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82323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V)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1-6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7-12为多选题,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共42分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 伽利略文理研究自由落体得有点规律,将落体实验转化为著名的“斜面实验”,对于这个研究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B. 斜面实验放大了重力的作用,便于测量小球运动的路程C. 通过对斜面实验的观察与计算,直接得到落体运动的规律D. 伽利略通过猜想,数学推演,做小球沿斜面运动的实验,测出小球不同位移与所用时间,均满足xt2,并将此实验结果合理外推,从而验证了他的猜想【答案】D【解析】伽利略“斜面实验”没有进行理想化处理,不是理想实验,故A错误;伽利略时代,为了“冲淡”重力作用,采用斜面实验,其实就是为了使物体下落时间长些,减小实验误差,故B错误;根据实验结果,伽利略将实验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得到落体的运动规律,并非是主观臆断得出的,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故C错误;伽利略通过猜想,数学推演,做小球沿斜面运动的实验,测出小球不同位移与所用时间,均满足xt2,并将此实验结果合理外推,从而验证了他的猜想,故D正确。所以D正确,ABC错误。2. 在下图中,a、b表面均光滑,天花板和地面均水平a、b间一定有弹力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b间无弹力产生因为a、b无相互挤压,没有发生形变,故A错误;a、b间产生弹力细绳偏离竖直方向,a球因重力作用要向右摆动,b球因重力作用要向左摆动,则a、b相互挤压,产生弹力,故B正确;假设a、b有弹力存在,a对b的弹力方向水平向右,b将向右滚动,而题设条件b是静止的,破坏了b的平衡状态,则ab间不存在弹力,故C错误;假设a、b有弹力存在,a对b的弹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则b受三个力: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拉力和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弹力,这三个合力不可能为零,即三个力不可能平衡,与题设条件矛盾,故D错误考点:考查了弹力的判断【名师点睛】对于弹力是否存在判断方法常常有两种:一种是条件法,根据弹力产生的两个条件判断;二是假设法,假设弹力存在,如破坏了物体原来的状态,则不存在3. 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折线是物体甲运动的图象,直线是物体乙运动的图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02s内甲、乙两个物体运动方向相同B. 26s内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10m/sC. 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是5 m/s2D. 甲乙两物体在距甲的出发点60m处相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由图可知:甲的斜率为正,故速度方向为正,乙的斜率为负,故速度方向为负,故A错误;甲在2-6s内斜率为零,故速度为零,故B错误;由图象可知,乙做匀速运动,加速度为零,故C错误;由图象可知:甲乙在8s末相遇,相遇时的位置距原点60m,故D正确考点:考查了位移时间图像【名师点睛】关键掌握位移图象的基本性质:横坐标代表时刻,而纵坐标代表物体所在的位置,纵坐标不变即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位移时间图像是用来描述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斜率等于物体运动的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质点通过的位移等于x的变化量4. 在平直的公路上A车正以vA=4m/s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在A车的正前方7m处B车此时正以vB=10m/s的初速度向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2m/s2,则A追上B所经历的时间是()A. 7 s B. 8 s C. 9 s D. 10 s【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车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此时A车的位移为:,B车的位移为:,因为,可知B停止时,A还未追上,则追及的时间为:,故B正确考点:考查了追击相遇问题【名师点睛】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往往涉及到追击、相遇或避免碰撞等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条件是:分别对两个物体进行研究;画出运动过程示意图;列出位移方程;找出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解出结果,必要时要进行讨论5. 测速仪安装有超声波发射和接收装置,如图所示,B为测速仪,A为汽车,两者相距335 m某时刻B发出超声波,同时A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B相距355 m,已知声速为340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经1 s,B接收到返回的超声波B. 超声波追上A车时,A车前进了10 mC. A车加速度的大小为10 m/s2D. A车加速度的大小为5 m/s2【答案】C【解析】A、超声波从B发出到A与被A反射到被B接收所需的时间相等,在整个这段时间内汽车的位移,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在开始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所以,则超声波被A接收时,AB的位移,所以超声波从B发出到被A接收所需的时间为:,则,故AB错误;C、根据得:,故C正确,D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理清运动过程,抓住超声波从B发出到A与被A反射到被B接收所需的时间相等,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进行求解。6. 科技馆中有一个展品,如图所示(图中竖直尺的单位为cm),在较暗处有一个不断均匀滴水的龙头,在一种特殊的灯光照射下,可观察到一个个下落的水滴,缓缓调节水滴下落的时间间隔到适当情况,可看到一种奇特的现象,水滴似乎不再下落,而是像固定在图中A、B、C、D 四个位置不动一般要出现这种现象,照明光源应该满足(g=10m/s2)()A. 普通光源即可B. 间歇发光,间歇时间1sC. 间歇发光,间歇时间0.14sD. 间歇发光,间歇时间0.2s【答案】C7. 如图所示,把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书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B. 书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书受到的重力C. 书保持静止是由于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D. 