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技法提分点22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17843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技法提分点22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技法提分点22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浙江专用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技法提分点22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法提分点22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三点考虑落实文言翻译读文支招一事定位读记叙性散文“一事定位”是指记叙性散文可围绕核心事件来读文。本文可围绕见老人、参观其藏书这一中心事件来理解文章。1.梳理“一事”游于洞山枕书卧石走壁入门藏书万卷酒果饷之笑送茂出石门自闭2.概括“一事”山中遇老人,其藏书万卷。3.理解“一事”借助中心事件之外的段落来理解事件的意义,本文末段为议论,是有感而发。感叹书海浩瀚,惭愧自己见识浅陋,惋惜石门不可再入,此即为事件的意义,也是文章的主旨,即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中暗寓学海无涯的道理。典题文本(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注】 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对点解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D.读书三十乘 乘: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题指导第1题考虑实词活用,肃,此处不是形容词,应活用作动词,恭敬地请。第2题考虑多义虚词,B项,连词,至于、如果是;副词,好像。A项,都作介词,同、跟。C项,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D项,都作连词,表承接。答案1.A2.B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译文:(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译文:解题指导考虑实词的一词多义。爽然,一指茫然若失的样子,一指开朗舒畅的样子。此处结合语境当为前者。饷,多指送饭、赠送、吃饭等,结合语境当为“给吃”。小,多义词,此处形容见识,当译为“浅陋”。考虑虚词中的副词。乃,于是。方,才。考虑句式。鲜洁非人世所有,判断句。春秋问蛄蟪,省略句,应为“以春秋问于蛄蟪”。蛄蟪即蝉,其特点是只活两季。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解析比对依据,选项中“旨在批评损毁的行为”表述错误,文中议及“嬴氏焚书史”,是为说明老人藏书之多。故选项的结论没有正确依据。答案C【参考译文】晋朝太康年间,张茂先做了建安从事,到一个山洞游玩。他沿着一条溪水进去,看到一位老人枕着书卧在一块石头上,张茂先坐下来和他谈话。看他所枕着的书籍,(书上)都是类似蝌蚪的文字,不能辨认,张茂先对此感到很惊异。老人问张茂先说:“你读了多少书?”张茂先说:“我没有读的书是二十年之内的,如果是二十年之外的,那么我已经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扶着张茂先的胳膊走到石壁的下边,忽然一道门开了,进去,路非常宽,到了一个精致房舍,藏书有万卷。(张茂先)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社会上的史事。”又到了一间房子,藏书更多了。(张茂先)又问:“(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是许多国家的记事。”最后到了一间密室,门上的锁很牢固,有两条黑狗守着,密室上边有篆书写的名字叫“琅嬛福地”。