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12483 上传时间:2020-0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九)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A中体西用B变法图强C民主共和D民主与科学答案B解析维新变法出现在甲午战争后,是民族危机加深之后中国人的对策,故B正确。2(2017杭州高二期末)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下列思想与之吻合的是()A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B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C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D激进派的“民主科学”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可知国家大权掌握在议会手中,与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思想相符,故C项正确。3(2018珠海模拟)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该历史现象应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国民大革命时期答案B解析维新变法时期向西方学习上升到政治制度层面,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4(2017吉林高二检测)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牟平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文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读的是四书五经,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触动了诸多读书人的利益。5读下图,图中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是()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局限在经济方面,不是全民的现代化动员,故A错误;义和团运动既非现代化动员,也非科学民主启蒙,故B错误;戊戌变法内容则较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未涉及经济也非经济伦理,故D错误。6(2017广州高二检测)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顽固势力的反扑B民族矛盾的尖锐C洋务运动的失败D民众的盲目排外答案A解析材料中“谈及西学新法者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这些关键信息表明了维新变法已经发生并且失败,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顽固派的破坏,故A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7题18分,第8题18分,第9题20分,第10题20分,共76分)7(2017吉林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梁启超传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荒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光绪大事汇鉴(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的认识。(12分)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梁启超的认识:注重思想宣传,舆论鼓动;变法要迅速推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得出改革家威望不足等;第(2)问,结合所学,从注重宣传、变法要迅速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评析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清朝“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以级尊卑任官”,“以族任官”。即扬满抑汉的中央政府“官缺制”和地方各级官员的“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为官一世,“国未尝资其少益也,而害若丘山”。摘选自康南海官制议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定国是诏(1)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10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整顿吏治的措施。(8分)答案(1)弊端: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繁(冗官);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扬满抑汉);官员的素质低下。(任答两点即可)(2)措施: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举荐新政人才。(任答三点即可)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7分)(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7分)(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6分)答案(1)观念:全民教育。背景: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3)关系: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10(2017南京、盐城模拟)“易服”是戊戌变法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在其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王者改制,必易服色”。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这种近乎形式主义的看法背后,却有其深刻的道理。中国以礼教立国,服饰决不仅仅是民族的外观,而带有深刻的礼的烙印,从服饰上映衬出来的是特权、等级和道德信念。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仍以“易服”为例,当时戊戌变法已进入攻坚阶段,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已呈白热化状态。改革有很多工作要做,维新派需要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战线”,变法大业更离不开强大的社会群众基础做后盾。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且不说从审美角度上看,当时的人们是否能够接受,就是从更换服装的费用上来说,很多家庭也是一时难以负担的,所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1)据材料一,分析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易服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易服”受到抵制的原因及影响。(8分)(3)从社会史观的角度评价维新变法的这一措施。(6分)答案(1)原因:受传统礼仪制度的影响;服饰背后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改革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原因:维新派缺乏对国情的了解;贸然实施、操之过急;国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维新派威望降低,变法措施得不到群众支持。(3)评价:移风易俗顺应社会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但这一变法措施的推行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历史影响、服饰变革的意义、改革需要等方面概括。第(2)问,“原因”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变革方式的可接受程度、国人观念等方面分析;“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维新派社会认可度的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评价的角度是社会史观,结合材料信息,从正反两方面予以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