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18308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II)一、选择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下列对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关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 根据分封制,周王与诸侯是君臣关系B. 根据宗法制,周王与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C. 周王与诸侯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D. 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在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确立了权利义务关系,诸侯必须效忠周王,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通过宗法制,周王与同姓诸侯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他们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更是政治隶属关系。但诸侯仍保持较大的独立性,拥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综上所述,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2.1969年人民日报对联合国不满、批评和谴责的文章占当年该报纸关于联合国政治类文章的71.43,1970年为17.24,1971年为3.13。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第三世界国家控制了联合国B. 尼克松访华改善了中美关系C. 中国国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D. 中国对美政策做出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A项表述违背史实,故A项错误。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该项表述与材料信息无直接关系,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抨击联合国政治的文章越来越少,由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联合国的政策决策多由美国主导,故材料反映了中美关系逐渐的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交恶,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所以中国对美政策逐渐作出调整,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这一变化,故D项正确。3.1972年中美在上海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一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主要针对的是A. 法国重返越南,东南亚局势紧张B. 国际恐怖组织在亚太地区频繁活动C. 苏联在亚太地区实行扩张政策D. 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1945年9月,法国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进行了历时9年的抗法战争,排除A。材料与国际恐怖组织无关,排除B;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缓和的原因主要有: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苏联陈兵中国的东北边境,中苏关系紧张。因此中美联合公报的这一内容主要针对的是苏联在亚太地区实行扩张政策,所谓的“其他国家”就是指苏联,故选C。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排除D。4.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的理想社会是A.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 以法治国的社会C. 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D. 建立民主共和国【答案】A【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平均分配土地,目的是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天朝田亩制度和以法治国毫无关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是戊戌变法的目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辛亥革命的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罗马法创立特留份制度,它是指法律规定的遗嘱人不得以遗嘱取消的由特定的法定继承人继承的遗产份额。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如果没有给特留份权利人保留法定的份额,则其相应部分的处分无效。这表明特留份制度A. 是后来世界各国公法和私法的渊源B. 体现了公民在私法范围内的平等原则C. 确立了财产无限制私有的法律观念D. 体现了平民财产继承关系的平均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如果没有给特留份权利人保留法定的份额,则其相应部分的处分无效”说明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有关遗产的问题,即体现了平等的思想,故本题选择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特点。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说到“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西方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说明中国人更重视家族和血缘(因为中国的姓代表的是家庭和血缘),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所以选B;C是符合西方的姓名传统,故排除C;材料中没有关于男女的相关表述,故排除A;中国人的姓氏是不受居住地点的限制的,故D与材料原意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 宗法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7.伯里克利时期,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这就是伯里克利津津乐道的“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这说明A. 贵族奴隶主被赶出政治舞台B. 公民完全取消等级制C. 贵族丧失了左右政坛的特权D. 公民范围达到最大化【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雅典实行直接民主政治,只要是男性公民都享有参与政治的权力,故A项错误;雅典民主只是政治范围扩大为全体公民,但没有取消奴隶主和平民的界限和等级,故B项错误;伯里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几乎一切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贵族不能凭借身份血缘垄断政治,故C项正确;D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中“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和“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无关,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时要注意材料“贵族会议丧失了一切政治权力,只处理与宗教有关的事务” “任职优先不属于某一特殊阶级”;从中可以看出贵族丧失了特权。8.1923年1月,共产国际支委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同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两党的合作之所以是必要的,主要是因为A. 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革命政党B. 国共两党都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C. 共产党力量弱小且迫切需要壮大队伍D. 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强大敌人【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同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强大敌人,从而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故D正确;AC是国共合作的可能性,排除;国民党并非受共产国际领导,排除B。9.天王洪秀全出宫乘坐的是64人抬的龙风黄舆,随行的有典天舆一千人、典天马一百人,还有典天锣、典天乐等等共数千人。天朝朝里朝外文武各级官员31万多人在穿戴装饰上同是华丽奢侈,一冠袍可抵中人之产,这反映了A. 太平天国领导者的奢华与当初的理想背道而驰B. 太平天国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C. 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D.