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 第7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6375965 上传时间:2020-02-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 第7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 第7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标)2018-2019学年高考历史 第二单元 中外近代的改革 第7课 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学案 岳麓版选修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7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指导意见学习要求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1.知道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状况,认识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2.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掌握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国情与近代化道路的选择间的关系,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3.了解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影响,正确评价日本的明治维新。知识点一明治维新的背景1.政治:幕府统治下幕府掌管国政,地方由各藩统治,在社会上实行等级制度,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下级武士要求改变现状,统治出现危机。2.经济:实行领主土地所有制,并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3.外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4.国际: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军舰来到日本,以武力叩关,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5.前提:形成了以中下级武士为骨干的倒幕派,倒幕运动兴起,推翻幕府统治,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知识点二明治维新的内容1.政治上:破旧立新(1)废除藩国,设置都、道、府、县,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2)废除等级身分制,实现四民平等。(3)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2.经济上:殖产兴业(1)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2)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政府扶植私人企业,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3)培养人才,成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3.文化上:文明开化(1)开办学校,确定了“国民皆学”的方针,推行四年制义务教育。(2)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引进技术,派遣人员出国留学,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3)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号召人们向西方学习,向文明进军,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4)社会生活各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点三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1.历史作用(1)国内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2)国际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2.局限性(1)经济上:土地改革不彻底,地主土地所有制制约了工业的发展。(2)军事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推动日本加入欧美国家瓜分和争夺殖民地的行列,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3)政治上:确立了天皇专制,藩阀长期垄断政权,人民没有民主权利。(4)文化上: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概念阐释】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的改革运动。推行“殖产兴业”,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易错提醒】1.“废藩置县”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2.大日本帝国宪法虽然在形式上确立三权分立的国家体制,但是国家主权掌握在天皇手中,缺乏健全的民主宪政精神。3.日本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不同于英、美,英、美是通过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发展的,而日本是通过政府对私人的大力扶植和保护而发展的。【图解历史】 日本社会等级制度【结构图示】 明治维新的内容主题明治维新的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原始积累)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史料二18681869年,明治政府发行太政官纸币达4 800万两;1873年开始设立国立银行,到1879年达153家,促进了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18731880年的地税改革,又促进了农民的分化,使它们变成廉价劳动力的出卖者;政府还改革封建武士的俸禄制度,实行了士族授产政策等等。丁菁从经济角度看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之原因史料三1878年,日本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约占20%多一点,地主经济则不到18%,个体经济约占60%,1893年,资本主义经济的比重上升到35%40%,个体经济的比重约占45%左右,地主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在比重上则降至17%以下。吕方和简论明治维新1.史料一马克思的观点是利用国家权力的力量能加速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进程。2.史料二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利用政权力量发行纸币、设立银行、地税改革、改革俸禄制度,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3.史料三反映了日本国民经济结构中资本主义比重上升,个体经济下降。(1)据史料一概括“原始积累”的核心含义及突出特征。提示:含义:利用国家权力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特征:社会暴力。(2)据史料二归纳日本政府在“原始积累”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提示:措施:发行纸币;设立银行;地税改革;改革俸禄制度。(3)有学者认为,在经营工矿企业方面,日本政府不仅起了“助产婆”的作用,而且也完成了一部分“产妇”的工作。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加以说明。提示:说明:提出“殖产兴业”政策;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国营“模范工厂”企业;建设基础设施;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4)据史料三指出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综合上述史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提示:变化: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比重上升。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时而变等。史论归纳明治维新的特点、影响与成功的原因1.特点(1)从改革领域上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习俗等领域,较为全面。(2)从改革方式上看,推行了全面西化的政策,并注重更新改造。(3)从措施主体上看,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或强制推行,或示范引导。(4)从改革内容上看,在大力西化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影响(1)经济方面: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2)政治方面: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3)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了传播,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4)对外关系方面: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恢复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3.原因(1)国际因素: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西方列强集中于对华侵略与内部事务;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加快了成功的步伐。(2)国内因素:明治政府执行了符合国情和时代潮流的政策。主题对明治维新的评价史料研读史料一1872年1月,明治政府完成了重新划分行政区的工作,在全国设置了3府72县,由中央政府任命各地长官。新政府于同年9月又进行了新的官制改革,天皇亲临正院“总理万机”,各省长官直接对天皇负责。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必须依宪法各条之规定行使自己拥有的统治权。摘编自伊文成、马家骏主编明治维新史史料二鹿鸣馆现象引发的西化主义泛滥达到了文明开化的顶点。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政要狂热地为西化造势,在鹿鸣馆西化的示范下,无论贫富皆以西洋为高尚,甚而主张人种改良。总之,是言必谈西洋,西洋人不穿和服,所以要穿西服。甚至竟然出现文盲海员在东京大学执教的奇闻。文明开化基本限于东京等大城市,而在农村,一眼望去仍然是江户时代的风景。摘编自赵德宇日本近现代文化史1.史料一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领域所采取的措施,重新划分行政区,实行废藩置县,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颁布宪法,确立代议制政治。2.史料二体现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自上而下推行西化,使学习西方成为时尚,但是在学习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化和庸俗化现象,同时发展不平衡,农村影响不大。