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84018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IV)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1.“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周人采取A. 王位继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王位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宗法制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周人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结合所学,为巩固对新统治区域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故选C。2.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 贵族生活腐化B. 血缘色彩浓厚C. 音乐发展迅速D. 社会等级森严【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据材料信息,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现象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D项正确。题干反映社会等级森严,与贵族生活腐化不符,排除A项;题干反映社会等级森严,与血缘色彩浓厚不符,B项可排除;C项音乐发展迅速与题干反映社会等级森严无关,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3.汉语中“父子”“婆媳”“君臣”“将士”“男女”“父母”“夫妻”等,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比如“君臣”不能说成“臣君”,“父母”也不能说成“母父”。该现象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 严格的尊卑贵贱宗法观念 B. 汉语语法单一,缺乏变化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D. 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社会的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宗法制讲究尊卑贵贱,所以“这些称谓的组成尽管都是并列关系,但是不能把其顺序颠倒”,故选A;材料的主旨不是探讨汉语语法问题,排除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本目的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和题意无关,排除C;男性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只涉及问题的一个方面,且不符合题意,排除D。4.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B.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 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出现D.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是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81年,处于春秋时期,国家大分裂,故A、C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解答本题需要关注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秩序被打破,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材料中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国君控制国政,实际也反映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破坏,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5.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A. 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B. 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C.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D.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没有涉及神权方面的信息,排除A;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的信息,排除C;材料“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说明周王对诸侯的控制程度有限,即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D。6.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A. 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 B.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C. 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 D. 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反映了分封制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故A排除。材料也未涉及同姓亲族的封地处在战略要地,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故D排除。7.西周一诸侯的妻室和子嗣状况见下表,能继承诸侯位的应是 ( ) A. 二哥(20岁) B. 四哥(15岁) C. 大哥(23岁) D. 三哥(18岁)【答案】A【解析】【详解】宗法制重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周王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A是嫡长子,符合宗法制的规定,故选A。四哥是嫡次子,大哥和三哥是庶子,均不能继承诸侯位,排除BCD。8.周代,天子死称为“驾崩”,诸侯死称为“薨”,卿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不禄”,平民、奴隶死称为“去世”。周代采用上述不同说法的目的是A. 维护官僚特权 B. 规范等级秩序 C. 体现终极关怀 D. 突出皇权至上【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不同阶层的人去世的称谓不一样,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故选B;西周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材料与终极关怀无关,排除C;皇帝制始于秦朝,时间不符,排除D。9.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C. “周公立七十一国”D.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B项体现了分封制下各个诸侯王对周王所尽的义务;C项也体现了分封制;D项中“齐”、“鲁”是西周分封的两个诸侯国。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10.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对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理解正确的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强化了血缘纽带C. 根除了割据势力 D. 体现了贵族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郡县制是皇帝直接任命郡县主要长官管理地方的制度,即“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中央通过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选A;秦朝废除分封制,淡化地方管理的血缘纽带,排除B;在古代中国,中央与地方是一对基本矛盾,所以“根除了”表述不当,排除C;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排除D。1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 反映了皇权相权矛盾 B. 提高了决策理性C. 体现了君主立宪优势 D. 否定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秦朝的朝议制度一定程度上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决策理性,故选B;材料反映君权与相权的合作而非矛盾,排除A;秦汉是君主专制而非君主立宪,排除C;由材料“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见朝议制度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排除D。12.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这一变化有利于A. 瓦解血缘宗法制度 B.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C.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与血缘宗法制度无关,A错误;郡县制弱化了地方势力,将权力收归中央,B错误;郡县制的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故D错误。13.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楚,立长沙郡,下设益阳等九县。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 郡守是长沙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 长沙郡无权任免益阳的县令D. 益阳县是长沙郡守的封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设郡守,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不能世袭,故A排除;郡县制下,郡设郡守、郡尉和郡丞,其中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故B排除;秦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命,长沙郡无权任免益阳的县令,故C排除;郡县制与分封制不同,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且不能世袭,没有封地,官员只有俸禄,封地只在分封制下存在,故D符合题意。14.秦始皇陵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A. 南方 B. 东方 C. 西方 D. 