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24577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II)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相关信息,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2.单项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答案的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书写规范;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指定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4.考试时间为8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结束只交答题纸。第卷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殷商尊神,祭祀是头等大事,巫师也就是职业的音乐家、舞蹈家。西周对参加祭祀乐舞人数有明确规定,如“天子八佾,诸候六佾,卿大夫四佾”。据此对乐舞理解正确的是A强化了当时等级秩序 B推动了中国舞蹈发展C是当时贵族生活需要 D与当时的政治相通2西周中期,周夷王下堂接见诸侯,被视作周天子失礼之始;东周早期,周桓王在征讨郑庄公的战事中被郑军射伤肩膀。史称“夷王足下堂,桓王箭上肩”。这反映了A周代治国理念不断变化 B礼成为周人的行事准则C周王室的势力日渐衰微 D家国同构观念消失殆尽3据礼记礼运记载,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社会之后,社会进入“小康”之世,其基本特点是“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大人世及以为礼”。这表明“小康”之世A阶级矛盾变尖锐 B是历史倒退的体现C开始出现分封制 D具有浓厚血缘色彩4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即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这一变化发生于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统一度量衡、货币 B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C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D开创皇帝制度6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突显个人功绩。他的功绩不包括A灭六国,统一天下 B统一文字、货币 C开始推行郡县制 D修长城,抵匈奴7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有利于秦朝的强大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B有利于国家统一C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D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8全球通史:“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的“官员”包括丞相 郡守 县令 太尉A B C D9“陛”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陛”的两侧有近臣持兵刃站列,以防不测,群臣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后来,“陛下”代指皇帝。“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不容逾越 B皇帝安危国之大事C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D皇帝显示自己威风10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据此推测,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清朝 B宋朝 C西周 D秦朝11宋初设置参知政事以协助宰相处理事务,参知政事往往要看宰相的眼色行事,而王安石担任此职时却权倾一时。这说明A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B政务部门间矛盾尖锐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王安石极善于专权12下列对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始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C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D后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13崇祯年间的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在馆阁旧事中写道:“文渊阁为禁中深严之地,门榜圣旨,闲杂莫敢窥者。跟随班从,至阁门止,惟一、二书写仆得从入,各给牌为验。”文渊阁“禁中深严”主要是因为内阁A是处理政务的场所 B为丞相办公场所C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D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品级高14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该论点实际上指出了在宰相制度下A政治腐败倾向更加严重 B不可能产生明君贤吏C容易形成极端君主专制 D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15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16下图所示的青铜猪首,原为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饰物,但在近代被西方列强劫掠,劫掠者是A英法联军 B日俄列强 C德美列强 D八国联军17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是A领事裁判权 B割占香港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协定关税18马关条约中最能反映帝国主义侵略要求的条款是A割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B赔款白银二亿两C增开通商口岸及内河新航线 D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19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反割台斗争 C黄海海战 D南京保卫战20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B全面赞扬与肯定 C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D否定其排外主义21有义和团揭帖写道:“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义和团这种狂热情绪主要来自A朴素的爱国热情 B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C知识分子的宣传 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22下面是晚清时期一首歌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 D武昌起义23梁启超说:“事件之起,根于历史上遗传之两种心理:其一则是排外的心理无意识且无彻底的排外,形成国民性之一部。其二则迷信的心理。”梁启超口中的“事件”应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24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据此,判断梁启超会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军队装备先进,中国军队装备落后 B日本加入列强行列,中国实行闭关政策C日本实现了近代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日本是君主立宪国,中国是封建专制国25从1937年到1944年,东北煤产量增长了844%,生铁增长了571%,电力增长了1759%,但轻工业是负增长,有的产品还大量减产。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东北工业畸形发展 B日本试图以战养战C东北重工业基础较好 D日本轻工业生产发达26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一度被困在日军占领下的香港,在那里他反复阅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由此可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书的主题是A民族矛盾 B阶级矛盾 C思想冲突 D文化冲突27七七事变以后,国内戏剧空前繁荣,到1938年底,全国共发表剧本142个,涌现出了如最后的胜利、难民曲等精品。戏剧在这一时期获得极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适宜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 B适宜动员民众支持抗日C剧本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 D直面抗日战事人民生活28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这一战役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B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291944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有利于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平性30抗战期间,许多外国人纷纷涌进中国西北,来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的抗日大本营延安,特别是美国人是这一时期最多的,有数十人。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中共领袖人物独具个人魅力 B中共抗日主张得到普遍认可C中共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友人同情 D中共抗日力量在抗战中的地位日益重要31曾国藩幕僚赵烈文曾这样评论某书:“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此书应该是A天演论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海国图志32太平天国时期,洪秀全邀请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去天京,封他为外交大臣。然而罗孝全在宫廷被喝令下跪,无人邀他就坐,洪秀全邀他就餐,陪同的却是王爷而非天王本人。由此可见太平天国A对天主教毫无敬意 B主张平等外交通商C.反对洋人传教游历 D封建等级思想严重3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是A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C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4有人说:“如果没有天京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主要错误是A仅看到现象而没有抓住本质问题B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D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35下图所列内容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36“近代化”从政治方面讲,是追求民主政治。下列哪些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A B C D37史学界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主要的依据是A以反帝反封建为斗争目标 B是资产阶级挽救中国的首次探索C首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D辛亥革命取得民主革命的重大成果38(题文)“往者,忧世之士亦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民国建立后,他们认为“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民族资产阶级认为其无效的原因是A列强的侵略 B中国民族工业的软弱C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D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39下表是解放战争时期某战役“作战计划”的最初方案与“批示”。据此判断该战役是阶段作战力量进攻目标中共中央军委批示第一阶段苏北兵团淮阴、淮安、宝应、高邮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第二阶段三个纵队海州、连云港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40“这个战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鸦片战争后)近百年来中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这个战争A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成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C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卷(共3题,40分)二、非选择题41(共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材料二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材料三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6分)(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5分)42(共12分)诗歌与民谣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 来自网络材料二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材料三 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某运动揭帖(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三首诗分别针对的不平等条约,概括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4分)(2)指出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比较材料二、三反侵略斗争主体的不同,并概括二者的共同影响。并结合所学,给上述诗歌与民谣确定一个主题。(8分)43(共17分)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xx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材料三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材料四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3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材料三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6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场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并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8分)参考答案1D 2C 3D 4A 5C 6C 7C 8B 9A 10B11C 12C 13A 14D 15D 16A 17A 18D 19B 20A21A 22C 23D 24D 25B 26A 27B 28A 29B 30D31C 32D 33B 34B 35A 36B 37C 38C 39C 40C41(1)变化:由世袭官爵制(或世卿世禄制)到按军功授官爵制。基础:奴隶主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每点2分,共6分)(2)变化:由以门第为主要标准到考试选官。基础: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兴起。影响:为封建国家笼络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统治。(每点1分,共5分)42(1)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每点1分,共4分)(2)历史事件: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主体不同:材料二的斗争主体是政府与军队,材料三是社会的底层民众(或农民阶级)。共同影响:都展现了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每点1分,共6分)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2分)43(1)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每点1分,共3分)(2)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逐步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3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台儿庄战役等多个任意一个;敌后:百团大战。(每点1分,共3分)(3)结果:甲午战败,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影响:甲午战败,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每点1分,共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