张茂先问老人:“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是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那两条狗说:“这是痴龙,守在这里两千年了。”打开门恭敬地引茂先进去,看到所藏的书籍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各个国家的事,大多是没有听到的,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也都在里边。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茂先在这里住了两三天要回去,对老人说:“过几天再带着粮食来拜访,遍观群书。”老人笑着没有回答,送张茂先出去了。(张茂先)刚出来,石门突然自己闭上。张茂先回头看看,只见杂草藤萝围绕着石头生长,石上的苔藓也像当初那样没有缝隙。张茂先痴痴站立看着,对着石头拜了两拜然后离开了。秦王嬴政焚烧史书,咸阳的大火正炽热。可是这里(却)有全部的书,并没有遗漏一个字。向上追溯到文字记载以前,结绳记下的事也有记载。在繇前看伏羲,不过像他小时候。海外有很多名邦,中国不过像其中的一个黑痣。(我)读书有三十辆车,也只是(读了)千万之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和凫毛相比,见识就跟小孩一样。(我)想要进去问问老人,路途迷失已找不到了。回头看看悬崖峭壁间,芜草蔓生只有薜荔。遗恨的是一出门就不能进去了,可望而不可即。在此等上十多年,这里或许会开门(再)给我看。(2018浙江诸暨牌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与汝州卢郎中论荐侯喜状唐韩愈进士侯喜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愈常慕其才而恨其屈。与之还往,岁月已多。尝欲荐之于主司,言之于上位,名卑官贱,其路无由;观其所为文,未尝不掩卷长叹。去年,愈从调选,本欲携持同行,适遇其人自有家事,迍邅坎坷,又废一年。及春末自京还,怪其久绝消息。五月初至此,自言为阁下所知,辞气激扬,面有矜色,曰:“侯喜死不恨矣!喜辞亲入关,羁旅道路,见王公数百,未尝有如卢公之知我也。比者分将委弃泥途,老死草野;今胸中之气勃勃然,复有仕进之路矣!”愈感其言,贺之以酒,谓之曰:“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今子郁为选首,其言死不恨,固宜也。古所谓知己者,正如此耳。身在贫贱,为天下所不知,独见遇于大贤,乃可贵耳。若自有名声,又托形势,此乃市道之事,又何足贵乎?子之遇知于卢公,真所谓知己者也。士之修身立节而竟不遇知己,前古已来,不可胜数:或日接膝而不相知;或异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难,故曰士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不其然乎!”阁下既已知侯生,而愈复以侯生言于阁下者,非为侯生谋也;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谨状。(有删改)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卑官贱贱:低下。B.怪其久绝消息 怪:责怪。C.比者分将委弃泥途 分:料想。D.又托形势 托:借口。解析考虑多义实词,“托”后接宾语“形势”,故是依托、依傍之意。答案D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B.C. D.解析考虑多义虚词,B项,均为介词,用。A项,介词,向/介词,相当于“被”。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D项,副词,难道/代词,它。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侯喜的学品和人品,作者“慕其才而恨其屈”,但自己推荐无门,只能“掩卷长叹”。B.第二段通过对侯喜的神情和语言的描写,交代了卢郎中赏识侯喜之事,赞颂了他的知人之明。C.全文多处正面表达了作者欲向卢郎中举荐侯喜之意,达到了举荐目的,构思巧妙,令人叹服。D.文章整散结合,长短相宜,形成不疾不徐的节奏感,很适于表达恳切请求的荐书的独特情韵。解析“多处正面表达”于文无据,文中并未正面表达。