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90367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共5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A. 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 B. 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C. 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 D. 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2有学者指出:“它赋予了君主以天然的政治领袖和道德领袖的双重权威人格,否定了民众作为独立的政治主体的存在意义,从而在理论上堵塞了近代民主法制制度产生的道路。”这里的“它”指的是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君主专制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A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B反映三教合一的趋势 C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 D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 完善了官员选拔程序 B.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C. 扩大了官吏权力范围 D. 加强了思想控制程度5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A. 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B. 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C. 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6恩格斯认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之处有二:一是“按地域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由此可知古代雅典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国家的重要标志是A. 梭伦改革 B. 克利斯提尼改革 C. 伯利克里改革 D. 城邦制形成717世纪欧洲启蒙思想迅速发展,同时期顾炎武的主张也体现了启蒙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顾炎武有专门的哲学著作,形成系统哲学理论体系B. 他要求限制君主的权力,其思想具有民主启蒙色彩C. 中国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体现理性诉求D. 顾炎武提出的“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西方分权学说的渊源8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靑睐。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 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D.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9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 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B. 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C. 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D.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10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这反映了牛顿力学A. 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B.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C. 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D.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1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坎农所说:“贵族权力在1761年达到顶峰”,英国“从外观上看和原来别无二致,所有稀奇古怪的东西都被保留下来,但实际上它比原来更狭隘、更具有寡头性质。”材料可用来说明英国A. 议会改革的必要性 B. 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C. 贵族寡头政治的必然性 D. 工业革命的必要性12治外法权是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之一,而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以夷制夷”的一种策略罢了。形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A. 列强意图加强控制中国 B. 中国日益卷人资本主义市场C.国人普遍缺乏国家主权的观念 D. 中西方法律观念的差异13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A. 改造国民思想 B.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C. 建立民主政体 D. 批判传统伦理道德14下表为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单位:十亿美元) 。内容1982财年1983财年1984财年医疗、社会保险354859医疗、住房补贴11217其他项目218297353A. 遵循自由放任,推广“新经济” B. 减少政府干预,缩小“福利国家”C. 节省政府开支,发展高新技术 D. 加强宏观调控,缓解“经济滞胀”15“就时间轴而言,20世纪可分为三个时期: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战争时代(1914年至1945年);二、两大超强相互对峙的时代(1945年至1989年);三、传统的国际强权系统终结之后的时代。”这种历史时期的划分注重了A. 大国对历史的影响 B. 时间的不断更替C.国际关系的变革 D. 战争对世界的影响 16有人说,“一国两制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一国两制”和美国联邦制相比,两者的共同点是A. 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B. 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C. 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D. 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17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军队的常规重型武器装备是火炮,本次阅兵式上先后亮相歼20、歼10、红旗22等六款新型战略武器成为合成兵种的常规装备。这一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后A教育与军事科技创新高度结合B工业化为国防现代化提供保障C人民军队突破西方国家的军事封锁D全面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成效18据报道,在今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公投中,有52%的选民投票支持脱欧,于是英国即将从欧盟中分立出来。下列哪一点可作为英国脱欧的原因A. 受到历史上“光荣孤立”思想的影响B. 欧洲经济一体化使英国的主权完全丧失C. 英国希望通过欧盟控制欧洲的希望落空D. 区域经济集团化已经不适合历史发展的潮流19有学者在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这里的“退出通道”是指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采用没收的手段 C.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 公私合营的形式20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A.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B.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C.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21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 地区年份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甘肃1942年9361704949631945年2622358221204200对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 国民政府优先发展西部战略C. 为了平衡近代民族工业布局 D. 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22196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地被作为货币接受。”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C.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D.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23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A.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B.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存在分歧 C. 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D.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2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下图所示),自倡议以来就引发了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因为A. 都是先由政府提出方案,再由民间力量具体实施B. 都以输出资本作为提升政治影响力的手段C. 都是援助国与受助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来实行互利共赢D. 二者都把经济援助的重点放在欧洲国家25. 19世纪儒林外史和人间喜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刊印并开始流传。这两部名著都A.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不满 B. 迎合了当时政治发展的趋势C. 折射了当时中法的社会百态 D. 反映了工业文明影响下的诉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荀子“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因那惟一的神(逻各斯)的法律而存在。”“法律应该不仅仅是管辖人民,君主如不依法办事,也要管辖君主。”“教皇如果有背弃信仰,挥霍教会财产、通奸、抢劫以及其他严重损害教会声誉的犯罪,那他就要受到审判和废黜。” 教会法大全“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大宪章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古代中西法律思想的不同点。