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技法提分点15 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12844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技法提分点15 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技法提分点15 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通用版)2019高考语文二轮培优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四 文言文阅读 技法提分点15 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法提分点15把握关键得分点,字字落实译句子六字诀落实文言翻译读文支招用“”标注时间、地点、官职的变换,用“”标注人物,从而厘清层次,厘清各个事件的前因后果。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阅读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第一步,关注开头,初识主人公形象人物传记一般在开头段落都要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如姓名、字号、籍贯、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任职等,阅读第一步就是掌握这些基本信息,对所写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第二步,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人物传记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第三步,巧借内容概括分析题,扫清阅读障碍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次,在读文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的、难懂的字词造成阅读障碍,从而导致阅读“卡壳”,此时可先读概括分析题的四个选项,将每个选项中的每句话在原文中找到对应,通过一一比对,既可以破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到了依据。典题文本(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出知遂州。沪南有边事,调度苛棘,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者,不取于民。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疑怖,惕息俟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怪!”但使密偿之。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其家趣买以赎,命释其株连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立,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以刻深为治,纯礼曰:“宽猛相济,圣人之训。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一切以宽处之。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如何?”遂为匠擒。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以不应为杖之,足矣。”曰:“何以戒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足以为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刚正,惮之,激驸马都尉曰:“上欲除君承旨,范右丞不可。”诜怒。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对点解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译文:(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译文:解析留。“愚人”“叛逆”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一般人都能够理解,保留不译。换。“务”“宽”“蔽”为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应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村野”为古今异义的词,应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补。“恐辜好生之德”句中省略的成分应补充出来,从而使句意完整。删。“也”语气助词,不译。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1)务:一定,务必。宽:宽松。岂有也:反问句式,哪有呢。(2)村野:粗暴鲁莽。蔽:审断,判决。好生:爱惜生灵。答案(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基础。这一句介绍了范纯礼因父恩荫任职,并在永昭陵修建中有自己见解而抗命。然后可根据对句意的理解抓住关键,排除错项。阅读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的主要区别在于“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和“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两处断句不同。能够准确判断这两处,就可得出答案。