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400218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曾国藩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1梁启超的“自由”思想2教育事业的近代化3维新派注重营造舆论环境4晚清时期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5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的民族救亡精神6近代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7新文化运动的背景8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孙中山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9孙中山民主革命目标10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1毛泽东和邓小平义利观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曾国藩说:“余以为欲制(夷)人,不宜在关税之多寡、礼节之恭倨上着眼。吾辈着眼之地,前乎此者,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曾国藩这段话旨在()A.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B.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C.宣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D.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解析:A材料的关键信息为“欲求自强之道”,即通过“修政事、求贤才”,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改革内政以挽救统治危机,反映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地主阶级代表曾国藩用外交的挫败来宣扬内政改革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主张处理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符合材料信息,但并非主旨,故B项错误;曾国藩是洋务派在地方的代表人物,材料“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为下手工夫”反映了曾国藩的洋务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以自强,体现“西学为用”,但材料并未体现“中学为体”的主张,故C项错误;曾国藩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不可能提出资产阶级的改革主张,故D项错误。2.20世纪初,梁启超一方面吸收了启蒙运动中的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又认为作为群体自由基本前提的个体自由不存在了。影响他出现这一思想的主要因素是()A.深受专制思想的影响B.君主立宪的立场决定C.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D.保皇思想仍根深蒂固解析:C根据材料所给时间“20世纪初”,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来自国内专制,所以梁启超吸收了“自由”“民主”“人权”思想;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危机是外部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这种危机的严重程度超越了国内危机,所以梁启超又强调群体自由而相对忽视个体自由了,所以C项正确。梁启超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立宪派主张个人自由,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保皇思想,故D项错误。【新知生成】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的内容。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表现。(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的内容。陶铸国魂的问题实际上就是重铸民族精神的问题。国魂,实际上就是誓死以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内容。近代爱国者无不强调“公德”“合群”对于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具体讲就是,重国家的独立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5)全面赶超西方的内容。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独有的内容之一。3.(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1872年,外国教习为同文馆拟订了“八年课程计划”。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据此,该“课程计划”直接()A.背离了“中学为体”的思想B.有利于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C.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促使中国的教育走向殖民化解析:B洋务运动之“中体西用”就是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肯定封建制度为本,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来实现“自强”和“求富”,而材料中并没有提及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前三年的课程侧重学习外语,后五年则偏重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可知,这种近代化的教育体制有利于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偏重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科技的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体系并不是使近代中国教育走向殖民化,故D项错误。4.(2018全国百校联盟联考)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了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为宗旨的强学会后,不久又创刊了中外纪闻,讨论“西洋诸国以勃兴之本原”。这说明()A.救亡图存已成为社会主流B.清政府放开了言论自由C.维新派注重营造舆论环境D.维新派成为了改革主力解析:C康有为等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讨论“西洋诸国以勃兴之本原”,目的在于扩大维新宣传,为变法营造舆论环境,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了康有为等人的举措,没有说其他阶层的举动,A项错误;1896年强学会遭到封禁,说明清政府并未放开言论自由,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派成为改革主力的问题,D项错误。5.(2018北京东城区二模)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的曾纪泽认同“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他还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下列史实能体现该思想的是()A.禁烟运动与创办军事工业B.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C.“体用之争”与新文化运动D.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解析:B由材料“不专在机器之创兴”可知其主张对西方的学习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故A项错误;由材料“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可知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经济主张相一致,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思想而非文化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思想而非革命思想,故D项错误。6.(2018四川成都二诊)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解析:A据材料“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民族意识,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丰富史学知识,只是叙述亡国史占的比重大,B项错误;“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主要是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不能体现反清革命思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7.近代有学者指出: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比较过程。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在这里作者强调()A.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B.真善美的文化具有优越性C.西学东渐具有必然性D.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解析:D依据材料中观点,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文化有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对真善美的认识与追求的历程,在不断的尝试、比较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剔除其糟粕从而不断地发展进步,可见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8.(2018江苏镇江一模)“中国固有的精神其实并未被共和二字所埋没,只有满人已经退席,和先前稍不同。”为冲破“固有的精神”,先进中国人采取的对策是()A.开展戊戌变法 B.发动辛亥革命C.掀起新文化运动D.传播马克思主义解析:C戊戌变法是清末维新改良运动,与材料中“共和二字”“满人已经退席”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满人已经退席”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与材料中“满人已经退席”“为冲破固有的精神”相符,故C项正确;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与材料中“共和”“为冲破固有的精神”不符,故D项错误。