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25835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 (III)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载,汉武帝任用孔仅(南阳冶铸业首户)、东郭成阳(齐之大盐商)为大农丞,领盐铁事;任用桑弘羊(洛阳贾人子)为传中;又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从此吏“多贾人矣”这表明西汉A.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加强了专制统治基础C.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D.改善了私营商业环境2.北宋时,男子“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日而作,戴星而息”;妇女则“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然而每到收成时节,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据此可知,北宋时A.耕织技术日臻成熟B.自然经济日趋瓦解C.小农经济十分脆弱D.农业商品化有所提高3.下表呈现了18世纪上半叶清朝的侨民政策。由此可知,此时时间内容1717年康熙下诏命令东南亚的华商及其家人在三年内返国,否则永不得回国。东商沿海地方官员故意拖延对法规的执行1727年雍正帝应东南沿海地方官员的请求,准许华商在海外停留两年1742年乾隆帝又加了一年的宽限期1745年清延让整个外国居留与返回的议题由各省自由裁决C.请朝逐步走向对外开放D.对外经贸交流影响扩大4.16世纪时,欧洲成功而富有的中产阶级(主要是商人和银行家)纷纷利用购买贵族称号等手段,加入拥有特权的贵族阶级;同时,英格兰和荷兰的许多贵族公开从事商业经营。这些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世界市场的形成B.世界联系的加强C.社会结构的调整D.封建制度的强化5.下表反映了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英国主要行业的年收入状况(单位:万英镑)据此可知,英国年份农林牧副工矿建筑业商业运输业1688年19309905601801年7550543040501831年7950117105900A.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B.工业化的影响日益显现C.农业生产出现衰败趋势D.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6.在1870年之后,新的发明、制造程序,以及把产品输送到市场和变卖的方法使早期的工业化支柱国家失效了,大规模的工厂使早期工业时代的纺织厂和铸铁厂相形见绌。这一变化A.成就了英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B.扭转了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向C.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D.保障了国际关系的持久稳定7.学者王尔敏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起自亲王枢府,连及地方大吏,以致在野士绅,实际汇成自强运动,无论变局认识与实质行动,俱合于现代化工业化之内涵,故当无可置疑。”该学者旨在强调A.统治危机助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B.“师夷长技”成为统治集体的共识C.中国已找到了民族自强的出路D.西方列强加快了对华的经济侵略8.1897年5月,中国通商银行总行在上海开业,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清廷拨存生息公款200万两,要求京外拨解之款交该行汇兑。同时,银行章程中要求“用人办事悉以(英国)汇丰(行)为准而参酌之尽除官场习气”,这反映出中国A.洋务运动已彻底宣告破产B.民族经济摆脱了封建束缚C.近代金融体系已开始形成D.近代金融发展环境有改善9.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工业发展方针要求“以军需工业为中心”“开发矿产,树立重工业的基础,鼓励轻工业的经营,并发展各地的手工业”,据此可知,该方针旨在A.扩大民族战争的物质基出B.加强国民政府的经济能制C.保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D.完善已独立的工业化体系10.下表为1956年年底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简表。据此可知,当时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高级社占全国农户总数96.3%占全国农户总数87.8%工业国营工业公私合营工业占全国工业总值67.5%占全国工业总值32.5%商业国营、供销社和公私合营商业国营、供销社和公私合营商业占批发商业总值99.9%占零售商业总值95.8%A.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B.已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C.实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目标D.形成了经济快速发展局面11.右图所示为北京兆龙饭店。1981年,香港实业家包玉刚要捐1000万美元给北京造一座大饭店,他不要回报,只提出饭店要以其父包兆龙的名字命名的要求,然而没人敢接这张“烫手”的支票,后来此事由邓小平出面才办妥。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改革开放的环境尚待改善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启C.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D.对外开放事业正式拉开序幕12.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放开农产品价格;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撤社设乡;等等。这些决策A.拉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B.加强了政府对农村经济的领导C.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D.意在依靠市场调整农业结构13清末最新的女子修身教科书)写道:“我们中国旧俗结婚,全凭媒人做成,爹娘做主。西国没有这个道理,听凭男女自己择配,谓之自由结婚。倘若中国人自由结婚,人家就以为无耻。但细想起来,自由结婚的男女,各自情愿,又彼此知道牌气,似乎容易和陸些。”这表明,此时中国社会A婚姻观念有所转变B婚姻旧俗根深蒂固C中西文化难以兼容D崇洋媚外倾向严重14点石斋画报是一份创于1884年上海的旬刊。鲁迅曾指出:“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画报)流行于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就如现在之所谓新学-的人们的耳目。”据此判断,该画报A提供了较全面的国内外信息B成为近代官办报刊的典范C推动了近代国人的思想解放D充当了戊戌变法的舆论工具151912年申报刊文做上海人安得不穷,其中写道:“从前家中陈设不过榆树器具及瓷瓶铜盆,已觉十分体面。今上海人红木房间觉得寻常之极,一定要铁床、皮榻、电灯、风扇才觉得适意。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阅报成为时尚生活重要风标B上海市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C西式生活用具已在上海普及D上海市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161935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1936年1月,美国最高法院又判定农业调整法侵犯了各州政府的权利,因而违宪。