“荫”和“知”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前者是恩荫,因为父辈祖辈而得以做官,后者是关于官职任免的词语。前后联系可知,此处是说,范纯礼因为父亲范仲淹做了官,故“荫”和“知”之间应断开,排除B、C两项。“京西转运使”为官职名,“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讲不通,中间应断开,排除A项。此题选D。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解析C项,“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尹”是官的统称,“令尹”在春秋战国时相当于宰相,也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诬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解析D项错在“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原文说的是“激驸马都尉王诜曰诜怒”,曾布只是挑拨了王诜,让王诜生范纯礼的气,并没有挑唆王诜诬告范纯礼。答案D【参考译文】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还朝,他被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京担任遂州知州。沪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在庐舍中为他画像,把他像神一样加以供奉,命名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诛杀。纯札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糟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升任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府尹治政苛刻严酷,纯礼说:“宽柔刚猛相济,是圣人的教诲。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概以宽大处事。皇帝直接下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把桶拿来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想使外面的人通过此事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提举崇福宫。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去世,享年七十六岁。一、(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解析“吏得缘文为奸”和“选者又不得诉长吏”是两个分句,应该从中断开,首先排除A、B两项;“初”是“当初”之意,表时间,断开比较好,再排除C项。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不当,近侍是指亲近帝王的侍从之人,职位不一定高,对帝王影响也不一定大。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解析A项,“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不当,文中说的是对方要以和好为重,准备和解,许将的一番话让萧禧羞愧不能回答。答案A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译文:(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译文:解析(1)“申饬”译为“饬令”或“指示”;“岂”译为“难道”或“还”;“何以为”是固定句式,译为“为何还要呢”;“对”译为“回答”。(2)“相”译为“宰相”,“肆”译为“大肆”,“罗织”译为“罗织罪名”,“发”译为“挖”。答案(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担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开挖司马光的墓。【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留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岁聘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任职秦州,又改郓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召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访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开挖司马光的墓。哲宗以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盛德的人所做的事。”知颍昌府,移到大名,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谧号文定。二、(2018广东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程钜夫,名文海,避武宗庙讳,以字行。叔父飞卿,仕宋,通判建昌,世祖时,以城降。钜夫入为质子,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他日,召见,问贾似道何如人,钜夫条对甚悉,帝悦,给笔札书之,乃书二十余幅以进。帝大奇之,谓近臣曰:“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诚聪明有识者也。可置之翰林。”以其年少,奏为应奉翰林文字。帝曰:“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朕言之。”