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答案】BD【解析】试题分析:书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书发生形变而产生的,选项A错误;书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书受到的重力,选项B正确;书保持静止是由于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选项C错误;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选项D正确;故选BD.考点:弹力;作用与反作用力;平衡力.8. 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B. 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但与物体所在的地理位置无关C. 一块砖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在砖内的位置不变D. 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时,其重心在体内位置不变【答案】ABC【解析】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物体形状有关,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比如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盘,重心在几何中心,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环,重心在物体外部,故A正确;物体的重心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但与物体所在的地理位置、放置方式和运动状态均无关,故B正确;一块砖平放、侧放或立放时,其重心在砖内的位置不变,都在几何中心上,故C正确;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的动作时,身体的造型是不断变化的,而物体的重心与物体形状有关,所以其重心位置是不断改变的,故D错误。所以ABC正确,D错误。9.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AE被分成四个长度相等的部分,即AB=BC=CD=DE,一物体从A点由静止释放,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 物体通过每一部分时,其速度增量vBvA=vCvB=vDvC=vEvDB. 物体从A运动到E的全过程平均速度大于B点的瞬时速度C. 物体到达各点所经历的时间D. 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答案】CD【解析】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为速度越来越大,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则通过每一部分时速度增量越来越小,故A错误;由题意可知:AB段和BE段的位移之比为1:3,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知AB段和BE段的时间相等,根据推论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知B点的速度等于AE段的平均速度,故B错误;根据位移时间公式:,解得:,物体从A分别到达B、C、D、E点的时间之比为:,可得:,故C正确;根据速度时间公式:v=at知,物体到达各点的速率之比等于所用的时间之比,即为:,故CD正确,AB错误。10. 如图所示,有一重力不计的方形容器,被水平力F压在竖直的墙面上处于静止状态,现缓慢地向容器内注水,直到将容器刚好盛满为止,在此过程中容器始终保持静止,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B. 容器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C. 水平力F可能不变D. 水平力F必须逐渐增大【答案】AC.11. 如图所示,一小滑块沿足够长的斜面以初速度v向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依次经A,B,C,D 到达最高点E,已知AB=BD=6m,BC=1m,滑块从A到C和从C到D所用的时间都是2s设滑块经C时的速度为vc,则() A. 滑块上滑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0.5m/s2B. vc=6m/sC. DE=3mD. 从D到E所用时间为4s【答案】AD【解析】试题分析:物体在A点时的速度大小为,加速度为a,则从a到c有:,即:,物体从a到d有:,即:,故:,故:,根据速度公式可得:,故A正确B错误;根据速度公式可得:,则从d到e有:,则:,故C错误;可得从d到e的时间为:,故D正确考点: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名师点睛】在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由于这一块的公式较多,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并且有时候涉及的过程也非常多,所以一定要注意对所研究的过程的运动性质清晰,对给出的物理量所表示的含义明确,然后选择正确的公式分析解题12. 两辆游戏赛车a、b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线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t图如图所示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追上了另一辆?()A. B. C. D. 【答案】AC【解析】在速度-时间图象里,图象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发生的位移A图中a的面积始终小于b的面积,所以不可能追上;所以选项A错误B图中a的面积始终小于b的面积,所以不可能追上;所以选项B错误C图象也是在t=20s时,两图象面积相等,此时一辆赛车追上另一辆;所以选项C正确D图象中a的面积始终小于b的面积,所以不可能追上;所以选项D错误故选C点睛:图象法是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应用图象法时注意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即图象的纵、横坐标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图线的斜率、截距、两条图线的交点、图线与坐标轴所夹的面积的物理意义;根据题意分析清楚物体的运动情景,正确画出物体的运动图象,这是应用图象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本题每空2分,共14分)13.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1)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填选项代号)A电压合适的交流电源 B电压合适的直流电源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2)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A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B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C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3)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他将打点计时器接到电源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实验纸带,纸带上O、A、B、C、D、E、F、G为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两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_ s由纸带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为a=_m/s2,在打D点时小车的速度vD=_ m/s(以上两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F到G的距离为_cm若实验时,电源频率略低于50Hz,但该同学仍按50Hz计算小车的速度,则测量得到的小车速度与真实速度相比将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 (1). AC (2). AD (3). 