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9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6383731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2019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浙江专版)2019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浙江专版)2019年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目题(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1.文学艺术(1)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3)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2.科学技术(1)地位: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F )点拨: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传统思想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 F )点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作用。我国在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具体成就(1)文学艺术方面的具体成就诗歌方面,有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唐诗、宋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使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小说方面,在1 000多年前的宋代,就出现了“标志市民文艺样式”的“宋话本”。戏剧方面,元曲异彩纷呈,如关汉卿的窦娥冤。(2)科学技术方面的具体成就以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为标志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文明的面貌。中国的数学早于西方几百年,形成了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特点的数学理论体系。中国天文历法以农业应用为主,对天体位置计算得十分精确。中国的蚕丝织物、瓷器名扬四海。中国铁器在世界上领先两千年。中国医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瞩目。典例应用(2016浙江4月学考)“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诗的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诗体大备、流派纷呈。唐诗曾让众多帝国的诗人黯然失色,也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源远流长,历经沧桑C.求同存异,兼收并蓄D.薪火相传,越燃越旺解析题目的中心是强调唐诗的艺术成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A目题(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区域文化的成因(1)我国幅员辽阔。(2)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3)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2.不同区域文化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的特征。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2015浙江10月学考)“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说明不同的自然条件决定不同的区域文化。( F )点拨:本题考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自然条件并不能决定区域文化,社会实践决定文化,故本题错误。2.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渐趋融合。( F )点拨: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1)区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有特定文化内涵,以一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其遗存构成这一地域的文化重心,经过一定的研究开发而形成的具有该地区特点的文化。(2)基于现实的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自文化外部看,呈“一体”,以汉文化为主导;自文化内部看,则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齐鲁、巴蜀、秦、楚文化异彩纷呈,构成了“多元”的中华文化。典例应用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饮食文化在各地呈现出风味多样的特点,风味上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特色。这说明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与西方饮食文化融为一体在继承中得到发展A.B.C.D.解析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体现了;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说明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当选。“与西方饮食文化融为一体”的观点错误,故舍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B目题(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1)内容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F )点拨: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2.(2017浙江4月学考)文化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F )点拨: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1.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表现有哪些?(1)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吸收。(2)中华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3)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在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对诸家学说采取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正是这种包容会通精神,使得中华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这种融合力使得中华文化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又促使这些地区的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2.如何理解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1)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因为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这样,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求同存异”又可以“兼收并蓄”。(2)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在文化交流中,既可以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又可以“取长补短”,丰富充实自身文化,还可以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典例应用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百花园。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融合而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不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A.B.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题意强调中华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都做出了贡献,这体现了。与题意无直接关系。表述显然错误。答案A融会贯通 快速识别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借鉴等。知识点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18世纪英国著名建筑师威廉查布斯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它的光辉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文化()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薪火相传,一脉相承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表明我国文化在世界领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正确切题。A讲的是如何推动文化创新,与题意不符,B、D两项均在材料中未体现。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历法独创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古人对“天”追问的智慧,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中国科技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向往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A. B.C. D.解析:选B“二十四节气”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说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正确;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不是中国科技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不选;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古代科技,它只是对时令物候规律的反映,并没有反映人们的精神向往,我国的文学艺术反映人们的精神向往,不选;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古人对“天”追问的智慧,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确。知识点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北京京剧、河南豫剧、山东吕剧、四川川剧、上海沪剧、浙江越剧等反映了()A.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C.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D.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各地文化的区域特征,所以A、D两项不符合题意;B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如C项准确。4.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B.C. D.解析:选A安徽不同区域出现的不同文化,说明了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故正确入选;安徽的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故正确入选。说法错误。知识点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5.丽江古城历史悠久,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这体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传统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无法区分A. B.C. D.解析:选A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错误;中“无法区分”的说法错误,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丽江民居既吸收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表明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也说明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性,因此入选。6.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C.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解析:选C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并不是材料要强调的,A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B项不选;京剧是“经徽剧、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C项正确;“不同文化都能实现融会贯通”说法绝对,D项不选。7.燕赵文化是在燕赵区域内产生的一种地方文化,具有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特征;巴蜀文化是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地区而风俗略同的地区文化,具有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的特点。这表明不同区域的文化()A.受地理历史因素影响B.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C.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D.由不同风俗习惯决定解析:选A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A符合题意;B、C材料没有体现;D中的决定作用说法错误。8.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食胡食、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求同存异A. B.C. D.解析:选B唐都城长安,食胡食、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这说明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错误;排除。9.沈绣是清末刺绣艺术大师沈寿吸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明与暗的绘画理念,革新中国传统刺绣针法和色线用法而独创一种极具艺术表现力的仿真绣技艺,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风,被誉为中国刺绣中的“绣中之绣”。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解析:解答本题要根据包容性的含义,找到求同存异与兼收并蓄在材料中的体现,并分析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答案:(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西洋油画和中国传统刺绣能同时存在、和睦相处,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3)沈绣吸收西洋油画的绘画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4)通过借鉴西洋画的技艺,沈绣开创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新风,使中华传统刺绣艺术发扬光大,说明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10.藏族文化是一种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高原文化,也是一种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下形成并发展的文化。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藏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民族特性中华文化通过藏族文化体现出特有的魅力藏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藏族文化促进了藏族的发展A. B.C. D.解析:选B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藏族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身的民族特性、藏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符合题意;藏族文化只是一种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不是通过藏族文化体现出特有的魅力,不符合题意;“藏族文化促进藏族的发展”没有涉及藏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不符合题意。11.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民族只要它的历史和文化还活着,那这个民族就还活着。”对于拥有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云南省来说,有很多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危险。要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必须()A.提高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解析:选C许多民族文化已经面临着失传的危险。针对这一情况,急需我们做的是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C项正确。A项与现实状况不符;B项不能解决当前问题;D项与题意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