钜夫顿首谢曰:“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以报陛下!”寻进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二十四年,立尚书省,诏以为参知政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言:“钜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遂以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六年,时相桑哥专政,法令苛急,四方骚动。钜夫入朝,上疏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留京师不遣,奏请杀之,凡六奏,帝皆不许。三十年,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大德四年,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皇庆二年,旱,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帝遣近侍赐上尊,劳之曰:“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钜夫建言:“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钜夫草诏行之。三年,以病乞骸骨归田里,不允。钜夫请益坚,特授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饯于齐化门外,给驿南还,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三年而卒,年七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节选自元史程钜夫列传)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B.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C.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D.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是/帝特命以汉字书之/还朝陈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解析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代词较多,如“蒙古字”“帝”“汉字”“之”“事”“集贤学士”“行台”等,然后借助语法知识进行排除,“初”指当初,时间副词,应断开;“书诏令”是指动作行为,做主语,“皆用蒙古字”是谓语,二者不能分开,排除A、D两项;“还朝”和“陈民间利病五事”是两件事,应分开,排除C项。答案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古代称已故帝王或尊长的名;后来也用于敬称在世尊长的名字。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亲的名字,叫避讳。B.至元,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多为帝王所用,如至元、康熙。年号的使用始于汉武帝时期。改换年号叫改元。C.台,古代中央政府的官署,常指御史台。行台,指中央政府设在京师以外的行政机构,也指地方大吏的官署或居所。D.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只有帝王、贵族、大臣有谥号。谥号有美谥和恶谥两种,如文宪、周厉王。解析D项,谥号有官谥、私谥之分。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戚、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答案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钜夫聪慧有才识,甚得元帝赏识。钜夫跟随叔父脱宋降元,在元帝诏问时,他应对十分详尽,让元帝惊叹不已。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深得元帝的信任,屡得升迁。B.钜夫建议重用南人,得到元帝采纳。他向元帝建议寻访江南名人逸士,并让他们与元人一起担任御史台、按察司要职。元帝力排非议,采纳了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C.钜夫为人正直,不畏权贵,体恤百姓。他为民请命,弹劾宰相桑哥专权苛政敛财伤民;他出任地方官职,兴学明教,为民除害,深为官吏民众敬畏和爱戴。D.钜夫不恋官位,却得享殊荣。他因病请求辞官归里,但遭拒绝。他一再坚持,才被允许,离京之日,元帝命设宴,让百官送行;敕令地方官员要常问候,死后追赠官爵。解析B项,原句是“至元二十三年,见帝,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帝嘉纳之”,由此可知,对钜夫江南招贤的建议,朝中并无非议,元帝也无“力排非议”之举。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译文:(2)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译文:解析(1)“苟”,如果;“以为”,把当作;“进贤”,举荐贤能的人;“急”,形容词做名词,急迫的事务;“殖货”,营求财物;“非也”,否定判断句。(2)句首补上主语“程钜夫”;“至”,到;“治”,惩治;“家奴之为民害者”,定语后置,应为“为民害之家奴”;“上下”,官吏和百姓;“肃然”,恭敬的样子。答案(1)如果不把举荐贤能作为急迫的事务,而只是把营求财物放在心上,这并非对上辅助皇上施行德政、对下关爱黎民百姓的意旨啊。(2)程钜夫一到任,首先惩治平章行省那些为害百姓的家奴,于是,官吏和百姓对他都十分恭敬。【参考译文】程钜夫,名文海,避元武宗庙讳,改用字代名。他的叔父程飞卿,在宋朝做官,任建昌通判,元世祖时,带领城邑投降。