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普通班.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19352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普通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普通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普通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普通班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指出,(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创制”的含义是()A实行宗法分封制 B推行王位世袭制 C确立世卿世禄制 D实施中央集权制2.“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3李斯说:“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其“安宁之术”的直接目的是()A推行郡县制实现国家统一 B重赏诸子功臣缓解内部矛盾C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D平衡诸子之间的权力之争4史载唐朝驸马(公主夫婿)选取注重门第出身,多出自勋贵名臣,而明朝严禁皇室与大臣联姻,故驸马多出自寒门。这种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专制皇权的强化C血缘政治的衰落 D科举制度的成熟5自秦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皇帝集权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新的决策核心。下列史实与这一方式不符合的是()A汉代形成“中朝” B唐朝设立三省六部C明成祖设立内阁 D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6希腊城邦制度序曰:“希腊史,从头到尾是多中心的。”其中“多中心”是指()A城邦林立 B派系众多C经济繁荣 D文化多元7古代希腊的“公民”一词来源于“城邦”。亚里士多德说:“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材料表明,“公民”的本质含义为()A公民是城邦主人 B城邦包含了公民C公民从属于城邦 D公民是城邦的人8历史学家指出:雅典民主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更非强权者的恩赐、赏予”的主要原因是( )A执政官们的坚决改革 B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C民主政治的全面扩展 D广大平民的长期斗争9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B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C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D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10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C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保护 D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11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献议会还修改了国王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A赋予国王立法权 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 D完全摒弃旧有法规法律 12.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13大国崛起解说词:“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从此以后,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权力。”这段解说词说的是()A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B英国的权利法案C法国的拿破仑法典 D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14.麦迪逊在联邦党文集中提出:“要形成一个以人管理人的政府,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首先必须使政府能够控制被统治者;其次必须迫使政府控制自己。”美国的成功做法是()A中央集权 B地方分权C民主选举 D分权制衡15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A法国大革命的胜利 B人权宣言的发表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6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A帝国皇帝 B帝国议会C联邦议会 D天主教会17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18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CHINOISE(中华共和国)”,“LIBERTE,EGALITE,FRATERNTE(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D期望超越了中国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9不少西方人士在评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原因时曾指出:“中枢之权势太弱,一任督抚之私顾封疆,不能联各军为一队。”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A海陆两军军官腐败透顶 B海军缺乏统一指挥,互相掣肘C陆海军没有严密的协同 D陆军贪生怕死弃海军于不顾20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21有学者认为:革命党虽然嚷嚷了这么多年的革命,但他们并没有准备好一个周密详尽的计划。到武昌起义之前,所有革命党的起义,没有一次起义有成功的机会。这可用来说明()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偶然性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紧迫性 D.国民革命的仓促性22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23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后中国革命的新变化是()A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目标任务由反蒋转为抗日C革命范围由南方转向北方 D指导思想由照搬转为自主24朱德在民主革命时期曾作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诗反映的历史情形出现于()A北伐时期 B长征时期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25.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D中华民国政权缺乏人民支持二、材料题,(共2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9分。材料一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他们在专制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作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水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中国近代史大纲材料二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民国时期的政党在社会结构中真正起到扭转乾坤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通史材料三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20世纪初“工商界及学界”起来进行反抗的表现是什么?是否真的被“淹死”?结果如何?(8分)(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扭转乾坤”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意义?(6分)(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政治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影响是什么?(6分)(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说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9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1分。材料一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的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内阁)可以解散它(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 (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9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不同点。(4分)高一普通班历史第三次月考答案1-5:ABBBB 6-10:AADBD 11-15:CBBDD 16-20:ACDBB 21-25:BCCBB26.答案:(1)表现:五四运动。2分。没有。2分。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分。(2)奋斗目标: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4分,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3)政治: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3分,影响: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到来。3分。(4)五四运动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3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当时革命的国民党成为对象;3分孙中山在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联合中国共产党,最终促成国共合作,开始国民大革命。3分27.答案:(1)影响:有效提高中央行政效率;2分,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强化;2分,形成新的中央行政运行体制并影响后世;2分,埋下宦官专权等腐败政治现象的隐患。2分。 (2)阶段特征:由国王掌控行政权到大臣掌握行政权,产生责任制内阁;2分,由国王控制内阁到内阁从属于议会;2分,议会中的下议院对内阁具有否决权和组阁权。2分,发展趋势:王权不断衰落,议会权力不断增长。3分。(3)不同点:明朝内阁制是君主权力加强的产物,成为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制度保障;2分,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的过程,就是封建王权不断衰落、议会权力不断增长的过程,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过程。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