(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措施。提示: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确立代议制;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2)据史料二,概括日本文明开化的特点。综合上述史料,谈谈你从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改革启示。提示:特点:自上而下推行;盲目西化;学习西方庸俗化;发展不平衡。启示:提高中央政府的国家治理能力;在坚持开放的前提下,立足传统创新文化。史论归纳对明治维新的评价1.进步性: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1)经济方面: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日本逐步发展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2)政治方面: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3)文化方面: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4)军事方面: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军队,军事实力得到增强,为摆脱民族危机和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5)对外方面: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并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强国行列。2.局限性: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1)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了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度。(2)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灾难。(3)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4)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1.明治维新前夕,倒幕派就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反对幕府将军的统治。明治维新开始以后,“政权建设是明治政府一切举措的重中之重,维新势力打着尊皇的旗号,把远离权力中心几个世纪之久的天皇重新抬出来。”日本维新势力这样做的目的是()A.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B.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政治目标C.重建以天皇为首的专制统治D.借助中央王权推动经济发展解析明治维新前夕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反对幕府统治,明治维新开始后,又借助天皇进行政权建设,目的都是结束封建割据建立近代国家,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立宪问题,故B项错误;重建专制统治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A2.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这表明日本实行()A.归政天皇学习西方 B.文明开化国民皆学C.四民平等中央集权 D.自由民权确立立宪解析材料中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反映的是要归政天皇,材料中“广兴会议”也就是实行议会制,万事不是由天皇一人独断,而是“决于公论”,反映的是主张学习西方,故A项正确;“文明开化”运动指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为了尽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由日本本土知识分子首先倡导,而后全面推行的文化和制度全面西方化的一种革新运动,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四民平等,故C项错误;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答案A3.“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的内容,故A项错误;文明开化主要是指社会习俗由封建化向近代化转变,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改革土地制度的内容,故C项错误;从“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可知,体现的是日本大力发展工商业,故D项正确。答案D4.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经大力推行官营工业建设,动用国家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结果造成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土地私有制,增加国家农业税收入B.政府增加官办企业拨款,扩大经营规模C.将大量官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D.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取代传统手工业解析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农业改革措施,与材料工业情况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国营企业建设已经导致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不会再增加拨款、扩大规模,故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殖产兴业”是国家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创建样板企业后低价出售给个人,继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是改革之初的情况,与材料反映的情况不符合,故D项错误。答案C5.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天皇依帝国议会之协赞,行使立法权;司法权由法院以天皇名义依法律行使之。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这表明()A.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B.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C.日本天皇和议会共同掌握行政权D.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取得彻底胜利解析抓住材料中大日本帝国宪法、天皇为国家元首”这些关键词可以得出日本采取了君主立宪制的形式,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日本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可以看出日本天皇掌握行政权,故C项错误;从大日本帝国宪法可以看出天皇权力很大,故D项错误。答案A6.日本1870年的地理教科书舆地志略中对比中日两国:“贵古贱今,妄自尊大,自称中华,视外国为夷狄禽兽,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却依然固守旧习止步于数千年前之开化之域”;“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是东洋诸国中,绝无仅有之类”。这段文字()A.客观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B.体现出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C.尚未突破传统的儒学华夷观念D.显示出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解析材料分析了中国的旧习弊端,从材料“屡失信于外国,虽蒙其侮辱”可以看出不客观,故A项错误;材料有海外扩张意识,体现的不是很明显,故B项错误;材料是日本著作中对比中日两国,与儒学华夷观念没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方今我邦,朝纲一振,转为开化之方向,国势将大为隆盛”说明西方文明观念影响日本,故D项正确。答案D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菱财阀兴起于明治早期,是下级武士出身的岩崎弥太郎以少量资本开始创业的。到1945年上半年,三菱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军事重工业财阀,在明治前期(18681885年),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三菱公司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获得了诸多的优惠便利和惊人的高额利润,从而一跃成为“海运之王”,与日本政府选择的“以武力扩张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化道路相适应,自19世纪90年代起,三菱财阀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资金的补助和奖励,而且与军事相关的产业部门博取了远非一般工业部门能比的高额利润。在“岩崎社长阵头指挥体制”下,先后担任三菱总帅的四位岩崎家族成员,都亲自在企业经营的第一线指挥,掌握公司的最高决策权,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王文英试析三菱财阀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1)据材料一,归纳三菱财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的主要措施,除此以外,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概括得出与政府联合积累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人才辈出。第(2)问,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得出政府投资殖产兴业;据材料二“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得出大力扶植私人企业。第二小问“表现”,据材料二“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得出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企业家不以纯粹追求利润为目的);据材料二“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得出武士道精神的传统。第(3)问,“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殖产兴业既实现了富国强兵,符合日本国情;又保留武士道传统,推动对外侵略扩张。答案(1)原因:与政府联合积累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人才辈出。(2)措施:政府投资殖产兴业;大力扶植私人企业。表现: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企业家不以纯粹追求利润为目的);武士道精神的传统。