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结合所学,秦朝统治中心在咸阳,位置相对靠西,而六国的位置相对秦国而言靠东了,故排除ACD,选B。15.“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自秦代开始,“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什么特点A. 皇权至上B. 皇权独尊C. 君权神授D. 皇位世袭【答案】B【解析】皇帝制度有三个主要特点:皇帝地位独尊、权力至高无上和皇位世袭。“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独尊,故答案选B。皇权至上主要强调的是皇帝的权力,题干没有体现,排除A;君权神授说是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题干没有体现,排除C;“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16.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答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故A错误;依据材料“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等结合所学可知,目的在于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B正确;C、D材料均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关键信息是: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17. 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A. 强干弱枝B. 分散军权C. 重文轻武D. 守内虚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两宋时期,在“枢密使”、“枢密副使”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可知宋代重文轻武,故选C项。A选项没有体现;B选项没有C选项恰当;D选项材料中没有提到。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18.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点睛: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19.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 )A. 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提高了官员素质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废除了门阀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文字“严格考试的人才”说明的是科举考试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从而知道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本题选择B。A和C属于科举制影响,但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科举制影响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20.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 九品中正制的完善B. 察举制的完善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 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A项排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失了。故D项正确。21.公元前127年,身为重臣的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这一提议旨在A. 巩固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削弱王国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C. 强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 D. 以德治国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提议是指推恩令,推恩令是在削弱王国势力解决王国问题,最终是加强中央集权,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推恩令是逐渐瓦解郡国并行体制而非巩固郡国并行体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是淡化刘氏宗室的血缘亲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推恩令和以德治国无关联,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推恩令是要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的权力。22.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度 B. 君主专制制度 C. 中央集权制度 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斑马的颜色是黑白相间,在这里引申为西汉在地方上推行了两种政治制度,即既有郡县制,又有分封制,故选A;BC并非地方管理制度,排除;郡县制推行于秦朝,均与题目中的时间“西汉”不符,排除D。23.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A. 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 B. 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 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D. 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莫不溃散”说明旧制度废除,但又产生新问题,故选D;北宋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夺取大将的兵权,排除A;材料中的做法导致宋朝积贫积弱,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排除B;政府机构没有合理发挥作用,排除C。24.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魏晋南北朝到北宋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体现了相权不断被分割,皇权加强,故B项正确。内外朝制度属于西汉,与题干时间范围不符,排除A。古代中国相权结构无法对抗皇权,排除C。古代中国也没有帝相共享决策权的现象,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25.一位年轻人准备参加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他的理想是仿效魏征作一个谏议皇上匡扶天下的良相。这位年轻人最早可能生活的朝代和他理想中的任职部门应该是A. 隋朝尚书省B. 唐朝门下省C. 宋朝枢密院D. 元朝中书省【答案】B【解析】材料“参加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仿效魏征作一个谏议皇上匡扶天下的良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征是唐朝人,掌管具有封驳审议的门下省,因此这个年轻人最早可能生活在唐朝,他理想的任职部门是门下省,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是负责军事,排除;D项是最高行政机构,排除。点睛:材料“参加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仿效魏征作一个谏议皇上匡扶天下的良相”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可以得出此人是唐朝。26.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 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 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D. 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答案】D【解析】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 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27.社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进入另一个阶层,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下列选项中,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是A. “立嫡以长不以贤”B.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C.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D.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答案】B【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举制度使出身低的人也能通过考试成为统治阵营的一员,是最能促进社会流动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嫡长子继承制不能促进社会流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垄断,也不能促进社会流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察举制度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作用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科举制度最能促进社会流动,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科举制度。28.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女性地位低下B. 婚姻讲究门第C. 择婿方式独特D. 大臣拉帮结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尉选取女婿的对象为朝廷重臣王导家,可以看出当时的婚姻依然讲究门当户对,讲究门第,B正确;材料与女性地位高低无关,也不能说明方式独特,结成儿女亲家,并不等同于拉帮结派,排除A、C、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婚姻观念29.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A. 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 B. 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C. 