答案C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进士侯喜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解析原文标点:进士侯喜,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答案进士侯喜/为文甚古/立志甚坚/行止取舍有士君子之操/家贫亲老/无援于朝/在举场十余年/竟无知遇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未闻有所推引:盖难其人而重其事。译文:(2)感知己之难遇,大阁下之德,而怜侯生之心:故因其行而献于左右焉。译文:解析(1)考虑句式,卢公天下之贤刺史也,判断句。考虑多义实虚词,推引,推举、引荐;盖,大概是。考虑活用,难,形容词作动词,难以找到。(2)考虑活用,大,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弘扬。考虑古今异义词,怜,怜惜。考虑多义实虚词,因,依据。答案(1)卢公是当今天下的贤达刺史,没听说他推荐过什么人:大概是很难找到可荐之人而他又太看重此事。(2)我是感慨于人生的知己很难遇到,为了弘扬阁下的美德,而且怜惜侯喜的诚挚之心,所以据其德行而(写了这篇文章)呈现给阁下。【参考译文】进士侯喜这个人,写文章很有古风,所立志向非常坚定,他的言行举止、得失取舍具有君子风范;侯喜家境贫寒,双亲年迈,朝中无可攀缘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十多年,竟然没有遇到赏识自己的人。我常仰慕他的才华,又为他的抱屈不仕感到遗憾。我与他来往已有多年,曾经想向主考官举荐他,将他介绍给身居高位的人,但由于我名声不高,官职低下,入门无路;我看到他的作品,没有不掩卷长叹的。去年,我入京听从选官调职,本想带他同行,恰遇他自己有家事不能脱身,处境艰难,困顿坎坷,又耽误了一年时间。到春末我从京城回来,责怪他长时间与我断绝音讯。从五月初到现在,他自己说被您赏识,言谈间语气激奋昂扬,面有得意之色,他说:“我侯喜死也无憾了!我辞别双亲入关求仕,一路劳碌奔波,见到的王公大人有好几百,都不曾遇到像卢公那样了解我的。近来本料想将被抛弃在泥泞的道路上,老死在草野僻壤;但现在我只觉得胸中有旺盛的志气,又有做官的路子了!”我为他所说的话感动,因而以酒祝贺他,我对他说:“卢公是当今天下的贤达刺史,没听说他推荐过什么人:大概是很难找到可荐之人而他又太看重此事。现在你很荣幸地成为他的第一位推荐人选,你说死也无憾了,这话当是十分适宜的。古人所谓知己,正是如此而已。自己身处贫贱之中,不能扬名天下,只有被大贤大德之人赏识,才是弥足珍贵的。如果自己已有名声,又去依傍有权有势之人,那就是商贾逐利的事了,又有什么可宝贵的呢?你能被卢公这样看重,那真的是知己了。读书人一生修养身心树立气节,而最终遇不到一个知己的,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有的是整天在一起而并不互相了解;有的是不同世而遥相仰慕。正因为知己很难相逢,所以(司马迁)说士应为知己者效命,不是这样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您既然已经对侯喜很了解了,而我之所以再次把他的情况告诉您,并不是为侯喜着想;我是感慨于人生的知己很难遇到,为了弘扬阁下的美德,而且怜惜侯喜的诚挚之心,所以据其德行而(写了这篇文章)呈献给阁下。恭敬地呈上此状。一、(2018浙江温州六校协作体期末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与吴众香书明陈弘绪季夏,雷荣予持手札至,兼荷以新刻孙可之集见惠。此书与刘蜕集,俱雠校精密,剞劂不苟,诚案头佳本也。唐人之集散亡而不传者什之七八,其不足传者无论。乃昔卓然见于韩、柳文集,如退之所称之侯喜,子厚所称之吴武陵,一以为其文甚古,一以为可追西汉。两君著作,必有大过于人者,今其集俱无存矣。欧阳公艺文志,载有吴武陵书一卷,而他氏之目,则俱无之;若侯喜所作,则虽欧志亦已不睹其名,独其载于英华文粹者,仅仅未绝耳。二人推于韩、柳之人,彰明较著如是,而其集俱不免于散亡,其他泯没者,又何可胜道!幸而孙樵、刘蜕诸人之书,尚存于今日,则何可不急为流布?虽其流布之于今日,犹恐传之未久,终归散亡。苟听其隐显,任其完缺,则其散亡也必矣。仁兄于唐人诸集随得随刻,使微者赖之以复显,残者赖之以复全,真快举也。然弟则谓不独唐人之集当流布也,宋世之集其传止于今者,盖亦可数矣。姑举一端言之,宋之古文始于穆伯长,伯长矫杨、刘骈丽之习,力以韩、柳为宗,其后遂有苏子美辈,典雅之文出焉。