 B. 中游水利枢组的建设C. 中上游地区暴雨增多 D. 河流入海水量减少【答案】19. C 20. C【解析】【19题详解】地貌为山麓冲积扇。断层切断了向斜,因而的形成早于;断层形成后,断层右侧岩块相对上升,图示区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并顺着地势形成了一条河流。在断层陡坡的坡下河水携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故C正确,A、B、D错误。【20题详解】为河口三角洲。因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变慢,河流入海水量减少,受海水顶托,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沉积而成。地貌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说明河流含沙量减少。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和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会减少入海口处河流的含沙量;中上游地区暴雨增多会加剧水土流失,从而加速三角洲的增长。本题要求选择不可能项,故选C。【点睛】本题以某沿海地区地质地貌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主要地貌景观及成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21.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前后排列正确的是A.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吸收B.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C.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牧【答案】C【解析】【详解】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一部分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所削弱,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的方式向外释放能量;地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于红外光部分,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能量后,再以大气辐射的方式向外释放能量。故C正确。22.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阴天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气温升的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因此晴天与阴天相比,阴天的昼夜温差较小,故C正确。【点睛】本题为基础题目,简单。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各题。23. 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A. 气候变暖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B. 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减弱气候变冷C. 气候变冷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D. 气候变暖温定作用减弱气候变冷24. 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C. 氟氯烃对臭氧的破环作用加强D. 大气的温室效应加强25. 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A. 引起海平面下降 B. 腐蚀建筑物C. 皮肤癌患者增多 D. 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23. C 24. B 25. D【解析】【23题详解】从图示的相互关系来看,洋面封冻,会阻断洋流的热输送,封冻洋面与二氧化碳浓度降低都会导致气候变冷,所以为气候变冷,气候变冷与封冻面积扩大又会相互促进。光合作用减弱,使CO2吸收减少,导致大气中CO2比例上升,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所以表示温室作用加强;温室效应增加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封冻面积缩小,所以为气候变暖。故C正确。【24题详解】对流层大气主要是靠该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辐射而升温,所以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则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就会减少,故B正确、A错误。C选项与题意无关,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减弱温室效应,故D错误。【25题详解】图中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代农业发达的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故D正确,A错误。腐蚀建筑物主要是酸雨所致,皮肤癌患者增多主要是因为臭氧层的破坏。故B、C错误。【点睛】“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是本题解答的突破点。二、综合题。26.下图为局部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黒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左图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P点的纬度是_,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2)左图中如果A点的时间为19时20分,B点的地方时是_。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3)右图为北半球_(节气)日的太阳光照图,此时C地正处于_(日出、日落),C点的太阳高度角是_;C点所处的热量带是_。此时ABC三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列_。(4)如果日照图由左图变成右图,在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将向_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答案】(1)(20N,45W) 70N 70S及其以南地区 (2)4时40分 由20N向南北两侧递减 (3)冬至 日落 0 南温带 BAC (4) 第一种情况: 南 北半球白昼将变短;第二种情况: 先向北后向南 北半球白昼先变长后变短。【解析】【分析】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详解】(1)图示越往北昼越长,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晨昏线与经线成20夹角,故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135E为黑夜的中央,太阳直射经线为45WP点所在纬度位于晨昏线的最高纬度,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故判断为70N,图示晨昏线与70纬线相切,故70N以北出现极昼,而70S以南出现极夜。(2)图示135E经线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故地方时应为0时,若A点的地方时为19点20分,则计算A点距离135E时差为4小时40分,故B点与135E的经度差为70,故可知B点的地方时是4时40分,此时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是从20N向南北两侧递减。(3)读图可知,南半球南极圈内是极昼,所以北半球此时是冬至日,此时C地正处于日落,C点的太阳高度角是0,C点所处的位置是南极圈以北是南温带,C点在北极圈上,有极昼现象,因此C点的昼长是24小时。 该日是北半球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最大9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因此B点在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其次是赤道上的A离南回归线近,最后是南极圈上的C,BAC。(4)在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短;或太阳直射点先向北后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先变长后变短。27.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1)甲和乙从地质构造上看属于向斜是_,图中共有_条断层,B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_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_。(3)图中E岛多地震的原因是_。(4)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D,C,B,A中的_处,若在D、B两处要选择一处打隧道,应该选择在_处,因为_。【答案】 (1). 乙 (2). 2 (3).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易形成山地 (4). 消亡 (5). 海沟 (6).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7). D (8). D (9). 该处岩层岩石松散,易开凿;不易积水、渗水;岩层向上拱起,支撑作用强【解析】【详解】(1)甲和乙从地质构造上看,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图中共有2个断层带,有2条断层,B处地形为山地,其形成原因是因为B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易形成山地。(2)图中的虚线圈F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该地带往往形成海沟。(3)图中E岛多地震的原因是该处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4)若开采石油、天然气,应在D,C,B,A中的背斜,对应D处。若要打隧道,应该选择在D、B两处中的D处,因为D处为背斜,背斜处岩层受张力影响,岩石松散,易开凿;不易积水、渗水;岩层向上拱起,支撑作用强。【点睛】地质构造规律的应用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对生产有指导作用。(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的密度大,分布由于底部,中间为石油。(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走了,因此岩层中若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钻矿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因此选址应避开断层。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向斜是雨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在冬季晴朗的白天,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如图所示)(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2)分折暖棚内气温比室外高的原因。(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图中循环气流的形成过程。【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致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解析】【详解】(1)太阳辐射强弱与气温高低并不呈正相关。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大小、昼夜长短、天气状况、海拔高度等。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分析气温高低除要考虑太阳辐射外,还要考虑大气逆辐射。(2) 本题主要考查玻璃温室的原理。辐射是能量传播的方式,波长短的电磁波透过玻璃的能力强,反之则弱。暖棚内之所以温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两种不同波长的辐射通过玻璃的能力存在差异,导致热量滞留。(3)热力环流是冷热差异造成的空气运动,垂直方向上,往往热上升、冷下沉,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内室和暖棚通过1、2两个通风口相通,形成热力环流,使热量得以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