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了天王出巡的奢华场景,但没有叙述他当初的理想,故无法判断理想与现实的问题,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性是早期民主革命的先声,故B项错误;材料对天王奢华的描述与绝对平均主义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领导在取得一小点成果的情况下贪图享受,是小生产者局限性的表现,故项D正确。故选D。10.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这样做A. 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B. 排斥了西方文明的传播C. 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D. 引发了新文化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材料“大总统祭圣”即指的是袁世凯进行尊孔复古的逆流,而尊孔复古逆流是引发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A、B、D三项都与题意关系不大。所以应选D。考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1.“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 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 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有利于助理国政C. 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 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内阁“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可以看出,内阁一直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并未对皇权起到实际上的限制作用,没有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故A项正确。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能够帮助皇帝处理繁多的政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帝与内阁、内阁内部的矛盾问题,故C、D项错误。12.民法大全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A. 罗马法是一部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B.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C.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D. 罗马法可以消除罗马社会的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法是法律体系而不是一部法律,且民法大全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排除A。B中“唯一依据”太绝对,排除B;材料“须用法律来巩固”“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法律能够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C正确;罗马法可以缓和但不能消除罗马社会的矛盾,排除D。13.“封驳”的主要含义指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如唐制规定,凡诏敕须经门下省,如认为有失宜的诏书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这说明A. 唐朝创设三省六部制有一定积极作用B. “封驳”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C. 唐朝门下省长官在三省长官中权力最大D. “封驳”制度保障了各级官员参政权利【答案】B【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朝而不是唐朝,排除A;结合“封驳”制度的含义和唐朝门下省行使职能的规定,可知皇帝的诏敕可能被“封还”或“驳正”,因此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皇权,B正确;材料侧重说明该部门的职责而不是权力大小,排除C;“封驳”诏书只是门下省的职权,不是各级官员都可以,D错误。14.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军队列成方阵,这种军阵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组成,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结果此战雅典以一万步兵战胜了十万波斯军队。从中可以体会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A. 法律至上B. 直接民主C. 公民意识D. 轮番而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当时希腊大小城邦数百个, 虽然它们的制度千差万别, 但都有或多或少的民主色彩, 主权在民是基本原则, 在某些城邦还产生了民主政治, 而在民主政治下, 公民个体是一个自在的人,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它带给公民的是人的自由和独立, 人的尊严和价值, 为了保持人身的自由, 维持人的尊严, 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因此希腊人从“人”的观念出发, 衍生出孩子、妻子、坟茔、神殿, 最后到祖国的情怀, 认识到祖国是我们的祖国, 我们是我们家园的主人这一观念,这就是希腊人奋勇争先、拼命杀敌的根本原因。因此选C。ABD项都没有体现出来。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5.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对内开拓疆土,加强君主专制;对外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成功地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永乐盛世”。但后来的封建史家仍以“篡位”视之,主要是因为他皇位继承A. 破坏了分封制B. 不符合古代宗法制C. 是以武力夺取帝位的D. 损害了封建史家的利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棣不是明太祖的嫡子,是通过军事政变登上皇位的,违背了古代宗法制度,所以不管政绩如何卓著,仍被封建史家视为 “篡位”。分封制主要是在西周时期,A项错误,因为他没有继承权,所以才以武力夺取帝位,因此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点评: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拓展思路:嫡长子继承制的王位、财产继承顺序。其出题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合乎祖治,依法继承;二是违背祖治,非法争夺。此题中的朱棣的政绩也可换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政绩,李世民也非法定储君,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的。16.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于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A. 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B. 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C. 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D. 是一部成文法典【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材料中规定了限制高利贷、债务归还宽限期等内容,反映了对平民利益有一定的保护,本题选DB项。A 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平民的利益;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考点:十二铜表法点评: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的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17.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中记载一个案例:加图因临时有事,委托马库斯将自己的葡萄酒带回家中保管,马库斯的妻子认为是马库斯的酒,将酒喝掉,加图起诉马库斯的妻子盗窃,最终法官裁定盗窃罪不成立。该案例表明A. 罗马的审判法官偏袒了马库斯的妻子B. 罗马法重视证据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C. 公民法已经不能适应罗马帝国的需要D. 主观意图对盗窃罪认定起决定性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核心,即马库斯的妻子主观上不存在“盗窃意图”,从而最终裁定盗窃罪不成立。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B项“证据”,材料无从体现。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认定量刑标准18.“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平民强烈不满”。这可以用来解释下列哪一事件的背景A. 陪审法庭建立B. 十二铜表法制定C. 自然法的产生D. 