而尹师鲁、欧阳永叔翕然一变于古,则皆伯长所开也。然伯长不特长于古文而已。则是宋之文统与宋之道统,皆自伯长倡之,伯长之文必非无关系之作也。今其集亦未见于世。马端临通考,有穆修集三卷,而近日焦弱侯太史亦列其目于经籍志,与端临所考数正合。则是集固未尝亡于海内也,特未有好事者为之流布耳。嗟乎,古文之存于今者鲜矣!藏书之家,秘之而不以示人;剞劂之家,求之而不可遽得。两者不相与谋,则是古文终无流布之日,可叹也!即伯长一人推之,其余可知!故弟以宋世之集亦不易得,而况于唐人。唐人之集,如孙樵、刘蜕诸人之尚存者,犹且隐显于时,而况于侯喜、吴武陵辈之著述乎?望仁兄留意广为搜罗次第受梓当必有起而助之以成千古之快举者矣因事漫及颇觉琐琐。一切寒温不悉,惟谅。(略有删改)【注】 雠校(chu jio):校对文字。剞劂(j ju):刻镂用的刀凿,这里指雕刻印刷。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兼荷以新刻孙可之集见惠见惠:赠送给我。B.而他氏之目,则俱无之 目:眼中。C.使微者赖之以复显 微:隐没。D.伯长矫杨、刘骈丽之习 矫:纠正。解析考虑多义实词。B项,语境是“欧阳公艺文志,载有吴武陵书卷,而他氏之目,则俱无之”,意思是欧阳公艺文志记载了一卷吴武陵书,而其他人作品的目录里,则一点也没有。目,目录。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考虑多义虚词。B项,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的事物(文集、书籍);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项,动词,认为;介词,因为。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称赞侯喜,柳宗元称颂吴武陵,原因在于韩、柳认为侯、吴两人都有超过当时常人的道德智慧。B.焦弱侯太史经籍志中所列目录与马端临通考相合,引发了作者对“两者不相与谋”的感叹。志,指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C.作者认为吴众香及时刻印唐人文集,避免了部分文集的残缺及失传,所以对此举动表示了肯定和赞美。D.作者认为唐宋古文在今天保存、流传很少的原因之一,是收藏者与雕刻印刷者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解析A项,韩柳认为侯吴两人过人之处在于其文风古朴,而并非在于其道德智慧。答案A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望仁兄留意广为搜罗次第受梓当必有起而助之以成千古之快举者矣因事漫及颇觉琐琐解析“广为搜罗”与前面的“留意”的主语是仁兄,但交代的事可分成两个层次,先留意,再搜罗,因此中间要断开。“次第受梓”“当必有起而助之”前面省略的主语都是作者陈弘绪,因此中间也要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因事漫及”“颇觉琐琐”结构相对明晰,中间断开。答案望仁兄留意/广为搜罗/次第受梓/当必有起而助之/以成千古之快举者矣/因事漫及/颇觉琐琐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苟听其隐显,任其完缺,则其散亡也必矣。译文:(2)则是集固未尝亡于海内也,特未有好事者为之流布耳。译文:解析(1)考虑多义实词,听,听任;考虑偏义复词,“隐显”和“完缺”,都是偏义复词,偏在“隐”和“缺”字上;考虑谓语,必,一定。(2)考虑古今异义,是,这;固,本来;亡,散失;特,只是。考虑特殊句式,亡于海内,介词结构后置。答案(1)如果听任它们隐去,任凭它们缺失,那么它们的散失是一定。(2)就是(因为)这文集本来在国内就未曾散失,只是没有好事者(或爱好刊刻的人)替它广泛地流传散布罢了。【参考译文】夏季的最后一个月,雷荣予带着亲手写的书信到了,还带来新作孙可之集惠赠给我。此书和刘蜕集,校对文字都精密,雕刻印刷一丝不苟,实在是放在案头的好书啊。唐人的文集散失亡轶不能留传的占百分之七八十,那些不值得传播的就不用说了。以前曾看见韩、柳文集,高超独立,像韩愈所赞美的侯喜,柳宗元所称赞的吴武陵,一方面认为他的文风很古朴,一方面认为可以和西汉文风相比。两君的著作,一定有大大超过其他人的地方,现在他们的文集都没有留存下来的。欧阳公的艺文志,载有吴武陵的一卷书,而其他人,则一篇都没有;像侯喜所写的作品,即便是欧阳公的艺文志也已看不到他的名字,唯独记载在英华文粹里面的,还没有断绝。