(3)评价:符合日本国情;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或成为工业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物质条件。1.下列选项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A.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B.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C.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解析中国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不属于工业文明,故A项错误;中国不属于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与启蒙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故D项正确。答案D2.1860年,日本出口470多万美元,进口160多万美元;1867年出口1 200多万美元,进口2 160多万美元。进口的主要是棉毛织品、船只、武器等工业产品;出口的主要是生丝、棉花、茶叶、海味、铜、油等工业原料和食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B.日本由外贸入超变成出超的国家C.日本的生丝和棉花出口超过中国D.日本逐步沦为了西方经济的附庸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60年”“1867年”可知发生在明治维新之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867年日本出口和进口的数值看,当时日本处于入超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日本出口量与中国的比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日本主要进口工业品,出口工业原料的内容看,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逐渐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故D项正确。答案D3.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年份1868年1871年1873年1875年地税6.1%51.2%70%80%A.1868年,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无相关性B.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C.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D.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解析根据题干“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可知,图表中地税的提高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因而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是有关系的,故A项错误;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允许土地买卖,并不是只针对农民,故B项错误;图表中的地税是根据日本国内的土地征收,与对外扩张无关,故C项错误;图表信息显示地税逐年增高,从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因而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答案D4.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解析鹿鸣馆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故A项错误;鹿鸣馆成立于明治维新后,幕府统治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鹿鸣馆是当时主张向西方学习,脱亚入欧的精英聚会的地方,故C项正确;“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与尊崇天皇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5.1891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被警卫津田三藏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A.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B.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C.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D.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解析日本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行政权与司法权应该是相互牵制,不能说是对立,故B项错误;极端民族主义是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他民族的人民,剥夺其他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这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大审院长要求按法律办事,说明司法权不受行政权施压,故D项正确。答案D6.1888年,日本著名思想家陆羯南在日本报发刊词中声明:日本虽以恢复发扬国民精神为己任,但也不可不知西方文明之美善。不过在日本采用时,不可因其虚名而滥用之,唯用其实以资日本的利益与幸福在人类的博爱中恢复发扬国民精神。作者弘扬“国民精神”()A.是因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严重弊端B.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再现C.其作用与教育敕语殊途同归D.实质是以封建文化反对近代化解析据材料“但也不可不知西方文明之美善”和“不可因其虚名而滥用之”可知,无法体现“是因为认识到西方文明的严重弊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主要涉及日本弘扬国民精神,并未涉及体用,与“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B项错误;教育敕语推行军国主义教育,宣扬“大和魂”、武士道,树立以天皇神权为中心的皇权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与材料“不可因其虚名而滥用之,唯用其实以资日本的利益与幸福”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以封建文化反对近代化,且该说法本身史实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C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74年,板垣退助组成“立志社”,大力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尽皆平等,无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呼吁为伸张人民的权利,必须建立民选议会,给人民以选举权,租税共议权,才是拯救国家之道,甲午战争爆发后,板垣退助立即率领自由党转而积极支持政府的预算方案及对外战争,并在1895年发表了自由党与第二届伊藤内阁的合作宣言,板垣在第二年获得政府内务大臣的职位。中国学者如此评价板垣退助:“虽然有进步的政治思想,并能果断实践,但在对邻国关系上却坚持武士阶级的反动立场。”实际上,在板垣退助等近代日本改革者的眼中,民权与国权是对立的统一体。对内争取民权,对外争取国权,两者相辅相成。摘编自王新生日本简史(1)根据材料,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概括板垣退助在19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所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板垣退助言行体现出的明治维新的特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大力提倡天赋人权,主张天赋人权,无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呼吁为伸张人民的权利,必须建立民选议会,给人民以选举权,租税共议权,才是拯救国家之道”得出思想上,19世纪70年代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平等,提倡以议会民主拯救国家;根据材料“板垣退助立即率领自由党转而积极支持政府的预算方案及对外战争”得出19世纪90年代支持政府的扩军备战转向军国主义。行动上,根据材料“同时,呼吁为伸张人民的权利,必须建立民选议会,给人民以选举权,租税共议权”得出19世纪70年代组成民间组织,呼吁建立民选议会;根据材料“板垣在第二年获得政府内务大臣的职位”得出19世纪90年代寻求与奉行侵略政策的政府的合作。第(2)问,结合前面分析和所学知识得出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虽然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最终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答案(1)变化:思想上,19世纪70年代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平等,提倡以议会民主拯救国家;19世纪90年代支持政府的扩军备战转向军国主义。行动上,19世纪70年代组成民间组织,呼吁建立民选议会;19世纪90年代寻求与奉行侵略政策的政府的合作。(2)特点: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虽然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并最终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并指出俄、日两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西方的脚步”,据材料一“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结合所学得出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第二小问“旧制度”,据材料一“克里木战争的失败”“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结合所学得出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结合所学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得出: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崇拜;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一“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结合所学得出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据材料二“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结合所学得出要与本国国情结合。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表现:政治:宪法赋予天皇绝对权力,形成近代天皇制;文化:宣扬忠君思想、武士道精神,形成对天皇的崇拜。启示:既要顺应历史趋势及时改革,又要与本国国情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