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二 王何必曰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6381663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二 王何必曰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二 王何必曰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二 王何必曰利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王何必曰利释文题“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这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明主旨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1词语理解(1)通假字愿闻其指通“_”,_答案旨意旨、意向 (2)一词多义接去答案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抛弃,丢弃/离开/距离(3)古今异义以罢三军之师古义:_今义:老师。何以利吾家古义:_今义:家庭。然而不亡者古义:_今义:转折连词。答案军队。卿大夫的采地食邑。这样而。 (4)虚词归纳其之而答案代词,他们的/代词,指代“慧空禅院”,那/代词,指代“古之人”,他们/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动词,到/代词,他/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表示宾语前置连词,表修饰,不译/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示承接,然后/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2词类活用(1)不远千里而来:_(2)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_(3)亦将有以利吾国乎:_(4)苟为后义而先利:_(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_(6)孳孳为善者:_答案(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2)使动用法,使停止(3)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4)意动用法,以为后(5)名词作动词,侍奉(6)形容词作名词,善事3特殊句式(1)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2)先生之志则大矣。(3)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4)何以利吾国?(5)说之将何如?(6)孟子遇于石丘。答:_答案(1)(3)判断句,(4)(5)宾语前置句,(6)介宾短语后置句。4语句翻译(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2)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译文:_(3)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译文:_(4)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_答案(1)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次要位置上的人。(2)(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去拜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3)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国君。(4)怀着仁义之心来相互交往,这样而不能够成就王业的,不曾有过。文本名句1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3欲知舜与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文外名句1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1.(孟子梁惠王上)2.(孟子告子下)3.(孟子尽心上)1请你结合选文谈谈孟子的“义利观”,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答:_答案孟子强调“义在利先”,义、利不能兼顾时,宁取义不取利。孟子之所以反对先“利”后“义”,就在于他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因此应该以仁义维系人心。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活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同,这是一个群雄争霸、战乱不已的时代。孟子主张行仁政取民心,然后兴“仁义之师”以统一天下,与法家的以武力征服天下根本对立。孟子“仁政”的思想基础是民本主义或古代朴素的人道主义,即以人为中心,以民为本。继承孔子仁学,但又把它推广到政治心理上去,把它视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从而把仁学修养学发展成仁学政治学,这是孟子思想对孔子思想的独特发展。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同时应该看到,个人在符合法律的范围内或不违犯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利也是正当行为,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如果完全否定了“利”的需要,就会挫伤个人发展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辩证地看待“义利”关系,不能只顾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2孟子赞扬舜“鸡鸣而起,孳孳为善”,从舜的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格?答:_答案“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表现了一种孜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之美是一种可与天地比寿、可与日月同辉的大美和壮美。这种大美和壮美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审美意识中的最强音。诚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说,正是孔孟,尤其是孟子所强调和赞美的人格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3孟子的论辩颇有气势,试以本课第1则选文为例简析。答:_答案孟子的文章往往气势浩然,逻辑严密,本则选文各层次之间紧密联系,一气呵成。首先表明观点,然后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推进,证明观点的正确性。逻辑之严密,可谓无可辩驳;气势之浩然,可谓水到渠成。孟子论辩的浩然之气来自他坚毅的人格,他有自己的主张、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广博的学问。气盛则言宜,所以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孟子说得有没有道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_答案(示例)古人云:“衣食足,则知荣辱。”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确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任性放纵,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色情、抢劫、打杀等将会成为现代社会的“毒瘤”。我们的生命将会被无休止地吞噬。舍小利以谋远近日“可持续”一词频现诸多媒体报端,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成员都努力谋求“可持续发展”,(1)也就是长远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寻求改变。我们应“舍小利以谋远”,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一些,来谋求可继续发展。同样,这种“舍小利以谋远”的态度也适用于方方面面,不失为一条良好的人生准则。丹麦人钓鱼会拿把尺子量量钓到的鱼,将尺寸不够的鱼放归河中。有人或许会对这一做法生疑,辛苦钓到的鱼为何还要放回去,多可惜。但其实,这却是丹麦人智慧的做法,让小鱼继续生长,日后才钓得到更多的大鱼。(2)我想,这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体现吧。不局限于眼前的“所得”而是思虑日后的保障,这才能得到日后的丰收。就像孟子说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一味去捕捉小鱼往后就无鱼可求。