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作业35“废黜百家独尊儒书”.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387509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作业35“废黜百家独尊儒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作业35“废黜百家独尊儒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通用版)河北省衡水市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 作业35“废黜百家独尊儒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业(三十五) “废黜百家,独尊儒书”1“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上述西汉时期厚葬风气尤甚的重要原因是()A西汉诸侯王富可敌国致奢靡攀比B西汉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C土地私有制盛行导致的兼并恶果D当时主流文化及选官制度的影响解析:A项仅是关于西汉诸侯王的相关内容,不合材料内容。材料“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说明厚葬风气源于孝道的虚名,而西汉的选官制度标准就是孝廉,而且西汉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儒家三纲五常的思想,同样也有影响,D项正确。厚葬与重农抑商和土地私有制无关,B、C两项不合题意。答案:D2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秩序,并未神化君权。董仲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一变化()A反映了儒学前后产生了矛盾B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C结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D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解析:汉代儒学是对早期儒学的发展,排除A项;董仲舒借助神化君权以巩固统治,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的学术构成,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代儒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排除D项。答案:B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解析:先秦时期,孔子对于君主是“事君”,孟子对于君主态度是“民贵君轻”,而董仲舒对于君主是绝对服从。可见,汉代儒学思想是对先秦儒学进行了取舍和创新,故D项正确;哲学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儒学不管是汉代和先秦时期本质相同,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故C项错误。答案:D4董仲舒向汉武帝进言时说:“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按照这一思路,董仲舒最有可能给出的建议是()A提倡“大一统”,强化君主专制B充分认识天人感应理论的合理性C减轻人民的负担,积极推行仁政D以“三纲五常”的思想教化民众解析:董仲舒在进言的前半部分主要称赞了汉武帝的德行与功绩,后半部分是谏言的主要目的。从材料中“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皇帝虽然“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但是天地没有感应,美好的祥瑞没有到来。究其原因是由于汉武帝并没有把这种德行推广到百姓身上,所以给汉武帝的建议是用伦理道德教化民众,所以本题选择C项。本题前半部分说的是伦理道德的内容,以此类推后面董仲舒的建议应该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故排除A、D项。材料中说天地并没有因皇帝的德政而感应,因此后面董仲舒要论述的是为什么没有感应,也就是如何“感应”的行动,而不是论证感应的合理性,所以排除B项。答案:C5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解析:材料是庄子的言论,意思大致可理解为: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就是说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的东西反而乐得清闲、逍遥自得。这体现了辨证思想。A项是荀子的性恶论;B项是董仲舒论述君臣关系的言论;C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D项是老子的言论,意思大致是:如果执持并在此基础上追求进一步的盈满,在效果上那就不如自然不求。如果持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聚集,这样的行为就不可能长保。也体现了辨证思想。所以选D项。答案:D6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忠”是忠君的意思,“忠”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也就反映了君主专制主义日益强化,故B项符合题意的;“忠”字的增多和专制主义日益强化无关,A项错在“忠”理解的错误,“忠”不等于伦理教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思想控制的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官方在强化忠君,这和史官自身的思想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B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材料二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材料三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2)材料二表明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1)措施:下诏在全国各郡国兴办学校。作用:汉代地方教育逐渐得到发展。(2)官职:郡国文学、五经百石卒史。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众多,地位相对较高,说明汉代对地方教育的重视。(3)途径:传授经学、实施教化、专经教授等。根本目的:向百姓传授儒家思想,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巩固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