程钜夫入元充当人质,他叔父官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有一天,程钜夫被皇帝召见,皇帝问贾似道是怎样的人,程钜夫逐条对答,相当详尽,皇帝高兴,就给他笔札叫他写下来,竟然写了二十多幅进献上来。皇帝对他的才能特别惊异,对身边的臣子说:“我看这个人的相貌,已经非常高贵;听他说话,确实是聪明有见识的人。可以安排他任翰林。”因为他年纪小,召为应奉翰林文字。皇帝说:“从今以后国家政事得失,以及朝廷官员的邪正,都应该向我说明。”程钜夫顿首感谢道:“我本是被疏远的臣子,蒙受陛下的赏识,怎敢不竭尽全力来报答陛下!”不久升为翰林修撰,多次升迁至集贤直学士,兼任秘书少监。至元二十三年,觐见皇帝,首次陈述:“兴建国学,请求派使节到江南搜查访问遗弃而不用的名士;御史台、按察司等职,应该一并任用南人和北人。”皇帝称赞并接纳了建议。至元二十四年,朝廷设立尚书省,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参知政事,钜夫坚决推辞。程钜夫又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大臣说:“钜夫是南人,并且年少(不宜任命)。”皇帝大怒。于是仍然任命钜夫为集贤直学士,授侍御史,从事御史台事务,奉诏前往江南求贤。当初,书写诏令都是用蒙古字,到现在,皇帝特别命令用汉字来书写。回到朝廷,向皇帝陈述民间利病五事,钜夫被授予集贤学士,仍然回到行台任职。至元二十六年,当时的宰相桑哥专权,法令苛刻而急切,四方动荡不安。钜夫入朝,上疏说:“我听说天子的职务,没有比择相更大的,宰相的职务,没有比举荐贤才更重要的。如果不把举荐贤能作为急迫的事务,而只是把营求财物放在心上,这并非对上辅助皇上施行德政、对下关爱黎民百姓的意旨啊。现在权奸用事,立尚书聚敛财赋,把搜刮百姓作为要务。我私下认为应当理清尚书的政务,减损行省的权力,罢免谄媚言利的官员,推行体恤百姓的事务,行对国家有利之事。”桑哥非常生气,把他留在京师不送走,上奏请求要杀掉钜夫,总共上奏了六次,皇帝都没有批准。至元三十年,离开京师担任福建海道肃政廉访使,兴办学堂推行教育,官吏百姓对他又充满敬畏又爱戴。大德四年,调为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程钜夫一到任,首先惩治平章行省那些为害百姓的家奴,于是,官吏和百姓对他都十分恭敬。皇庆二年,天下大旱,钜夫应诏陈述桑林等六事,违背了当时宰相的意愿。第二天,皇帝派遣近臣赐他为上尊,慰劳他道:“中书集体商议,只有您所说的最恰当,以后遇到其他的事,一定要好好地告诉我。”钜夫建言道:“经学方面当以程颐、朱熹传注为主,文章应该革除唐、宋时期的弊害。”于是下令让钜夫起草下诏推行。皇庆三年,向朝廷称病请求退休,朝廷没有批准。钜夫请求退休的意愿更加坚定,皇帝特授钜夫为光禄大夫,赐以上尊,命令职位低于钜夫的臣子到齐化门外饯别送行,为他提供南回的马,下令行省和有司经常慰问。钜夫回家三年后就死了,终年七十岁。泰定二年,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为文宪。一、(2018湖南、江西34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鲍昱字文泉。少传父学,客授于东平。建武初,太行山中有剧贼,太守戴涉闻昱鲍永子,有智略,乃就谒,请署守高都长。昱应之,遂讨击群贼,诛其渠帅,道路开通,由是知名。后为沘阳长,政化仁爱,境内清净。荆州刺史表上之,再迁,中元元年,拜司隶校尉,诏昱诣尚书,使封胡降檄。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对曰:“臣闻故事通官文书不著姓,又当司徒露布,怪使司隶下书而著姓也。”帝报曰:“吾故欲今天下知忠臣之子复为司隶也。”昱在职,奉法守正,有父风。永平五年,坐救火迟,免。后拜汝南太守,郡多陂池,岁岁决坏,年费帑三千余万。昱乃上作方梁石洫,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十七年,代王敏为司徒,赐钱帛什器帷帐,除子德为郎。建初元年,大旱,谷贵。肃宗召昱问曰:“旱既太甚。将何以消复灾眚?”对曰:“臣闻圣人理国,三年有成。今陛下始践天位,刑政未著,如有失得,何能致异?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一人呼嗟,王政为亏。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如此,和气可致。”帝纳其言。四年,代牟融为太尉。六年,薨,年七十余。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吏人爱悦,号为神父。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又尊飨国老,宴会诸儒。百姓观者,莫不劝服。子昂,字叔雅,有孝义节行。初,德被病数年,昂俯伏左右,衣不缓带;及处丧,毁瘠三年,抱负乃行;服阕,遂潜于墓次,不关时务。(节选自后汉书中屠刚鲍永郅恽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B.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C.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D.但臣前在汝南/典理楚事/系者千余人/恐未能尽当其罪/先帝诏言/大狱一起/冤者过半/又诸徙者骨肉离分/孤魂不祀解析句中“汝南”“千余人”作前句的宾语;“先帝”“孤魂”作后句的主语。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武,汉光武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先秦至汉初无年号。B.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是弹劾进谏之意,表明刺史要对郡县履行监察之职。C.肃宗,为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庙号只褒不贬;历史上并不是每个君王都有庙号。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身上。解析B项,刺,是“探听、侦察”的意思。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昱善理狱讼,依法公平处理案件。