二人和韩、柳一类的人相比较,像这样情理极其明显,很容易看清,但是他们的文集都免不了散失,其他泯没无闻的,又有多少呢!幸而孙樵、刘蜕等人的书,到今天还留存着,那么为什么不让它们广为流传呢?即便它们在今天广为流传,恐怕也传不了多久,终归还是散失。如果听任它们隐去,任凭它们缺失,那么它们的散失是一定的。仁兄对唐人的各文集随时得到随时印刷,让衰微的凭此又显达,残缺的凭此又完整,真是让人心快的事。而弟则认为不单单唐人的文集当流传,宋世的文集流传到现在的,也是可以数得过来的。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宋的古文始于穆伯长,穆伯长矫正了杨、刘骈丽的文风,大力把韩、柳作为文宗,他的后面于是有苏子美等人,典雅的文风出现了。而尹师鲁、欧阳修古文变化一致,都是穆伯长开创的。但是穆伯长仅仅不擅长古文罢了。因此宋的文统和宋的道统,都是来自穆伯长倡导的,穆伯长的文章一定不是没有关系的作品。现在他的文集也没在市面见过。马端临的通考,有穆修集三卷,而近日焦弱侯太史也把他列在经籍志,与马端临考证的正契合。就是(因为)这文集本来在国内就未曾散失,只是没有好事者(或爱好刊刻的人)替它广泛地流传散布罢了。唉,古文存到现在的,少啊!藏书的人家,秘藏起来不把它们示人;印刷的人,想找却不能立刻得到。二者不在一起谋划,那么古文始终没有流传的一天,可叹啊!即便穆伯长一个人推动,其他的就都知道了!因此弟认为宋世的文集也不容易得,何况唐人呢。唐人的文集,如孙樵、刘蜕等人还有留存的,还在此时显现,何况对于侯喜、吴武陵等人的著述呢?希望仁兄留意,广为搜罗,按顺序印刷,一定会有起来相助的,来成就千古的快举者。因为事情散漫及非常琐碎。一切寒温不全,请谅解。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凌室记元叶祐之凌室,所以藏冰。古者日行北陆而藏冰,故豳风之诗有曰:“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而藏冰、启冰,亦燮理阴阳之一事。周礼凌人掌冰,于凝阴冱寒而藏之,阳气毕达而启之。食禄之家,与夫冰食丧祭,无不与焉。其藏之也时,其用之也周,是以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雷出不震,无灾霜雹,厉疾不作,民不夭札。故藏冰、启冰,乃圣人燮调辅相之职也。上而宰相,下而州郡,皆所以任燮调之责,必使阴阳无愆伏之过,为能尽其职。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光(今河南潢川县)之判官张公士政,于至正壬午冬,言于监郡卜颜不花曰:“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吾为凌室,候有冰而藏之,可乎?”监郡曰:“可。”遂筑室于城之北门,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工未毕,而夕大雪,平地盈尺,层冰如阜,人以为瑞。公命斩之,纳诸室。及竣而河冰以泮。盖一念之诚,有以感召之。时壬午冬十有二月也。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况为凌室,藏冰、启冰,观阴阳寒暑之变,以察消息盈虚之理,是亦为政之大者。夫子作春秋,无冰必书,纪异事,为经邦大训。此殆非或人之所知也。予故书于凌室,以见公之为政,他日居于庙堂,而辅成化者,盖基于此。故不可以不记。(选自全元文)【注】 冱(h):水因寒冷而冻结。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凌室,所以藏冰所以:用来的。B.亦燮理阴阳之一事 燮:协和,调和。C.是以冬无愆阳 愆:过分,引申为失调。D.命掾吏万文宝董其役 董:通“懂”,懂得。解析考虑多义实词。结合上文“筑室于城之北门”,且“董”后接宾语“其役”,故“董”的意思应为“督责,管理”。答案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考虑多义虚词。C项,两个“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用来。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B项,介词,引出地点;介词,比。D项,动词,担任;介词,对、向。答案C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据诗经记载,早在周时,我国古人就已经学会利用冰块和冰窖做成简易的制冷系统,并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B.