唯有暂释眼前的小利方能成就日后的满载。日本的养鱼业有过这么一个事件。过去北海道渔场资源丰饶,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临海居民都肆意捕捞,不光金枪鱼等品种数量锐减,还威胁到鲸和海豚的生存,因此,日本政府下决心整顿渔业,规范捕鱼制度,特别加强对鲸和海豚等品种的捕杀控制,不能为了餐桌,损害了生灵,也隔绝了后代与自然的接触。(3)同样,这也就是“舍小利以谋远”的表现。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因为太多的无限制的索取,危害到了自然应有的平衡,唯有重拾这份和谐,才能长远。可持续地生存发展下去。舍小利以谋远,关键在一个“舍”字,只有舍得,才能获得。可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依旧屡见不鲜。股市的急转直下,潮起潮落,让一些人顿失方向;楼市的风起云涌,水涨船高,让一些人倾囊赴火。许多人在追逐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不能预料到日后长远的行动方向,因此常常“因小失大”。股神巴菲特在谈到自己以“滚雪球”的方式盈利的时候,就谈及过在最初投资阶段的不如意,但他面对不顺心,面对蝇头小利却不动心。舍小利以谋远,终成伟业。(4)舍小利以谋远,懂得舍得,谋求长远利益,才是发展之道。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正是提倡人们关注自然更长久的考虑,不因急于发展经济而忘却谋远,不为未来更进一步考虑。丹麦人将小鱼扔回河中,不就是这样一种可持续的理念的体现?舍小利,方能谋远。时代发展,物欲横流,必然会伴随着功利的心态。但请学会“舍小利以谋远”,守得此时的一份释然与平衡,为今后人生蓝图插上腾飞的双翅。思悟亮点(1)文章开头由“可持续发展”引入,有什么好处?提示开头从现实热点入手,一上来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自然得出“舍小利以谋远”的观点,并由此进行推广,筑实中心论点。(2)丹麦人的例子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提示丹麦人捕鱼留大放小,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利益,有力地支撑了论点。(3)日本人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论点的?提示丹麦人一开始就放眼长远利益,日本人是面对严峻的形式,痛下决心控制捕捞,也进一步说明了“舍小利以谋远”的重要性。(4)第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论点的?在全文有何作用?提示本段从反面论证论点,与上文形成了对比。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可以使论证更加全面有力。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征:谋取B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契合,投合C怀利以相接接:交接、交往D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徒:弟子答案D解析徒:类。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不远千里而来B王亦曰仁义而已矣C何以利吾家D鸡鸣而起答案C解析古义:卿大夫的采地食邑。今义:家庭。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孟子遇于石丘A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B而相泣于中庭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寡人之于国也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相同,介词,在。A项介词,引出宾语,不译。C项介词,表比较,和。D项介词,对于。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苟为后义而先利B何以利吾国C先生将何之D未之有也答案A解析A项为一般句式。B项“何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C项“何之”,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之何”。D项“未之有”,按照现代汉语语序为“未有之”。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何以利吾国B上下交征利C苟为后义而先利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答案B解析A项使动用法,C、D两项都是意动用法。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选自孟子梁惠王上)乙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梁惠王:即魏惠王。梃:棍棒。晋国:魏原属晋,所以梁惠王自称晋国。愿比死者一洒之: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比,为。洒,通“洗”,洗雪。耨:锄草。刍荛者:割草砍柴的人。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哪里B省刑罚,薄税敛省:减少C彼夺其民时夺:失去D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禁:禁令答案C解析夺:夺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B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C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D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无疑答案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孟子把梁惠王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的做法称之为“率兽食人”,表现了孟子正直、坦率的性格。B甲文中针对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急于报仇雪耻的心理,孟子提出了忠告,即实行仁政得民心,则无敌于天下。C乙文中孟子运用对比和比喻,将“文王之囿”和“宣王之囿”进行对比,将“宣王之囿”比作陷阱,巧妙地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之”。D甲乙两文,虽然孟子面对的国君不相同,谈论的话题不相同,但却都是直接劝说国君施行仁政。答案D解析甲文是直接劝说,乙文是间接劝说。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译文:_(2)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译文:_答案(1)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2)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参考译文甲梁惠王说:“我乐于听取您的指教。”孟子回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性质)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道:)“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三国分晋之后的魏国)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愿意为战死者报仇雪恨,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乙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场。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三、语言表达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_。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最终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_。答案(示例)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大丈夫”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如果我们认真阅读了大师们的经典作品,我们就能或多或少地从大师那里吸取到思想力量,这样我们的阅读习惯就会有本质的改变。阅读经典重在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我们就能像大师一样思考,进而我们的人格就能达到大师的水平。阅读了大师们的经典作品,阅读习惯也未必有本质的改变。_。_。答案(示例)能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也未必能像大师一样思考即便能像大师一样思考,人格也未必能达到大师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