建初元年,遇大旱,皇帝问他如何消灾,他乘机进言,说这是冤狱不平所致,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释放了无辜被囚禁的人。B.鲍昱的后代,都受人爱戴。郡里人称鲍德为神父。鲍德患病多年,鲍昂在身边服侍,日夜不解衣带;后居丧,守孝三年;三年服满,便隐居墓旁,不过问时政。C.鲍昱不忘百姓利益。任汝南太守时,他修建水利工程,使水量充足,更多农田得到灌溉,人民生活富足。D.鲍昱谨守职责,不矜名节。他在做司隶校尉时,光武帝下诏让他在招降胡人的露布上注明自己的姓氏,鲍昱认为这样做违反了旧例。解析B项,“鲍昱的后代,都受人爱戴”错,原文中无法找到依据。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宜还诸徙家属,蠲除禁锢,兴灭继绝,死生获所。译文:(2)子德,修志节,有名称,累官为南阳太守。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译文:解析(1)“还”,使回乡;“诸徙家属”,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蠲除”,废除、取消;“兴灭继绝”,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生获所”,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2)“志节”,德操名节;“名称”,名气;“累官”,多次升迁;“时岁”,当时年成;“丰穰”,丰收。答案(1)皇上应该让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还乡,废除禁锢的法令,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2)鲍昱的儿子鲍德,修养德操名节,有名气,经多次升迁后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年成不好,很多地方闹灾荒,只有南阳丰收。【参考译文】鲍昱字文泉。他从小接受父亲的教诲与学识,客居于东平教书。建武初年,太行山中有强悍的贼寇,太守戴涉听说鲍昱是鲍永的儿子,有智慧与谋略,就去拜见他,请他担任高都长。鲍昱答应了他,于是讨伐土匪,杀了他们的匪首,使道路得以开通,并由此出名。(鲍昱)后来担任沘阳长,施行仁政,境内安定。荆州刺史上表奏明他的政绩,他再次被提拔,中元元年被授予司隶校尉一职,皇帝下诏派鲍昱去晋封胡人,颁布让胡人降汉的檄文。光武帝派小黄门问鲍昱是否感到奇怪。鲍昱答道:“我听说按照旧例,通官文书不注明持文书官员的姓氏,又恰逢司徒颁布军用文书,(我)为派遣我这个做司隶校尉的在传送文书时却注明姓氏而感到奇怪。”皇帝答复说:“我特意想要让当今天下人都知道忠臣的儿子也担任司隶校尉。”鲍昱在职期间,奉公守法,有他父亲的风范。永平五年,因救火迟缓而获罪,被免去官职。后来被授予汝南太守一职。汝南郡丘陵、河湖较多,每年堤坝决口损坏,耗费钱财三千多万。鲍昱于是在上游修建水闸与石砌的水渠,水量常年充足,可灌溉更多农田,人民因此生活富足。十七年,鲍昱代替王敏任司徒,皇帝赐给他金钱布帛、器具和帷帐,让他的儿子鲍德担任郎官。建初元年大旱,粮价很贵。肃宗召见鲍昱问他:“旱灾已经那么严重,怎样才能消除灾祸的影响?”鲍昱答道:“我听说圣人治理国家,也需三年方能成功。现在陛下刚刚即位,政绩尚未显示,如果施政有所得,又怎么能导致灾祸呢?只是我先前在汝南时,处理楚王谋反一事,受牵连的有千余人,恐怕也有处理不当。先帝的诏书说,大案一起,受冤屈的人在一半以上。那些被判流放罪的人与亲人分离,死后成为孤魂,无人祭祀。一人谋反,就使王政受损害。皇上应该让那些迁徙的人及其亲属还乡,废除禁锢的法令,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死者生者都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达到社会的安定祥和。”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建初四年,代替牟融担任太尉。建初六年去世,终年七十多岁。鲍昱的儿子鲍德,修养德操名节,有名气,经多次升迁后担任南阳太守。当时年成不好,很多地方闹灾荒,只有南阳丰收。人们爱戴他,称他为神父。当时郡县的学校已荒废很久,鲍德便修建校舍,准备俎、豆、黻、冕等器具服饰,行跪拜礼、吹奏乐曲请教师到校。又尊敬赡养老人,宴请读书人。看到这些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敬服他。鲍德的儿子鲍昂,字叔雅,有孝顺的名节。当初,鲍德患病多年,鲍昂在其身边服侍,日夜不解衣带;后来居丧,毁损身体,守孝三年,以至于要扶靠着才能行走;三年服满,便隐居在墓旁,不过问时政。二、(2018山东临沂期末统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王庠,字周彦,荣州人。父梦易,登皇祜第,力成父志,言于州县不听,言于刺史,言于三司,三司以闻,还籍没者三百五十五家,蠲岁额三十万斤。尝摄兴州,改川茶运,置茶铺免役民,岁课亦办。部刺史恨其议不出己,以他事中之,镌三秩,罢归而卒。母向氏,钦圣宪肃后之姑也。庠幼颖悟,七岁能属文,俨如成人。年十三,居父丧,哀愤深切,谓弟序曰:“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且制科先君之遗意也,吾有志焉。”遂闭户,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寻师千里,究其旨归。蚤岁上范纯仁、苏辙、张商英书,皆持中立不倚之论,吕陶、苏辙皆器重之。元祐中,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荐之,庠以宋邦杰学成未有荐者,推使先就,陶闻而益加敬。未几,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崇宁壬午岁,应能书,为首选。京师蝗,庠上书论时政得失,谓:“中外壅蔽,将生寇戎之患。”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下第径归,奉亲养志,不应举者八年。大观庚寅,行舍法于天下,州复以庠应诏。庠曰:“昔以母年五十二求侍养,不复愿仕,今母年六十,乃奉诏,岂本心乎?”时严元祐党禁,庠自陈:“苏轼、苏辙、范纯仁为知己,吕陶、王吉尝荐举,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为交游,不可入举求仕,愿屏居田里。”