0.1 (4). 0.75 (5). 0.40 (6). 5.90 (7). 偏大【解析】(1)实验使用的电源必须是交流电源,故A正确,B错误;刻度尺要用来测量纸带的点之间的距离,所以必须要有刻度尺,故C正确;打点计时器本身就是计时的仪器,所以不需要秒表,故D错误;在处理纸带求解速度与加速度的过程中,物体的质量不需要知道,所以不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故E错误。所以AC正确,BDE错误。(2)开始记录时,应先给打点计时器通电打点,然后释放纸带,如果先放开纸带开始运动,再接通打点计时时器的电源,由于重物运动较快,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会对实验产生较大的误差;同时先打点再释放纸带,可以使打点稳定,提高纸带利用率,可以使纸带上打满点,故B错误,A正确;在实验时要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这样可以在纸带上打出较多的点,故C错误,D正确。所以AD正确,BC错误。(3)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由于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点未画出,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所对应的时间T=0.1s根据x=aT2,运用逐差法得:;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求出D点的速度为:。根据题意可知:xEF=19.65cm-14.50cm=5.15cm,xFG-xEF=x,xFG=xEF+x=5.15cm+0.75cm=5.90cm。当电源频率低于50Hz,其打点周期大于0.02s,所以仍按50Hz计算,即0.02s,根据知,测出的速度数值将比真实值偏大。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共4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4. 如图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时开始记时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g=10m/s2)【答案】1s【解析】试题分析:设杆的上端到达A点的时间为t1,则L+h=gt12设杆的下端到达A点的时间为t2,则h=gt22所以杆全部通过A点的时间t=t1-t2=1s考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处理自由落体运动的能力关键抓住杆全部通过A点时间如何理解。15. 一物体(可视为质点)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为的斜面,最后静止在斜面上,如图所示,已知物体在第1 s内位移为6 m,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 s内位移为2 m,求:(1)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大小;(2)整个减速过程所用的时间【答案】(1)8m (2)2s【解析】试题分析:(1)设质点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初速度为由于质点停止运动前的最后1s内位移为2m,则,所以质点在第1s内位移为6m,所以在整个减速运动过程中质点的位移大小为:(2)对整个过程逆向考虑,所以考点: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名师点睛】在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时,由于这一块的公式较多,涉及的物理量较多,并且有时候涉及的过程也非常多,所以一定要注意对所研究的过程的运动性质清晰,对给出的物理量所表示的含义明确,然后选择正确的公式分析解题16. 现有甲、乙两汽车正沿同一平直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当两车快要到十字路口时,甲车司机看到绿灯开始闪烁,已知绿灯闪烁3秒后将转为红灯请问:(1)若甲车在绿灯开始闪烁时刹车,要使车在绿灯闪烁的3秒时间内停下来且刹车距离不得大于18m,则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2)若甲、乙车均以v0=15m/s的速度驶向路口,乙车司机看到甲车刹车后也紧急刹车(乙车司机的反应时间t2=0.4s,反应时间内视为匀速运动)已知甲车、乙车紧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5m/s2、a2=6m/s2若甲车司机看到绿灯开始闪烁时车头距停车线L=30m,要避免闯红灯,他的反应时间t1不能超过多少?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刹车前之间的距离s0至少多大?【答案】(1)12m/s (2)2.4m【解析】(1)设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甲车的最大行驶速度为v1根据平均速度与位移关系得: 所以有:v1=12m/s(2)对甲车有v0t1+ L代入数据得:t1=0.5s当甲、乙两车速度相等时,设乙车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即:v0-a2t=v0-a1(t+t2)解得:t=2s则v=v0-a2t=3m/s此时,甲车的位移为: 乙车的位移为:s2v0t2+24m故刹车前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至少为:s0=s2-s1=2.4m点睛:解决追及相遇问题关键在于明确两个物体的相互关系;重点在于分析两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及临界条件的分析;必要时可先画出速度-时间图象进行分析17. 如图所示,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且2AB=BC一质点自O点由静止出发,沿此直线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B、C三点,已知质点经过AB段所用时间为t1,通过BC段所用时间为t2,求质点由O点运动到A点所用的时间【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平均速度推论分别求出AB段和BC段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求出加速度的表达式,从而得出A点速度的表达式,根据速度时间公式求出质点由O点运动到A点所用的时间。设AB=x,加速度为a,AB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1,BC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2,A点的速度为v,由平均速度推论知:,根据加速度公式:根据速度时间公式可得A点的速度为:由O点运动到A点所用的时间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和推论,过程简单但是计算较为复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