这从侧面说明,罗斯福新政A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B. 止于对既有制度的局部调整C完成了经济恢复任务D破坏了美国民主政治原则17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法国,重要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煤矿、汽油和电力等公用事业都由政府控制。拥有技术或科学专长的官员做出经济决策,而这曾经是企业主或议会的职权。”这一变化反映了法国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改变B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得到显著加强D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遭受挑战181981年,里根提出“经济复兴计划”,它被概括为“三砍一稳”,即大砍联邦预算开支,大砍个人和企业的税率,大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各种规章、条例,以及制定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这一计划A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放弃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巩固了凯恩斯主义的指导地位D开启了美国的“新经济”时代19列宁逝世后,布哈林相信市场关系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坚持“我们的经济是为消费者存在的,而不是消费者为经济存在”的原则。这一理念A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贡献B坚持了新经济政策的发展要求C开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新道路D改善了苏联工农群众的生活状况2020世纪30年代,苏联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人问农民怎么治虱子,农民回答道,在脑瓜上写上“集体农庄”四个字,虱子就全部逃光了。该故事意在说明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B苏俄政府成功实施余粮收集制C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显现D苏假新经济政策取得显著成效21195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较1928年增加了106倍,重工业产值增加了195倍,轻工业产值增加了41倍;可是苏联的农业总产值到1953年还没有恢复到1913年的水平。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固有发展模式的束缚B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C西方国家的经济遏制D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误22在1944年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美国提出以美元取代黄金作为储备基金。面对英、法两国的反对,美国承诺向英、法两国分别提供44亿美元和10亿美元的贷款。最终,美国的提案得以通过。这表明A稳定经济秩序成为首要任务B西欧国家联合抵制美国称霸C美国取得世界金融霸主地位D战后国际贸易壁垒得以消除23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作用中说:“全球网络使民族国家成为固有政治疆域内全球经济的一个区划:核心公司作为巨大资源的所有者和控制者的形象正日益成为一个虚构的想象。”他旨在强调A民族国家丧失了经济意义B科技进步加快经济全球化C经济全球化助推科技进步D经济全球化进程日趋停滞24xx,世贸组织在经过长期磋商后,160个成员在日内瓦通过了贸易便利化协定,这是该组织成立近20年以来达成的首项也是最重要的全球贸易改革协定。这表明A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B贸易自由化障碍被彻底清除C国际经济新秩序得以确立D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共52分。)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现存(唐代)史料中,首先看到的是对买卖田土的禁止性规定:“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对此,唐律疏议是这样解释的:“口分田谓计口受之,非永业及居住园宅。”开元时期,(口分田出卖条件)放宽到狭乡迁往宽乡者,。永徽年间(650-655年),只有五品以上的勋官和“家贫卖供葬”的一般百姓才能出卖“永业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则放宽到“流移者也如之”。正如叶适所言,“方授田之初,其制已自不可久,又许之自卖,民始有契约文书而得以私自卖易”。摘编自柴荣、柴英唐代土地私有权问题研究材料二 自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后,缙绅地主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转嫁或规避赋役负担;农村庶民地主和城市商人地主赔纳赋役的顾虑得以消除,他们购买土地的愿望较之以前更加强烈。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长和粮食商品化的扩大则提高了土地收益,进一步制激了人们追求土地的欲望。加之人口繁衍,人均耕地面积直线下降,这一切刺激了地价上涨,土地成为各项生产要素中的紧缺资源。地主、商人或通过高利贷,或乘灾荒饥馑之机,竞相兼并小农土地。摘编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土地政策发生的变化。(3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土地成为“紧缺资源”的原因。(6分)(3)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兼并的危害。(4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现代工业兴起之前,作为“生存于农村经济上面”的市镇,其全部活力来自周围农村经济。然而,正是在江南农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这些市镇作为新型的工商业据点散布在广袤的乡村地区。各式工匠的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一道,构成了此类市镇经济的主要成分;市镇周围的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是市镇赖以生长的土壤;交汇于市镇的水陆交通,则是为市镇输送养料的孔道。一一摘编自葛全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厂制度的建立,大量人口涌入新的工业中心。由于能够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也就得以生存下来。与此同时,技术和医学上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也能够消除以前曾大批害死城市居民的瘟疫,甚至使城市生活变得更可忍受,更令人满意。这些进步中较重要的包括:充分供应洁净水,改善集中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证充足粮食供应,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因而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到1930年时城市人口已达41500万,占人类总人的五分之一。