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市区片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91420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市区片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市区片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省兰州市市区片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历史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 以礼为本 B. 隆礼重法C. 依法治国 D. 君主集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题干材料即在强调“隆礼与重法”两个方面。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正确。其余ACD三项,均属于无关项,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主张2.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B.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C. “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D. “吾以是明仁义而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潮流为改革变法和统一。具体来看,政治上出现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诸侯之间的战争由争霸战争逐步发展为统一战争,各国相继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提出各自的治国方案,其中法家思想提出:改革变法、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以法治国、奖励耕战。顺应了各国统治者的需求,也符合时代潮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意为: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反对严刑峻法,这是儒家思想对于法家思想的反驳。儒家思想并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也不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重视,故A错误。“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是墨家思想的思想主张,强调无差别的爱,反对战争,任人唯贤。这些主张并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故B错误。“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是道家的思想主张,强调无为而治,这一主张并不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故C错误。 “吾以是明仁义而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是法家的思想主张,强调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故D正确。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某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A. 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答案】B【解析】从甲“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可以看出则符合道家学说“人必须顺应自然”,故选B;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是“仁”和“礼”,主张贵贱有序,排除A;墨家的“节用”的思想,排除D;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整齐划一,排除C。故选B。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竣法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窦娥冤指的是窦娥的冤情能得到上天的感应,出现了六月飞雪和楚州大旱等反常现象,这与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相符,D项正确。佛教的因果循环指的是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材料无关,排除A。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但窦娥冤鞭挞的是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而是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排除C。5. 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A. 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B. 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C. 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D. 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陆九渊主张心即理也,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作为人安身立命的准则,因此他更注重人内心的涵养,所以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6.窦太后曾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由,阻挠汉武帝任用赵绾、王臧等人,这说明窦太后崇信A. 仁者爱人B. 兼爱、非攻C. 王道之纲D. 无为而治【答案】D【解析】【详解】“不尚贤,使民不争”属于道家学派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D;A是儒家思想,排除;B是墨家思想,排除;C是董仲舒的思想,排除。7.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较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强调人的气节,对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性格形成起了积极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明显与材料相左;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而材料说的是积极方面。所以应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 孔子B. 程颢C. 朱熹D. 王阳明【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心学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的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材料中慧能的观点“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和心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D正确。A孔子的思想与心学无关,排除;BC两人的思想是理学,是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9.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孔子的“礼”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宗法制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孔子的“礼”即周礼,是指西周确立的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用来调整中央和地方、王侯与臣民的关系。三纲五常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规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宗法制是西周初确立的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其核心。据此,李世民杀兄逼父违反了项所述制度;第项“民贵君轻”思想与本题无联系,排除。故排除ABD,选C。10.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再到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这一时期思想界活跃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B. 西学传入中国、儒学受到批判C. 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D. 自然经济解体、重农抑商破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思想界出现了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和黄宗羲等人的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故答案为A。BC项符合史实,对这一现象的产生也有影响,但相对而言,A项是更为重要的原因;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11.“他们竭力思索、探究前朝悲剧性的结局,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支柱的程朱学派。将这群学者冠名为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下列学者中可以被冠名为“启蒙哲人”的是A. 朱熹B. 程颐C. 王阳明D. 黄宗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题干材料的描述可知这位学者出现的时间是明末清初,通过“将明朝皇帝的失败归咎于他们的专制统治和作为专制统治意识形态”可知该学者反对君主专制,且其思想又有启蒙的作用,所以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而四个选项中只有D符合。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12.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具有民主色彩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传到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9世纪末期更为突出,明清之际中国的批判思想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排除。故选B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的原因1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 民主共和制B. 中央集权制C. 专制主义制度D. 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的大意是:为天下万民服务而并非为君主实现其专制统治服务,出自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反映出其反对封建专制思想,故选C符合题意;A D两项错误,明清时期思想家并未提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等资产阶级的政体;B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14.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普罗泰格拉【答案】A【解析】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他强调知识对道德的作用,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15.有一天,在下体育课回教室的路上,两位同学就体育老师的行为议论起来:同学甲说:我们体育老师太狠了,一个动作不对,就罚我们跑20圈。同学乙说:你说的不对,老师这是负责任,不是太狠,是太好了。他们的说法与谁的观点相类似A. 普罗泰哥拉B. 柏拉图C. 苏格拉底D. 亚里士多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体现了甲乙同学队同一制度得出不同的观点,他们的标准不一,更多体现了从个人的好恶去评判,与“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相似,故A正确。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和“知识即美德”。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提出逻辑学。考点:古代希腊先哲的思想点评:本题从材料出发,需要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含义,也要求对四位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掌握。