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诞生的原因。罗马人最初主要依靠习惯法调整社会关系,但由于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引起广大平民的强烈不满,经过斗争,罗马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故B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D项明显错误。所以应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十二铜表法19.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中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管皇室宗族事务。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责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三公九卿制是秦朝时期的中央官制;题干中所列出的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所掌管的宗庙、宫殿、皇帝生活、皇帝家族和亲戚;表明秦朝将与皇帝及其家族有关的事情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体现了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特点。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20.罗马法规定,旅店主对旅客交其保管的财物,如果因盗窃而受损失,旅店主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因被抢劫而受损失,则不必承担赔偿责任。这表明罗马法A.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B. 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C. 注重责任过失差异性D. 兼顾主客双方的权益【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对财物的损失有详细的规定,没有体现罗马法的形式主义的特征,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B;由材料“如果因盗窃而受损失,旅店主应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因被抢劫而受损失,则不必承担赔偿责任”,可见罗马法注重责任过失差异性,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兼顾主人的权益的信息,排除D。21.唐代安史之乱时,长安和洛阳俱失,地方州郡还是有办法可以各自为战,并最终平叛;北宋时金兵内侵,“虏骑所过,莫不溃散”。造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 经济发展程度不同B. 军事实力的差异C. 皇帝是否昏庸无能D. 地方权力的大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宋朝地方财政权力全部收归中央,地方力量相较于唐朝而言要弱很多,故呈现材料中的现象。ABC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名师点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22.全球通史写道:“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这部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A. 习惯法B. 公民法C. 万民法D. 自然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习惯法:是人们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 ,被称为公民法。万民法:3世纪初,公民法逐渐演变成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自然法: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认识。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C符合题意。考点:罗马法点评:材料型选择题没有固定的提示语,随题意而出。要求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再作出判断。一般认为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的一种延伸。材料类型选择题不但提供材料,也提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择。23.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A. 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B.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C. 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说明甲午战争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态,故C项正确。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D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反映了中日两国在对外战争上有不同的表现,从而说明了两国民族意识的不同。24.荀子君道记载:“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C.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 推行行省制度,加强地方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其大意是:墙外看不见,一里之外听不见;作为君主,应该对手下的官吏加强了解和控制。这设计监察领域的范畴。结合所学知识,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即设立御史大夫,监察文武百官职责方面;故,正确答案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25.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 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 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 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 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这一题主要考查宋代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三个官职的职权,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三个官职分别掌管的是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的职权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清)俞正燮癸己类稿材料二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1)指出上述三则材料所体现的选官制度名称及各自选官的主要依据。(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推行的积极意义。【答案】(1)名称:世官制(世卿世禄)、察举制、科举制。主要依据:血缘、德才、考试成绩。(2)积极意义: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解析】(1)制度和依据:根据“大夫以上皆士族,不在选举也”可知是世官制,选官依据是血缘关系,根据“向朝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可知是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德才,根据“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可知是科举制,选官依据是考试成绩。(2)意义:根据“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得出: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限制了徇私舞弊,相对公平公正;联系所学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形成社会重学风气。27.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解析】【详解】(1)材料一的核心论点是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核心保障。因此可从国共两党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的合作予以分析。(2)依据“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可知,英国的求援是远征军出兵的重要原因;同时结合所学可知,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的重要目的还有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3)材料三中天皇号称其派日本侵略他国是为了“东亚之安定”,这同日军争夺霸权、残害他国的暴行显然是不符的。材料一指出全民族抗战是重要原因;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盟军的合作抗敌也是另一重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