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30837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全品复习方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秦灭东方六国,结束分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精微点拨】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3)扩展了统一帝国的疆域。(4)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内容(1)创立皇帝制度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一切大权,由总揽。特点:皇位世袭;。(2)创立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下设诸卿。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3)推广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部分地区设郡县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郡县制。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设若干县。郡守、县令或县长由直接任免。【轻巧识记】用“一、二、三、四”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3.影响(1)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重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的迅速激化。(2)对后世的影响: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教材补遗】官僚政治官僚政治是相对于贵族政治而言的,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从战国末期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渐形成,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政治逐步确立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特点。考点一皇帝制度与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中央主要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都是为皇帝专设的,是为皇帝私人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史论结合】史料1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总揽威权,柄不借下。太平御览史料2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史料3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解读(1)史料1中“传之无穷”体现了皇位世袭,“柄不借下”彰显了皇权独尊、皇权至上。皇帝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2)史料2中诸卿中奉常、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体现了“国”与“家”同治。(3)史料3中丞相“助理万机”、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由此可以得知秦朝中央官制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问题(1)依据史料1、2,归纳秦朝政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公九卿制在处理国家政务上的特点。(2)据史料2、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考点二郡县制与官僚政治的形成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中央政治体制地方政治体制选官制度政治特点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奴隶制的贵族政治秦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全国土地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封建制的官僚政治【史论结合】史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解读史料反映了国家形态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变。两个省略号后的文字分别说明了秦朝实现制度的转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和结果。问题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这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立意全国卷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几乎没有直接命题,地方卷命题对其偶有考查,不过此考点是学生理解汉至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的基础,不可忽视考题12015海南卷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考题22015江苏卷据秦琅邪石刻记载,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考向1皇帝制度与秦朝中央官制1.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B.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2.2018河北承德联考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由此可以推知()A.内史是秦朝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考向2郡县制3.2018云南曲靖模拟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王、齐王、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会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A.加强专制主义B.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C.加强中央集权D.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管理4.2018江苏南通调研剑桥中国史记载:“对帝国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考向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5.2018北京海淀模拟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开始瓦解B.门阀与皇权共治C.形成集体宰相制度D.初创大一统帝国6.2018湖南怀化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第2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主干知识回扣】2.皇帝皇权至上处理全国政事军务皇帝3.国家统一政治制度【考点深化探究】考点一(1)“家天下”“家国同治”。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2)官员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组织完备,是一种典型的官僚政治体制。考点二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代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反映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趋势。【高考链接突破】解考题考题1A解析材料中“罢侯置守”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的“诸侯”,改行郡县制的“郡守”,因此材料是指秦朝实行郡县制,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材料不是指分封制,故B项错误;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国有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考题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意在考查其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秦琅邪石刻中记载的秦朝的疆域范围在西汉的淮南子中有不同的说法,二者对何时达到“西涉流沙,东有东海”的记载有较大差异,所以使用材料的时候要先辨别真伪,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对使用材料的介绍,A项不能在题干中体现;年代久远与材料真伪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反映的是材料的差异,不是材料的相互印证,故D项错误。练经典1.A解析“皇帝”称号反映了秦始皇并不仅仅满足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选A。“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神,秦始皇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是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这与西周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类似,B项错误;“始皇帝”称号反映了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的愿望,C项错误;“君权神授”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D项错误。2.B解析内史掌管秦朝首都即咸阳,位同九卿,故选B。由题干可以看出,内史是行政官员,非教育官员,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皇帝对官员的任免,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史管辖咸阳,而非秦朝重视地方治理,D项错误。3.C解析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专制独裁,郡县制有利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A项错误;分封制和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官制,B项错误;郡县制的设立使中央不仅管理地方的军事,还管理地方的行政,D项错误。4.C解析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为巩固国家统一,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相符,故选C。分封制是“重立列国”,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不符,A项错误;三公九卿是中央官职,与材料中“重立列国”的地方制度不符,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实行的,与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的改革”不符,D项错误。5.D解析秦汉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初步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大一统帝国的初创时期,故选D。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不符,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与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不符,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是指隋朝出现的三省六部制,C项错误。6.C解析“皇帝被称为君父”没有体现对君权的神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不是一种宗族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本质是一种“家天下”的体现,故C项正确;“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没有体现仁政爱民的准则,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