以弟序升朝,赠父官,始克葬,葬而母卒。终丧复举八行,事下太学,大司成考定为天下第一,诏旌其门。朝廷知其不可屈,赐号“处士”。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太后念其姑,尝欲官,庠以逊其弟、侄及甥,且以田均给庶兄及前母之姊。庠卒,孝宗谥曰贤节。(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六)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B.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C.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D.寻改潼川府教授/赐出身及章服/一日四命俱至/竟力辞不受/虽处山林/唱酬赋咏/皆爱君忧国之言解析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潼川府教授”“出身及章服”“山林”“言”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改”是指官职的变迁,其宾语应是“潼川府教授”,“潼川府”是地名,“教授”是职位,故应从“教授”后断开,排除A、C两项,“一日四命”是主语,“至”意思是“到”,是谓语,主谓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答案D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司是古代的三个官署,在不同的朝代所指不同,五代、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B.元祐是古代帝王年号,中国古代常用年号纪年。文中“崇宁”“大观”“庚寅”都是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C.太学是汉代出现的在京师设立的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于国子监。D.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多指那些不愿“出仕”的人。解析B项,“庚寅”是干支纪年法。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庠的父亲代理兴州太守期间,因改川茶运遭到刺史中伤,被削除了三等职,回家后去世。B.王庠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的机会让给了已经学成的宋邦杰,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他。C.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张舜民见到他的上书,感叹他言论正直,敢于直言。D.州里让王庠应诏,王庠认为这不是自己的本意,又逢元祐党禁很严,不愿应举求仕。解析C项,“言论正直,敢于直言”错误,第四段说“张舜民见之,叹其危言”,意思是“张舜民见到上书,感叹他言论耸人听闻”,选项曲解“危”的意思。答案C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父以直道见挤,母抚柩誓言,期我兄弟成立赠复父官,乃许归葬,相与勉之。译文:(2)当绍圣诸臣用事,遂罢制科,庠叹曰:“命也,无愧先训,以之行已足矣。”译文:解析(1)“以”,因为;“见”表被动,被;“期”,约定;“成立”,古今异义,成人自立;“乃”,才;“相与”,互相。(2)“用事”,掌权;“罢”,取消,停止;“先”,尊称死去的人,此处指“先父”;“以”,按照。答案(1)父亲因正直被排挤,母亲用手按着灵柩立誓,约定我兄弟长大成人追赠恢复父亲官职的时日,才允许回来安葬,我们要互相勉励。(2)正当绍圣众臣掌权,就取消制科,王庠叹道:“这是命,无愧先父教诲,按他的要求去做就可以了。”【参考译文】王庠字周彦,是荣州人。父亲王梦易,皇祜年间进士及第,尽力完成父亲的志愿,跟州县讲不听,就跟刺史讲,跟三司讲,三司上报皇上,归还籍没的有三百五十五家,免去每年规定应交的三十万斤盐。曾代理兴州太守,改四川茶运,设茶铺免除人民的劳役,每年税收也办理齐全。部刺史恨他的建议没有经过自己,用别的事中伤他,削除三级官,罢免回家后去世。母亲向氏,是钦圣宪肃后的姑姑。王庠小时候聪明,七岁能写文章,俨然如成人。十三岁,服父丧,哀愤深切,对弟弟王序说:“父亲因正直被排挤,母亲按着灵柩立誓,约定我兄弟长大成人时追赠恢复父亲官职的时日,才允许回来安葬,我们要互相勉励。况且参加制科是父亲的遗愿,我有志于此。”于是闭门读书深入研究经史百家书传注的学问,千里寻师,得到真谛回来。早年给范纯仁、苏辙、张商英写信,都持中立不偏不倚的观点,吕陶、苏辙都器重他。元佑年间,吕陶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举荐他,王庠因宋邦杰学成没有推荐的人,推辞让他先接受,吕陶知道后更加敬重王庠。不久,正当绍圣众臣掌权,就取消制科,王庠叹道:“这是命,无愧先父教诲,按他的要求去做了就可以了。”崇宁壬午年,参加书法测试,首先被选中。京城遭蝗害,王庠上书论述时政得失,认为:“内外蒙蔽,将发生寇戎的祸患。”张舜民见到上书,感叹他言论耸人听闻。落选直接回家,侍奉母亲、陶冶志趣,有八年不参加科举考试。大观庚寅,向天下推行舍法取士,州里又让王庠应诏。王庠说:“以前因母亲五十二岁需要侍养,不再希望做官,现在母亲六十岁了,还奉诏,难道是我的本意吗?”当时元祐党禁很严,王庠自己陈述说:“苏轼、苏辙、范纯仁是知己,吕陶、王吉曾经举荐,黄庭坚、张舜民、王巩、任伯雨是往来的朋友,不能应举求仕,愿隐居家乡。”因弟弟王序上朝,追赠父亲官,才进行安葬,安葬父亲后母亲去世。服满丧期后又被推举入八行科,事情下到太学,大司成考定天下第一,下诏表彰他的家门。朝廷知道他不可屈服,赐号“处士”。不久改授潼川府教授,赐同等出身及章服,一天四项任命同时到达,竟然极力推辞不受。虽然身处家乡,唱酬赋咏,都是爱君忧国之言。太后怀念她的姑姑,曾想给他官做,王庠把官让给弟弟、侄子及外甥,并把田平均分给庶兄及前母之姐。王庠去世,孝宗赠谥贤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