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近代江南市镇兴起的条件。(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9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癸巳上谕已提及拟订经济法規之事,此谕承认“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安议专条”。同时还要求各出使大臣“查取各国通行律例,咨送外务部”1903年4月,清廷谕饬设立商部,同时“著派载振、袁世凯、伍廷芳先订商律,作为则例。俟商律编成奏定后,即行特简大员,开办商部。其应如何提倡艺,鼓舞商情,一切事宜,均著栽振等悉心妥议,请旨施行,总期扫除官习,联络一气,不得有丝毫隔阂,致启弊端,保护维持,尤应不遗余力”。摘编自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材料二 民国初年,张謇出任北洋政府的工商、农林两部总长。他主张对民营企业采取“提倡、保护、奖励、补助”的保育主义政策,强调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推其原因,“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因此“农林、商部之第一任务,即在立法”。在1913年至1915年的两年任期内,张謇共制定和颁布法律、条例二十余种,诸如公司注册规则公司保息条例商人通则矿山条例奖励条例边荒承垦条例森林法证券交易所法等。这些经济法规函盖公司、金融矿山、农业、引进外资等各个方面,成为近代史上中国政府一次较为完备的经济立法。 摘编自朱英论清末的经济法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颁行经济法规的背景。(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北洋政府的经济立法有何变化?简评清末民初经济立法的影响。(7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体制并存的世界经济。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各国盛行贸易保护主义,纷纷高筑贸易壁垒,签订双边协定出现了英区、法郎区、美元区等货币集团。法西斯集团兴起后更加大了这种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分割局面。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扩大和法西斯集团的崩渍,为重建世界经济统一性创造了条件。苏联加入反法西斯阵线,使得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空前密切起来。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各民族国家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跨国公司的母国最初站在经济民族主义立场,把跨国公司当作民族经济振兴的主要手段和战略选择,而跨国公司在发展之初,的确通过资本、商品、技术和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为本国经济发展战略做出了贡献。在发展中国家眼里,跨国公司是它们学习先进技术、引进外国资本以发展民族经济的契机。正是这种自私自利的动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摘编自郑富兴、高潇怡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特征,并指出二战后未能完成“重建世界经济统一性”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7分)xx临晋中学高三年级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15 BBBBC 610 BACDA 1115AACAC 1620 ABABC 2124 ADDD二、非选择题25(1)政府赋税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铜钱利润低下;铜产量不足;贮藏金属货币;海外贸易导致铜钱流失周边各族和海外;宋政府的冗费。(6分)(2)现象:银贵钱贱。(1分)原因:列强对中国的鸦片走私和商品输出导致大量白银外流;鸦片战争高额赔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国内市场的扩大。(4分)影响:政治上:清政府加大对农民的剥削,激化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受到冲击,破产加剧,人民生活日益困难。(4分)26(1)注视和对抗: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由此发现了新大陆并找到了通往亚洲的新路,不同文明间联系日益紧密;同时随着西欧国家的扩张与对殖民地的残酷压迫和掠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4分)(2)凯恩斯学派的特点:加强政府干预;刺激需求,促进经济繁荣;抑制通货膨胀,推动经济良性发展。(3分)“新经济”的特点:高科技、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3分)(3)联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经济全球化逐步发展。正是因此,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危机迅速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各国逐步探索出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长期的干预又引起了经济的“滞胀”,主要国家又试图减少干预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探索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国逐渐重视科技的作用,由此产生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4分)27.(1)不同特点改革开放前:在世界贸易中缺乏竞争力,以出口原材料和能源为主,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逐渐下降。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逐步提升。(4分)(2)原因:改革开放前,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中国实行较为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步伐。(6分)28.(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冷战政策)。(2分,任答2点即可)特点: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但不是一帆风顺的。(2分)(2)问题:全球化出现逆转。(2分)原因: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右翼勢力逐渐壮大;全球化的深入,使一些问题日益突出。(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3)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当前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并不代表主流,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逆全球化干扰全球化的进程。(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