9.(2018四川宜宾三模)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现在一般青年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讲到社会主义,便主张用马克思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但是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这反映出当时国民党()A.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B.丧失了领导国民革命的主导地位C.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D.逃避现实希求在革命中得到认可解析:A据材料“1924年”“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结合所学新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得出注重借鉴科学社会主义的精神,故A项正确;据材料“1924年8月”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可知没有试图消除与中国共产党的分歧,故C项错误;材料“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可以反映孙中山联俄、联共的主张,表明孙中山勇于革新观念,故D项错误。10.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A.推翻封建统治B.赢得民族独立C.建立宪政民主D.解决民生问题解析:C题干中“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说明其最终目标为建立宪政民主,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最后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不符,排除。11.“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毛泽东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论人民民主专政D.新民主主义论解析: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而材料突出对红军士兵进行政治教育的作用,与材料不符,并且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于大革命时期,此时尚未出现“红军”,故A项错误;井冈山的斗争体现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与材料“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相符,故B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与材料“红军士兵”及革命任务等不符,故C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材料“红军”不符,故D项错误。12.(2018湖南衡阳二模)毛泽东义利观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它更多地强调精神;邓小平的义利观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他认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由此说明两人的义利观()A.都反映了社会现实B.各自具有片面性C.都是为了发展经济D.从根本上是对立的解析:A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义利观分别是针对当时革命与发展的需要的正确认识,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故A项正确;各自具有片面性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毛泽东的义利观是为了革命,故C项错误;二者的观点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文池思想的灵光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国学热”,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10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阶段及渐进、艰难的转型。第(1)问,依据材料“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概括得出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学术的觉悟、政治的觉悟和伦理的觉悟三个阶段。第(2)问,根据对材料“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的分析解读,结合对材料一的理解及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所学知识,从外因、内因方面概括归纳近代中国人文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第(3)问,依据对材料“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的理解,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答案:(1)三个阶段:学术觉悟;政治觉悟;伦理觉悟。(6分)(2)历史条件: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文化;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9分)(3)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10分)14.(2018湖北七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在唯物史观下,恩格斯提出了历史“合力论”。他认为虽然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历史合力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历史合力即是说历史是所有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作为一个整体的产物。这些因素既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文化思想等上层建筑中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包含影响历史进程的各个主体之间不同意识相互角力的作用,正是它们形成一种合力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请运用上述理论,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适当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总体或者某一方面)的认识。(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12分)解析:根据材料,恩格斯的合力论认为,历史事件是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也包含影响历史进程的各个主体之间不同意识相互角力的作用。运用这个观点分析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可以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是多方面因素促成这个角度,也可以从虽是多方面,但某个因素占主导等角度来分析。注意所拟论题必须体现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必须有观点、有立场,而不是泛泛的陈述;符合唯物史观。论据论证论点充分合理;阐述时代背景准确,运用史实正确;整体逻辑严密,表述准确。答案:评分说明: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2分)阐述史实符合材料且正确;(7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分)结论明确。(1分,但简单重复论题不给分)一等(1210分)所拟论题切合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中外关联,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所拟论题接近题意且明确,阐述史实正确,中外关联,逻辑较严密,表述较为清楚。三等(40分)所拟论题偏离题意,阐述史实欠正确,表述不清楚。示例:论题: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中外诸多主客观因素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论述:外部因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后入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等方面影响中国,迫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传播了资本主义,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内部原因方面,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先后兴起,中国开始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日益衰落,开始向近代民主化、法制化发展,先后出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从思想上促成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成为其指导思想,推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外交、教育、军事、社会生活和习俗也逐渐近代化。结论:中国的近代化是在世界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由列强入侵必然引发的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是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从多要素多方面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以有力实证恩格斯历史“合力论”)其他示例论题:论题1: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由中国自身因素主导而主动开启的。论题2:中国近代社会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是中外因素合力开启和推动的。论题3:中国近代社会思想的转型是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后,多种因素曲折、复杂、长期变化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