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 D. 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答案】C【解析】汉代察举制的标准是品德,材料“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信息说明对于官员的素质进行考察,然后使用,故C项正确;“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说明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持选官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对于官员的考察,并不是说明该种方式得到推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地方察举不实的信息,故D项错误。30.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 唐朝设政事堂B. 元朝设中书省C. 明朝废除宰相制D. 清朝设军机处【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指皇帝越过宰相直接管理行政事务,由此可知此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作为皇帝秘书机构的内阁出现,答案选C项,A、B还没真正做到材料所说的程度;D选项时间过晚。点睛:解答本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一再强调的是内阁的作用,因此本题的选项就基本上锁定在明朝上面,、选项都不是明朝的内容,故可以排除。31.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B. 君臣地位发生变化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内阁制度形成于明成祖时期,并非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故A说法错误。古代君权和相权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君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所以说“君臣地位发生变化”是错误的,排除B;封建王朝官员由开始和皇帝一起坐着到站着,再到跪着,显示出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反映了皇权逐渐加强,中央的权力逐步集中到皇帝一人,故C正确。题干中材料反映的是皇帝与群臣的关系,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说法错误。32.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时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故可判断A项说法错误,排除。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的说法错误,内阁制是皇权专制之下的产物,排除B。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法定决策机构 ,六部也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D项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的说法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阁制,需要学生熟悉掌握内阁制的相关知识即可。33.明朝中期以后,内阁权威逐渐扩大,到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内阁不但掌握“票拟”,地位也凌驾于六部之上。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太监权力也不断上升,一度出现了宦官专权。对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A. 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B. 内阁和宦官分权制衡,有利于民主政治C. 明朝皇权较前朝有所加强D. 内阁和宦官权力的扩大破坏了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不是法定的权力机构,他们的权力都来自皇帝的信任,材料中体现了内阁和司礼监权力变大,这实质上是皇权加强的体现,C正确。内阁首辅不是宰相,A错误。明朝是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民主政治,B错误。D项应该是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34.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A. 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 B. 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C. 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 D. 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答案】C【解析】A是设立军机处的直接目的,与题意不符,排除;清代设立军机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皇权,但不能集思广益,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排除B,选C;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D。点睛: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材料是从军机处决策的封闭性探讨其不足。3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A. 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上的束缚B. 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C. 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程式化D. 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答案】D【解析】“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说明了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这一信息,故D项正确;“八股取士”体现不出“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故A项错误;“设立参知政事”是在北宋,故B项错误;“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也不能说明“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故C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 ,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了哪些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们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答案】(1)制度:皇帝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如答出三公制度亦可)(2)名称:三省六部制;作用:相互牵制,分散相权、加强皇权。(3)举措:设枢密使和参知政事分散相权;表现:废除丞相制度(4)趋势:削弱相权直到废除,强化皇权。【解析】【详解】(1)由材料“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反映在地方治理上实行郡县制;由材料“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可知皇帝制度;由材料“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可知是三公九卿制度。(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可以知道,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可知将相权一分为三,分化事权,相互牵制,通过分散相权,最终加强了皇权。(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可以得出举措是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第二小问,由材料“今我朝罢丞相”,可知是废除丞相。(4)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是一对基本矛盾,从以上四则材料可以看出趋势是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相权不断减弱,君权不断强化。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指出材料一中“侯王”的成因。基于材料中的分析,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初年的地方治理措施。(3)北宋地方治理的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成因:分封制的产物。措施:实行郡县制。(2)措施:文臣任长官(削夺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3)影响: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消极:导致官僚机构膨胀;造成了财政危机。【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 材料大意为:以前,天下都苦于连年战争无止无休,就是因为有那些诸侯王。现在我依仗祖宗的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如果又设立诸侯国,这等于是又挑起战争,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困难吗?回答本题应联系分封制的弊端,造成了地方割据,诸侯纷争,天下战乱,与郡县制的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利于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来作答。(2)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由材料“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也都由文臣担任”说明文官地位高;从材料中“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和“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举常平等四司”说明分割了地方官权力。(3)本问要一分为二,首先,从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利,如防止地方割据等,但是,地方权力的过于集中于中央,会导致地方创造力削弱等,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