作为掌管冰室的张公见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便向监郡请求藏冰。工程未毕,傍晚就降大雪。张公命令砍下冰块储藏到凌室,等到凌室完工之后,河里的冰也融化了。C.本文多处引用或化用诗经周礼等文献来说明藏冰、启冰的重要性。赞扬张公为政之道能关注阴阳变化盛衰消长,希望他将来辅佐皇帝完成教化。D.藏冰、启冰长期用于祀祷、巫祝等古老的仪式,祈求消灾弥疫、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藏冰、启冰之礼在古人心目中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典。解析B项,“各地都没有藏冰、启冰的措施”不当。选项对应的原文为“予见京师与所在州郡有司,于仲冬必藏冰待用,以济酷热。而光独不然”,据此可知,不是各地都没有,是“光独不然”。答案B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解析“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结构相同,都是“张公之为政”的具体内容,据此断句即可。答案吾闻张公之为政/平物价/恤民隐/抑豪强/扶良善/去积弊/理冤滞/无非燮理之事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淮之地,无冰雪者几年,岁亦荐饥。译文:(2)或者以为役民于严冬之际,人有不堪,不知周礼凌人斩冰之意,圣人燮理之事也。译文:解析(1)考虑多义实词,荐,屡次、接连;荐饥,连年饥荒。(2)考虑古今异义,或者,有的人。考虑多义实词,以为,认为;堪,忍受;燮理,协调治理。考虑特殊句式,役民于严冬之际,状语后置,在隆冬季节劳役百姓。答案(1)淮水一带地区,有好几年没下雪了,并且连年饥荒。(2)有的人认为在隆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有不能忍受的劳苦,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凌室的人采冰的用意,是为了圣人协和调理阴阳的事情。【参考译文】凌室是用来贮藏冰块的。古时候,每当太阳运行到北陆虚宿时(即冬天)人们就储藏冰块,所以诗经豳风中有诗句说:“腊月里凿冰咚咚响,正月里送进冰窖藏,二月里取冰行祭礼,献上韭菜和羔羊。”而藏冰、用冰,也是调和阴阳的一件事。周礼中记载凌人掌管冰块之事,在阴气凝聚阴湿寒冷的地方藏冰,在阳气浓郁的时候启用冰块。享受俸禄的人,赐予他们冰爽的食物丧祭,没有不赐予的。贮藏它恰到时机,使用它也非常周密,因此冬天没有酷热,夏天没有阴寒,春天没有凄风,秋天没有苦雨;雷鸣不伤人,霜雹不成灾,瘟疫不流行,百姓不死于传染病。所以藏冰、用冰,是圣人调和阴阳辅佐(上天)的职责。上至宰相,下至州郡长官,都被用来委任以调和的职责,一定不可出现气候失常、阴阳失调的过失,这是尽到了他的职责。淮水一带地区,有好几年没下雪了,并且连年饥荒。光州(今河南潢川县)的判官张士政先生,在至正壬午年冬天,对光州监郡卜颜不花说:“我看京城和它附近的州郡主管官员,在仲冬时节必定收藏冰块备用,酷热时节用来缓解溽暑。只有光州不是这样。我作为掌管冰室的长官,等到有冰就封藏,可以吗?”监郡说:“可以。”(张公)于是在光州城北门筑造冰室,命令属官万文宝监督建造工程。工程还没完结,而傍晚就下起了大雪,平地上积雪超过一尺厚,层层冰雪堆得像土山,人们都认为这很祥瑞。张公命令把冰砍下运输储藏到凌室。等到(凌室)完工之后,河里的冰也融化了。大概是一个念头真诚,把它感召来了。这时是壬午年冬天十二月。有的人认为在隆冬季节劳役百姓,百姓有不能忍受的劳苦,这是不懂得周礼中掌管凌室的人采冰的用意,是为了圣人协和调理阴阳的事情。我听说张公执政光州,稳定物价,体恤百姓,抑制豪强,扶持良善,去除积久的弊端,审理滞留未申的冤狱,没有不协和调理的事情。况且建造冰室,贮藏和启用冰块,观察阴阳寒暑的变化,来考察消长盛衰的道理,这也是为政最重大的事务。孔子著春秋,不结冰的现象一定要写进去,当作奇异的事件记载下来,作为先王圣哲治国教诲的话语。这大概不是平常人所知道的了。我因而写了凌室记这篇文章,用来表现张公的为政之道,(张公)将来身居朝堂辅佐皇帝,完成教化,大概也是以此为根本。所以不可以不记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