(8分)(2)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6分)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谈到“加速发展战略”时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 -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仍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从1 985年5月开始,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反酗酒斗争。不仅禁止伏特加酒,还关闭了啤酒馆,街道上甚至出现了反酗酒纠察队,以恐怖手段吓唬顾客。反酗酒斗争特别有成效,含酒精饮料的产量在1985 - 1986年减少了差不多1/20,但苏联失去了重要财源,“国民经济3年至少损失670亿,而精神上的损失则是无法估量的”。这一运动还破坏了酒业和葡萄种植业。摘编自拯救苏联;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材料二 中国改革大事记时间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现“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1982年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观点1983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5年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xx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苏改革的不同。(9分)(2)从中苏改革的实践,谈谈你的认识。(4分)28(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注意到,在从以霸权为基础的旧秩序向以各国合作以及建立在自由、平等和促进繁荣的社会正义之上的新秩序的过渡中,存在着导向世界的冲突和危机要根本消除冲突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表现形式的殖民主义并且在世界上实行和平共处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冷战”和它会变成真正的战争的经常性的严重危险,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局势的一部分。与会国并不认为这种不同会构成对稳定和平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只要排除掉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统治和对他们的内部发展进行干涉的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不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办法。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会议宣言材料二1984年5月,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由主的”这一政策与过去相比,最大的区別就在于它是“其正的不结盟”。不结盟的外交战略的含义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1)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绝不同他们任付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不参加任何大国组织的军事集团,我们也本搞等距离外交或外交平衝术。(2)中国不打牌,“不搞政治游戏”。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从结盟到不结盟(1)概括材料中宣言提出的主要观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行不结盟的影响。(6分)2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来我国的高考历史命题走过了一段较为曲折的历程。l9501965年,高考历史命题基本上以知识识记为主,题目较为简单,题型相对单一。19661976年,高考历史命题中断,影封史学成为当时的主流,主要是推荐“根红苗正,出身好的工农兵学员上大学。19771990年代初,历史命题曾经再度考察知识的再现,仍然注重革命史的考查,考查学生的识记为主。1990年代xx年,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学科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考察。xx以来,高考历史命题升级,强调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的辩证思雄,时空观念,史料实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价值观)。注重唯物史观和国内外热点问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难度较大。请依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对上述内容进行探讨、解读。(说明: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特点,就某一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特征进行论证,也可以就不同时期高考历史命题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可以对学者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xx10月联考历史参考答案选择题:(50分)1-5:DCDBD 6-10:BBCBA 11-15:ACABC 16-20:DDADA 21-25:DABBC26.(14分)(1)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特征:等级特权:人治(或君权至上);德主刑辅(或礼法融合)、法律思想儒学化明显;重刑法(公法);法律断案的主观性或随意性;根据罪犯动机的主观善恶来定罪。(任意2点4分)西方古代法律思想特征: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法律的客观性;法治(或法律面前人人遵守);君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重民法(私法);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重视司法程序,体现司法公正。(任意2点4分)(2)表现:从法制遭到践踏与破坏到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民主制度遭到破坏到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6分)27(13分)(1)不同:中国先农村后城市,苏联与之相反;中国边实践边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苏联盲目实践,没有科学理论升华与指导;中国改革路径明确,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很长一段时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失误。(9分)(3)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结合本国国情,适时调整;要有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任意2点4分,共4分)28(11分)(1)主要观点:新、旧秩序的过度中存在着冲突和危机;要消除危险的根源,就要消除一切殖民主义并实行和平共处政策;现有的军事集团不时引起国际争端。(5分)(2)影响:有利于打造和平的国内建设环境;保证了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实施;为实行多边外交创造了条件。(6分)29(12分)示例1:观点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历史命题再度考察知识再现,仍然注重革命史的考查。考查以识记为主,反映出高考命题尚未走出徘徊,“两个凡是”“左”倾错误还在继续。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虽然这一时期恢复双百方针,思想解放,科教发展,但是历史高考命题依然没有太大的变化。论述:“文革”结束不久,“左”倾意识、阶级斗争思维仍然较浓。国际上冷战、两极对峙、意识形态冲突,高考命题注重革命史。“文革”中对教育破坏严重,教学方式落后,此阶段学生知识水平较低,师资匮乏,教学资源不足。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历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高考历史命题主要考查识记能力。小结:恢复高考,统一命题,注重人才的选拔,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但是历史命题改革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还要学习借鉴他山之石,科学命题,要既重视基础,也要注重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示例2:观点:1990年代,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学科能力考察。这是改革开放深入、进一步融入世界的结果。论述: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现代化建设成就突出。科技教育发展。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高考注重文明演进及国内外热点问题。我国经济实力增强教育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对人才要求提高。高考历史命越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也从港澳台的历史命题中得到一些启发。比较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科学性。关注史料教学与研究,重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由史证。小结:高考历史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反映了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化。也是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反映,更是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示例3:观点:xx以来,高考历史命题升级,强调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与国家崛起的需求。论述:21世纪以来,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激烈。高考历史命题突出学科特点,贴近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富有时代感与生活气息。一纲多本,开放兼容。公平公正,考察能力与素养,难度与技术不断提高。历史考试中大胆命制研究性学习,探究性测试和开放性试题。历史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课题也被引入高考命题中。小结:学科能力与素养要求顺应了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趋势,也与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相适应,反映了全球化、多极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突出历史学科特征(解释与史料,时空概念)注重唯物史观与人类文明演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高考历史命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难度加大。(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