还可以考查四位思想家对西方哲学的贡献等16.“德性是人的本性,(但)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才能使之实现出来。”下列主张与上述言论基本一致的是A. 人性本善B. 人性本恶C. 人是万物的尺度D. 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德性是人的本性,人并不是生来就符合人的本性,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即“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故应选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知识即美德17. 12、13世纪,以法国为主的中世纪文化兴盛地区出现“大翻译”运动,借助基督教会的资金和阿拉伯的译本把大量希腊名著介绍到西欧。13世纪后半期新文化萌发之际,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多赴法国学习观摩。这一现象说明了A. 古典文化最早在西欧复兴B. 文学是文艺复兴反教会最初的工具C. 中世纪黑暗被东西方文化交流驱散D. 西方近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有承继关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的内容可知,12、13世纪的时候,大量的希腊名著被翻译介绍到西欧,当“13世纪后半期新文化萌发之际,意大利学者、诗人以及艺术家多赴法国学习观摩”,揭示了西方的“新文化”与欧洲中世纪文化的关系。分析选项,D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条件18.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B. 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世幸福C. 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D. 美德即知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体现了文艺复兴的实质。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主张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发展人的个性;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的,时间不符,故A错误。 文艺复兴促进了人的解放,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故B正确。 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只是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并没有直接挑战王权。故C项错误。“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观点,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19. 1518年,马丁路德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圣彼得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经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t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马丁路德的这一主张A. 肯定了王权高于教权B. 动摇了上帝的神圣地位C. 使人们摆脱了宗教束缚D. 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材料没有涉及;马丁路德并不反对上帝,只是反对教会,所以B项错误;宗教改革的目的并不是摆脱宗教,C项错误;马丁路德的主张否定了教皇权威,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选D项。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20.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A. 普罗塔格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B. 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C. 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D. 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答案】D【解析】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是苏格拉底的主张,排除A;B中的主张是莎士比亚的,而不是薄伽丘的,排除B;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主张是卢梭的,而不是伏尔泰的,排除C;只有D的主张与人物一致,所以选择D。二、非选择题21.材料一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仁;为政以德。(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解析】【详解】(1)由材料“仁者爱人”,可以归纳为仁;由材料“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以归纳为为政以德。(2)第一小问,由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见大一统;由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由于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通过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因而自汉武帝被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2.(1)14一18世纪,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2)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各自特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材料一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力、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公民法事务的行政权力。依据第三种权力,王侯或官府处罚犯罪或裁决公民中的讼争。人们称第三种权力为司法权,而第二种权力简称为国家的行政权。当立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定会担心,同一个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时加以执行。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同样也不复存在。因为如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法官就同时成为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变成了压迫者。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3)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德斯鸠所主张和反对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二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4)材料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答案】(1)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 (2)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 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 ”“社会契约”,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 (3)主张三权分立,反对个人专权。作用:三权分立学说后来成为资产阶级制度的基本原则,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4)新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近代科学兴起,知识进步;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解析】【详解】(1)14一18世纪,西欧出现了的三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指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其共同性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2)结合所学,可直接归纳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指导思想或核心主张。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倡导个性解放;宗教改革:以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的斗争,挑战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以反映时代特征的宗教理论实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提出“天赋人权”等,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3)根据材料“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有关国际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和有关民法事项的行政权力”可知孟德斯鸠主张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因为人们担心,同一个人制定暴虐的法律,并同时加以执行”可知孟德斯鸠反对个人专权。 结合时代背景,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反对君主专权,要求权力制衡的主张,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4)“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启蒙运动的背景。结合所学,可以从经济、阶级、近代科学和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归纳。23.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至宋代,思想史上出现了理学思潮,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但是,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回答:(1)材料中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对历史史料的解释?(2)材料中哪些属于材料作者的历史评价?(3)理学家认为人性中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请推断理学家“去蔽”的结论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去蔽”的结论?【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2)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3)存天理,灭人欲。这是违背人性的极端的做法,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但是人确实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弘扬仁、义、礼、智等美德。【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史料强调的是有可考的证据,所以材料中的引用文献资料的才算是史料。材料中“”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第二小问,清楚了哪些是史料,就可以从材料中找出史料的解释。材料中“主张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人的仁、义、礼、智等美德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了”即是。(2)历史的评价就是作者对所了解的史料的观点和看法。材料中“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即是。(3)结合所学,理学家“去蔽”的结论是存天理,灭人欲。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评价,首先承认它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是扼杀人性的。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弘扬仁、义、礼、智等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